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市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探讨

known 发布于 2025-07-18 阅读(211)

摘 要 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成为农业科研与实践的重要方向,同时病虫害防治作为保障小麦健康生长的关键环节,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为给地区小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以江苏省兴化市为例,从地块整理、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施肥、灌溉等方面总结小麦高产优质种植技术,并分析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蚜虫等小麦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小麦;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江苏省兴化市

中图分类号:S43;S512.1;S604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8.008

兴化市位于江苏省中部,总面积2 393.35 km2,境内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丰沛,且雨热同期,光、温、水条件配合较好,年平均气温为15 ℃。兴化市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当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十分适合小麦生长。为进一步提升小麦品质与产量,需要对小麦高产优质种植技术进行创新,并落实病虫害防治工作,从而推动当地农业发展。

1 小麦高产优质种植技术

1.1 地块整理

地块整理是小麦种植前的关键准备工作,包括深松耕、旋耕等多个环节,主要目的在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透性,增强土壤肥力,从而为小麦的生长发育创造适宜的土壤条件。深松耕能够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在兴化市,由于长期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土壤犁底层加厚,土壤通透性变差。应用深松耕技术,可有效解决该问题。通常情况下,采用深松耕技术后,土壤耕作层深度可增加10~15 cm,土壤容重降低0.1~0.2 g·cm-3,土壤孔隙度增加3%~5%,土壤的通透性和蓄水能力显著提高。旋耕是在深松耕之后进行的环节,其主要目的是进一步细碎土壤,为播种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旋耕的深度一般控制在15~20 cm。旋耕后耙地,使土壤细碎度在90%以上,地表平整度显著提高,显著提高小麦的出苗率和整齐度,为小麦高产增产奠定基础[1]。

1.2 品种选择

优质品种是实现小麦高产和优质化的基础,不同品种的小麦在适应性、抗逆性、产量及品质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需要选择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优质品种,从而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扬麦系列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优质小麦品系(种),扬麦25、扬麦28等小麦品种在兴化市表现优异,具有抗寒性强、抗病性好、产量高、品质优等特点,平均每667 m2产量可在500 kg以上,蛋白质含量在14%以上,湿面筋含量超过30%,非常适合作为优质面包和面条的生产原料。宁麦系列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与南京农业大学共同选育的优质小麦品系(种),宁麦13、宁麦26等小麦品种在兴化市种植表现突出,平均每667 m2产量稳定在450~500 kg,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也均达到优质标准。镇麦系列是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优质小麦新品系(种),镇麦12号、镇麦168等小麦品种在兴化市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上乘,平均每667 m2产量为wzfi/h6PjQgxPw1Gi1GrnPaa/LmdC1htTGU3r2y84eI=480 kg[2]。

1.3 种子处理

种子是小麦生长发育的起点,其质量直接关系小麦的出苗率、生长势和抗逆性。应用科学的种子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种子的生活力,增强种子的抗逆性,降低病虫害发生率,从而为小麦的高产和优质化奠定坚实的基础。选种是种子处理的第一步,需要选择饱满、无病斑、无虫蛀的优质种子,选种后将种子摊晒在干燥、通风的地方,晾晒2~3 d,以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提高种子发芽率。为进一步降低种子带菌率,提高种子抗逆性,将是种子质量的0.2%~0.3%的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配制成药液,将种子浸泡在药液中,浸泡时间为12~24 h。浸泡结束后,将种子捞出晾干备用。还可以采用微量元素浸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等方法提高种子的生活力和抗逆性。例如,采用锌、硼等微量元素进行浸种处理,可以促进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或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如赤霉素、复硝酚钠等处理种子,则可以打破种子的休眠期,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1.4 施肥

1.4.1 基肥

基肥是种植小麦前施入土壤中的肥料,施基肥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土壤肥力,为小麦全生育期提供养分。在兴化市,施基肥时应注重有机肥的施用,如施畜禽粪便、秸秆还田等,通常每667 m2施用有机肥2 000~3 000 kg,配合施用尿素10~15 kg、磷酸二铵20~25 kg、氯化钾10~15 kg。

