摘" " 要: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当下,公园作为城市重要的休闲场所,其夜景观营造不仅影响城市美学,还关乎居民夜间活动的品质。以深圳滨海公园为例,探讨活动特征驱动下的公园夜景观营造策略,以提升公园夜间使用的安全性、功能性和观赏性。通过系统分析深圳滨海公园的活动时间、空间特征及游客安全性、功能性、观赏性需求,制定出具体的夜景观营造策略。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综合考虑照明设计、空间布局优化和观赏性元素融合,能有效提升公园在夜间的吸引力,增强游玩体验,为城市夜生活贡献独到的休闲与文化空间。
关键词:活动特征;公园夜景观;营造方式;滨海公园
中图分类号:TU986"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5-7897(2025)03-0106-03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公园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休闲与社交空间,尤其在夜间,公园的功能和作用更显重要。然而,如何通过夜景观营造提升公园的夜间使用价值,成为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重要议题。深圳滨海公园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其夜间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夜景观营造提供了独特的视角[1]。本文旨在探讨活动特征驱动下的公园夜景观营造策略,通过分析深圳滨海公园的夜间活动特征,制定相应的夜景观营造策略,旨在提升公园在夜间的安全性、功能性和观赏性,进而改善城市居民的夜间休闲体验,为城市夜景增添魅力。
1" 深圳滨海公园夜间活动特征
1.1" 活动时间特征
深圳滨海公园作为城市中繁华的绿地,其夜间活动特征对夜景观营造至关重要。公园内的活动时间特征与活动类型紧密相关,进而影响照明设计与布局。傍晚6:00—7:00,园区主要承载休闲与观赏类活动,此时段参与者多为老年人与儿童,对照明的需求较低。随着夜色渐浓,7:00—9:00成为公园的活动高峰期,此时段活动类型转为聚会与运动为主,伴有观赏与休闲活动,吸引大量青年群体。照明在此时段扮演关键角色,不仅需要满足基本照明需求,更需要通过指引促进活动空间的合理利用。9:00后,公园活动逐渐减少,照明策略也随之转变,以适应人流量减少的环境。通过分析不同时间段内的活动类型与人群流量,可以得出照明设计需紧密结合公园活动特征,以增强夜间公园的使用体验与提升其安全性[2]。
1.2" 活动空间特征
深圳滨海公园夜间活动空间特征显著,体现在活动空间选择及分布上,为夜景观营造提供重要依据。活动空间选择上,公园内各类空间因其独特性吸引不同群体,如休闲广场受家庭与老年人欢迎,而运动区域则更受青年群体青睐;水岸与景观小道等观赏区域在夜晚成为游客驻足观赏的热点,展示了空间选择的多样性[3]。公园夜间水岸景观如图1所示。在活动空间分布方面,公园内空间利用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动态性。夜间,照明设计与布局引导人流向特定空间集聚,照明较为集中的区域常成为夜间活动聚焦点,而较为幽静的区域则提供了静谧的休憩空间。因此,活动空间的有机分布与照明策略紧密相连,共同塑造夜间公园的活动格局。通过深入分析深圳滨海公园夜间的活动空间特征,可以为公园夜景观营造提供科学的策略,从而优化空间功能,提高公园夜间的吸引力和舒适度[4]。
2" 深圳滨海公园夜间活动需求
2.1" 安全性需求
深圳滨海公园夜间活动需求中,安全性需求占据重要位置,其对公园夜景观营造具有决定性影响。夜间公园的安全性需求主要集中在照明与监控系统的优化上。照明不仅要保证基础的可见性,更要考虑到防止犯罪活动的需求,通过合理布局,确保无死角,为公园的每个角落提供均匀、适宜的光照。此外,照明设计还需考虑到应急情况,确保在突发事件中能迅速指导人流疏散,保障人员安全。监控系统的布置也是夜间安全性需求的关键部分,通过在关键位置安装高清晰度监控摄像头,可以实时监控公园内的各类活动,及时响应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同时,监控系统的存在本身也具有一定的威慑作用,能够降低犯罪发生的概率[5]。
2.2" 功能性需求
