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897(2025)05-0025-03
0引言
园林规划设计应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全面考量自然与人文环境的相互作用。设计初期,对场地的现状、人文环境以及自然环境进行综合性的归纳与分析,可以为后续设计工作提供明确的指导和参考。
1场地分析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1.1界定设计范围
园林规划设计前,设计人员对现有图纸资料进行详细检查,在场地开展实地勘测工作,全面掌握周边的红线界限、标高数据、地下管网布局以及高压输电线路等关键信息,为后续规划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还需考虑场地的历史背景、现行政策和未来发展趋势,确保设计方案的可实施性。
1.2提供立意线索
设计人员深入探究园林及周边区域的地方文化资源,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人轶事、民俗风情、文学艺术作品等,为园林规划设计提供信息。通过挖掘这些文化资源,为园林赋予更深层次的文化元素,增加其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1.3确定功能依据
园林规划设计应充分展现功能性和审美价值,在实现其功能效用的基础上实现审美功能。设计与功能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设计要明确园林的空间定位、周边环境以及内外交通的衔接方式。要进行深入的调研,了解用地性质(教育用地、商业用地、居住用地、服务用地)和周边主要用户群体的需求,据此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
1.4选择合适植物
植物配置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植物种类、地理位置、温度条件、水质状况、土壤特性及环境因素。在场地分析阶段,需收集准确的数据和图纸材料,并对园林场地内现有的建筑结构、地下管网、高压输电线路等进行实地勘察和综合评估,选择适合的植物种类,保障植物的正常生长需求,达到预期的园林景观效果。
1.5为保护、利用景观资源提供可能
1.5.1设计结合自然,珍惜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
设计应尽可能保留现貌,如泉水、溪流、名贵古树、水体、地形等,不仅可以降低建设成本,而且能够避免因过分追求形态美学而对原始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1.5.2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园林景观设计中,重视对园林场地遗留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挖掘和保护,将历史文化有机融入景观设计中,赋予园林景观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
1.5.3因地借景,充分利用场地内外景观要素
基于场地地形特征进行景观设计是园林规划中的核心环节,通过运用特定的景观设计技巧与形态,将周边的自然美景巧妙地融入园林之中,构建和谐充满活力的园林景观,拓展和丰富园林的审美维度。
1.6摒弃不利因素,为景观优化创造机遇
在维护和强化场地内积极因素的同时,需关注不利因素,如废弃建筑、有毒废弃物对园林规划设计的影响,应采取彻底清除或通过绿化设计进行遮蔽等策略。在场地与外部衔接处,应灵活运用透明与封闭的设计手法。对于具有特定使用需求或能有效展现特色因素,可以采用透明处理;反之,与内部环境不协调时,应采取封闭措施,实现环境优化。
2场地分析的主要工作
2.1分析场地区位
周边邻近用地的功能属性及其配置以及园林元素的构成方式是园林规划设计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运用“借景\"手法,将外部景观融入建筑内部,达成园林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对于园林内现存可能影响协调的建筑物,应进行价值评估,明确产权属性、功能用途及建筑层数,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案。结合场地分析的特定方案,依据位置确定特定交通流向,参照国家相关规范,明确界定工作中的限制性因素,如停车场布局、场地出入口设置、主要人流路径及避让要求等。此外,还需对场地功能定位及其与周边场地管理事项的关联进行精确界定,依据工程规划需求和现场实际状况,通过多因素综合分析确定场地内部的相互联系。
2.2分析场地的地形地貌
园林规划设计要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特征,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设计对场地地形地貌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坡向与坡度的综合评估,基于坡向与坡度的相互关系对场地进行了科学规划,确保场地使用性能的最大化。同时,设计中还需综合考虑建筑物内部朝向、采光以及植物生长习性等关键因素。
2.3分析场地的生态物种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对场地内植物群落的定量分析及种类和规格的精确统计十分重要。植物作为景观营造中的活性元素,合理配置对于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具有明显作用。植物是反映地区特征的关键指标之一,在对园林场地原始植被进行研究时,要充分考虑植被的生态价值,确保在不超出预算的条件下,保留并优化原有植被的美化功能。
