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现状问题及对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7-21 阅读(213)

摘 要 森林生态系统在维系区域生态环境平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陕西省榆林市作为我国西北生态脆弱地区,其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关乎整个黄土高原的生态安全,因此加强榆林市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和系统恢复,对于遏制土地荒漠化、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切实改善榆林市森林生态系统状况,助力区域可持续发展,以榆林市森林生态系统现状为切入点,全面分析榆林市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健全管理体制、合理规划功能分区、实施系统修复完善检测评估体系等对策。

关键词 森林管理;生态系统;恢复策略;陕西省榆林市

中图分类号:[S719]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35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介于北纬37°49′~

38°30′、东经108°56′~110°24′,西北与甘肃省、宁夏接壤,东濒黄河与山西省相望。榆林市总面积4.29万km2,作为黄土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陕北黄土高原草原半干旱气候区,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1]。由于过度开发和自然条件的限制,榆林市森林植被破坏较为严重,因此加强榆林市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对于遏制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维护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现状

1.1 自然地理环境

榆林市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干旱少雨,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榆林市全年平均降水量仅400 mm左右,与全国平均值的差距较大;且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极不均匀,4—9月降水集中,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而其他月份降水稀少。榆林市地形以黄土丘陵沟壑为主,南部有秦岭余脉的梁山地貌;整体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趋势,海拔在560~1 907 m。榆林市的土壤以风沙土、黄绵土为主,加之地表裸露、植被稀疏,易导致风蚀、水蚀等严重自然灾害。截至2022年底,全市沙化土地面积达111.73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9%;水土流失面积0.12亿hm2,占84%。生态环境恶劣,已成为制约榆林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1.2 森林植被状况

由于自然环境的限制,榆林市森林资源较为匮乏。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林地面积158.63万hm2,森林覆盖率仅为12.80%,远低于全国24.02%的平均水平。从植被类型看,主要有人工针叶林、天然阔叶林和防护林带等。其中,人工林主要种植油松、樟子松、青甘杨等,分布较为零散;天然阔叶林以杜松林为代表,大多分布在绵延的黄土丘陵地带;防护林带多见于县乡公路、农田四旁。整体上来看,榆林市森林植被稀疏、破碎度高、分布不均,缺乏大面积天然林,且由于过度开发和自然条件的双重制约,林木蓄积量低、林龄结构不合理,急需进行保护和修复,重塑区域生态安全屏障。

1.3 生态保护与建设情况w4ibYuoGPkOMnj/lF6/zyKMdUoyCIVq7S4QhQfccUug=

近年来,榆林市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目前,全市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9处,总面积达5.03万hm2,主要包括臭柏自然保护区、野樱桃自然保护区、环城生态园保护区、沙漠生态园保护区等。其中,沙漠生态园保护区于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沙漠森林公园”,是保护荒漠生态系统的代表;环城生态园保护区2003年启动筹建,是城市生态绿肺;臭柏自然保护区于2004年成立,旨在保护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臭柏。保护区内还有高等植物近400种、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39种,在维系区域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

此外,榆林市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累计完成造林绿化面积84.27万hm2,年人工造林面积超过

2.00万hm2,并建立了一批以防沙固沙为主要作用的生态林带。但总体上,当地生态保护力度仍显不足,森林生态系统仍处于脆弱状态,亟待加大保护修复力度。

2 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

在榆林市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中,体制机制建设仍显滞后,制约了管理工作的深入推进。1)现有管理体系运转效率不高,部门分工不明确,责任权利未能很好统一,缺乏高效的协调机制。林业主管部门内部管理职能交叉,人员编制和工作重心分散,专业队伍建设滞后。2)区域内林地林权具体权属关系模糊,权责界定不清晰,致使管护主体缺位。3)现行的法律法规在操作层面存在一定滞后性,一些制度设计已难以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个别地方在执法监管时缺乏应有的坚定执行力,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力度不够[3]。4)部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现实压力,生态保护的决心有所动摇。资金投入和人力支持力度均不足,技术投入缺乏持续性,缺少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管理工作中的装备及运维水平亟待提高。

2.2 森林资源过度开发

榆林市森林资源匮乏的同时,过度开发利用的问题也较为突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当地森林资源总量较小,加上部分地区开发强度过大,使得有限的森林资源面临过度消耗的风险。由于缺乏对森林资源的科学评估和合理规划,局部地区存在毁林开垦、过度砍伐等行为,已有森林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人为活动如放牧、采挖药材等也对脆弱的森林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过度开发不仅直接导致森林面积和蓄积量锐减,而且使得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本就存在的生态问题恶化,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也造成了冲击。过度开发造成的森林资源持续衰退严重制约了榆林市生态建设的整体进程,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局面将进一步恶化。

2.3 生态修复措施单一

榆林市在开展森林生态修复工作的过程中,采取的技术措施相对单一、手段较为简单,修复效果有待提升。虽然通过大规模的人工植树造林,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森林面积,但由于缺乏针对性的配套措施,新植林地的生态环境条件较差,造林成活率和林分成活质量不高。同时,造林工程往往会忽视对原有植被的保护,人为活动不当导致现存植被遭到进一步破坏。此外,部分修复工作仅着眼于植树造林本身,未能将其与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生态保护措施有效结合,难以真正恢复地区的生态系统功能。目前,榆林市的生态修复工作过于注重植被本身,忽视了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修复措施缺乏整体谋划和系统设计,单一的植树造林难以从根本上遏制荒漠化,减缓生态恶化。

