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业生态保护问题与对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7-21 阅读(408)

摘 要 祁连山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地带,地理环境独特,森林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保护祁连山林业生态环境,对维护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屏障、涵养重要内陆河流、保育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促进祁连山林业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并给我国西部林业生态保护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以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际情况为切入点,分析了该区林业生态保护中存在的林业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公众生态保护意识淡薄;管理职能交叉,缺乏有效监管;生态建设投入不足、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林业资源合理利用、加大宣传力度、理顺管理体制、创新投融资机制及加强人才培养等对策。

关键词 林业生态保护;问题及对策;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S76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36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位于甘肃省境内祁连山北坡中、东段,地跨武威市、金昌市、张掖市等地,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黑河、疏勒河、石羊河三大内陆河的发源地,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1]。祁连山不仅在维护西北地区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物多样性基因库。加强祁连山林业生态保护,对于保育独特的高原生态系统、维护区域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林业生态保护概况

1.1 自然保护区概况

保护区位于祁连山北坡中、东段,总面积

265.3万hm2,地跨武威市、金昌市、张掖市3地的

8县区。该保护区地处祁连山山系,主要为高山深谷地貌,大部分海拔在3 000~3 500 m,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倾斜的走向;保护区内森林草原带主要集中在海拔

2 800~3 200 m。保护区属大陆性高寒半湿润山地气候,年平均气温-5~3 ℃,年降水量300~700 mm,总体上干冷少雨,且降水分布极不均匀。由此可见,保护区拥有独特的高原山地自然生态环境。

1.2 森林资源概况

保护区森林资源种类繁多,主要有青海云杉林、祁连圆柏林等针叶林,以及少量阔叶林如桦木林、杨树林等。其中,青海云杉林分布最为广泛,多呈纯林状态,集中分布于海拔2 300~3 300 m的半阴坡、阴坡地带;阳坡则主要为高山草甸、灌木,并有少量祁连圆柏散生。受保护较好的天然林资源是该地区宝贵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政府重视及相关保护措施的推动下,保护区森林植被面积逐年增加,成为西北地区较为密集的天然林区之一。截至2023年,该保护区有林地面积49.89万hm2,林草覆盖率37.5%,有高等植物1 311种,其中不乏国家重点保护野生物种。

1.3 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保护区的林业生态保护工作由保护区管理机构统一负责开展。该管理机构下设22个基层保护站,构建了由保护区管护中心、各县区林业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多方参与的林业生态保护管理体系。近年来,保护区积极落实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功能区的相关保护政策,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严格限制祁连山地区的采伐活动,对重点保护区域实行封山育林。同时,加大人工造林力度,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积极推进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探索更加科学高效的保护理念和管理模式,取得了积极成效[2]。

2 主要问题

2.1 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

虽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储备丰富,但由于长期以来对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科学规划和合理引导,森林资源配置失衡,利用效率低下。保护区林区的林分蓄积量分布极不均匀,部分地区单位面积蓄积量偏低,远低于当地平均水平,资源得不到充分高效利用;而且林种构成单一,以人工营造的纯林为主,缺少天然混交林,生物多样性较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3]。此外,保护区以往长期存在重造林轻培育、重利用轻管理的被动局面,大量低效林地、疏残林地长期无人问津,自然更新能力逐渐衰竭,造成资源极大浪费。同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营林作业方式落后,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无法充分释放林业资源的生态经济价值。

2.2 公众生态保护意识淡薄

公众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严重制约了保护区林业生态保护工作的顺利推进。作为保护区周边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当地村民对于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缺乏充分认知,保护意识淡薄。很多村民由于对森林功能的认知不足,仍将森林视为可肆意利用的资源,偷牧、破坏林地等行为时有发生。而且,一些陋习如林地烧荒等,以及传统祭祀的旧俗,在当地农村根深蒂固,很多村民无视森林防火警示,我行我素,增加了林火发生风险,严重威胁森林资源安全。

2.3 管理职能交叉,缺乏有效监管

保护区管理体制分散,存在职能交叉的现象,制约了林业生态保护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保护区横跨多个市县,林地归口管理部门不一,缺乏统一高效的管理机制。保护区内林地的养护职责主要由各区域的保护站承担,但保护站相关执法权力有限;而县级及以下林业主管部门虽拥有较强执法能力,但不拥有保护区内林地的直接管辖权。管理权责不清晰、执法管辖存在空白,常导致保护工作前后失位,甚至出现相互推诿、互相掣肘的被动局面。同时,保护区现有监管力量整体偏弱,缺乏科学高效的监管手段和技术支撑,难以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监控,导致非法放牧、毁林等破坏行为屡禁不止。

2.4 生态建设投入不足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业生态建设投入严重不足,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生态保护工作的关键因素。由于林业生态建设缺乏直接经济回报,加之周期较长,政府和社会投入都较为有限。从政府层面来看,地方财政对林业生态建设的支持尚显薄弱,林业生态建设资金多来源于上级财政的转移支付,但由于财力有限,支持力度难以满足实际需求[3]。同时,由于受市场影响较小,林业生态建设领域缺乏有效的社会资本参与机制,社会投资入口较为狭窄。资金短缺导致林业生态建设进程缓慢、工程质量堪忧、监管手段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区域管护站点陈旧、装备落后;人员方面由于经费供给不足,执法监管力量捉襟见肘。

