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市基层动物疫病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7-18 阅读(323)

摘 要 动物疫病给畜牧业发展带来巨大风险,做好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对于维护畜牧业健康发展、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为给云南省宣威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切实提高基层动物防疫能力和水平,论述宣威市动物疫病防治现状,分析当前宣威市动物疫病防治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重视程度;构建生物安全防护体系,规范养殖场管理;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保障防控工作;强化队伍建设,提升基层防疫能力;建立健全监测体系,提高预警预报水平等对策。

关键词 动物疫病;疫病防治;云南省宣威市

中图分类号:S851.3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8.049

宣威市地处云南省东北部,位于东经103°35′30″~104°40′50″、北纬25°53′30″~26°44′50″,总面积6 069.88 km2,气候类型多样,光照充足,热量较高。宣威市畜牧业基础雄厚,截至2021年底,宣威市已累计建成年出栏量1 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1 038家,万头以上的大型猪场45家,全年生猪出栏量达300万头,畜牧业产值高达59亿元。加强宣威市基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对于维护畜牧业生产安全、保障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促进农村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1 宣威市动物疫病防治现状

1.1 区位与环境条件

宣威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云贵高原过渡地带,东邻贵州省盘州市,西北与会泽县接壤,南邻曲靖市富源县和沾益区,北与贵州省威宁县、水城区交界。宣威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为东山主峰滑石板(海拔2 868 m),最低点为清水河与木冬河交汇处的腊龙岔河(海拔920 m),相对高差1 948 m。宣威市处于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地带,光照充足,热量较高,年平均气温13.4 ℃,年日照时间2 018.5 h,日照率47%,降水量分布不均,干湿分明,冬春干旱,雨热同期。宣威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宣威市草场面积21.94万hm2,可利用农作物秸秆饲料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适宜发展草食家畜养殖业[1]。

1.2 畜牧业发展基础

宣威市畜牧业基础雄厚,发展潜力巨大。2021年,宣威市畜牧业总产值达59亿元,猪肉产量32.73万t、牛肉产量1.67万t、羊肉产量431 t、禽蛋产量0.78万t。

宣威市素有“中国火腿文化之乡”的美誉,火腿产业为宣威市的支柱产业。2021年,宣威市火腿产量6.2万t,产值100亿元[2]。截至2023年底,宣威市生猪存栏205.8万头、肉猪出栏330.6万头;牛存栏16.89万头、肉牛出栏7.58万头;羊存栏34.03万只、出栏34.82万只。同时,宣威市大力发展绿色蔬菜、优质水果和道地中药材产业带,夯实了优质饲草料的产业基础。

1.3 动物疫病防控形势

近年来,随着宣威市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动物疫病防控形势日趋严峻。一些主要动物疫病如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布鲁氏菌病等在宣威市零星发生,给养殖业带来一定损失。特别是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在全国范围内暴发后,宣威市生猪养殖业遭受重创,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虽然通过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宣威市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但由于生猪养殖量大、调运活动频繁,疫病传播风险持续存在。2022年,宣威市共排查出生猪异常死亡2起,经检测为疑似非洲猪瘟病毒阳性。同时,宣威市与贵州省等地交界,外来疫病输入风险较高,疫情形势依然严峻。

2 宣威市动物疫病防治存在的问题

2.1 养殖户疫病防治意识淡薄

部分养殖户对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防疫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对疫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缺乏正确认知。在实际操作中,不按要求及时做好免疫、消毒等日常防疫工作,或者使用疫苗、消毒药品不规范,导致防疫工作流于形式。同时,一些养殖户对防疫政策存在抵触情绪,不愿主动配合有关部门的检查监管,甚至对执法人员态度蛮横[3]。此外,部分散养户生活在偏远山区,受传统习惯和观念的影响,对防疫知识了解不足,防疫意识淡薄问题更为突出。他们普遍认为散养就不存在疫病风险,从而忽视了日常防疫,一旦发生疫情极易造成扩散蔓延。

