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小麦生产现状问题及对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7-18 阅读(319)

摘 要 为给山东省济宁市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科技支撑,推动乡村振兴,针对济宁市小麦播种期灵活性与种质遗传多样性降低、小麦田重金属污染及耕作制度不合理、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及病虫害防治困难、气候变化影响及人工投入品支出增加等问题,提出开展小麦品种优选及种质资源保护、建立适宜的农艺措施及耕作制度、推广新型农业机械及生物防治技术、实施适应性栽培及投入品使用优化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小麦;绿色生态;乡村振兴;山东省济宁市

中图分类号:S5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8.014

小麦是山东省济宁市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受品种退化、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济宁市小麦产量和品质呈下降趋势,优质专用小麦供给不足,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因此,在总结济宁市小麦生产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优质小麦生产对策,对于促进济宁市乃至山东省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济宁市小麦生产概况

济宁市地处山东省西南部,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季,适宜小麦生长。济宁市现有耕地面积421 960.00 hm2,小麦播种面积约306 666.67 hm2,主要分布在嘉祥县、微山县、梁山县及曲阜市等县(市、区)[1]。济宁市小麦以农家品种为主,种植历史悠久的泰安红麦多分布在微山湖周边地区。

20世纪50年代以来,济宁市引进推广了众多小麦良种,主栽品种有济南17、鲁原502等,生产上多采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轮作模式。同时,济宁市积极采用农艺措施提升小麦品质,推广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研发出JP-2000型精量播种机,实现小麦播种良种化、机械化及规范化[2]。但不可忽视的是,济宁市小麦“两高两低”(高产及高效、低投入及低耗费)的目标尚未完全实现,距离优质、专用、高效、生态的发展方向还有一定差距。

2 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播种期灵活性与种质遗传多样性降低

长期以单一化育种目标进行品种选育,加之受气候变化与耕作制度的双重影响,济宁市小麦品种更替速度加快,在丰产、早熟、抗病等育种方向上形成了近亲繁殖的局面,导致种质遗传多样性降低。以济麦22为例,该品种虽广泛应用于生产,但与泰安红麦、济南17、鲁原502等地方品种相比,其遗传背景趋于狭窄[3]。育种亲本的同质化,使小麦抗逆性、品质性状、再生能力等整体呈下降趋势。此外,随着气候变暖,小麦春化期出现不稳定状况,出苗至成熟所需积温呈逐年下降,种植户调整播期的灵活性受到限制。而小麦播种期拥有一定的弹性空间,有利于实现与其他作物的错季轮作,但目前较为僵化的耕作制度使得播期调控受到掣肘,导致小麦产量提升乏力。

2.2 小麦田重金属污染及耕作制度不合理

近年来,济宁市部分小麦产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尤以镉、汞、铅、铬等危害较为突出。这些重金属通过农田排灌系统进入土壤,或经大气沉降吸附于作物表面,进而影响小麦的产量与品质。以兰屿镇为例,当地小麦田镉含量最高为1.85 mg·kg-1,明显超过了国家标准[3]。同时,重金属易与土壤胶体结合,污染土壤后,具有隐蔽性和长期性,难以治理。此外,济宁部市分地区长期实行“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这种高强度轮作模式加剧了土壤板结、养分失衡等问题,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下降[4]。农户对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等培肥地力的措施重视不足,偏重化肥施用,造成土壤恶化。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减弱了土壤供肥能力与环境容量,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构成不利影响。

2.3 机械化水平有待提高及病虫害防治困难

在济宁市,小麦机械化生产水平总体偏低,精量播种、中耕除草、收获脱粒等关键环节仍以人力为主,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以鱼台县为例,小麦收获环节的机械化率较低,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户对先进农机具的购置意愿不强,技术人员匮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同时,小麦病虫害问题日益凸显,如赤霉病、白粉病、蚜虫等。小麦白粉病在济宁市呈多发态势,平均发病率达15%,个别田块甚至超过50%[5]。小麦病虫害具有流行范围广、危害程度重等特点,然而济宁市农户多采用化学防治措施,忽视农业防治与生物防治措施。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容易诱发病原菌与害虫的抗药性,同时农药残留对土壤微生物及天敌昆虫造成不利影响,易引起病虫害再次暴发流行,形成恶性循环,也不利于小麦绿色优质高效生产。

2.4 气候变化影响及人工投入品支出增加

近年来,济宁市小麦生产面临着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春季低温冷害、连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干旱、洪涝、冰雹等灾害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导致小麦产量和品质均降低。以2018年为例,因低温阴雨,汶上县局部地区小麦千粒重降低8.3%,容重下降2.1%,小麦品质和产量双双降低[2]。秋季高温使小麦晚播趋于常态化,苗期弱势,越冬能力下降,春季返青不齐,对产量形成不利影响。气候变化引起的小麦生长发育进程紊乱,使得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用量不断增加。同时,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农艺措施以人工操作为主,费时费力,加之柴油、农膜等物化成本上涨,小麦生产成本不断抬升。以嘉祥县为例,2022年当地小麦每667 m2化肥投入较2021年增加18.6%,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37.2%[3]。成本“地板”抬升与价格“天花板”趋稳的双重挤压,导致小麦生产的抗风险能力与比较效益明显走低。

