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龙江林区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known 发布于 2025-07-24 阅读(481)

摘要林业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日益重视,我国林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白龙江林区位于我国西北部甘肃省境内,拥有广阔的森林和多样的生物种类,是我国重点林区之一。然而,病虫害的频发严重威胁着该地区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给白龙江林区病虫害管理提供科学指导,介绍了林区内常见的病虫害类型、特征及其防治措施,并提出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做好科学管理、提高防治技术水平等优化策略。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措施;优化策略;甘肃省白龙江林区

中图分类号:S763文献标志码:C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4.066

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维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土及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甘肃省白龙江林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2]。白龙江林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该林区也面临着多种病虫害的严重威胁。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在白龙江林区日益突出,如立枯病、松毛虫、落叶病、红蜘蛛等,对森林健康和林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目前来看,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措施过于依赖化学农药,已无法满足现代林业绿色管理的需求。因此,寻找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成为当务之急。笔者将对白龙江林区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进行概述,介绍当前防治效果较好的现代化防治技术,旨在为林区和相关行业的病虫害防治提供借鉴和参考,从而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白龙江林区林业产业概况

白龙江林区(包括洮河林区)辖区地处长江二级支流白龙江和黄河一级支流洮河上中游,林区面积112.87万hm2,其中有林地面积100.20万hm2;林木蓄积量494.93万m3。1998年9月,白龙江林区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甘肃省率先全面停止木材采伐,全面实施天保工程,完成了从木材生产向营造林和生态保护建设的发展转型。天保工程实施以来,白龙江林区开展大规模国土造林绿化和全方位森林资源保护,完成各类生态建设投资25.9亿元,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人工造林160.02万hm2,封山育林29.11万hm2,飞播造林3.20万hm2。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41.5%上升到52.0%,增加了10.5个百分点。其中,有林地面积增加13.93万hm2,蓄积量增加76.27万m3,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双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白龙江林业保护中心积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规模开展国土造林绿化,全方位落实森林资源管护和自然保护区管理。在此背景下,白龙江林区森林资源总量显著增加,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有效预防了自然灾害的发生,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迈入生态文明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2白龙江林区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甘肃省白龙江林区内树种丰富,主要有岷江冷杉、青杄、油松、华山松及红杉等[3]。林区常见病虫害种类繁多,不仅影响树木的生长和发育,还对林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造成了严重影响。

2.1立枯病

立枯病是由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引起的一种病害,常见于林区内的苗木和幼树。病菌通过土壤传播,侵染幼苗的茎基部和根部,导致植株枯萎死亡。立枯病在低温多湿的条件下易发,适宜温度为12~18℃,适宜的土壤湿度为30%~35%。

针对立枯病,白龙江林区可采取多种防治措施。1)农艺防治。选用无病菌新土育苗,在林木培育期间,实行轮作制度,秋耕冬灌,保持土壤疏松。2)种子消毒。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质量的0.2%~0.3%拌种,确保播种前种子经过消毒处理。3)化学防治。在立枯病发病初期,可喷洒38%恶霜·嘧铜菌酯水剂800倍液或41%聚砹·嘧霉胺水剂600倍液,每隔7~10d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4)生物防治。育苗时,可用根部型生物制剂喷淋,定植前后灌根。

2.2落叶病

落叶病是白龙江林区主要的病害之一,病原体为子囊菌门下的一种真菌,可通过风雨传播。落叶病主要为害树木的叶片,通过影响树木的光合作用,导致叶片提前脱落。林区内落叶病为害最严重的树种为云杉,病菌首先侵染云杉树冠下部和中部针叶,导致针叶出现黄斑,继而枯死脱落。

针对落叶病,白龙江林区通常采取以下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保持林区清洁,及时剪除患病树枝和病残体,避免细菌大面积传播。2)化学防治。在落叶病发病初期,可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通常每隔7~10d喷1次,连续喷洒2~3次。3)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制剂如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进行防治,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

2.3松材线虫病

松材线虫病主要由松材线虫引起,通过松墨天牛等媒介昆虫侵入松树,导致松树的疏导组织被堵塞,严重影响松树的蒸腾作用。该病对松树的危害性较大,且发病较快,最短40d就能导致整株松树失水死亡,目前已对我国多个林区的松林资源造成严重破坏[4]。

白龙江林区的松材线虫病发生情况同样日益严峻,林区不断加大对松材线虫病的防治力度,主要采取的防治措施如下。1)疫源管控。对疫区进行封锁管理,禁止疫木及其制品的调运。对于已患病的林木,及时对其进行消毒处理,如高温处理、熏蒸处理等。2)化学防治。在松墨天牛成虫期,喷洒杀虫剂如氯氰菊酯、阿维菌素等,控制媒介昆虫数量。3)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如寄生蜂、捕食性昆虫等控制松墨天牛数量。

2.4根腐病

根腐病是一种由多种真菌引起的病害,病原菌主要包括腐霉菌、镰刀菌和疫霉菌等。白龙江林区的根腐病主要为害红桦等树种,初期症状表现为须根和支根发病,随后延伸至主根,导致根部腐烂,树木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下降,叶片逐渐发黄,严重时整株死亡。

