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对策探讨

known 发布于 2025-07-18 阅读(270)

摘 要 林业是广西重要的绿色产业,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林业病虫害的肆虐严重威胁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无公害防治是有效遏制病虫害、维护林业生态的关键举措。为给林业病虫害的精准防治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以广西为例,介绍当地针对林业病虫害采用的无公害防治技术,分析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管理体系不健全、防控技术有待完善、防控意识不足及资金投入有限等问题,并提出完善管理体系、持续开展技术创新、加强培训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广西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6.065

广西地处我国南疆,地理位置优越,东临北部湾,南接北回归线,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量丰沛,年均气温17.5~23.5 ℃,年降水量1 694.8 mm。广西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3.3%,其拥有的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占全国的45%以上。然而,近年来广西林业病虫害频发,给地方经济和生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加强广西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对策研究,对维护地方生态平衡、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1 林业概况

广西是全国重点林业基地,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22年底,广西林地面积达1 723万hm2,活立木蓄积量5.36亿m3,位居全国第三。林业及相关产业年产值超过5 000亿元,是广西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1]。然而,近年来广西林业病虫害形势严峻。2022年,广西受害林木面积达11.86万hm2,直接经济损失19.4亿元,主要有害生物有松毛虫、美国白蛾、桃小食心虫等20余种,其中外来入侵物种占比超过60%。面对严峻形势,广西积极探索无公害防治新模式,推广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无公害防治技术,以期从根本上遏制病虫害,保护地方生态安全。

2 常用的无公害防治技术

2.1 营林防治技术

营林防治是指通过采取抗虫育种、科学造林、精细管理等措施,提高林木抗病虫害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是无公害防治的基础性举措。广西积极推广抗虫品种选育,以马尾松为例,通过种源筛选、杂交驯化,培育出抗性显著增强的马尾松家系5号等新品系,显著降低了松毛虫的危害程度。目前,广西已建立马尾松、桉树等20余个抗虫育种基地。据统计,2022年广西人工造林面积达4.28万hm2,其中阔叶林3.01万hm2,针叶林0.09万hm2。造林过程中严格执行“三分之二造阔叶”的原则,避免大面积单一树种造林,有效降低了病虫害发生风险。广西还探索了精细化林木管理,如合理间伐、修枝、施肥,优化林分通风透光条件;及时清理虫枯木,消除病虫源头;大力推广混交林和复层林等,增强林地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

2.2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生物等对病虫害实施生态调节,是广西无公害防治的重要技术路线。广西大力开展蝗虫生物防治,据统计,2022年广西共投放杀蝗金线虫约25 t,防治面积达5.98万hm2。杀蝗金线虫是蝗虫的专化病原体,能特异性杀灭蝗虫,防治效果在90%以上。林场引入赤眼蜂用于防治天牛,防治效果达70%,有效遏制了虫害扩散和蔓延。在林区营造“保护地”,吸引蚜虫的天敌昆虫食蚜蝇和黑食蚜盲蝽定殖繁衍,形成生物防治屏障。研究发现,一些植物的根际细菌可诱导林木分泌植物激素,激发树体免疫功能,提高其抵御力。对此,广西使用多粘类芽孢杆菌开展了为期2年的根际细菌防病试验,烟粉虱防治效果在70%以上。

2.3 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是指通过人工物理手段阻隔病虫害,无化学药剂残留,是广西重点发展的无公害防控技术。其中,诱捕技术是主攻方向。广西林业厅分别在南宁市、柳州市等地设置了100余个病虫害远红外测报站,通过遥感监测技术提前锁定病虫害发生点,并就近布设性诱杀、光诱杀等诱捕装置[2]。以光诱杀为例,利用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诱虫灯可有效诱杀松毛虫、美国白蛾等8种林业害虫,一期试点就清除虫卵2.3万粒。广西还积极推广物理阻隔技术。在常年受害林区,采用树干涂胶、包扎塑料膜等方式切断害虫行走通道,有效阻止了天牛类害虫上树产卵。

3 存在的问题

3.1 管理体系不健全

广西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工作虽已初具规模,但管理体系建设仍显不足,制约了防控工作的深入推进。例如,法律法规滞后于实践需求,现行规章制度已难以完全适应新形势下无公害防治的要求,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监管机制尚待完善,部分地区存在治标不治本的现象,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监测预警体系有待加强,易延误防治时机。此外,相关部门之间协作配合不够紧密,职责分工界限不够明晰,导致防控资源整合效率低下。一些科研防控新理念、新技术在基层推广应用滞缓,无法充分发挥应有的技术优势。

3.2 防控技术有待完善

虽然广西在营林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面已经取得一些进展,但总体来看各项技术之间还缺乏较好的衔接和配合,整体防控效能有限。同时,部分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高精尖领域的技术创新严重匮乏,很多尖端技术和装备仍需要依赖国外。例如,生物杀虫剂、杀菌剂的菌种筛选和活性提升,无人机精准变量喷施技术等,都制约了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的整体水平。现有技术在推广应用层面也存在不小阻力,基层林场的接受程度有待提高,技术本土化的能力不足,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3.3 防控意识不足

无公害防治虽已成为广西林业病虫害防控工作的重点方向,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仍存在防控意识不足的问题,制约了相关工作的深入开展。从林业主管部门到基层林场,其对无公害防治重要性的认知程度不深,重视程度不够[3]。有的地方观念仍然陈旧,对传统化学防治形成一定依赖,对新理念新技术接受程度不高。同时,部分林农对无公害防治的认识存在偏差,将其等同于不防治,忽视了积极防控的必要性。再加上基层林场经营主体分散、自身发展意愿不足等,使得无公害防治工作在推广层面遇阻。

