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在城市飞速发展的当下,许多城市的景观设计差异越来越小,缺少本地文化意蕴。为深度挖掘城市文化,传承延续文脉,推动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地域文化与园博会城市展园的依存关系出发,以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广西南宁“鼓骆园”为例,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梳理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方法,以期为景观设计人员提供设计思路和实践案例参考。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展园;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5-7897(2025)03-0010-03
0" 引言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新时代新征程,要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着眼赓续中华文脉、推动文化繁荣的重大使命。城市展园设计便是窗口之一。
1" 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在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资源风水、民俗风情习惯、政治经济情况、社会结构不同,因此孕育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1]。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飞速发展,许多文化习俗、自然景观逐渐被钢筋水泥吞噬,而西方文化的大量输入,更是让大量本土地域文化遭受掩盖。导致很多园林作品对于城市文化的挖掘和表达匮乏,地区景观设计的差异越来越小。张振[2]指出,地域传统园林是了解城市区域文化的捷径,是现代景观设计创作的源泉,地区现代景观的发展必然是对传统园林的传承与创新。因此,如何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园林景观设计,孕育出丰富的地域文化景观,在许多城市的景观内容雷同、千城一面的当下十分重要。
园博会城市展园正是一个极好的展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承载体,其不仅是再现历史文化发展的景观形态,也是现代中国园林文化的特色表达。展园在有限的场地内,以景观的设计手法反映出一个城市的地脉特征和人文要素,从而达到文化传承、输出和品牌提升的目的并完成经济价值的转化。因此,如何延续地域文化,彰显出城市魅力与文化底蕴越发成为设计师们关注的课题。
2" 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项目概况
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位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吕梁风景区,以“绿色城市、美好生活”为设计理念,旨在展示各地的园林艺术和文化,把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与自然山水城市和建筑有机融合,传承延续历史文脉。
广西南宁展园“鼓骆园”位于本届园博会展园区的东南部,通过不断地深入挖掘,提炼出地域文化符号,创新表达方式,用引人入胜的园林景观促进城市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鼓骆园”呈现出广西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融合,传递了“山水” “壮文化” “民族精神” “绿城”等八桂大地独特而鲜明的地域文化标签,促进广西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城市名片的宣传。
3" 广西地域文化元素在城市展园设计中的应用
白欲晓[3]认为,所谓“地域”,是以自然地理空间为基础的人文历史空间,自然地理空间和人文历史空间构成了“地域”概念。本文按照“自然”与“人文”的不同文化概念与内涵,将地域文化分为“自然文化”与“人的文化”两大类,再按照城市展园中的地域文化分为自然风景地域文化对应“自然的文化”,人文要素地域文化应用对应“人的文化”,为下文探讨广西地域文化在城市展园设计中的融合与应用做铺垫。
3.1" 自然风景地域文化元素应用
3.1.1" 地形地貌
不论是天然的还是人工塑造的地形地貌均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而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特有地形地貌则成为城市展园的自然基底。在设计总体构图时,可以直接提取其轮廓、形态等特点,将易于摹写的具象实体的自然元素运用其中。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是对广西地貌的真实写照,秀美山水是广西最大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桂林龙胜的龙脊梯田、百色靖西的巴泽梯田……群山连片,蜿蜒流淌的溪水之上梯田层层叠叠,这是一代又一代先民们以智慧“雕塑”出的山水景观。