2.4分析场地地质、气候、水文条件
园林规划设计中,应综合考虑日照、土壤、温度、降水、风力及微气候等环境要素,构建与景观特征、植被配置及景观布局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例如,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具有明显影响,风向和日照时长则对群体活动的特定方位选择产生作用。此外,还要充分考虑场地地下管线、地面障碍物等限制条件,确保在设计过程中能够全面评估并规避潜在的负面影响。
2.5分析景观关系和场地视线
在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需关注道路交叉口、景观轴线等关键元素,充分利用场地现有的地形地貌特征,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和传承区域文化内涵。场地内既有的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如古树等具有历史特色的元素应被整合进园林规划,形成独特的景观节点。此外,场地周边的景观资源应与园林内部景观相融合,例如,“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即为场地外部景观要素与园林景观相衔接的典型例证。
2.6分析人的行为心理和需求
以人为设计核心,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理念,满足人们的精神情感需求和行为习惯,充分展现人文关怀。园林规划设计以行为心理学为基础,重视视觉、听觉及嗅觉等感官体验。例如,通过地形的巧妙变化增强体验感;通过景观节点设置休憩设施提高舒适感等4。
2.7分析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作为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满足人们多样化使用需求的功能,不仅是城市环境中的“家具”,更是园林景观的关键元素,各个细节能映射出城市的个性与风貌。对于园林基础配套设施的研究包括标志系统、休憩设施以及休闲娱乐设施等多个方面,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装饰设计、造型结构、材料选择以及色彩搭配,要综合考虑其使用功能与美学价值。
2.8分析不利因素
高压电线杆、排污管道、噪声污染等会对人类及其周边环境造成影响。因此需对现场各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保进行有效的规划设计和功能定位。在靠近高压输电塔的区域,应尽量避免设置风景优美的节点和休闲场所;地形较为陡哨的沟谷地带应设置安全警示标识。
3场地分析在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要点
3.1融入领土风景
园林规划设计的核心在于对场地原始自然景观和生态特征的解读及利用,在设计过程中应重视对水体、山体、植被、古树名木等天然景观元素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并将其融入园林规划设计中。合理利用领土风景元素不仅能够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而且有助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降低设计与规划成本。园林规划设计应以维持区域整体风貌为核心,深入理解场地特性,感知场地精神,掌握当地地形的独特肌理及其演变规律,构建与当地地形相协调的微地形。
3.2遵从场地环境
在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细节处理与合适的山水元素融合,能够营造出丰富多样的山水空间,此外,风景园林的构建要基于场地环境的宏观背景。以沈阳棋盘山国际景区的园林设计为例,该设计充分考量了地方的实际情况,对地形、气候、植被等关键因素进行了全面评估并对现场环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相互关联且各具特色的景观空间。
3.3传承地域文化
基于地域文化的地区传统与习俗礼仪等文化元素能够激发人们对历史园林景观的回忆与情感共鸣。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整体性趋向导致地域文化元素的缺失,削弱了人与景观之间的情感联系。在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地域文化的传承并不仅仅是对历史故事的叙述或对景点景物的符号化表达,应积极地挖掘并利用场地固有的特征,如土地利用模式、独特的手工艺技术、建筑布局以及生活生产工具等,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林景观风貌,从而体现地方精神。
3.4选择地方材料
材料作为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关键要素,具体可划分为植物材料与硬质材料两大类别。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深入理解区域自然景观中植被的形成机制与演变规律,并以此为指导原则进行树种的选择与配置。设计人员应选择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具备自我更新能力、能够反映本土自然风貌的植物群落,增强园林视觉效果。对于硬质材料的应用,应优先考虑利用当地资源。乡土材料的运用体现了地域文化的传承,通过展现其功能、色彩、形态等属性,强化地域特征并丰富园林景观空间。
3.5构建动态分析模型