2.2 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护措施缺失

生物安全是动物疫病防控的重要环节,但宣威市部分养殖场缺失生物安全防护措施。一些养殖场圈舍布局不合理,未按规范设置隔离舍、消毒通道等,缺乏有效的生物隔离措施。部分规模化养殖场虽有相关设施,但由于管理疏忽,隔离效果不佳。同时,许多养殖场未建立健全检疫制度,任由外来人员和车辆出入,加之日常防疫消毒不到位,极易将疫病源头带入场内。部分养殖场对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不规范,将病死畜禽随意浅埋或丢弃,造成环境污染,埋下疫情传播的隐患[4]。此外,养殖场工作人员防疫意识淡薄,未按规范要求采取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忽视个人防护,从而增加了人畜共患病的风险。

2.3 动物防疫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宣威市动物防疫经费缺口较大,基层防疫站点经费拮据,严重制约了防疫工作的正常开展。由于财力有限,一些急需的疫苗、消毒药品无法采购,或质量参差不齐,影响免疫效果和消毒效果。同时,基层防疫队伍因经费短缺而无法扩编充实,现有人员精力有限,防疫工作开展艰难。此外,宣威市在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置方面的经费预备不足,一旦发生较大规模的疫情,患病畜禽救治、扑杀、无害化处理等工作无以为继。部分养殖户家庭经济状况堪忧,政府对于动物疫病的补助救助严重滞后,养殖户无力承担庞大的疫病损失,导致部分疫情处置的效率低下。

2.4 基层防疫队伍建设滞后

宣威市大部分防疫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且职业培训机会匮乏,专业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储备不足,难以适应现代化养殖业对防疫工作的新要求。同时,基层兽医队伍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缺乏高素质人才,人员编制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防疫工作需求。由于地处偏远、经济条件落后,基层防疫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待遇较低,吸引力不足,加之发展空间有限,职业前景阻碍了优秀人才的流入,形成了人员流失加剧的困境。

2.5 疫情监测预警体系有待健全

宣威市在疫情监测预警方面仍存在诸多短板。从监测网络布局看,基层监测点位分布不够合理,无法覆盖所有的养殖小区和散养户,难以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苗头。一些偏远山区由于交通不便,防疫人员无法定期深入开展监测,形成了一定的监测盲区。同时,宣威市现有的动物疫情数据库管理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数据来源单一、更新不及时,未能对养殖场、农贸市场、屠宰场等重点区域进行专门监测,加之监测设备和检测手段落后,导致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质疑。疫情预警分析研判能力不足,缺乏对已有数据的深入分析和预判,难以准确评估疫情风险等级,无法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的预警参考[5]。

3 对策

3.1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重视程度

针对宣威市养殖户动物疫病防治意识淡薄的问题,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可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开展动物防疫知识的科普宣讲活动,增强养殖户对动物疫病危害的认知。结合当地的语言习惯和文化特色,创新设计宣传口号,借助农村大喇叭等渠道,用当地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养殖户传授动物防疫知识。同时,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定期组织专家深入基层,面对面为养殖户讲解动物免疫程序、生物安全等相关知识,现场解答他们的疑问。对一些关键疫病,可策划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疫演练活动,让养殖户亲身体会到防疫的重要性。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力,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宣传防疫知识。

3.2 构建生物安全防护体系,规范养殖场管理

针对宣威市养殖场生物安全防护措施缺失的问题,构建完善的生物安全防护体系势在必行。1)严格执行《规模化猪场非洲猪瘟生物安全防控技术规范》《三类动物疫病防治规范》等技术规范,从源头入手,对新建养殖场严把准入关,圈舍布局和设施设备必须符合生物安全要求方可批准运营。对已建成的养殖场,要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标准化改造,配备隔离舍、消毒设施等,最大限度降低疫病传播风险。2)政府部门要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对养殖场生物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开展经常性的督查,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行为。同时,规范养殖场检疫制度,严格车辆和人员进出管控,对外来物品进行严格消毒,从制度层面堵住病源传播途径。对养殖场环境实行分区管理,划分生产区、生活区等不同功能区域,避免交叉污染。同时,不断加强养殖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在岗教育,增强生物安全意识,督促养殖场工作人员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3.3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保障防控工作

