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甘肃省白龙江林区林业资源丰富、林业发展潜力巨大,但当前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林业可持续发展。基于此,为推动白龙江林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林业资源的高效利用,保障地区生态安全,深入剖析了白龙江林区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林木种植技术更新与推广滞后、林木种质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粗放、林木种植方案与生态环境匹配性差等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林木种植技术研发与推广、高效利用林木种质资源、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综合管理能力、因地制宜制订林木种植方案等对策。
关键词 林业;可持续发展;种质资源;生态系统管理;白龙江林区
中图分类号:S75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14.067
白龙江林区森林资源丰富,林业发展潜力巨大。虽然近年来白龙江林区林业发展迅速,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区域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分析白龙江林区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切实可行的创新对策,对促进白龙江林区林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1 白龙江林区林业资源概况
白龙江林区林业资源丰富多样,主要森林类型包括山地针叶林、山地阔叶林、灌木林等。针叶林以油松和云杉为主,树种耐寒、耐干旱,适应性强,木材坚硬,是重要的绿化和涵养水源树种,主要分布于海拔1 800~2 800 m高山地带;阔叶林以白桦和青冈为主,其中白桦生长迅速,寿命长,可用于防风固沙,青冈可用于制作农具,副产品还可提取栲胶,常见于海拔1 500~2 200 m旱山坡[1]。此外,白龙江林区分布有大量灌木资源,如红豆杉、绣线菊等,不仅可防风固沙,还可以药用。针对不同地形特点,白龙江林区采取了不同种植模式。例如,在干旱贫瘠山地采用红豆杉、油松等耐旱树种混交,既可防风固沙又可提高木材产量;在河谷地带和水源涵养区重点种植白桦、云杉等保水保土树种;在荒漠带种植绣线菊等灌木,形成生物隔离带,有效阻止荒漠化。白龙江林区在种植林木时,充分利用了不同树种的特性,实现了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但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白龙江林区林业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较大挑战。
2 白龙江林区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林木种植技术更新与推广滞后
白龙江林区林木种植技术更新与推广滞后,制约了白龙江林区林业可持续发展,主9ff9a630f9ed1beb31edb3e9fa3e5e01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白龙江林区对林木种植技术研发投入力度有限,存在技术引进缓慢、自主创新性不足等问题,未形成常态化技术创新机制,当前依然以传统人工经验式种植为主,科技支撑不足。2)白龙江林区林木种植技术推广站点分布稀疏,无法有效覆盖重点区域;技术推广队伍老龄化严重,年轻技术人才数量较少,推广方式落后单一[2];信息化建设薄弱,种植技术知识库建设缺失,无法实现技术快速分享。
2.2 林木种质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白龙江林区林木种质资源丰富,分布有许多高价值树种,但林木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一直较低。1)白龙江林区分布有许多野生树种,如油松、黄杉等,这些树种种质资源极具开发利用价值,但白龙江林区优良树种选育工作起步较晚,苗木繁育水平较低,优质林木种质资源开发程度有限。2)白龙江林区林木种植结构单一,以少数速生树种为主,如东北杨、黑杨等造林面积占比过高,而榛、红豆杉等乡土树种利用率偏低[3]。3)白龙江林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多种珍稀树种,如极具代表性的秦岭冷杉、巴山冷杉等,但因白龙江林区林业体系建设滞后,珍稀树种保护利用机制不健全,导致珍稀树种野外种群面临退化风险,林木种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2.3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粗放
白龙江林区作为黄土高原重要的生态屏障,其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持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受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影响,白龙江林区森林生态系统缺乏精细化管理。1)白龙江林区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受技术人才和数据支撑制约,无法构建科学精细的立地评价体系,难以制订差异化的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技术规程[4]。
2)白龙江林区面对复杂山地条件,无法针对不同海拔带制订精细化整地、林木密度控制等方案,导致小流域尺度的立地微环境管理粗放。3)白龙江林区森林生态系统缺乏高精尖监测设备与分析模型,多依赖人工规律性监测与定性评估,无法实现关键生态过程精确定量监测,如林分光合作用动态变化、土壤养分循环动态等。这些问题导致白龙江林区森林生态系统精细化管理水平整体偏低,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可持续性。
2.4 林木种植方案与生态环境匹配性差
白龙江林区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不同海拔带的气候、土壤条件差异大,对林木种植方案的生态适应性要求较高。然而,当前白龙江林区部分地区现行林木种植方案与当地生态环境匹配性差。例如,部分低海拔地区简单照搬高寒山区的抗旱树种推广模式,大面积引种红豆杉等耐旱树种,未考虑低海拔地带土壤湿润、积雪丰富的特点,导致林木存活率偏低;部分中高山地区混交林营造方案直接复制低海拔地区混交林营造模式,导致乔灌层组配不当,乔木占比过高,灌木生存空间减少[5];部分保水保土重点区域选用杨树、白蜡等速生树种,而未充分利用优良乡土树种资源,难以实现水源涵养功能最大化。这些问题表明,白龙江林区现行林木种植方案与当地复杂的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并不高,生态效益发挥受到一定制约,亟待优化提升。
