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S8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897(2025)05-0187-03
1研究背景与意义
省位于我国西南边,拥有独特而丰富的生态系统,草原在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草原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孕育着众多珍稀的动植物物种,还在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以及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过去几十年间,由于过度放牧、开垦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省草原面积不断减少,草原退化现象日益严重,草原植被覆盖度下降,优质牧草比例减少,草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被严重削弱。因此,通过对省草原变迁的研究,可以揭示草原生态系统演变的规律和驱动因素,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草原保护和管理政策提供依据,从而实现草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国际上,草原变迁研究一直是生态学、地理学等多学科关注的焦点。许多学者运用长期监测数据和先进的遥感技术,对草原生态系统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研究。在非洲的塞伦盖蒂草原,研究人员通过数十年的实地监测和卫星遥感数据对比,揭示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草原植被覆盖度、物种组成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气温升高和降水模式的改变,草原上的草本植物种类和数量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些耐旱物种逐渐取代了原本的优势物种。在蒙古国草原,研究人员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分析了过去几十年间草原面积的变化,并结合放牧强度、土地利用政策等因素,探讨了草原退化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土地开垦是导致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而有效的政策干预和草原管理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草原退化的趋势。
国内学者对草原变迁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北方草原地区,如内蒙古草原,众多研究围绕草原生态系统的演变、草原退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展开。有学者通过对内蒙古不同地区草原的长期定位监测,分析了草原植被群落结构的变化与放牧强度、气候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合理的载畜量标准和放牧管理模式,以实现草原的可持续利用。在青藏高原草原,研究人员重点关注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发现,气温升高导致草原植被返青期提前、枯黄期推迟,但同时也加剧了草原鼠害和虫害的发生,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构成了威胁。
然而,针对省草原变迁的研究较少,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省草原的面积变化统计和生态状况描述上,缺乏对草原变迁过程中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的深入分析。在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方面,对于草原植被群落的演替规律、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机制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响应等研究还不够系统和全面。在草原生态系统功能方面,对于草原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碳固持等生态服务功能演变的研究也较为薄弱。
在研究方法上,虽然部分研究采用了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但数据的时空分辨率和准确性仍有待提高。早期的一些研究由于技术手段限制,数据获取不够全面和精确,难以准确反映省草原变迁的细微变化。在研究尺度上,多以局部区域或单一草原类型为研究对象,缺乏对省草原整体变迁的宏观把握和综合分析。对于不同草原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协同作用研究不足,无法系统理解省草原变迁的规律和机制。
2草原含义的变化
省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先后于1988年、1996年、2009年、2019年分别开展或按时间节点更新汇总了省第一次草地资源调查、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第一次土地调查)、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第二次土地调查)、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第三次土地调查)各项数据。因各次调查中草地面积存在差异,且草原和草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故对历次调查中关于草地的含义加以说明。
第一次草地资源调查中草地指广义的草地,“是指为植物群落覆盖的陆地部分,包括疏林、灌木、草丛等,能放牧割草饲养牲畜的场所[2]。\"而国土调查中草地指狭义的草地。第一次土地调查中草地为牧草地(天然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荒草地(一级地类为未利用土地);第二次土地调查中草地为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其他草地;第三次土地调查中草地沿用第二次土地调查草地含义,仍为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其他草地。
这4次全省性的调查中,草原的含义虽有变化,但核心始终是围绕着“草\"字进行。第一次土地调查中,林地(有林地)按树木郁闭度0.3进行划分、灌丛地(灌木林)按灌木覆盖度 40% 进行划分,而荒草地列入未利用土地条目下;第二次土地调查中,有林地按郁闭度0.2进行划分、灌木林地按灌木覆盖度 30% 进行划分;第三次土地调查中,灌木林地按灌木覆盖度 40% 进行划分。
第一次草地资源调查由省畜牧局承担,参与人员达3000多人,调查历时9年,此次调查侧重于“广义的草地”,调查中包括了林间草地、农歇草地、石山草地等所有的草地面积。国土调查中,草地作为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均按“狭义的草地\"进行调查。第一次土地调查采用了航片、计算机软件等新技术手段进行调查,调查成果精度有一定的提高。第二次、第三次土地调查均采用最新的3S技术手段,以近期的地面正射影像作为调查的工作底图,采取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所有草地图斑均根据高清影像图逐一勾画到矢量图层中,按照统一的验收标准并提交统一的数据成果,调查成果精度较高。
3省草原面积动态变化
3.1历史时期的省草原
因省原生草原面积鲜见文献记载,按省气候类型推断省原生草原主要集中在冰川雪线附近。根据香格里拉小中甸次生草原形成及演替的研究,天宝雪山周边原生草原面积与天宝雪山冰川面积相近或略大于冰川面积。伍立群等3研究得出,省共有57条冰川,冰川总面积为 ,约占全省总面积的0.022% 。因冰川处于退缩状态,可以推测历史上省原生草原面积占比低于全省总面积的 5% ,多数次生草原在森林破坏后逐步演替形成,且在20世纪70—80年代次生草原面积达到峰值(此时省森林覆盖率历史最低,草原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比例接近 40% 。
3.2草地清查
1980一1988年由省畜牧局组织的全省性草地资源调查,较全面系统地查明全省草地资源。根据调查
成果,全省共有草地1530.84万 万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39.93% 。其中有效草地面积达1192.56万
万亩),草地利用系数占
。
3.3国土一调
1987一1997年开展的省第一次土地调查,土地分类标准统一,全面摸清了全省土地资源家底。根据调查成果,全省共有草原面积(牧草地)79.18万 (1187.75万亩),其中天然牧草地面积77.05万
