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897(2025)05-0190-03
0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思政教育的融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课程思政成为众多高校的研究热点,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段振华m提出,每名教师都应对“课程思政”进行有效认知,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通过课程思政的融入而发展得更加全面。焦岩2针对园艺技术专业课程探索了思想政治的建设原则,并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融合角度、实践应用、课程评估入手研究融合方法。薛亥等研究者针对农科专业学生对课程思政的了解程度、对当前课程思政的评价以及对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进建议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学生普遍对课程思政有较高的认知和认可,但同时也指出了一些问题。例如,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式有时显得过于生硬,融入的比例也存在不合理之处,这导致学生难以产生共鸣,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农科专业的教师在挖掘和设计课程思政元素方面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且课程思政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也需要进行创新,以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
“花卉栽培”作为高职农林类园林技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之一,共3学分,48课时,开设在大二第一学期,课程内容主要有花卉的识别和分类、花卉的播种和育苗、花卉栽培(露地、扦插、分生、嫁接)技术、无土栽培技术、花卉的管理和应用,具有实践性强、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和深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平台。对“花卉栽培\"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研究,并将其成果融入教学实践,对于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培育其对“三农”的深厚情感,以及激发其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这种教学改革,可以为农业生产一线岗位培养和输送具备高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专业人才,这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为同类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提供范例。
1挖掘思政元素
根据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要求,在以专业项目为骨架的课程体系改革的框架下,主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论述、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论述规划整体思政目标,结合劳动教育、耕读文化、工匠精神等分层设计各项目思政内容。
2确定育人目标
针对园艺技术等涉农专业学生在思想觉悟、社会认同感以及责任感方面存在的不足,建议通过组织思政课教师和系部辅导员共同参与课程思政的教研活动,以实现充分沟通和有效协作。在深刻理解立德树人内涵的基础上,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成果,根据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修订“花卉栽培\"的课程标准,明确本课程主要围绕以下5个思政目标。
(1)政治觉悟和思想水平。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2)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要关心人民福社、民族未来,具备“三农情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意识。(3)职业素养。要有扎实职业技能、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具备吃苦耐劳、不畏困难的劳动精神和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感。(4)团队意识。要在实践工作中发挥工匠精神,勇于担当、互相协作。(5)终生学习。要崇尚科学、坚持创新,具备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科研精神,“不忘初衷、追求真理”的高尚品德。这不仅是激烈的行业竞争对学生的要求,还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对园艺技术人才的要求[4]。
3设计教学内容
在课程思政的总体自标指导下,重新梳理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具体设计如下。
3.1花卉的认识和分类
花卉的认识和分类是本门课程的第一次课,通过带领学生到校园中自主识别、拍照、记录花卉,激发学生对花卉的兴趣和对专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周围事物并发现美的好习惯;了解世界花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组织学生讨论“你所了解的国花”关于花的古诗词赏析、“花中四君子\"等中国文化赋予花的意义,引导学生热爱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3.2花卉栽培设施
智能温室是花卉生产中最常用的栽培设施,让学生自主探索温室构造,引出全球气候变暖”概念,讲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即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导致了河流污染、植被破坏、土壤重金属残留等环境污染问题,对生态环境、农业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强调生态文明建设,高职应引导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这也是园艺专业技术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3花种的采收和播种
校园中的花种种类多且杂,部分花种极小,收集困难,且在漂盘育苗实操中容易“漏播”和“重播”,引导学生在采收和播种过程细心、耐心、仔细,领悟“播种才能收获,付出才有回报”的道理。我国虽是植物资源最多的国家,但种质资源流失严重,通过介绍国家花卉工程研究中心在创新种质资源和培养新品种等方面的责献,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保存不同的花种,培养爱护花种、爱惜农业资源的好品质;讲解优秀事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终身从事遗传育种专业,培育水稻“三系”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和改善沙漠地区生态环境再添“中国贡献”,感化学生,培养其爱国、为科学献身的社会责任感。
3.4露地栽培
针对当代大学生害怕吃苦,对传统农业“之以鼻\"的问题,要引导按照课程计划进行松土、播花种的露地栽培,教师要拿起锄头,以身作则,强调吃苦耐劳对园艺工作者的重要意义。同时,引入案例,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江苏省优秀大学生村官、连云港市十佳农村致富带头人郝大宝,克服技术困难、缺少管理和销路等问题,发展壮大花卉产业,带领全村村民脱贫致富。郝大宝的故事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典范。他克服技术难题、管理不足和销售渠道缺乏等多重挑战,带领全村村民将花卉产业做大做强,共同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实现了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通过真实案例,把三农情怀和助力乡村振兴的理念有机融入课堂中,带领学生逐步形成积极上进的人生观、吃苦耐劳的美好品质。
