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龙江林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探讨

known 发布于 2025-07-21 阅读(417)

摘 要 林业在甘肃省白龙江林区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病虫害的威胁对其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给甘肃省白龙江林区林业健康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分析林区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的监测预警体系缺失、防治手段不够科学环保、林木种植规划不够合理及防治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提出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采用综合防治的技术手段、制订科学的林木种植规划及建立完善的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等措施。

关键词 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甘肃省白龙江林区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8.083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甘肃省白龙江林区(以下简称白龙江林区)作为全国九大林区之一,是国家木材战略储备林和甘肃省最大的国有林场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该林区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森林蓄积量大,生物多样性丰富,然而森林病虫害问题十分突出,因此笔者将探讨有效防治森林病虫害的策略,旨在提高林木生长质量,促进白龙江林区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 白龙江林区林业资源及病虫害概况

白龙江林区位于甘肃省南部,地处长江二级支流白龙江和黄河一级支流洮河上中游,是长江上游和黄河上中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也是国家木材战略储备林和甘肃省最大的国有林场群,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根据相关统计数据,白龙江林区经营总面积104.98万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04.16万hm2,森林面积55.17万hm2,森林覆盖率高达52.55%,活立木蓄积量6 366.6万m3[1]。白龙江林区森林树种有200余种,生态功能显著,每年可减少水土流失1.2亿t,固碳1.5亿t,释氧2.2亿t,在保护水源、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然而,白龙江林区林业资源面临着严峻的病虫害威胁。根据2023年的监测数据,白龙江林区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达到12.6万hm2,占森林总面积的22.8%,其中重度和中度危害面积达到3.9万hm2,占病虫害总发生面积的30.9%[3]。白龙江林区主要的森林病虫害有松材线虫病、松毛虫、松墨天牛及榉木天牛等,松毛虫、松墨天牛主要为害对象油松、樟子松等针叶树种受害最为严重,占病虫害总发生面积的76.2%。

2 白龙江林区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2.1 监测预警体系落后

白龙江林区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较为落后,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监测点布局不合理,监测密度不够。根据甘肃省白龙江林业保护中心的数据,2019年白龙江林区的森林病虫害监测点仅有120个,其分布密度低至每9.4万hm2才有1个监测点,远低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规定的每1万hm2至少设置1个监测点的标准[1]。2)监测手段不先进,监测数据不准确。目前,白龙江林区的森林病虫害监测主要依靠人工定点观测,缺乏高效的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如遥感、无人机、物联网等。这使得监测工作效率低下,监测数据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监测结果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3)预警系统不完善,预警模型不精准,预警信息不及时。目前,白龙江林区的森林病虫害预警系统主要依赖人工经验预测,缺乏科学的预警模型和方法,如气象、生物、植物等多因素综合分析,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支撑。这使得预警结果的准确率不高,通常只有60%左右,无法准确预测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趋势。

2.2 防治手段不够科学环保

白龙江林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防治手段的选择和使用不够科学和环保,影响了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升。以白龙江阿夏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例,2023年该保护区松毛虫为害面积达到0.72万hm2,占林地总面积的12.6%,其中有2.4万hm2松树死亡,给林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4]。为了控制松毛虫的发生,保护区管理部门采取了人工捕捉、机械除虫、化学药剂喷洒等措施,但效果并不理想,反而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人工捕捉和机械除虫的效率低,成本高,难以覆盖大面积的林地;化学药剂喷洒的剂量和频率不易控制,易造成药剂残留和环境污染,影响林区的生物多样性和水源质量。根据有关资料,白龙江林区在2023年使用的化学药剂总量达到1.2万t[4]。这些药剂可能会对人畜和非靶标生物产生危害,且长期使用会污染土壤、水体和食物链,危害林区的生态安全和居民的身体健康。

2.3 林木种植规划不够合理

目前,白龙江林区林木种植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导致林业资源配置不均衡,森林病虫害防治功能不完善,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林业种植结构单一,缺乏多样性。白龙江林区林木种植以经济林为主,占林地面积的80%以上,而防护林、观赏林等比例较低,林业种植结构单一,缺乏多样性,不利于稳定林业生态系统和增强林木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2)林木种植布局不合理,缺乏规划。白龙江林区林木种植没有按照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和林业功能区划的要求合理布局,而是随意开垦、植树、砍伐,造成林地分散、破碎,林冠密度低,林业生态效益低下。3)林木种植技术落后,缺乏创新。白龙江林区林木种植还停留在传统的人工造林、人工繁育、人工管理的水平,缺乏现代化的林木种植技术和设备,如无性系繁育、无土栽培、无人机喷洒等,林木种植效率低、成本高、质量差,林木抗逆性弱,易受病虫害侵害。例如,2023年7月,白龙江林区发生一次严重的松材线虫病疫情,导致约10万hm2松林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约2万hm2松林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1.5亿元。