(1155.86万亩)、改良草地面积0.29万hm2(4.32万亩)、人工草地面积1.84万
万亩)[4],荒草地面积453.41万
万亩),因后续规范中把荒草地归并为其他草地纳入草地统计,故这次调查草地面积共计532.59万
,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13.90% 。
3.4国土二调
2007一2009年开展的省第二次土地调查,采用了3S技术手段开展土地调查,全面查清全省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掌握了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据统计,全省共有草地面积302.83万 ,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 7.90% 。其中天然牧草地面积14.03万
人工牧草地面积0.78万
其他草地面积288.02万
o
3.5国土三调
2018一2019年开展的省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采用优于 1m 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制作调查底图,广泛应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无人机等新技术,创新运用“互联网 + 调查\"机制,全流程严格实行质量管控,全面查清了全省国土利用状况。据《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全省有草地面积132.29万 o其中,天然牧草地12.25万
,人工牧草地0.87万
,其他草地119.17万
。
4草原变化原因分析
因地类划分标准不一致,各次调查中草地面积存在差异,对3次国土调查中草地的减少面积及减少速率进行具体分析。国土一调至国土二调12年间,省草原年均减少19.15万 ,平均减少速率为 4.60% 国土二调至国土三调的10年间,省草原年均减少17.05万
,年平均减少速率为 7.95% 。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省草原面积将会逐步趋于稳定。结合以上数据,本文对草原变化原因做初步分析。
首先,草原划分标准不统一。国土一调前的草原分类系统,按自然及经济利用状况划分且采用毛面积统计和计算。1989年出版的《草地资源》中提及全省林业用地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2.49% ,显然与实际不符。考虑到当时参加草地清查的调查人员大部分为农口工作人员,不具备林业专业知识,且草地清查目的是查明全省草地资源,可以推测有部分郁闭度或灌木盖度偏低的林地因兼做放牧用途被误划为草地。地类划分标准不统一是造成国土一调中草地面积小于草地清查草地面积的主要原因。
其次,草原自然演替。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等林业工程实施中,各村通过聘用专职护林员,配合各级党委政府及林草部门开展宣传保护工作,在荒山 (现状草原)实施人工造林及封山育林,草原自然演替为灌木林、乔木林等地类。草原在人为干扰减少后的演替是历次国土调查中草地面积逐渐递减的主要原因。
最后,人为活动的干扰。省多数区域水热条件较好,火烧、持续放牧等人为干扰活动是草原不向更高群落演替、面积不减少的重要因素。但部分地区也存在将草原开垦为耕地或果园的情形,加上部分建设项目不可避免占用草原,导致草原面积有所减少。
5草原经营的展望
随着人为活动减少,省部分草原逐渐向更高群落演替。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支撑下,为保证省畜牧业的良性循环,推进乡村振兴,地方各级党委及政府需采取以下措施。
(1)大力推进草原生态修复,做到草畜平衡,避免草原进一步退化。各草原经营单位除努力争取上级补助外,还要提高草原科学管理水平,引进优良牧草,提高单位面积草原生产力。实施草原生态修复项目,在草原退化严重的区域,可以采用免耕补播技术,即在不破坏原有土壤结构的前提下,直接撒播适宜的草种,提高植被覆盖度,提高草原的生产力。配套实施土壤改良(松土施肥)、生物防治(防治鼠虫病害)等措施,系统恢复草原生态功能。
(2)尽快划定基本草原。划定基本草原对于省草原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草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草原资源面临过度开发、不合理利用等诸多挑战,处置不当将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面积减少。因此,尽快划定基本草原可破解资源开发与生态保育的矛盾,从而达到草原永续利用的目的。
(3)加强草原碳汇研究。草原碳汇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省草原虽然相对国内其他高纬度省份面积较小且分布较为分散,但在碳汇方面仍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力。
省草原的碳汇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草原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存储在体内。不同类型草原植被的固碳能力存在差异,省的高山草甸植被在夏季生长旺盛,能够大量吸收二氧化碳。
草原土壤也是重要的碳库,土壤中的有机碳主要来源于植物残体、根系分泌物以及动物粪便等,这些有机物质在土壤中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和转化,形成稳定的土壤有机碳,被长期储存起来。省草原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土壤质地、气候条件、植被类型以及人类活动等。在一些植被覆盖良好、土壤肥力较高的草原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碳汇能力较强。
各级科研单位要尽快构建草原碳汇动态监测网络,政府部门要加快推进草原碳汇交易机制建设,加速生态价值转化,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
(4)充分挖掘草原旅游潜力。根据最新的国土三调数据,省草原小而散,可成为省草原独特的旅游开发优势和开发方向。这些分散的草原如同散落的明珠,镶嵌在省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之中,与周边的自然景观、民族文化等资源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为发展特色旅游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各地要充分挖掘草原旅游的潜力,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将省草原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草原综合功能。
6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省草原变迁规律、驱动因素及影响,但由于各类数据获取的限制,缺乏更深入的定量分析。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深入,针对不同生态区域的草原,进一步探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草原的影响机制,为该区域的草原保护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加强多学科相关成果的交叉研究,厘清草原变迁的过程和机制,为制定科学的保护管理策略奠定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开展草原生态修复、草原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实践研究,探索适合省草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路径。
参考文献
[1]董世魁.草原与草地的概念辨析及规范使用乌议[J].生态学杂志,2022,41(5):992-1000.
[2]省畜牧局.草地资源[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3]伍立群,郭有安,付保红.冰川资源价值及合理开发研究[J]人民长江,2004(10):35-37.
[4]省土地管理局,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土地资源[M].昆明:科技出版社,2000:23.
[5]《土地资源》编著组.土地资源[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12.
作者简介:王畅(1979一),男,汉族,昆明人,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和草原调查规划工作。
通信作者:王继雄(1990一),男,汉族,昭通人,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和草原调查规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