白龙江林区根腐病防治措施如下。1)农业防治。选择排水良好的地块进行育苗和造林,避开低洼易涝地块。定期中耕松土,保持土壤疏松透气。定期开展整形修剪工作,改善林木长势和抗病能力。一旦发现病株,可采取拔除并烧毁或深埋的方式及时清理,防止病菌传播。2)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制剂如芽孢杆菌(Bacillusspp.)、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lilacinus)进行土壤处理,抑制病原菌生长。3)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喷洒40%根腐宁微分散粒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7d喷洒1次,连续喷洒2~3次。

2.5红蜘蛛

红蜘蛛(Tetranychusurticae)是白龙江林区内一种常见的害虫,主要为害林区内一些树种的叶片。红蜘蛛以刺吸式口器吸取植物汁液,导致叶片失绿、变黄,严重时会引起叶片脱落,影响树木的生长和健康。

针对红蜘蛛,白龙江林区可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农业防治。做好林业管理工作,控制林区密度,改善林区通风与透光条件,避免过于潮湿导致细菌滋生。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如捕食螨、瓢虫和草蛉等控制红蜘蛛数量。3)化学防治。在红蜘蛛发生初期,喷洒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20%三氯杀螨醇乳油500倍液,每隔7~10d喷1次,连续喷洒2~3次。4)物理防治。在红蜘蛛发生高峰期,可使用高压水枪冲刷感染红蜘蛛的叶片,以减少红蜘蛛数量。

2.6斜纹夜蛾

斜纹夜蛾(Spodopteralitura)是一种多食性害虫,主要为害白龙江林区的树木和农作物。斜纹夜蛾以幼虫取食植物叶片,严重时会导致叶片被啃食殆尽,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

针对斜纹夜蛾,白龙江林区可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农业防治。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和病残体,减少虫源。合理轮作,避免连作,降低虫害发生率。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如寄生蜂、捕食性昆虫等控制斜纹夜蛾数量。喷洒白僵菌和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也能有效防治斜纹夜蛾。3)化学防治。在虫口密度大时,使用化学药剂如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进行喷洒,建议在低龄幼虫高峰期施药防治。4)物理防治。利用斜纹夜蛾的趋光性,在林间与田间布设黑光灯,于斜纹夜蛾盛发期对其进行诱杀,每隔2~3d清理一次诱杀的成虫,减少成虫数量。

3白龙江林区病虫害防治优化策略

3.1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

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对白龙江林区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至关重要。有效的监测预警系统可以及早发现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趋势,为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5]。1)建立健全监测体系。白龙江林区应建立完善的病虫害监测网络,监测点位要遍布林区各重要区域,涵盖不同类型的林木和生境。2)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利用遥感技术、无人机和传感器等高新技术,对林区进行大范围、高精度的病虫害监测。通过实时采集数据,可以快速获取林区的病虫害信息,实现全面、实时的监测预警。同时,结合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和分析,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精度。3)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不同级别的林业管理部门、研究机构和林区相关单位应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时交流和共享病虫害监测数据和预警信息。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共享机制,加强合作,实现病虫害监测预警的系统管理。

3.2做好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是有效防治白龙江林区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之一。科学管理涉及多个方面,旨在提高林区的抗病虫害能力,降低病虫害造成的危害和损失。1)实施合理的造林和植被管理。选择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进行造林,根据林区的实际条件和土壤特点,进行合理的植株配置和密度调控。同时,加强对林木的定期修剪,及时去除病株和弱枝,保持林木的健康生长状态。2)加强施肥管理。采取科学的施肥措施,确保林木养分的供应和平衡。通过采取合理的土壤调理和肥料管理,提高土壤质量和林木抗病虫害能力,增强林木的免疫力和抵抗力。3)推广生物防治方法。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防治手段,其主要利用天敌和天敌微生物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扩散[6]。加强对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和推广,鼓励使用天敌昆虫、昆虫杀菌剂等,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3.3提高防治技术水平

为了有效防治白龙江林区的病虫害,林区应加强对工作人员及林农的技术培训,从而提高其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1)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包括基础培训、进阶培训和专项培训。基础培训主要面向新入职的林业工作人员,讲解基本的林业知识和病虫害防治方法;进阶培训针对已有一定经验的工作人员,深入讲解病虫害防治的最新技术和方法;专项培训则针对特定的病虫害或防治技术进行详细指导。2)专家指导。邀请林业专家和病虫害防治专家对工作人员及林农进行现场指导,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3)定期考核。建立定期考核机制,通过考试和实操考核,检验学员的学习效果。根据考核结果,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通过实施以上措施,可以提高林业工作人员与林农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进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4结语

白龙江林区的病虫害对甘肃省林业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笔者对白龙江林区常见的病虫害进行了概述,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综合利用多种绿色防治手段,可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然而,病虫害防治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过程,需要持续的投入与努力。未来,白龙江林区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研发,提高防治水平,并加强对林业从业者的培训和宣传,以共同应对林区病虫害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朱教君,张秋良,王安志,等.东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与功能提升对策建议[J].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2022,2(5):41-48.

[2]张璐.甘肃省白龙江林区林业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南方农业,2024,18(8):239-242.

[3]唐明代.甘肃省白龙江林区红桦病虫害防治技术[J].南方农业,2024,18(4):243-245.

[4]刘珊珊.松材线虫病的疫木除治及综合防治方法[J].新疆林业,2023(5):44-45.

[5]常娟霞.白龙江林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探析[J].种子科技,2021,39(24):70-71.

[6]张金波.果树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的农户接受度与推广障碍分析[J].新农民,2024(12):84-86.

(责任编辑:张春雨)

标签:  林区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