深圳滨海公园夜间活动的功能性需求涵盖了多个方面,以此确保公园夜间使用的便利性与多功能性。公园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需满足不同群体在夜间的多样化活动需求,其中涉及照明的布局和强度,还包括空间设计、设施配置以及服务提供。首先,空间设计需兼顾多样化的使用功能,设置运动区域、休闲区、观赏区等,这些区域应根据不同的活动特征进行专门设计,以满足不同活动对空间的需求。例如,运动区域需有足够的照明确保安全,休闲区则需有适宜的座椅和宁静的环境,观赏区则需考虑视线与照明的最佳配合。其次,设施配置是保障夜间功能性需求的重要方面。公园内应配置有适宜的导向标识,确保在夜间能够清晰地引导游客。此外,紧急呼叫点、公共卫生间、垃圾回收站等基础设施的合理布置,对于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保障公园的清洁与秩序同样重要。最后,服务提供也是功能性需求的关键组成部分,包括安全巡逻、咨询服务以及紧急医疗援助等。这些服务的有效提供,不仅能够增强游客的安全感,还能提升游客的满意度,促进公园夜间活动的活跃度提高。
2.3" 观赏性需求
深圳滨海公园夜间活动的观赏性需求是构建吸引力的关键因素,体现在灯光设计、景观布局及特色活动的策划上。观赏性需求的满足能够增强游客体验,促进公园夜间社会和经济价值的提升。首先,灯光设计是满足观赏性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的灯光布局和色彩搭配,不仅能够突出公园的景观特点,还能营造多样化的视觉效果,例如,运用温暖的光线照亮步道,使用冷色调灯光突出水域的宁静,通过动态灯光展现现代科技感。灯光设计还应兼顾节能环保,利用智能控制系统调节亮度,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活动需求。其次,景观布局方面,公园应充分考虑夜间视觉效果,通过植物、水体、建筑等元素的有机组合,创造丰富多样的观赏层次。例如,利用植物的轮廓和纹理在灯光照射下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或通过水面的反射增强灯光的动态美。最后,特色活动的策划也是提升公园夜间观赏性的有效手段。例如,举办光影艺术节、夜间音乐会或水上灯光秀,这些活动不仅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还能增加公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氛围[6]。
3" 深圳滨海公园在活动特征驱动下的夜景观营造策略
3.1" 深圳滨海公园夜景观营造目标
深圳滨海公园夜景观营造目标综合考量人群夜间活动安全、夜间活动功能需求以及景观观赏性的提升,旨在创造一个既安全又具有吸引力的夜间休闲环境。具体如下:①确保夜间访客的安全,这包括通过科学的照明设计消除安全隐患,利用高效的监控系统增强公园的安全监管能力,同时通过明晰的导向系统引导游客安全行走,确保在紧急情况下的快速疏散。②公园夜景观营造需要满足夜间活动的功能性需求。要求在公园夜景观设计时,应支持多样化的夜间活动,包括散步、跑步、聚会等,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和设施配置,为游客提供便利和舒适的夜间活动环境。同时,功能性需求还涵盖了对于特殊人群的考虑。例如,设置适宜的休息区域,确保儿童和老年人在夜间公园中的活动安全和舒适。③提升公园夜间的景观观赏性,通过利用创新的照明技术和艺术装置增强公园的视觉吸引力,通过精心策划的夜间活动和节庆事件丰富游客的夜间体验。照明设计不仅要考虑功能性和安全性,更要注重美学价值,通过光与影的交织、色彩与光线的搭配,营造出富有层次和动感的夜景视觉效果。同时,应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确保照明设计不会对周围的自然生态造成干扰。
3.2" 深圳滨海公园功能性空间夜景观营造
在深圳滨海公园功能性空间夜景观营造中,关键在于实现景观性道路、广场系统以及其他功能性空间的和谐统一与特色突出。景观性道路的夜景观营造应侧重于照明设计的引导与艺术性结合,不仅要确保行走的安全性,还要通过灯光的布局与色彩搭配增强道路的导向功能和提升其观赏价值。例如,可利用地埋灯或低矮的灯柱沿道路两侧布置,创造舒适温馨的氛围,同时引导游客顺畅安全地通过。同时结合不同时间段及特别节日设置不同模式,从而保证照明系统高效节能。广场系统性夜景观控制则需着重于空间的多功能性与集聚效应,通过灯光的层次与强度变化营造出适合不同活动的空间氛围。广场的照明设计应兼顾灵活性和可调节性,能根据活动的性质调整光环境,既适宜大型集会,又能满足小型聚会或个人休闲的需求。此外,特色照明与建筑、景观元素的结合,可以增强广场的地标性,成为夜间的视觉焦点,如图2所示。园内其他空间的夜景观营造需细致考量不同功能区的特性。例如,休闲区域应提供柔和舒适的照明,创造宁静放松的氛围;而活动区域的照明则应更明亮且具有指向性,支持活动的顺利进行;特殊功能空间,如观赏区、儿童游乐区等,其照明设计需结合空间功能和用户需求,既要保证安全,又要富有创意和吸引力,以提升整体的使用满意度。