2.5 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林业生态保护工作专业性强、任务艰巨,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但目前保护区的人才队伍正面临严重的老龄化、学历偏低等结构性矛盾。基层林业工作者大多技术水平有限,专业知识储备单薄,缺乏现代生态保护理念和管理经验,很难满足工作需求。而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更是奇缺,林区管理和科研队伍人才匮乏,尖端技术和智力支撑力量严重不足。同时,当前保护区在职人员的职业待遇较低、发展空间有限,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加之基层执法人员流失严重,使得人才队伍建设面临巨大阻力

3 对策建议

3.1 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林业资源

科学合理规划林业资源开发利用,是保护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针对祁连山林区存在的林种单一、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应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编制全面系统的林业资源规划。在全面评估资源禀赋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好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关系,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严格限制重点保护区内的资源开发强度[4]。因地制宜优化林种结构,积极发展混交林和天然林,形成稳定、多层次的立地生产,提升森林抗灾能力和综合效益。同时,坚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理念,推进生物质能源和林下资源开发,提高林地的综合利用率。加大对现有资源的培育经营力度,持续提升林分质量和蓄积水平,努力实现保护区资源永续利用。

3.2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全民保护意识

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和载体,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深入农村社区,通过发放宣传资料、设立宣传栏、召开现场讲座等形式,向广大村民普及林业生态保护的重要意义,倡导文明祭祀、禁止焚烧等文明新风尚,切实增强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积极吸纳当地村民参与护林防火、人工造林等工作,让他们在实践中感知生态保护的价值,从而自觉维护好家园环境。同时,重视对政府工作人员和相关从业者的培训教育,使其树立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端正工作作风,切实做到言传身教。此外,创新宣传形式,通过融媒体传播、互联网直播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轻群体的关注,不断扩大生态保护的影响力。

3.3 理顺管理体制,强化监管职能

进一步理顺保护区林区管理体制,明确权责划分,是强化林业生态监管的前提和基础。针对保护区管理过程中职能分散、权责交叉的现状,应当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打造集中统一的垂直管理体系。赋予保护区管理机构更大的管辖权和决策权,使其能够统一行使对辖区内林地的综合管理职能;同时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应承担起辅助监管的职责,与保护区管理机构密切配合,形成全方位立体监管网络。加大执法力量整合力度,集中优势执法资源,组建精干高效的综合执法队伍,确保监管工作的连续性和权威性[5]。在夯实管理基础的同时,需要给予林业执法人员相应的职权和装备保障,建立健全执法制度,为强化监管提供制度遵循。同时,运用先进的监测监控技术手段,实现对保护区的全天候动态监控,消除监管盲区,切实提高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效率,为祁连山林业生态保护提供有力保障。

3.4 创新投融资机制,确保资金投入

保护区应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发挥政府在生态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切实增加对祁连山林区的资金投入;同时构建有效的市场化运作机制,通过发行林权权属金融产品、进行林业生态产权交易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进入。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探索特许经营等合作新路径,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多方位、多层次的投资主体。在吸引资金的同时,注重资金的精准投放,将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更新、人员培养等急需领域,切实提高投入产出效益。建立完善的资金监管机制,确保资金安全、规范、高效运作,为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工作注入持久动力。

3.5 加强人才培养,打造高素质队伍

高素质的林业生态保护人才队伍,是保护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重视对基层林业工作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将现代林业理念、先进管理技术等纳入培训内容,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工作水平;同时加大对高层次林业管理和科研人才的引进力度,为保护区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改善从业人员职业待遇,拓宽职业发展空间,为人才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在强化培养培训的同时,加强考核激励,建立健全职业发展通道和晋升机制,最大限度调动人才积极性。还可以通过采取柔性引进、项目合作等灵活方式,吸引更多外部专业人才加入保护区生态保护事业,形成人尽其才、各展所长的良好局面。

4 结语

保护区承载着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好这片绿色宝地,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保护区的林业生态保护工作应该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林业资源,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切实提升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理顺管理体制,强化监管职能,确保监管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多元化资金来源,为生态建设提供可靠资金保障;注重人才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只有统筹兼顾、全面落实上述对策措施,才能为保护区生态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才能充分发挥,为推动区域绿色转型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 路福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保护重要性及防火措施[J].现代园艺,2023,46(22):198-200.

[2] 滚其崇.林业生态保护的规划设计探究:以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广东蚕业,2023,57(8):11-13.

[3] 徐生贵.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状况及保护措施[J].广东蚕业,2023,57(8):17-19.

[4] 张晶,王有盛.基于SWOT的祁连山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探究[J].广东蚕业,2023,57(6):30-32.

[5] 王有盛,张晶.加强林业生态保护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以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乡村科技,2022,13(3):82-84.

(责任编辑:张春雨)

标签:  保护区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