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河源恐龙化石省级自然保护区维管束植物调查与分析

known 发布于 2025-07-18 阅读(446)

摘 要 为了解广东河源恐龙化石省级自然保护区(菊石化石片区)内维管束植物资源状况,为植物资源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对保护区维管束植物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调查发现,保护区共有维管束植物1 059种,隶属160科560属。其中,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有28科60属106种;裸子植物有4科4属4种;被子植物有128科496属949种,被子植物占比优势明显。保护区28科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可划分为5个分布区类型;128科被子植物可被划分为12个分布区类型。保护区的自然植被可分为4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7个群系组、14个群系。同时,基于保护区植被现状,就如何更好地保护保护区内的植物资源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维管束植物;资源保护;广东河源恐龙化石省级自然保护区(菊石化石片区)

中图分类号:Q948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8.050

植物资源是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摸清广东河源恐龙化石省级自然保护区(菊石化石片区)(以下简称保护区)维管束植物种类、数量、分布等详细情况,组织科研团队深入野外开展调查研究,以期基本了解保护区内维管束植物资源状况,为保护区维管束植物资源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1 保护区概况

保护区位于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双江镇增坑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4°39′5.86″~114°41′11.12″、北纬23°57′7.13″~23°58′51.12″,总面积416.83 hm2。保护区交通方便,长深、粤赣等多高速公路,广梅汕铁路、京九铁路及多条国道贯穿东源县,境内有东江、新丰江两条主航道。

保护区东西宽、南北窄,北高南低,东西两侧多山,南北多丘陵,山岭与谷地相间。保护区内土壤类型以红壤、赤红壤、黄壤为主,有机质含量高。

保护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高,湿度大,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年均气温20.7 ℃,年均相对湿度77%,无霜期335~345 d,年均降水量1 567.0~2 142.6 mm,降水主要集中在4—6月。

2 调查研究方法

调查前,依据《广东植物志》《中国植物志》《中国经济植物志》等文献,结合遥感卫星影像图,制订了调查规范[1-3]。根据调查区域内各种地形地貌、植被分布情况合理设置调查线路或调查点,确保调查线路或调查点的设置具有代表性、随机性、整体性及可行性,尽可能地覆盖各种植被类型、不同海拔梯度等。

2023年1—9月,开展3次实地调查工作。在外业调查中,根据外业草图,在每一地块采用线路踏查与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4]。调查时,按顺序记录途中可视范围内看到的维管束植物,现场能识别的植物种类直接登记,记录植物名称等信息,填写植物种类线路调查记录表,对于外来入侵植物,填写调查记录表,拍摄植物及其生境现状,同时用软件记录下调查线路轨迹;不能现场识别的植物种类,要采集标本,进行室内物种鉴定。针对同一条调查线路在不同季节开展2次以上调查,尽可能地将出现的植物种类调查详细。

3 结果与分析

3.1 保护区维管束植物种类统计

根据实地调查与数据整理,保护区共有维管束植物1 059种,隶属160科560属(见表1)。其中,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有28科60属106种;裸子植物有4科4属4种;被子植物有128科496属949种,被子植物占比较大。

3.2 保护区维管束植物区系

科是植物分类学中实际上最大的自然分类单位,也是区系分析中的一个重要层级。每个科通常都有明显的结构特征且区别于其他科,其分布和适应性受遗传特性的控制,拥有相对稳定的分布区。因此,对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被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进行分析,裸子植物科数过少,不进行分析。

3.2.1 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

参照吴征镒教授的划分标准,将保护区28科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划分为5个分布区类型(见表2)[5]。其中,世界分布8科,分别为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凤尾蕨科(Pteridaceae)、卷柏科(Selaginellaceae)、乌毛蕨科(Blechnaceae)、中国蕨科(Sinopteridaceae)、紫萁科(Osmundaceae)、骨碎补科(Davalliaceae)及蕨科(Pteridiaceae)等;泛热带分布15科,分别为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蹄盖蕨科(Athyriaceae)、铁角蕨科(Aspleniaceae)、鳞始蕨科(Lindsaeaceae)、碗蕨科(Dennstaedtiaceae)、海金沙科(Lygodiaceae)、里白科(Gleicheniaceae)、三叉蕨科(Tectariaceae)、裸子蕨科(Hemionitidaceae)、铁线蕨科(Adiantaceae)、膜蕨科(Hymenophyllaceae)、肾蕨科(Nephrolepidaceae)、实蕨科(Bolbitidaceae)及肿足蕨科(Hypodematiaceae)等;北温带分布3科,分别为石松科(Lycopodiaceae)、木贼科(Equisetaceae)、书带蕨科(Vittariaceae)等;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1科,为瘤足蕨科(Plagiogyriaceae);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1科,为槲蕨科(Drynariaceae)。这充分说明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表现出明显的热带性质,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植物区系的特点。