3.3" 深圳滨海公园观赏性夜景观营造
滨海公园观赏性夜景观营造是提升公园夜间吸引力的关键,需综合考虑公园外部界面、内部界面以及微景观要素的协调统一与特色展现[7]。公园外部界面的夜景观营造应着重于塑造公园的形象和识别度,通过灯光设计突出公园的入口和边界,同时与周边城市环境形成和谐的视觉过渡。利用照明强调公园的主要入口,营造邀请性的氛围,引导游客进入。边界的照明设计则应既确保安全,又要考虑与城市街道的互动,创造出亲切而不是封闭的界面。主要出入口夜景如图3所示。公园内部界面的观赏性营造则更为细致和多元,通过灯光与景观元素的结合,营造出丰富多变的夜间体验。内部道路、景观小品、水体、植被等都是照明设计的重点,通过不同的照明手法和光源配置,突出这些元素的特色,增强空间的层次感和深度感。例如,对于水体,可以运用倒影和光的折射效果,创造出梦幻般的水面效果;对于植被,通过下投光或背光等方式,强调其轮廓和纹理,提升视觉的吸引力。至于微景观要素的观赏性夜景观营造,重在细节的打造和氛围的营造。艺术性灯具、地面图案的光影效果、雕塑和景观小品的照明都属于这一范畴,如图4所示。这些元素的设计和布置需要考虑创意性和互动性,不仅为游客提供观赏的乐趣,还鼓励游客参与和体验,从而使夜游公园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和社交活动。
通过对公园外部界面、内部界面以及微景观要素的综合观赏性夜景观营造,深圳滨海公园可以在夜间展现其独特魅力,吸引更多游客的到来,同时提升公园的文化和经济价值[8]。
4" 结语
本文围绕深圳滨海公园的夜景观营造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基于活动特征的夜景观营造策略,旨在为游客提供安全、功能性和观赏性兼备的夜间公园体验。通过对公园夜景的精心规划与设计,可以有效提升公园在夜间的吸引力,提高公园的使用率,并为城市的夜生活贡献独特的文化和社交空间。未来,公园夜景观营造将继续探索更多创新与可持续的设计方案,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城市需求和游客期望,为城市的夜间景观增添更多活力与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丹阳,范琳子,岳佳颖,等.城市滨水公园夜景观营造策略研究:以福州闽江公园北园为例[J].四川建筑,2022,42(5):19-21,25.
[2]" 陈利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的城市公园场景化设计策略研究:以深圳前海运动公园为例[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3(9):57-60.
[3]" 朱健超.华南滨海地区园林绿化难点及生态营建策略分析:以深圳前海前湾片区双提升工程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21(30):41-42.
[4]" 陈霄,温细婷.疫情后深圳滨海公园发展现状研究:以大梅沙海滨公园为例[J].特区经济,2023(10):103-106.
[5]" 刘煜.韧性理论视角下的湿地公园景观营造策略研究:以常州市金坛区南洲里湿地公园为例[J].艺术科技,2023,36(2):216-218.
[6]" 杨梅,袁子艳.基于场域理论的公园活动中心设计策略研究:以大观公园滨水活动中心场域设计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2021(12):61-62.
[7]" 章晶晶,胡广,梁木风.基于LIM分析的城市公园植物色彩配置应用研究:以杭州西湖曲院风荷为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6(4):230-238.
[8]" 胡诗雨,王中德,何佳栖.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城市绿地更新研究:以宜宾市兴文县古宋河两岸为例[J].华中建筑,2023,41(7):90-95.
作者简介:徐石林(1991— ),男,汉族,广东韶关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