“鼓骆园”通过人工“描绘”地形地势,打造弯弯曲曲、似月如钩的水景,模拟广西与越南交界的归春河。运用徐州本地块石堆造石芽岛屿,这些水中岛屿将池水分割成多股水流,模拟飞流曲折、水雾迷蒙的广西德天瀑布。借用打造水景时挖掘的土,堆高筑坡模拟山地,为防止水土流失,将山地堆出层级模拟梯田地貌,赋予山地“敢壮山”之名,并在其顶部设立了展园的主建筑,模拟出广西先民独特的山体空间规划文化,展现出广西先民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创造的文明,即将水土较好的坡作为耕作的空间,山顶作为居住的空间,据“那”(壮语意为水田)而作,凭“那”而居,以“那”为本的生产生活模式。
“身倚峥嵘奇峰怪石,背靠满山梯田古木”,南宁展园绘就了一幅大自然与广西地形地貌文化交融的绮丽画卷。
3.1.2" 植物资源
在城市展园的设计过程中,将城市的特色植物等作为主题性呈现、形成序列性自然景观或搭配重要节点展现场景,再结合种植地的情况合理运用,能够原汁原味地呈现城市自然物产资源特色,以展现一座城市植物资源的独特魅力。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描绘了广西植物资源的丰富和生态的多样性。其中芳香植物以桂树闻名,桂花在桂林的生长历史可追溯到10000余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桂树在广西的种植数量庞大,连片成林,在山区和丘陵地带都可以看到桂树丛生,形成美丽的自然景观,更是使得“桂”成为广西的象征,成为广西“八桂”别称的来源之一。广西色叶植物丰富,南宁绚丽多彩的落羽杉、桂林遍地金黄的古老银杏、德保热情似火的耀眼红枫、柳城艳红的千亩枫香都吸引着无数爱好者来游赏。除此之外,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势地形众多,块状区域分布,盆地平原分布众多,这使得果树的资源十分富足,水果种类贯南通北,集百家之长。
因此在植物种植方面,广西南宁展园以香、彩、果为焦点,结合景观功能及徐州当地的土壤与气候,打造独特的南宁植物风貌,将绿化主题大致划分为芳香植物、缤纷植物、硕果飘香三大种植区,让来园的客人可以闻香、观花、品果。入口门区为芳香植物区,以桂树为基调树种,凸显桂花馥郁的花香,模拟广西山头地间“叶密千重绿,花开万点黄”桂花连片成林的情景,打造出“桂客迎门”的植物氛围,以香吸引游人的到来。中部围绕水系,种植银杏、乌桕、小花紫薇、红枫等色叶植物烘托缤纷热情的氛围。在主建筑周围打造气氛的最顶点,以果树为主,种植柿树、枇杷、杏树等植物打造硕果累累、丰收喜庆的氛围。这些植物不仅丰富了展园的景观层次,更通过其独特的形态和生长习性,向游客展示了广西植物资源的独特魅力。
3.2" 人文要素地域文化元素应用
3.2.1" 民俗文化
民俗源于人类的日常生活,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是由历史的整个发展进程演变而来的,是历史进程中具有真实性的“衍生物”,包括具有历史色彩的重大事件、民俗习惯、民族特色等,因其往往具有推进历史进程的作用,有相当的纪念意义,因此代代传承,变成当地的文化。
“八桂绿韵,壮乡天境”,是对广西山川地貌的描绘,也是对壮乡首府南宁独特民俗文化的赞誉。广西壮族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800年居住在我国南方的骆越古国。骆越文化中心和最早的国都就在广西南宁市武鸣区。古国创造了稻作文化、铜鼓文化等灿烂的文化,对中华文明、东南亚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创造了独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广西经历长期的多民族杂居、交流与融合,文化亦具有多元色彩。
“鼓骆园”以“八桂绿韵,壮乡天境”为塑造方向,以民族文化为主,表现广西的人文地域文化,为游人打开一扇领略广西文化魅力与风采的窗口。设计将景观划为3个区域,其中第一、第二部分主要展现民俗文化。
第一部分为“闻声寻桂”,展现以壮族为首的民俗文化。壮族的先民是岭南最早的开拓者,最早种植了水稻,学会制造炊具,铜鼓就是从炊具演变而来。入口处设置融合铜鼓造型、壮锦图案、雷云纹图样等传统民俗元素的大门,名“金鼓迎宾门”。此门突破传统样式,增添现代流线造型,好似翅膀承载壮乡民俗文化飞跃山海为异乡旅客展示八桂之美,也仿若壮乡人们举起铜鼓击打的模样欢迎游人的到来。门后装点着一座跨越水系的桥梁,桥梁有连接的功能,引申为携手并肩、民族团结之意,又名“贝侬桥”(“贝侬”在壮语里有“兄弟姐妹”的含义)。“贝侬桥”将具象的铜鼓通过演变和转化,减少内部的细节,保留原有铜鼓纹样的部分轮廓,以简单干练的符号线条形成桥梁扶手的造型,再由水中的倒影补充构图,最终形成完整浑圆的铜鼓造型。随着地形高差而层层跌落的瀑布隐匿在桥后,发出隆隆水声,又似热烈击打铜鼓的声响为到来的游人欢庆,将广西人的热情好客以声音的方式传递。同时,入口大门形成天然的框景,将近处“鼓骆园”内的桥、水和远方公共园区的塔、山构成一幅美轮美奂的山水画卷,营造和谐的人文氛围。
第二部分为“鼓乐喧天”,展现广西的建筑文化。铜鼓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文明的发展也使得铜鼓的制作逐渐成熟,人的居住形式也聚合形成村落,拥有了载歌载舞、祈祷丰收的聚集地。广西巴乃巴根屯的铜鼓楼是屯里的标志建筑,每至逢年过节,同胞们聚集在这里打铜鼓、唱山歌,设置在“鼓乐喧天”的主建筑便是以此楼为原型。俯视看,主建筑呈圆形似铜鼓的造型,以城市文化建筑为载体,凝练出具有文化意味的空间展示形态[5]。建筑为八角重檐形式,重檐又像铜鼓纹路中放射的太阳纹。为了提升采光度,在顶部结构隔出玻璃板块,同时结合云雷纹样式,使阳光进入建筑内部时透过纹饰折射,映出铜鼓的样貌。立面看,装饰的格栅结合了鹭鸟纹及壮锦元素,为主建筑融入少数民族特有的神秘感。主建筑作为展园内承载聚集功能的部分,也为全园的最高潮部分,正迎合“团结”之意,因此为其命名“同心楼”,各族人民于此团结共处。