1.4.2 返青肥

在小麦返青期,即春季气温回升、小麦开始恢复生长时,每667 m2追施尿素5~10 kg,以促进小麦分蘖和根系生长。

1.4.3 拔节肥

在小麦拔节期,即小麦茎秆开始伸长、节间开始定型时,每667 m2追施尿素10~15 kg、复合肥15~20 kg,以满足小麦快速生长的需要,提高小麦的抗倒伏能力。

1.4.4 穗肥

在小麦孕穗期至抽穗期,即小麦开始形成穗部、抽穗扬花时,每667 m2追施尿素5~8 kg、复合肥10~15 kg,以增加小麦的穗粒数和粒质量,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1.5 灌溉

1.5.1 播种前灌溉

在小麦播种前,如果土壤墒情不足,应及时进行灌溉,以确保种子发芽所需的水分充足。通常播种前灌溉的水量以渗透到土壤耕作层15~20 cm为宜,此时土壤相对含水量应保持在70%~80%,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和出苗[3]。

1.5.2 越冬前灌溉

冬灌不仅可以补充土壤水分,还可以提高土壤温度,减轻小麦冻害。一般越冬前灌溉的水量以渗透到土壤耕作层以下30~40 cm为宜,此时土壤相对含水量应保持在60%~70%,以保证小麦安全越冬。

1.5.3 返青期灌溉

春季气温回升后,小麦进入返青期,小麦生长迅速,对水分的需求增加。一般返青期需要进行1~2次灌溉,每次灌溉的水量以渗透到土壤耕作层15~20 cm为宜,土壤相对含水量应保持在70%~80%,以促进小麦分蘖和根系生长。

1.5.4 拔节期灌溉

拔节期小麦对水分的需求更加旺盛,一般在拔节期需要进行1~2次灌溉,每次灌溉的水量以渗透到土壤耕作层以下30~40 cm为宜,土壤相对含水量应保持在75%~85%,以满足小麦快速生长的需要。

1.5.5 抽穗扬花期灌溉

抽穗扬花期水分供应不足,会导致小麦结实率、产量降低,因此需要及时进行灌溉,每次灌溉的水量渗透到土壤耕作层15~20 cm,土壤相对含水量应保持在70%~80%,以保证小麦正常抽穗扬花。

1.5.6 灌浆期灌溉

通常灌浆期需要进行1~2次灌溉,每次灌溉的水量以渗透到土壤耕作层10~15 cm为宜,土壤相对含水量应保持在65%~75%,以促进小麦籽粒的充实和品质的提高。

2 小麦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2.1 小麦常见病虫害

2.1.1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又称麦穗枯,是一种由镰刀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该病在兴化市发生较为普遍,特别是在潮湿多雨的年份更易流行,主要为害小麦的穗部,使麦穗变为红褐色,并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感病麦粒中还含有多种毒素,对人畜身体健康构成威胁[4]。

2.1.2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在兴化市小麦生长中后期较为常见。该病主要为害小麦的叶片和茎秆,形成白色粉状霉层,严重时可使叶片枯黄,光合作用受阻,导致小麦减产。白粉病的发生受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在春季,温暖干燥的天气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和传播,且种植抗病性差的品种、土壤肥力不足等因素也会增加小麦感染白粉病的风险。

2.1.3 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真菌病害,主要为害小麦的基部叶鞘和茎秆,形成云纹状病斑,严重时可导致茎秆腐烂,造成小麦倒伏和减产。

2.1.4 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是兴化市小麦种植区主要害虫之一,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在小麦叶片、茎秆和穗部吸食汁液为害,受害叶片变黄卷曲,光合作用减弱,严重时可导致小麦生长受阻,产量下降。蚜虫还是小麦病毒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可加重病毒病的发生。

2.1.5 小麦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以幼虫潜伏在小麦颖壳内吸食麦粒浆液为害,受害麦粒秕瘦,品质下降,严重时可导致小麦减产甚至绝收。

