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耕地质量现状分析及提升对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7-21 阅读(491)

摘要耕地是最重要的农业资源之一,耕地质量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为掌握耕地质量动态,合理利用耕地资源,以2022年福建省福州市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数据为依据,分析耕层土壤中pH值、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有效磷含量及速效钾含量的分级情况,提出促进耕地质量提升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耕地质量;监测点;福建省福州市

中图分类号:F323.21文献标志码:A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4.028

耕地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生产的载体,良好的耕地质量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1]。近年来,我国实施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质量提升,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耕地质量,切实做到藏粮于地[2]。以2022年福建省福州市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数据为依据,统计分析福州市耕地质量现状,为掌握耕地质量动态,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提高耕地综合利用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1福州市环境概况

福州市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位于北纬25°15′~26°39′、东经118°08′~120°31′,东临台湾海峡,西靠三明市、南平市,南邻莆田市,北接宁德市[3]。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海拔在600~1000m。福州市属于亚热带季风盛行区,年平均气温为14.6~21.3℃,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2100mm,年平均雨日(日降水量不小于0.1mm)110~200d,降水量季节分布不均,干湿季分明,年相对湿度约为77%[4]。截至2021年末,福州市耕地面积为10.07万hm2。

2监测点基本情况

根据《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令2016年第2号)、《耕地质量监测技术规程》(NY/T1119—2019)等技术规范要求,以及0.67万hm2耕地设置1个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的要求,福州市共设立40个长期定位监测点,其中国家级监测点1个、省级监测点24个、市级监测点15个。监测点的土类主要为水稻土,主要种植水稻、甘薯、蔬菜、茶叶、果树等。通过采集监测点土壤样品,测定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速效钾含量、碱解氮含量及缓效钾含量等指标。在参照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印发的《全国九大农区及省级耕地质量监测指标分级标准(试行)》(耕地监测函〔2019〕30号)和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福州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土壤养分分级标准(见表1)[5]。

3监测结果

如表2所示,福州市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的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及碱解氮含量变异系数差值不大;土壤有效磷含量在18.20~193.00mg·kg-1,平均值为84.96mg·kg-1,变异系数为51.73%,说明福州市耕地土壤中有效磷含量过高;土壤速效钾含量和缓效钾含量变异系数为60.88%和58.65%,变异系数较大,说明不同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钾肥施用水平差别较大。

3.1pH值

pH值对土壤中养分存在的形态和有效性、土壤的理化性质、微生物活动及植物生长发育都有很大影响[6]。土壤pH值过高会使土壤盐碱化,过低又会使土壤酸化且造成作物减产,均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和发育[7-8]。

如表2所示,福州市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土壤pH值为4.34~7.90,平均值为5.93,变异系数为15.74%。如图1所示,福州市耕地土壤pH值主要集中在3级,占37.50%,2级的占30.00%,1级的占17.50%,4级的占15.00%。

福州市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在14.6~21.3℃。高温高湿和较强的降水导致土壤淋溶作用更为剧烈,加剧水土流失。土壤发生淋溶作用时,盐基离子向下淋失,破坏了土壤的酸碱平衡,导致了土壤酸化[9-10]。福州市耕地土壤总体偏酸性,耕地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呈现出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同的趋势,即土壤pH值自沿海向山区逐渐降低[11]。

3.2有机质含量

如表2所示,福州市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土壤有机质含量为8.58~49.80g·kg-1,平均值为24.95g·kg-1,处于较高水平,变异系数为35.72%。如图2所示,福州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主要集中在3级,监测点有21个,占监测点总数的52.50%;1级监测点有11个,占27.50%;2级监测点有3个,占7.50%;而4级和5监测点分别有3个和2个,占7.50%和5.00%。福州市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整体偏高。

3.3碱解氮含量

如表2所示,福州市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土壤碱解氮含量为106.30~195.00mg·kg-1,平均值为119.84mg·kg-1。如图3所示,1级、2级监测点均有

9个,各占监测点总数的22.50%;3级监测点有15个,占监测点总数的37.50%;4级监测点有4个,占监测点总数的10.00%;5级监测点有3个,占监测点总数的7.50%。福州市耕地土壤碱解氮含量处于中上水平。

3.4有效磷含量

如表2所示,福州市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土壤有效磷含量为18.20~193.00mg·kg-1,平均值为84.96mg·kg-1。如图4所示,1级监测点数有30个,占总监测点数的75.00%;2级监测点有6个,占15.00%;3级监测点有4个,占10.00%;监测点有5个,占12.5%;没有4级、5级监测点。福州市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大部分属于1级水平,且部分县区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幅较大,含量基本维持在30.00mg·kg-1以上,呈现出富集状态。

3.5速效钾含量

如表2所示,福州市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土壤速效钾含量为31.00~422.00mg·kg-1,平均值为165.42mg·kg-1。如图5所示,福州市1级监测点有20个,占监测点总数的50.00%;而4级和5级监测点分别为7个和4个,合计占监测点总数的27.50%;2级监测点有8个,占监测点总数的20.00%;3级监测点个数最少,仅1个,占2.50%。总体而言,福州市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以高水平为主。

4耕地质量提升对策

4.1加强宣传,提高耕地质量保护意识

福州市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渠道,大力宣传耕地质量保护的重要意义,积极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主题宣传活动,提高农民耕地质量保护意识。

4.2改善施肥结构,提高肥料利用率

从监测结果看,福州市耕地土壤氮、磷养分含量富余,钾稍缺乏[12]。建议在耕地土壤氮、磷富集区域,按照粮油作物“控氮、减磷、稳钾”、经济作物“减氮、减磷、补钾”的思路,合理施用化肥,推广化肥投入定额制,修订主要农作物施肥定额标准,集成推广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开展个性化施肥新服务。

4.3采取综合技术措施,改良酸化土壤

福州市土壤偏酸性,建议因地制宜采取水旱轮作、绿肥轮作、瓜菜轮作等模式,合理优化种植结构,推广应用生物碱性肥料、土壤调理剂,并采取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施,调节土壤pH值,减缓土壤酸化情况。

4.4进一步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

福州市应进一步合理优化耕地质量监测点布局,不断完善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做好土壤“三区四情”的监测。为农户提出科学施肥和耕作建议,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参考文献:

[1]欧阳玲,王宗明,贾明明,等.基于遥感的吉林省中西部耕地数量和质量空间格局变化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13):234-242.

[2]王少华,李杰.昆山市耕地质量现状分析与提升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2021(2):85-87.

[3]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20.

[4]詹鸿.福州市耕地土壤pH值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J].福建农业科技,2022,53(2):71-75.

[5]李素珍,李晶,王建仓.济宁市任城区耕地质量现状与耕地地力提升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24(2):7-9.

[6]曾希柏.红壤酸化及其防治[J].土壤通报,2000,31(3):111-113.

[7]周娟,袁珍贵,郭莉莉,等.土壤酸化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改良措施[J].作物研究,2013,27(1):96-102.

[8]杨劲松.土壤盐渍化研究展望[J].土壤,1995(1):23-27.

[9]刘三宏.浅议福州市山地土壤的开发利用[J].福建水土保持,1997(4):21-24.

[10]陈秀玲,李志忠,靳建辉,等.福州城市土壤pH值、有机质和磁化率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通报,2011,31(5):176-181.

[11]福建省土壤普查办公室.福建土壤[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12]廖曼玲,张洪良.贺州市耕地质量现状及提升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21):120-122.

(责任编辑:张春雨)

标签:  耕地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