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川县油茶高产栽培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known 发布于 2025-07-18 阅读(415)

摘 要 广西富川县作为油茶主要产区,其油茶产量和品质的提升对于满足市场需求至关重要。为显著提高油茶结果率,实现富川县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分析了富川县油茶栽培现状,指出了传统品种老化、修剪缺乏定向性、水肥管理不当及授粉载体不足等技术瓶颈。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选好良种合理搭配,提高着果率;推广定向修剪技术,增加有效光照面积;精确水肥一体化管理,改善油茶品质;引入专用授粉昆虫,提高油茶结实率等关键技术措施。

关键词 油茶;高产栽培技术;广西富川县

中图分类号:S794.4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2.058

油茶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油料和经济作物之一。广西富川县属于油茶主要产区,但当前油茶产量和品质与市场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研究表明这主要与栽培技术相对落后有关。为提高富川县油茶产量和品质,开展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介绍富川县油茶栽培概况的基础上,分析现存技术瓶颈,并提出油茶增产栽培关键技术要点,以期为富川县油茶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1 富川县油茶种植资源概况

富川县地处广西东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年平均气温在18~22 ℃,年降水量在1 400~1 800 mm,无霜期在280~300 d,适宜油茶生长[1]。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富川县油茶新造林面积155.65 hm2,总产量3.9万t,667 m2产量120 kg。目前,富川县油茶种植以小农经营和低产栽培为主,品种以油用中亚种“富川早熟”为主,该品种结实期集中,易受气候影响,产量波动大;此外尚有部分干果用品种如“麻竹山”等,但产量较小。综合来看,富川县油茶总体栽培技术水平较低,产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3点:1)种植户忽视品种选择的重要性,使用产量低的传统品种[2];2)栽培技术相对落后,如修剪、施肥、授粉等环节管理粗放;3)产业化运作程度不高,种植户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为提高富川县油茶产业竞争力,有必要从技术和组织两方面入手,加快推广适宜的新品种,大力提高栽培水平。

2 富川县油茶栽培技术瓶颈分析

2.1 传统品种老化,油茶产量下降

传统品种老化是当前制约富川县油茶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调查发现,富川县现有油茶林大多营造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更早,林龄在40年以上,种植分散,管理非常粗放。富川县油茶产业的集约化程度低,出现了只收不管、有果则收、无果则丢的现象,许多油茶林处于无人看管、半野生状态,整体投入少,施肥、垦复、管理都相当滞后,缺乏科技创新。老化的油茶林生长机能衰退,而且有严重的病虫害,显著影响油茶正常生长、开花结果,从而降低了结实率,导致油茶产量低。201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测产统计数据表明,富川县传统老油茶林平均667 m2产茶油18 kg,个别地块甚至不足10 kg。由于传统老油茶林高密度栽培,植株之间枝叶过于重叠拥挤,树冠密闭后光照不足的问题更加严重,从而制约了产量的提高。综上所述,富川县传统老油茶林已不能满足油茶产业发展的需要,林业相关部门有必要加强改造技术指导和培训,推广优质高产、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油茶良种,确保提高油茶产量,提供坚实基础[3]。

2.2 缺乏定向修剪,降低光能利用效率

富川县油茶产量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施科学合理的修剪,但目前大部分油茶园缺乏定向修剪,严重制约了光能的高效利用[4]。经过调研核实,45%以上种植户对修剪管理重视不足,存在修剪粗放随意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缺乏产量指向性修剪。在修剪期间,部分农户缺乏合理的修剪规划,存在随意修剪徒长枝和结果枝的情况,会导致新抽枝方向不正确,不利于油茶生长和结实。2)过度修剪。部分农户片面追求“光照面”的增加,大面积砍除树冠内部枝叶,不仅减弱了光合作用,也影响到正常结实。3)缺乏不同树龄阶段的定制化修剪。农户很少考虑油茶树所处的是生长期还是结果期,盲目采取“一刀切”的粗放做法。这不仅影响当前产量,也影响树体的持续生长活力。4)修剪时间和季节选择不当。部分农户修剪过早或过晚,减弱了修剪效果,一定程度上也会引发病虫害。