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已从静态分析转向动态模拟。通过建立三维地理信息系统(GIS)模型,整合气象数据、土壤湿度传感器实时监测信息,可预测场地微气候演变趋势。例如,杭州西溪湿地二期工程采用流体力学模拟软件,对场地内水系流动路径进行动态推演,优化亲水栈道布局,显著提升游客舒适度。这种数字化分析能预判10年后的植被演替过程,科学规划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的配置比例。
4现代技术赋能场地分析创新
4.1空地一体化测绘技术
空地一体化测绘技术的革新,给场地分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度与效率。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与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从空中到地面的全方位数据采集体系,实现了厘米级精度的三维场地建模。这种高精度的建模能力,不仅能够精准还原场地的地形地貌特征,还能捕捉细微的地表变化,为场地分析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例如,在重庆山城步道改造项目中,通过点云数据生成的1:50数字地形模型,不仅清晰呈现了复杂的地形结构,还成功识别出23处潜在滑坡风险区,为后续的工程设计和风险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与传统勘测方式相比,这一技术节省了 40% 的时间成本,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此外,结合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并标注场地内现存植被的关键参数,如冠幅、胸径等,为植被保护和规划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昆明世博园在应用该系统后,古树名木的建档效率提升了 300% ,充分展现了技术赋能的高效性与实用性。
4.2环境大数据分析平台
基于物联网的环境监测网络,能够实时采集多维度的环境数据,为场地分析提供动态、连续的数据流。例如,在雄安新区启动区中央绿谷项目中,126个微型气象站的部署,实现了对 负氧离子等18项环境指标的实时监测。这些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进行分析,建立了景观空间与空气质量之间的量化关联模型。
研究数据显示,乔木、灌木与草本的7:2:1配比,能够使空气净化效率提升 27% ,这一发现为植物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优化了景观设计的功能性与生态效益。环境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场地分析的精准度,还为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提供了数据支撑,推动了设计决策的科学化与智能化。
4.3虚拟现实预体验系统
虚拟现实(VR)技术的引入,使场地分析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为设计方案的优化与决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通过构建数字李生场景,设计师与公众能够在虚拟环境中直观体验不同设计方案的视觉效果与空间感受。例如,在广州白云山改造项目中,利用UE5引擎构建的高精度数字李生场景,成功还原了场地的地形特征与植被分布。2000名市民通过VR头显设备,沉浸式体验了多种设计方案,并反馈了宝贵的意见。数据分析表明, 83% 的参与者更倾向于保留原有登山步道的肌理,这一反馈直接影响了最终决策,使改造费用降低了15% ,同时将历史风貌的保存度提高至 92% 。虚拟现实预体验系统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公众参与的深度与广度,还为设计方案的优化提供了直观依据,实现了经济效益与文化价值的双赢。
5结语
园林规划设计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核心在于通过对特定场地及其周边环境的科学分析与合理布局,实现多功能性与可持续性的统一,促进人与建筑、社区、城市乃至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因此,全面理解园林景观的功能作用,深入识别并分析场地分析的价值与内容,提出科学合理的分析要点,对于推动园林规划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场地分析将朝着更加智能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为创造更美好的城市与自然环境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郭玲子,王莹.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的风景园林规划方法途径探究[J].现代园艺,2024,47(21):143-145,148.
[2]关悦邹怡.大数据算法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实践分析[J]居舍,2024(22):87-90.
[3]李堡堡.城市园林规划下的绿色空间优化[J]新城建科技,2024,33(3):74-76.
[4]章丹音,方智果,郑圳.基于数据策略开展场地分析的方法研究[J]装饰,2020(9):142-143.
[5]张静.参数化在景观场地分析中的研究与应用[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9.
作者简介:张琳琳(1988一),女,汉族,安徽铜陵人,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