3.2.2 被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

根据吴征镒教授的划分标准,将保护区128科被子植物划分为12个分布区类型(见表3)[5]。其中,世界分布37科包括一些世界性大科如禾本科(Poaceae)、菊科(Asteraceae)、蔷薇科(Rosaceae)等在内的多具备较强适应性或扩散能力的科,其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保护区的植物种类,但由于其无法体现某一地区植物区系的独特性,因此在植物区系分析上意义不大,故不做过多分析。

泛热带分布49科,占比38.28%,具有绝对优势,如大戟科(Euphorbiaceae)、山茶科(Theaceae)、樟科(Lauraceae)及漆树科(Anacardiaceae)等。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7科,占比5.47%,如五加科(Araliaceae)、冬青科(Aquifoliaceae)、安息香科(Styracaceae)等。旧世界热带分布2科,热带亚洲分布4科,其他热带分布型较少。

北温带分布21科,占比16.41%,如壳斗科(Fagaceae)、罂粟科(Papaveraceae)、大麻科(Cannabaceae)等。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3科,占比2.34%,分别为三白草科(Saururaceae)、蓝果树科(Nyssaceae)、五味子科(Schisandraceae)。其他分布型较少。

综上可知,在保护区被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中,以热带分布型最多,共64科,占比50.00%;其次是温带分布型,共26科,占比20.31%。世界分布37科,占比28.91%。由此可以说明,在科级水平上,保护区被子植物区系在物种起源和演化过程中与热带植物区系的联系紧密,这也与保护区亚热带季风气候相适应。

3.3 保护区自然植被类型

参照吴征镒教授《中国植被》中对自然植被的分类原则,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保护区的植被类型进行划分,包括植被型组、植被型、群系组及群系(相当于群落类型)4个层次[6]。按照这一分类原则,保护区的自然植被可分为4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7个群系组、14个群系(见表4)。针叶林是以针叶树为建群种所组成的各种森林植物群落的总称,其中包括针叶纯林或以针叶树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保护区的植被型主要为暖性针叶林。阔叶林是以阔叶树为建群种所组成的各种森林植物群落的总称,保护区的植被型主要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灌丛包括一切以灌木占优势种类所组成的植被类型,群落高度一般在5 m以下,盖度大于30%~40%。灌草丛是指以中生或旱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要建群种,但其中散生少数灌木的植物群落,保护区以龙须藤灌丛和中华里白群落为主。沼泽和水生植被以浮水水生植被中的水鳖群落为主。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此次调查表明,保护区共有维管束植物1 059种,隶属160科560属。其中,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有28科60属106种,裸子植物有4科4属4种,被子植物有128科496属949种。保护区28科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可划分为5个分布区类型;128科被子植物可被划分为12个分布区类型;在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被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中,均以热带分布型最多。保护区的自然植被可分为4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7个群系组、14个群系,群系包括马尾松林、杉木林、甜槠林、罗浮锥林、翻白叶树林、木荷林、南酸枣林、毛竹-粉单竹林、龙须藤灌丛、中华里白群落、铁芒萁群落、阔叶丰花草群落、乌毛蕨群落及水鳖群落等。总体而言,保护区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类型较丰富,植物多样性较高。

4.2 建议

由于保护区植被曾被大面积破坏,虽然经过30多年的自然恢复,部分地段已恢复为常绿阔叶林的中幼林,但由于恢复时间相对较短,加上保护区可能存在砍伐、放牧、采药等人为干扰风险,常绿阔叶林尚未完全恢复至顶级群落。目前,保护区植被仍然以竹林、马尾松林为主,部分沟谷等水热条件较好的地段已恢复为甜槠林、罗浮锥林等常绿阔叶林。同时,一些地段恢复为南酸枣林等落叶阔叶林。总体而言,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相对较高,此次调查发现1 059种维管束植物,值得开展进一步的保护。

另外,由于保护区植被恢复时间相对较短,加之存在人为干扰,一些对环境条件较敏感的种类尚未在保护区形成稳定的种群,此次调查尚未发现国家重点和省重点保护植物。因而,需要采取措施加速恢复保护区植被。1)完善保护区植被恢复机制体制建设,根据植物分布情况和特点按需建立管护站,补充管护站相关设置设备和人员,建立定期巡护巡查制度和监测工作制度。2)建立社区共管模式,利用当地居民熟悉保护区地形地貌的优势,鼓励当地居民参与保护区植被日常管护工作,形成良好的社区和管理处共管的良好氛围。3)加强保护区日常保护巡查和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切实做好保护区内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7]。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植物志[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

[2]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土产废品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经济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4] 邹发生,何克军.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生态因子和生物多样性监测手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8.

[5] 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云南植物研究,1991(S4):1-139.

[6] 吴征镒.中国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7] 曹雪.浅谈铁西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J].林业勘查设计,2020,49(1):93-95.

(责任编辑:刘宁宁)

标签:  保护区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