3.4 资金投入有限

近年来,广西虽逐年加大了林业防控经费的投放力度,但与防控需求相比,资金缺口仍较为显著。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广西病虫害防控资金仅4.8亿元,与巨大的防控任务量严重不符。资金短缺不仅制约了防控工作的全面开展,更影响了无公害防治的长远发展。以先进的防控设备购置为例,受资金所限,广西虽已初步配备了一批无人机、测报仪等装备,但远未覆盖所有林区,高精尖仪器投入亦十分有限。无公害防治技术研发亦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扰,严重制约了科研攻关的深度和广度。此外,资金缺口影响了相关人才队伍的建设。广西林业无公害防治人才短缺,但引入高水平专业人才的经费无法得到保障,难以为优秀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3.5 林农参与度低

无公害防治作为一项关乎广西林业发展的重大工程,其顺利推进有赖于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林农对无公害防治的认知存在偏差,往往将其等同于不防治,缺乏必要的危机意识。同时,林农对相关防控知识和技能了解不足,自身防控能力有限,难以主动投身其中。林区大多位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使得林农难以及时获取无公害防治的最新动态和政策,知情权和参与权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剥夺。现有的宣传教育力度还远远不够,对林农的引导动员作用有限,缺乏面向基层的广泛性、持续性的宣传工作。一些科普读本、示范基地等阵地作用也未能充分发挥。

4 对策建议

4.1 完善管理体系

当前,广西林业病虫害防控工作虽取得一定成绩,但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仍存在不足。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对推进广西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相关部门需要从顶层设计着手,制定专门的林业病虫害防治条例,明确防控目标、工作原则和职责分工,为防控工作提供坚实的法律依据。细化操作细则,对病虫害监测、疫情报告、防治措施实施等各环节做出具体规范,确保防控工作有序开展[4]。同时,广西应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监管体系。例如,配齐监管人员,定期开展培训,不断提升监管队伍的专业素质;加大日常检查力度,坚决查处各类违法行为,维护林业防控工作正常秩序;建立举报投诉渠道,畅通社会监督途径,让执法监管工作接受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

4.2 持续开展技术创新

广西应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利用现有育种基础和技术积累,持续推进抗虫抗病树种选育。挖掘本土优良种质资源,对具有抗病抗虫特性的林木品系开展深入研究和遗传改良,选育出更多适应广西气候环境的优良品种。同时,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育种理念和技术,特别是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手段,采用转基因育种等新兴技术手段培育具有优异抗性的新品系。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扩大种植面积。可采取政策扶持、示范引导等措施,鼓励林农优先种植抗性品种,从根本上降低发生病虫害的风险。当然,优良品种选育还需要持之以恒、长期积累,既要注重当前防控需求,又要着眼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不断适应环境变迁、满足管理要求。

4.3 加强培训

当前,林农对病虫害防治重视程度不够,防治技术和方法掌握也较为落后,难以适应无公害防治的新要求。因此,有必要加大培训力度,系统提升林农队伍的整体素质。培训内容应贴近实际需求,既涵盖病虫害识别、生态危害、环境影响等基础知识,又包含营林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各类无公害防治技术方法,并结合不同地区和林种特点有的放矢。培训形式上可多种手段并举,采取集中授课、现场教学、视频指导等多种模式,并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广普及防治知识[5]。同时,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精心设计培训课程,突出重点难点,切实提高林农的实操能力。此外,充分发挥政府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作用,加强日常服务,及时解答林农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提高其防治技能。

4.4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无公害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作为支撑。当前,广西林业病虫害防控资金匮乏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突出短板。为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需要加大财政预算投入力度,切实保障防控经费需求。同时,积极拓宽筹资渠道,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例如,可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更多专业化公司和社会组织加入林业病虫害防控,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防控格局。还可在现有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予以完善,为社会资本参与林业病虫害防控提供税费减免、融资贷款等优惠措施,从而激发其投资积极性。此外,在防控工作中要高度重视产学研协同,紧密对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充分利用智力和技术资源,实现防控经费的高效利用。

4.5 创新参与方式

林业病虫害防控不仅需要政府和专业机构的主导作用,也离不开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手段,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参与渠道,使公众能便捷高效地参与监测报告、科普宣传等各环节。例如,可开发手机APP,方便人们随时随地上传发现的病虫害情况;也可利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生动有趣地普及防治知识等。还需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于在防控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给予物质奖励或荣誉表彰,最大限度调动公众的参与积极性。

5 结语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广西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林防治能力、拓宽投入渠道、提高公众参与度等一系列举措,对推进林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相关主体应该坚持问题导向,全面分析现状,找准症结所在,进而制订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让无公害防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只有如此,广西林业才能在确保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病虫害的危害,为建设美丽生态广西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尹丽英,罗发源,罗来凤.国有钦廉林场病虫害发生现状及防控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22(2):121-122.

[2] 廖向军.强化林木病虫害防治保护林业生产的对策[J].农家参谋,2020(3):100.

[3] 刘春霞.无公害防治技术在甘肃林业病虫害防控中的应用[J].广东蚕业,2024,58(1):80-82.

[4] 孙艳华,李声浩.林业病虫害发生及无公害防治措施[J].广东蚕业,2024,58(1):38-40.

[5] 尹文丽.无公害防治技术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山西林业,2023(6):54-55.

(责任编辑:张春雨)

标签:  广西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