解决宣威市动物疫病防控经费投入不足的困境,需要政府在财政预算上予以大力支持。宣威市要合理测算动物防疫所需经费,并将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基层防疫机构的人员工资、基础设施建设和日常防疫支出有保障。同时,设立动物疫病防治专项资金,用于采购先进监测设备、疫苗和消毒药品等,提高工作的现代化水平。加大对养殖场和农户的财政补贴力度,缓解其在动物疫病防治中的经济压力。例如,对养殖场购买疫苗和生物安全设施给予适当补贴,对农户购买种畜种禽、投保畜禽养殖保险等给予一定经费支持。同时,建立健全动物疫情应急救助机制,一旦发生重大动物疫情,要第一时间拨付专项资金,用于疫情处置、养殖户救助等,最大限度降低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政府还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的参与,鼓励金融机构为养殖场和农户提供优惠的信贷支持,鼓励社会力量捐资支持畜牧业发展。

3.4 强化队伍建设,提升基层防疫能力

解决好基层动物防疫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是提升宣威市动物疫病防控能力的关键。政府需要统筹规划,制订完善的基层防疫队伍建设规划,从人员培养、配备、待遇等多方面着手。加大基层兽医队伍的培养力度,通过设立专业奖学金等形式,鼓励更多农村青年报考动物医学专业,为乡村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加大在职培训力度,定期组织现有防疫人员参加理论和实操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岗位技能。对业务能力突出的防疫人员,给予适当的职务晋升和待遇激励,为队伍注入持续的动力。各级政府要从财力、编制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充实基层防疫力量,改善队伍结构。

3.5 建立健全监测体系,提高预警预报水平

宣威市要从顶层设计入手,统筹规划监测网络布局,合理设置监测点位,做到对养殖小区、农贸市场、屠宰场等重点区域全覆盖,避免出现监测盲区。宣威市应加大设备投入力度,配备先进的实验室检测设备和快速检测试剂盒,建立动物疫情数据直报系统,畅通各级各类数据渠道,确保信息及时上传下达。同时,加强数据库的整合和管理,确保数据真实完整。在此基础上,政府需要整合资源力量,组建专业的疫情分析研判团队,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辖区内动物疫情数据开展深入分析研判,科学评估风险等级,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加强对基层防疫人员的专业培训,提升基层防疫人员的疫病监测和报告能力,切实守好疫情发现的第一道防线。

4 结语

宣威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面临诸多挑战,急需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全面有力措施。政府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各方对动物防疫重要性的认识;构建完善生物安全防护体系,规范养殖场日常管理;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防控工作注入充足动力;强化基层防疫队伍建设,提升专业能力;建立健全疫情监测预警体系,提高预警预报水平。只有多措并举,形成合力,才能减少疫情发生,为广大养殖户守住防线,促进地方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人畜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 王朴春,夏承书,吴道斌,等.宣威市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策略[J].云南畜牧兽医,2023(2):44-46.

[2] 王朴春,夏承书,吴道斌,等.云南省宣威市贯彻实施《动物防疫法》情况报告[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2(24):138-140.

[3] 侯海英.宣威市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2022,18(12):121-124.

[4] 何电昌.浅析宣威市生猪“321”免疫技术推广应用成效[J].云南畜牧兽医,2021(4):37-40.

[5] 赵德,沈立党,耿成毕.宣威市生猪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管理要点[J].云南畜牧兽医,2016(4):6-8.

(责任编辑:张春雨)

标签:  宣威市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