3 对策

3.1 开展小麦品种优选及种质资源保护

针对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降低、播种期灵活性欠缺等问题,济宁市急需开展小麦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系统保护,优选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质小麦品种。1)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分子标记、基因测序、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对济宁市现有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进行系统评价,揭示不同种质在抗逆性、品质性状、产量潜力等方面的差异,构建小麦核心种质资源库,为优良亲本选育提供重要基础。以泰安红麦为例,可利用其穗大粒多、抗白粉病等优良性状,与高产矮秆新品种进行杂交,选育兼具丰产性与广适性的新组合。2)针对小麦春化期敏感基因Vrn-A1、Vrn-B1等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春化期稳定、熟期适宜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拓宽小麦播期调控空间,提升轮作灵活性。3)加强地方品种保护与开发利用,因地制宜筛选适宜济宁市种植的优质地方种质,如鲁麦51、鲁原502等,充分利用其丰产性、抗病性、广适性等特性,提升区域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4)建立健全种质资源保护制度,因地制宜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基因库保存等多种保护措施,完善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登记、交流与共享机制,为济宁市乃至全国小麦遗传改良提供种质资源保障。

3.2 建立适宜的农艺措施及耕作制度

对于小麦田重金属污染及耕作制度不合理等问题,济宁市需要因地制宜建立适宜的农艺措施与耕作制度。1)开展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源解析与阻控修复,采取源头治理、过程阻断、末端修复等措施,切断重金属进入农田的污染链。2)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小麦收获后采用免耕、少耕或深松等方式,减少机械对土壤的扰动,增加秸秆还田量,提高土壤团粒结构稳定性,缓解土壤板结问题。3)优化施肥措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等技术,根据小麦生育阶段需肥特点,确定氮肥、磷肥、钾肥等肥料的最佳施用比例、用量、时期,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面源污染。4)探索小麦与其他作物的间作套种模式,优化“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耕作制度,引入豆科绿肥作物,促进养分循环,提升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例如,在收获夏玉米后,间作紫云英、毛豆等豆科作物,既可以减轻连作障碍,又能增加土壤养分积累,实现地力培肥与化肥减施的协同效应,为小麦的优质高效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3.3 推广新型农业机械及生物防治技术

针对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不高、病虫害防治困难等问题,济宁市急需大力推广新型农业机械与生物防治技术。1)加快智能农机装备的研发与推广,重点突破小麦精量播种、收获脱粒等关键技术,研制出适应济宁市小麦生产特点的多功能联合作业机,提高作业效率与精准度。例如,在鱼台县试点应用北斗导航系统,对小麦播种、施肥、收获等环节实现智能化控制,实现精准作业。2)完善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采取政府补贴、以旧换新等政策,鼓励农户购置先进适用的小麦生产机械,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同时,加强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农业机械互助服务模式,切实降低农户购机成本,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3)大力推广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优化组合,从农田生态系统整体入手,提高小麦抗病虫能力。例如,利用小麦条锈病毒对条锈病进行生防,引进瓢虫、草蛉等天敌昆虫防治蚜虫,从而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风险。4)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与防控指导,建立覆盖小麦全生育期的病虫害监测网络,及时发布区域性预警信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户提供精准、高效、便捷的病虫害防控服务,提高小麦绿色防控水平。

3.4 实施适应性栽培及投入品使用优化

针对气候变化影响及人工投入品支出增加等问题,济宁市急需实施适应性栽培模式,优化投入品使用效率。1)调整小麦播期。采用适度晚播、分段播种等方式,避开高温干旱等不利天气,延长小麦灌浆期,提高籽粒饱满度与品质。例如,在汶上县试点气象信息精准服务,根据秋季温度变化趋势,确定小麦最佳播期,引导农户科学择时播种。2)优选多抗品种。筛选出耐旱、耐瘠薄、抗倒伏、抗病虫害的优质小麦品种,增强小麦对极端天气的适应能力。例如,选育兼具抗白粉病与抗赤霉病的小麦新品种鲁麦68,替代当前高感病品种,提高小麦抗病性。3)优化灌溉制度,采用测墒补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根据小麦需水特性与土壤墒情变化,精准调控灌溉时期与水量。例如,在微山县推广膜下滴灌技术,增加小麦水分利用效率30%以上。4)推广配方肥和缓控释肥,针对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需肥规律,科学确定氮磷钾肥配施比例,增加硝酸铵、硫酸钾等速效肥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应用生物质炭基肥、聚合物包膜肥等新型肥料,延长养分释放周期,减少养分淋失与挥发。通过调整轮作制度,增加豆科等绿肥作物种植比例,提高农田养分自供能力,在保障小麦产量、品质的同时,降低化肥、农药等物化成本,提升小麦生产效益。

4 结语

为促进小麦产业发展,济宁市应实现优质高效、绿色生态发展,坚持从品种选育、田间管理、农机装备等环节入手,协同推进,系统优化。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需要加强产学研用协作,构建政府、科研院所、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方参与的利益共同体,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增强小麦生产抗风险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只有遵循小麦生长发育规律,因地制宜采取综合配套措施,才能突破济宁市小麦产业发展的瓶颈,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为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燕,柏文臣.济宁市兖州区小麦“双宽”高产栽培技术模式[J].中国农技推广,2023,39(3):45-47.

[2] 孟淑华,孟庆民,周茹,等.济宁市兖州区小麦生产主要气象灾害及应对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2021(10):14-18.

[3] 李霏,王刚.济宁市气象因子对小麦生长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7(13):218.

[4] 段成鼎,任兰柱,王付彬,等.济宁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调查、发病规律及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2016(3):77-79.

[5] 江涛.用小麦育种和农技推广诠释平凡人生:记济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尹逊利[J].基层农技推广,2014,2(7):73-75.

(责任编辑:张春雨)

标签:  小麦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