3.5扦插繁殖
通过教师演示并分组,由组内成员自主分工完成采摘插穗、整地松土、扦插、施肥、覆膜等全过程,教师督促和审核验收,一旦一个步骤出错将直接影响扦插存活率,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共赢意识。为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要求学生进行扦插的探究性试验,设置对照组,如扦插条使用/不使用生根粉、留长/截短、顶端留叶/不留叶、平切口/斜切口,详细观察记录生长情况,并分析差异结果,巩固理论的同时,养成坚持不懈的学习态度。
3.6无土栽培
在讲解无土栽培时引入案例,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矿质营养学说,标志着植物栽培技术从传统的土壤栽培向无土栽培的重要转变,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创举之一,引出“科技改变生活”;20世纪80年代我国科研迅速发展,无土栽培成果丰硕,在青岛成功无土栽培出番茄和苹果、中国农业大学开发了人工光型密闭式植物工厂,使学生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离不开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同时,带领学生观看花卉工厂自动生产线、世博会“天下一家”主题馆内的“家庭植物工厂\"实景、低碳智能家庭植物工厂等自给自足式植物生产功能,让学生感受科技的力量,崇尚科学,积极创新,培养良好学风。
3.7嫁接繁殖
嫁接技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2000多年前就有关于嫁接的记载,称为“移花接木”。在讲解嫁接时令重要性时,引入“春接海棠,夏接桂,秋接菊花,冬接梅”等谚语,这些谚语凝聚了我国古人的农业智慧,既传播了传统文化,巩固文化自信,又强调了突破传统、积极创新的重要性;组织各小组进行嫁接比赛,强化职业技能和素养;要求学生持续关注嫁接苗的生长发育,及时施肥浇水,由存活率决定最终成绩,引导学生对工作具备强烈的责任心,而不是简单地完成教师的任务。
4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思政“说教”教育方式,不仅不能达到育人的教学效果,反而可能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要想在专业课充分展现课程思政功能,需改变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教学改革。
5优化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情景教学、项目驱动、小组合作、成果汇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基于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向导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将学习内容重新整合成项目,先在学习通发布学习清单,课前让学生了解任务,通过主动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课中根据项目任务设定明确的要求并督促,同时在学生遇到挑战时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启发;在学生完成任务和汇报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以巩固学习成果。采用项目驱动和小组合作的教学策略,能锻炼学生识别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意识,从而提升其综合素养。
同时,教师可以设计并创造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且符合其兴趣的教学环境,以此作为引导,使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投入学习活动中。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这种方式能够将思政教育巧妙地融入课程内容中,实现教育的\"润物无声\"效果。通过这种教学策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逐渐培养出对农业的了解、对农村的热爱以及对农民的尊重。
此外,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专业使命感,鼓励学生深入学习专业课程,树立起服务乡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应致力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将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贡献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的个人成长,并使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专业课程的思政考核评价是衡量和检验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政教育成效的关键手段。为了全面评价专业课的思政教育教学效果,需要优化考核评价体系,从单一的专业技能评价转变为涵盖理想信念、职业素养、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等多个维度的综合评价。本门课程采用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两种方式,其中过程考核占比 40% ,期末考核占比 60% 。过程考核主要通过线下方式进行,包括出勤和提问 (15% )以及思政考核 (25%) 。思政内容的考核则注重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记录学习过程、汇报学习感悟、展示学习成果等多种形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过程中,重点考察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是否能够自主学习,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以及是否建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这种新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成为既有专业技能又有良好思政素质的人才。
6结语
将“花卉栽培”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是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教师需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强化自己的意识形态,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堂外,教师都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格魅力以及对教学科研的敬业精神,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段振华.高职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膜科学与技术,2021,41(5):184.
[2]焦岩.园艺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与方法研究[]辽宁高职学报,2021,23(12):59-61.
[3]薛罗,徐月明,金耀华,等.高职院校农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22,28(1):142-144.
[4]杜锦华,王晓霞.高职花卉生产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5(5):40-42.
[5]刘艳华.《花卉栽培技术》课程“任务驱动,产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2):117.
基金项目: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花卉栽培》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2022-ZZSZ-04)。
作者简介:梁(1994一),女,汉族,贵州遵义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植物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