2.4 防治技术人才短缺

在白龙江林区林木种植中,病虫害防治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与林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导致森林病虫害防治效果不佳,林木生长受到严重影响。以甘肃省白龙江林业保护中心下属单位博峪河管护中心为例,该管护中心负责管理的油松林面积达到0.67万hm2,但只有3名专职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人员,平均每人要负责0.22万hm2油松林,工作量过大,难以做到及时监测、准确诊断和科学防治等[5]。同时,这些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有待提高。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技术人员难以掌握新的病虫害种类、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对油松主要害虫如松毛虫、松墨天牛、松蚜等的防治效果不理想,部分油松出现枯死、萎缩、畸形等现象。经实地调查,该管护中心油松受病虫害侵害的比例高达35%,远高于行业公认的10%以下的合理水平[5]。

3 白龙江林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

3.1 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

森林病虫害是影响林业生产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及时发现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是保护林木健康和提高林业效益的重要措施。1)加强森林病虫害监测和预报。白龙江林区可利用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站、固定监测点、卫星遥感等手段,定期收集和分析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趋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防治工作。2)建立森林病虫害数据库和信息平台。白龙江林区可收集和整理森林病虫害的种类、分布、危害、生物学特性、防治方法等数据,建立森林病虫害数据库,为预警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可利用互联网、手机、电视等媒介,建立森林病虫害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和传播森林病虫害的预警和防治信息,提高林业工作人员和林农的防治意识和能力。

3.2 采用综合防治的技术手段

综合防治是指在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如营林技术、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协调各种因素,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例如,防治松毛虫,白龙江林区可从3方面着手。1)预防为主,加强监测和预警。可利用固定标准地调查、性信息素诱捕、卫星遥感等方法,实时监测松毛虫的发生情况和趋势,及时发现和预测松毛虫的危害程度和范围,并制订合理的防治措施。2)生物防治。通过人工释放或自然引入,增加松毛虫的天敌种类和数量,如蚜茧蜂、金小蜂、蜘蛛、鸟类等,减少松毛虫的数量;通过喷洒或注射白粉菌、苏云金杆菌等天然寄生性微生物,感染和杀灭松毛虫,降低松毛虫的存活率和繁殖率[6]。3)营林技术和物理防治。通过合理修剪林木,去除病弱枝、死枝、残枝等,减少松毛虫的寄生环境,增强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同时,可利用松毛虫对光的趋向性设置灭虫灯,吸引并杀灭松毛虫,减少松毛虫的数量,减轻其危害程度[7]。

3.3 制订科学合理的林木种植规划

在白龙江林区,制订科学合理的林木种植规划是实现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有效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基础。1)坚持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树种。根据林区的气候、土壤、水源等条件,选择适应性强、生长快、抗病虫害能力强、经济价值高的树种,避免单一栽植或过度引种,以形成多样化的树种组合。以白银市白龙江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其在建设生态公益林时,应优先选择具有地方特色和生态功能的树种,如油松、油樟、油桐、油茶、油桃等,同时引入适量的观赏树种,如紫薇、紫荆、紫丁香等,形成既美观又实用的林业景观。有关试验数据显示,相较于单一栽植油松的林地,采用多种树种混交的林地,其林下植被覆盖度提高20%,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15%,森林病虫害发生率降低10%[8]。2)坚持因需而变,选择适宜的种植模式和密度。以兰州市白龙江林业局为例,其在发展经济林时,采用了“林果草”“林果菌”“林果蔬”等多种种植模式,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增加林业收入,同时提高了林地的生态效益。试验数据显示,相较于单一栽植经济林的林地,采用多种种植模式的林地,其林业总产值提高30%,林业综合效益提高25%,森林病虫害发生率降低5%[8]。

3.4 建立完善的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完善的林业植保技术人才队伍,是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水平和效果的关键。为此,白龙江林区可从2方面着手。1)加强林业植保人才培养。加大对林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力度,扩大林业植保专业的招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培养一批高层次的林业植保人才。同时,加强对在职林业植保人员的继续教育,开展分层分类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意识。2)优化林业植保人才结构。根据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实际需求,合理配置林业植保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形成梯次合理、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人才队伍。重点向基层和一线倾斜,增加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提高整体队伍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9]。

4 结语

笔者对甘肃省白龙江林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甘肃省白龙江林区林业的健康发展水平,保护和利用好林业资源,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海龙,郭星,何静,等.白龙江流域岷江柏木种群结构及动态研究[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19,54(2):116-123.

[2] 屠彩芸,付作霖,赵栋,等.甘肃白龙江、洮河林区木本植物区系分析[J].林业科技通讯,2016(10):8-13.

[3] 刘锦干,曹秀文,何华,等.甘肃白龙江林区林木虫害调查及防治对策[J].陕西林业科技,2009(6):28-31.

[4] 王飞,曹秀文,刘锦干,等.白龙江林区2种次生林群落组成与结构特征[J].西北林学院学报,2021,36(3):44-51.

[5] 李兴民,曹秀文,郭星,等.甘肃白龙江林区人工云杉林二元立木材积表的编制[J].甘肃林业科技,2013,38(1):9-12.

[6] 杨镇.临翔区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探析[J].绿色科技,2020(7):149-150.

[7] 刘英.林业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探析[J].农业灾害研究,2024,14(1):46-48.

[8] 索南求藏.对林业种植中病虫害防治的有效路径研究[J].种子科技,2020,38(3):80.

[9] 卢忠耐.环江县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及措施探析[J].南方农业,2023,17(15):270-272.

(责任编辑:张春雨)

标签:  林区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