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897(2025)05-0028-03
0引言
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城市更新系统的最小空间单元,具有面积小、数量多、更新操作简单且贴近居民生活的特点,更新潜力大,能够有效落实城市精细化治理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健全社区治理体系,在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背景下,注重公众参与的社区营造凸显出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探索出一套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社区营造模式,是城市社区空间景观更新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基于社区营造的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概述
景观微更新是指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环境或建筑外观进行局部、细节性的改进和更新,以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体验。与传统城市更新相比,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采用小规模、低影响和低造价的方式,鼓励城市居民参与公共空间的可持续改造,符合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2。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核心在于渐进式改进,设计时需充分考虑使用人群的需求,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有条不紊地进行设计,并进行后期的养护管理,以确保长期维持美观[3]。
社区营造强调参与性和过程性,其理念可以应用在项目可研、立项、设计、实施以及后期的运行和管理各个阶段。基于社区营造的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强调保护与发展社区文化,保障空间物质环境和居民生活的真实性,对在地历史和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挖掘,可以促进社区公共精神的再生,塑造生动真实的社区空间。参与式营造设计和共建是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的重要策略和实施路径。参与式营建的核心是社区居民,引导方是街道、社区等基层组织,技术提供方为社会组织和设计机构,过程应充分考虑项目的可持续性,并在设计方案和材料选择等方面体现低造价、低维护和可持续性,促进社区公共空间的有效维护和可持续发展。“共治\"理念被推行并逐步应用到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后期运营和维护中。政府、社区、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各个角色“共商共治”,共同制定公共空间的发展策略和维护机制[4-5]。
2黄浦区雁荡大厦小区“一方花田”的社区营造实践分析
“一方花田\"工程是上海市黄浦区以居住区为单元的社区空间景观提升专项,其社区营造的创新模式逐步成为城市更新和社区治理的新趋势。本文将围绕具体案例雁荡大厦小区“一方花田”,对社区营造模式下的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展开深入探讨。
2.1项目概况
雁荡大厦小区位于衡复风貌区雁荡路107号,背靠法式经典历史悠久的复兴公园,紧邻INS电竞商业大厦,地理位置优越。小区公共绿地200余 ,空间独立完整,视野开阔,更新潜力大,有着很高的文化和社会价值。通过社区营造手段,以小资金撬动广泛公众资源,打造“一年四季,方寸天地,花香草绿,田园美景”的社区景观空间,实现“推窗见绿、开门见景”的社区愿景。
2.2雁荡大厦小区现状
通过现状勘察,结合居民的空间使用反馈,分析得出雁荡大厦小区目前主要存在以下4个问题: 功能布局缺失。除去已有园路系统,仅有两三件旧物件零星摆放,呈现大面积的空阔场地,空间几乎闲置未被利用,景观功能缺失。
园路交通系统不完善。原有园路空间狭窄,入口主道宽度仅有 60cm ,路面地坪高度变化大,最大处近
,路面铺装材质老旧,使用的是老式瓷砖,破损不堪,雨雪霜冻天气湿滑,通行安全隐患很大。