2.2 小麦病虫害防治措施

2.2.1 小麦赤霉病防治措施

1)每667 m2用45%戊唑醇乳油20~30 mL,兑水40~50 kg,搅拌均匀后喷雾,喷雾时要确保药液均匀覆盖小麦叶片和穗部,以提高防治效果。建议在小麦扬花初期开始施药,连续施药2次,时间间隔为7~10 d。根据天气情况适当调整施药时间,如遇连续阴雨天气,应抓住雨停间隙及时施药。2)每667 m2用40%丙硫菌唑悬浮剂30~50 mL,兑水40~50 kg,搅拌均匀后喷雾,同样要确保药液均匀覆盖小麦叶片和穗部,丙硫菌唑的施药时机与戊唑醇相似,通常在小麦扬花初期和盛花期各施药1次。3)每667 m2用20%氰烯菌酯悬浮剂110~140 mL,兑水40~50 kg,搅拌均匀后喷雾,施药时间可稍晚于戊唑醇和丙硫菌唑,可以在小麦盛花期开始施药,连续施药2次,时间间隔为7~10 d[5]。

2.2.2 小麦白粉病防治措施

每667 m2用43%戊唑醇悬浮剂20~30 mL,或每667 m2用25%嘧菌酯悬浮剂30~40 mL,或每667 m2用12.5%氟环唑悬浮剂40~50 mL,均兑水40~50 kg,搅拌均匀后喷雾。施药时间应根据病情和气候条件确定,通常在小麦白粉病发病初期开始施药,每隔7~10 d施药1次,连续施药2~3次,并注意观察病情发展,根据病情适当调整施药次数和剂量。施药要在无风或微风天气进行,避免药液随风飘移造成浪费或环境污染,并避开中午高温时段施药,以免药液挥发过快或产生药害。

2.2.3 小麦纹枯病防治措施

井冈霉素是一种广谱、高效、低毒的杀菌剂,对小麦纹枯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以使用5%井冈霉素水剂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多菌灵是一种内吸性杀菌剂,能被植物吸收并传导至其他部位,对小麦纹枯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以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此外,可使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喷雾防治小麦纹枯病。

按照推荐浓度配制药液,对小麦茎基部和叶鞘进行均匀喷雾,使药液充分覆盖病斑,喷雾时要注意天气情况,避免在雨天或大风天气进行喷雾,以免影响防治效果。对于病害较重的田块,可采用灌根的方式进行防治,将药剂按照推荐浓度稀释后,沿小麦行间灌根,使药液渗透到小麦茎基部,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灌根时要注意控制药液量,避免造成药害。

2.2.4 小麦蚜虫防治措施

吡虫啉是一种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对小麦蚜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以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此外,可使用5%啶虫脒乳油3 000倍液喷雾防治小麦蚜虫。防治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小麦的生长情况,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2.2.5 小麦吸浆虫防治措施

辛硫磷是一种广谱、高效的杀虫剂,对小麦吸浆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可以使用50%辛硫磷乳油1 500倍液进行灌根防治。毒死蜱是常用杀虫剂,对小麦吸浆虫有显著的杀灭作用,可以使用40%毒死蜱乳油2 000倍液进行灌根防治。在使用药剂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药剂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 结语

兴化市作为我国重要的优质小麦产区,近年来全面创新小麦高产优质种植技术,且通过应用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有效促进小麦种植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多永.怀远县小麦高产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22(31):39-41.

[2] 孙颖.河南漯河郾城区小麦高产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2022,42(8):56-57.

[3] 高爽.小麦的高产增产优质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村实用技术,2022(11):97-98.

[4] 李英华.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与田间管理方法[J].种子科技,2022,40(5):25-27.

[5] 赵孝文.试析冬小麦种植优化技术及病虫害防治要点[J].农村实用技术,2022(5):101-103.

(责任编辑:刘宁宁)

标签:  小麦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