2.3 水肥管理不当,影响油茶品质

富川县油茶产量提高的关键是实施科学合理的水肥管理,但目前大多数种植户水肥管理偏粗放,无法精确调控,严重制约了油茶品质的提高。具体问题主要集中在施肥量与品质的匹配性差、施肥比例不合理及水肥施用错时错量等方面[5]。1)农户普遍注重追求产量而忽视品质的提高,施肥量较大但结合品种、树龄和产量目标的匹配性差,如对早熟品种的油茶过量追施氮肥,不仅会延后成熟期,还降低油脂含量。统计数据显示,富川县25.8%以上的油茶园施肥量偏高,虽然提高了油茶产量,但也导致油脂含量的下降[4]。2)施肥比例不合理,偏重氮肥的使用。多数农户缺乏对营养诊断和平衡施肥的重视,油茶树体出现不同程度的氮过剩、磷钾不足的情况,不利于提高油茶油脂含量。3)水肥管理不当,错时和错量问题十分普遍。具体来说,间歇性干旱、抗性差的中早熟品种,易出现落花落果、果实畸形、油脂成分异常等问题,而雨季和初夏高温多雨时肥水过量,也会影响到油茶油脂的正常积累。

2.4 缺乏有效授粉载体,导致结实率偏低

富川县油茶产量水平的提高与开花结果期适宜的授粉管理是分不开的。但目前富川县油茶园普遍存在授粉载体缺乏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油茶的授粉和受精效率。具体表现为自然授粉率偏低、人工辅助授粉不足,结果母株的结实率和产量被严重制约。统计资料显示,富川县油茶自然授粉率较低,一般只有45.7%[1]。原因在于当地主栽油茶品种为异交授粉植物,依赖外来传粉载体,而种植密度偏高加之栽培技术落后,导致同期开花面积过大,超出了当地野生授粉昆虫的承载力。此外,由于缺乏目标引种,授粉昆虫种类单一,无法满足大面积开花的需求。针对上述问题,虽有个别中大型基地引入专用授粉昆虫,但普及面有限。绝大多数小农户尚未开展有效的人工辅助授粉,油茶园内的授粉对昆虫依赖程度过高,严重制约了产量的提高。因此,开展专业化人工授粉是提升富川县油茶产量的重要途径。

3 解决措施

3.1 选好良种合理搭配,提高着果率

为了解决富川县当前油茶产量低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除了加强低产林改造技术指导与培训外,还要选择良种,合理搭配种植。1)新造林要选择优质良种苗木。可通过贺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或自治区油茶保障性繁殖苗圃引进有“三证”的良种苗木,油茶苗木质量必须达到“三个百分之百”要求,即“100%良种,100%两年以上大杯苗和100%花果成型苗”,筛选出发芽势强、抗逆性高的新品系。以富川县近年成功引进的高产品种“岑软2号”为例,其不仅单株产量高,而且耐低温,发芽均匀,整体适应性明显优于原有地方品种。同时,合理搭配种植尤其关键。同一地块里不同品种搭配种植可以显著提高着果率,需要注意的是,搭配品种和主栽品种的花期和果实成熟期要一致,选用1~2个品种为主栽品种,主栽品种与配栽品种按8∶2或7∶3的比例配置种植,通过自治区五年油茶“双千”计划和三年油茶产业发展行动,到2025年,在林业有关部门的科学指导下,在县示范基地、示范园的带动下,富川县进入盛果期的油茶高产林平均667 m2产茶油可在40 kg以上,低产林油茶改造后平均667 m2产茶油在20 kg以上。

3.2 推广定向修剪技术,增加有效光照面积

为有效解决富川县当前油茶缺乏科学修剪导致光能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建议县农技推广部门“技术培训+示范基地+扶持政策”三位一体协同发力,大力推广适合不同树龄和目标产量的定向修剪技术体系,使油茶种植户切实提高修剪技能,从而显著增加光合有效辐照面积,增强光能利用效率。1)加强农户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围绕轻、中、高产模型,分阶段组织开展修剪技术的专题培训,着重针对有经验的大户与新接触油茶的小户分别讲解适宜的修剪方案,并组织到示范基地现场操作,确保农户掌握“增光留果”的修剪要领。2)建立技术示范基地。依托县农科院高产试验基地,充分发挥其技术辐射带动作用,构建整合集育种实践、示范展示与学习研究于一体的新型试验示范基地,使农户通过多方位参与,真正掌握科学修剪的核心要点。3)县农技推广部门要出台扶持政策,对建立示范基地的大户给予适当补贴,并对推广科学修剪技术成效显著的乡镇街道给予表彰和奖励。通过实施该策略,预计3年后,全县科学修剪面积占比可超过80%,油茶产量也将提高30%左右。