2.4 监测评估体系建设滞后

榆林市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工作的监测评估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对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及生态状况缺乏全面准确地掌握。1)由于长期缺乏系统、规范的监测机制,对现有森林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等基本情况了解不足,难以对其变化趋势进行有效跟踪和评判。2)监测评估的滞后不仅导致无法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进行科学、及时的诊断,也影响了森林经营管理的决策质量。例如,由于缺乏完善的监测预警机制,无法对森林火灾、病虫害等重大风险实施精准防控,从而易造成更大损失。3)对已开展的植树造林、生态修复工程缺乏持续跟踪评估,项目实施效果和后续管护无法得到有效反馈,难以及时发现并纠正管理中的偏差。4)一些管理决策可能缺乏科学依据,政策措施把控的精准性和针对性不足,使得部分工作流于形式或有失偏颇。评估体系建设不足,使得这些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解决,长此以往,必将加剧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趋势。

3 对策

3.1 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机制

健全管理体制机制是促进榆林市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基础。榆林市现有的管理体系存在效率低下、分工不清晰、权责交叉等诸多问题,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加以优化完善。1)应明确林业主管部门的职责定位,理顺内设机构的管理职能,避免部门职能重叠导致工作扯皮推诿。2)加大人员编制和财力物力投入力度,为高效管理提供硬件保障。3)理顺林地林权的权属关系,明确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工,厘清管护主体责任,确保执法监管有人负责。同时,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统一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力量,做到上下贯通、条块结合[4]。4)对违法违规行为应明确处罚措施,强化执法监管的严肃性。同时,应坚持立法先行,加快法治环境的系统化建设,使政策制度的设计更具前瞻性和系统性。还要完善配套政策机制,建立长效管理保障体系,为实现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森林生态恢复夯实基础。

3.2 合理规划森林功能分区

榆林市气候干旱、土壤贫瘠、生态环境脆弱,如果不科学规划不同功能区的定位和发展方向而盲目发展,将加剧资源的无序开发利用,加重生态破坏。针对不同地域和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应科学划定相应的功能分区。应将重点保护的生物物种及其生境,规划为严格的自然保护区,实行封闭管理;对于生态极为脆弱的沙地、戈壁等区域,则应规划为生态保育区,严格限制开发强度;而对于林草植被相对丰富的区域,可规划为有条件的生态旅游区。此外,应合理规划用材林区、防护林区等商品林和特种经营林的布局,优化林分年龄和树种结构。对于濒危物种及国家重点保护树种,则应专门划定保护小区进行重点抚育,各类功能分区应错位分布、相互支撑,形成合理的格局和序列。

3.3 实施系统整体修复措施

榆林市应整体谋划、相互协调,实施系统整体修复措施。植被恢复只是生态修复的一个组成部分,更应重视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配套工程的实施,这些是缓解荒漠化、减少水土流失的根本之策。同时,森林修复措施应与野生动物栖息地建设相结合,切实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除了工程技术手段,自然恢复也应成为重点方式之一。可通过适当封山育林,为天然林提供合适的生长环境,发挥其自我修复能力。对已有植被应注重抚育保护,避免对其造成进一步的破坏,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奠定基础[5]。此外,修复工作应突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特征采取针对性措施。例如,对沙地、戈壁地区开展围挡固沙、植被固沙等工程;对黄土丘陵区可利用多年生草本及灌木进行整体绿化等。

3.4 完善监测评估体系

目前,榆林市的森林管理监测评估工作严重滞后,缺乏对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及生态状况的全面掌握,制约了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要突破这一困境,就必须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1)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建立起覆盖全区的森林资源数据库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动态监控。2)加强对森林火灾、病虫害等重大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提高风险防范水平。同时,应完善森林资源调查和生态评估的制度机制,保证监测评估工作的持续性和规范性。对不同林分、不同生态环境的状况进行定期评估,了解生物量动态、物种多样性等的变化情况。3)加强对重点工程的跟踪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反馈调整。可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在生态监管中的作用,构建集信息采集、传输、共享、发布为一体的综合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对森林经营行为的精准监管。

4 结语

榆林市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工作任重道远,需要从体制机制、资源利用、生态修复、科技支撑等多方面着手。采取健全管理体制,明确权责,完善法治环境;合理规划功能分区,有序开发利用森林资源;采取系统整体的修复措施,注重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大科技投入,构建先进的监测评估体系等措施,同时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借助社会各界的努力和支持,切实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榆林市林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凡,田旭荣,薛彤,等.榆林市生态系统固碳价值对林地系统结构的响应变化[J].西北地质,2023,56(3):51-57.

[2] 刘颢,张茂省,冯立,等.榆林黄河中游粗泥沙区生态问题与生态格局构建[J].西北地质,2023,56(3):

58-69.

[3] 沈蕾.构筑沿黄生态廊道推进陕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2023(1):20-23.

[4] 任枫,董文婷,刘翔宇.黄河流域陕西段重要生态系统保护策略[J].林业调查规划,2021,46(4):

67-71.

[5] 王育文,郭忠升.陕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森林植被高质量发展建设对策[J].人民黄河,2021,43(6):6-9.

(责任编辑:刘宁宁)

标签:  榆林市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