植物景观层次混乱。上层大树植物朴树栽植时间久远,树冠重叠,郁闭度过高,影响了下层空间的部分采光,而且由于种植密度较大,部分朴树的生长空间受限,已经出现长势不良的现象;中层植物景观缺失,仅有一棵小乔木桔树,且长势不佳;下层植被品种单一,仅有传统麦冬,而且多年未经打理,杂草丛生。
社区空间归属感和认同感不足。在工作日上午11一12点和傍晚5一6点社区人流活动的高峰时段进行观测,发现除了停车回公寓的零星业主,几乎无其他居民通行,可以看出居民的社区空间归属感和认同感较弱,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在某些方面忽略了居民的主体性和多元诉求,使用率低下。
2.3雁荡大厦小区“一方花田”的社区营造途径
2.3.1社区文化挖掘
为了找回小区缺失的景观功能,赋予社区公共空间新的生命力,“一方花田”在设计改造中充分挖掘社区历史文化。
小区场地原有一尊欧式少女雕塑,是小区居民们多年前安置于此的旧物件,与场地身后复兴公园的法式女神雕塑如出一辙。雁荡大厦小区居民日常闲暇大部分会在复兴公园活动,法式的典雅浪漫嵌刻在生活印记里。旧雕塑见证了小区的变迁,也凝聚了居民们的时代情感。围绕雕塑打造一座精致的南法风格花园,反映居民们的日常生活,把公众记忆留住的同时,也把社区的根留住。
2.3.2联合式的景观规划布局
社区营造模式下的景观设计工作,不仅需要专业设计公司接手,还需要居民的共同参与。为此,在确定了法式风格的景观定位后,立刻组织了有一定经验和独到见解的居民设计师,共同参与到景观规划布局的工作中。
一座经典的南法花园,通常有修剪整齐的绿篱、花坛、月桂树、中心喷泉雕塑、放射状的轴线、乡村红砖铺装、田园木长椅等元素。通过对相关景观元素的整理罗列,并结合场地现状筛选部分重要元素,进行合理的分区排布。雁荡大厦小区花园采用欧式古典园林的几何式布局,以少女雕塑陶土红砖贴面的中心圆台为观赏点,打造中心花坛,以花坛发出辐射状的轴线步道通往空间的各个出入口,设置修剪整齐的造型绿篱引导视觉走向,以此体现法式风格的秩序感和精致感。
2.3.3激发活性的园路系统改造
社区公共空间景观改造成功与否,关键评估指标是居民对社区空间的使用率和互动融入程度。优秀的园路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社区公共空间活性。雁荡大厦小区公共空间改造前的使用率极低,主要原因在于园路系统不完善。针对园路系统不完善问题,在原有路基的基础上,将园路整体扩宽 40cm ,消除原有道路高低差,做平路面标高,淘汰瓷砖面层,铺设彩色透水混凝土,彩色透水混凝土是当前健身步道常用的环保材质,透水性好,防滑不易结冰,舒适美观,大幅提高了居民步入园中的体验感。通过改造园路系统,大幅提高居民进入场地空间的频率,公众可以通过组织开展日常社交活动,与小区公共空间深入互动,激发社区活性。
2.3.4可持续的植物景观优化
植物景观是社区公共空间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风景园林学范畴里,植物景观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在社区营造的理念中,社区公共空间植物景观的可持续性具体体现在环境生态价值和社会科普属性两个方面。
雁荡大厦小区的“一方花田”建设,坚持长效型的生态植物景观原则。在植物景观改造中,对上层大树进行修剪疏枝,降低树冠的郁闭度,改善透光,为下层植物生长提供稳定的采光环境;淘汰长势不佳的小乔木桔树,丰富中层植物品种。
针对中层骨架品种的确定,以社区营造模式为基础,组织多位小区居民(居民设计师)分析适合作为中层骨架的植被,在听取了多方建议后,决定采用桂花与红枫作为中层骨架的植被,优势在于红枫色叶观赏性强,市民喜爱程度高,桂花常绿,花香醉人,与法式园林风格相契合,且这两种树种病虫害较少,观赏性强,生长条件要求不高,在上海四季能保持稳定的形态和景观,非常适合养护程度和频率不高的社区公共空间景观。
小区林下地被景观选用长效型的植物品种。长效型植物抗性强,易养护,能长期保持稳定的植物形态和景观,以多年生常绿植物为主,包括金边麦冬、桃叶珊瑚、茶梅、毛鹃、金叶石菖蒲等,结合小乔木、灌木塑造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组团,形成一个长效的景观生态环境。
花田特色花卉选用月季,月季是居民非常喜爱的花卉,也是法式园林里不可或缺的浪漫元素,同时上海气候很适宜种植月季,打理得当可以做到三季有花。在月季品种选择上,引入上海植物园优质种业资源,做到品种多样化,花冠形态方面有花型较小的微型月季,也有花型较大的大花月季,有花瓣浓密的重瓣月季,也有轻柔的单瓣和半重瓣月季;植株形态方面有匍匐的低矮灌木月季,也有高杆的树状月季,成为名副其实的“月季专类园”,充满强烈的科普色彩。
同时,小区位置优越,临近上海市公园十大特色植物区的复兴公园月季园。利用此优势,组织邀请了多位经验丰富的月季专家为居民进行专业养护知识科普指导,实现多方资源融合利用。通过与上海植物园合作,引入优良品种、前沿知识、实用技术,为社区可持续发展注入绿色活力,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改造城市生态系统。改造成功将“社区植物园\"理念引入“一方花田”,充分激发了社区公共空间景观的社会科普属性,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2.3.5全程互动的施工建设