八桂文脉源远流长,民族文化绚丽多彩。“鼓骆园”对民俗文化的应用展现了新时代广西民俗文化传统元素仍能不断创新的民族文化光彩与魅力。
3.2.2" 精神风貌
广西精神是广西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积累、丰富起来的文化内核和思想动力,是广西各族人民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广西精神从历史发展而来,在当今发展现实中得到升华,其作为广西5200多万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坐标,汇聚了广西各族人民的无限热情和强大正能量,最终成为新形势下引领广西跨越发展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6]。
“鼓骆园”的第三部分为“生声不息”,展现的正是广西的精神风貌。第一个“生”寓意“生活”,第二个“声”寓意“声音”,即伴随铜鼓声,广西不断进步,思想内核不断凝聚,精神风貌也越加富足。该部分运用景观呈现南宁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方面的成就,利用竖向设计将园内大部分雨水通过绿地及驳岸植物初步净化,汇入园中水系[7],展现广西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展现出广西“爱国奉献、创新争先”的精神。次入口的“朝桂门”以铜鼓上的鹭鸟纹、雷云纹为设计元素。轻灵的鹭鸟自由飞翔在高空,是稻谷丰收、幸福安康的象征。朝桂门的形状与金鼓迎宾门、贝侬桥相互呼应,作为次入口向来到“鼓骆园”的客人们表达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祝福,并由衔着幸福的鹭鸟带向远方,展现出广西“团结和谐、开放包容”的风貌。
信仰文化神秘隽永,服饰文化百花齐放,织绣文化争奇斗艳,山歌文化缤纷多彩,都离不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母题,维系着血浓于水的情感,这些无不展现广西人民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凝聚成世世代代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与信念。
4" 结语
在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社会进步和文化进步总是内在统一、相辅相成的。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文化的历史性进步。而地域元素承载着地区、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传承并发展地域元素,既蕴含着一个城市具有文化自我的理性共识,也蕴含着一个城市要走向文明进步的强烈愿望,能够凝聚成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城市展园等现代艺术表达为依托,通过对传统元素的重塑,积极探索地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的途径,从而实现文脉的延续,释放出广西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真正做到“激活历史,创意未来”。
参考文献
[1]" 刘良政.地方专门史编纂中的史论:基于《安徽围棋史话》编纂实践[J].上海地方志,2017(3):80-83,96.
[2]" 张振.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03(8):45-52.
[3]" 白欲晓. “地域文化”内涵及划分标准探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1(1):76-80.
[4]" 张利群,张逸.花山岩画的骆越文化渊源探溯:“左江花山岩画研究”系列论文之二[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3):1-7.
[5]" 徐菲.地域元素在现代展示文化设计中的应用探究:以广西民族博物馆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1(6):109-115.
[6]" 陈学璞.发展广西地域文化" "彰显八桂地方特色[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2):1-7.
[7]" 黄红锦.一砖一瓦皆是诗" "一山一水总关情: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南宁展园开园和南宁城市主题周启动侧记[N].南宁日报,2022-11-9(2).
作者简介:陈舒婷(1997— ),女,汉族,广西桂平人,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设计及花卉布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