3.3 精确水肥一体化管理,改善油茶品质

为有效解决富川县油茶品质受水肥管理不当影响的问题,建议相关技术推广部门采取“技术培训+精准施肥+质量标准”三位一体的方式,推动种植户转变水肥管理理念,实现精确化施肥与优质高产的统一。1)开展水肥管理理念转变培训。组织技术人员深入油茶主产区,通过产学研联合的培训班,向农户宣传因地制宜、追求品质的科学水肥管理理念,使其认识到优质高产的重要性。同时,开设网络培训课程,采用视频讲解等形式,便捷地传播科学合理的水肥管理方法。2)提供精准化测土配方施肥服务。依托农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充分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适合富川县的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为种植户免费提供测土及施肥方案制订服务,制订出优质高产的精准化施肥方案。3)建立油茶质量评价体系与标准。制定出结合油脂含量、酸价等指标的富川县油茶质量评价体系,并使用仪器检测确定不同等级标准。对达标的油茶实行质量补贴,以调动农户主动调整水肥管理,实现优质高产。

3.4 引入专用授粉昆虫,提高油茶结实率

为解决富川县油茶缺乏有效授粉载体导致结实率偏低的问题,建议相关技术推广部门采取“引种+人工辅助授粉+科技支撑”三位一体方式,通过引入专用授粉昆虫种群优化地方授粉环境,推动建立专业化的油茶授粉合作社组织,依托科研监测指导授粉过程,全面提升油茶结实率和产量水平。1)开展专用授粉昆虫的引入与培育。选取适应性强、传粉效率高的外来授粉种群,如瓢虫、赤眼蜂等,结合当地主要开花盛期因地制宜逐步引入。并在县级农科院建立虫种培育基地,进行目标引种,培养扩大种群规模。同时,发挥种群优势,通过功能互补提高授粉密度,建议在3年内全县建成不少于5个的规模化专用授粉昆虫培育基地。2)发展专业化授粉服务组织。技术部门以培育基地为龙头,带动和组织当地农户积极参与,提供授粉工具和技术培训,共建面向社区的专业化授粉合作社。农户作为合作社成员,依据需求调度使用专业的授粉服务,实现专业化协作。力争到2025年,全县80%以上采用人工授粉的油茶园实行专业化授粉。3)建立科技监测和指导体系。依托农科院加强对目标昆虫种群动态、密度、食性等的监测研究。并建立授粉专业技术指导系统,对合作社和农户提供技术培训、现场指导、运作监督等全过程服务,确保授粉科学化,期望到2025年,油茶平均结实率能够提高20%以上。

4 结语

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是提高富川县油茶产量与品质的关键所在。目前,通过对主要生产环节的诊断分析,发现良种选择与搭配、修剪措施、水肥管理及授粉载体等方面都存在较大改进空间。因此,相关技术推广部门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示范基地建设科技服务支持等举措,充分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作用,切实提高各生产环节的科技含量,真正解决好粗放经营与低效生产的问题。同时,高度重视组织化建设,发展专业化服务组织,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与规模经营。

参考文献:

[1] 李芝茹,吴晓峰,张丽平,等.油茶种苗技术装备研发现状及对策研究[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24,52(1):60-63.

[2] 王志超,何之龙,陈永忠,等.油茶湘林210抗干旱特性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24,44(1):37-48.

[3] 林颖怡,汪勇,李颖.广东河源特色油茶产业现状与高质量发展对策[J].中国油脂,2024,49(6):6-10.

[4] 黄小芮,刘晓玲,栾洁,等.广西普通油茶果及林地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分布特征[J].广西林业科学,2023,52(6):739-745.

[5] 汤欣欣,李晶怡,毛诗雨,等.普通油茶茶果不同组织的代谢组分析[J/OL].分子植物育种:1-10[2024-05-10].https://link.cnki.net/urlid/46.1068.S.20240103.1352.010.

(责任编辑:刘宁宁)

标签:  油茶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