“一方花田\"的施工建设不同于传统“自上而下\"的单方面建造方式,而是“自下而上\"地从公众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居民的主体性和多元诉求,注重空间造型、铺装、植物选择和节约能源等多方面细节,打造更加实用的社区空间景观。当土建施工细节及植物品种栽植点位出现明显分歧时,根据不同意见将居民进行分组,让他们完善自己的想法并公开阐述,以讨论投票的形式确定,并将最终讨论的施工方案整合到施工图纸中。制作丰富的植物科普牌,科普园林植物知识,并且鼓励居民参与建设,现场指导传授栽植技术。通过互动式建设,将景观营造融入社区日常生活中,使居民格外珍惜建设社区景观成果,社区空间归属感和认同感显著提升,从本质上激发社区公共空间自治的内生活力。
2.4“一方花田”的维护体系建立
社区公共空间维护不同于公园和开放绿地,传统公园和开放绿地有专业的管理团队定期进行植物养护、设施设备更新以确保景观长期的稳定性,而社区景观更多是依靠居民自发地进行维护管理。基于社区营造的“一方花田\"工程突破自上而下的组织管理模式,以“多元共治”的治理模式将政府部门、居民、企业、社会组织放在一个平台上,对社区景观维护进行引导、辅助和监督。
“零距离家园\"工程是黄浦区政府打造的基层治理品牌。2024年,为完善“街道一街区一居民区”三级“零距离家园”阵地体系,持续激发基层自治共治活力,区政府指导各街道在全区探索建设101处“零距离家园”小站,培养小站居民主理人。
“一方花田\"依托\"零距离家园\"工程,通过社区对应的小站“主理人”,发挥“园长制”,制定社区景观的维护管理细则,包括植被养护、设施维修、环境整治等内容,确保有关工作人员了解并遵守这些规定,并由居委会定期组织居民评估与改进,实现多方监督管理。同时,在区绿化主管部门牵头下,街道社区与景观公司、施工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定期指派专业人员为社区居民传授专业的景观知识和养护技术指导。此外,市绿化主管部门还通过“园艺大讲堂”的形式,邀请绿化行业大咖为居民进行园林知识科普,将前沿的专业资源引入社区。政府部门、居民、企业、社会组织和专业团队的多元共治模式,为“一方花田”建立了可持续的维护机制,为城市空间景观更新途径创新提供更多可能。“一方花田\"社区营造流程如图1所示。

3结语
“一方花田\"是源于生活、顺应民意的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实践,通过社区营造途径,显著提升上海老城区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品质,充分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满。然而,基于社区营造的社区景观更新模式推广范围十分有限,目前主要集中在年代较早的小型社区公共空间,对于一些大型社区和新城区域社区公共空间有所局限。城市发展意味着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是一条漫长的路,未来,还需要更多社会层面的统筹和实践探索来推动社区公共空间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打造一个美丽、宜居、和谐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侯晓蕾.基于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以北京老城区微花园为例[J]中国园林,2019,35(12):23-27.
[2]侯晓蕾,苏春婷.基于人民城市理念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以北京市常营小微绿地参与式设计为例[J].园林,2021,38(5):17-22.
[3]阮德胤,朱军,普丽群.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探究:以克拉玛依市芳草家园社区小微绿地提升为例[J林业调查规划,2024,49(6):93-100.
[4]刘佳燕.关系·网络·邻里:城市社区社会网络研究评述与展望[J]城市规划,2014(2):91-96.
[5]马宏,应孔晋.社区空间微更新上海城市有机更新背景下社区营造路径的探索[J].时代建筑,2016(4):10-17.
作者简介:杨柳青(1990—),女,汉族,陕西渭南人,硕士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园林绿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