3 对策
3.1 加强林木种植技术研发与推广
为加快白龙江林区林木种植技术研发与推广,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成立白龙江林业科技创新联盟,集中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力量,选派技术能手领衔开展前沿技术攻关,建立常态化技术创新机制。同时,根据白龙江林区地形地貌和气候特征,因地制宜建立低山丘陵创新基地、中山山地创新基地、高寒山区创新基地三大区块,完善分区技术创新体系。分区基地重点围绕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开展林木种植技术研究,形成差异化种植方案。
2)依托白龙江林区网络资源,建立林木种植技术与模式数据库,并利用智能推送系统,实现林木种植技术诉求快速匹配解决,构建快速响应技术需求机制,加快技术服务响应速度。同时,完善林木种植技术成果产业化体系,保障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并在各地建立林木种植技术创新示范基地,拓宽技术应用渠道,加速林木种植技术推广。
3.2 高效利用林木种质资源
提高白龙江林区林木种质资源利用效率,建议从加强资源开发、优化结构配置、完善保护机制3个层面入手。
1)充分利用白龙江林区野生树种及乡土名优树种资源,通过人工授粉和嫁接以及分子标记等技术,快速选育优良树种,并开展“白龙江特有树种”认定与评价,重点保护开发利用林木种质资源。
2)根据白龙江林区不同海拔带气候特征,制订差异化林木种植方案。例如,在低山地区强化水杉、青冈等乡土树种利用,充分发挥土壤水分优势;在中高山区则以油松、云杉等抗旱树种为主,辅以灌木丛构建抗旱型防护体系。还可建立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及时调整树种配置,保证林木种植结构合理性。
3)在白龙江林区设立珍稀树种保护区,对珍稀树种种群动态进行持续监测,健全珍稀树种保护网络;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育珍稀树种苗木,恢复种群数量;加强科普宣传,增强公众珍稀树种保护意识。这些措施有助于促进白龙江林区林木种质资源开发保护与高效利用水平整体提高。
3.3 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综合管理能力
全面提高白龙江林区森林生态系统科学管理水平,建议从加强立地评价和系统规划、提高精细化操作技能水平、完善监测和评估体系3个层面入手。
1)加强立地评价和系统规划。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技术,详细解译白龙江林区地形地貌及立地条件差异,建立精细立地评价体系,为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支撑。在此基础上,针对海拔、坡向、坡位、土层厚度等关键自然因素,采用大数据模型确定最佳树种选择方案,并编制差异化的功能型林木系统规划技术规程,为不同海拔带林木管理提供指导。
2)提高精细化操作技能水平。组织开展立地工程、密度控制、混交设计等精细化操作技术培训,提高林业人员针对复杂山地条件开展定制化设计与装备操作的能力,并增加针对一线从业者的简易技能培训,保证规范化操作。
3)完善监测和评估体系。引入无人机、卫星遥感等高精尖设备,建立空间信息化监测站点,实现森林生态系统动态监测。并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搭建数据分析评估模块,实现林木关键生态过程精确定量监测、生长预测与科学评估。还可通过典型样地观测成果汇总,开展监测评估标准体系复制推广。
3.4 因地制宜制订林木种植方案
针对白龙江林区独特的森林生态环境,优化林木种植方案的关键在于提升方案与当地复杂生态条件的契合度,建议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
1)分区制订配套种植方案。根据白龙江林区不同海拔和气候带特征,科学划分低山区、中山区、高山区,分区制订配套种植方案。例如,在低山区重点种植水杉、青冈等耐湿树种;在中高山区则以种植油松、云杉等抗旱树种为主;不同区块间还可设置缓冲过渡带,平衡立地差异。
2)精心设计立地微环境。充分利用数字高程模型解析不同坡向、坡度、海拔对光照、温度、水分的影响,精细设计立地微生境,通过精心配置乔灌草比例、建植防护林等措施,为林木营造良好生长环境。例如,在低洼地带适当增植乔木、灌草丛可提高湿润性。
3)建立动态监测调整机制。监测树木生长与立地环境变化动态,并启用气候模拟技术,预测未来适宜种植树种。在此基础上动态调整林木种植方案,提高林木种植方案与生态环境的匹配性。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效提升白龙江林区林木种植方案的科学性与生态适应性,促进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通过对白龙江林区林业发展现状的深入分析,可知该林区林业在林木种植技术更新与推广、林木种质资源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林木种植方案与生态环境匹配性等方面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林业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对生态安全和地区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对此,提出了加强林木种植技术研发与推广、高效利用林木种质资源、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综合管理能力、因地制宜制订林木种植方案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这些对策旨在促进白龙江林区林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林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未来,白龙江林区的林业发展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管理优化和环境适应性提升,白龙江林区有望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实现林业经济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智.自然保护区内林业苗木种植成活率控制技术探讨:以甘肃白龙江博峪河自然保护区为例[J].园艺与种苗,2023,43(9):61-63.
[2] 王琼芳,张璐,张晓庆,等.2016—2019年白龙江林区森林碳储量动态及碳汇特征分析[J].广西林业科学,2023,52(1):31-38.
[3] 赵阳,李波,王飞,等.白龙江沙滩林场次生林群落优势种群结构与生态位特征[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51(4):45-54.
[4] 霍怀成,曹秀文,刘锦干,等.甘南白龙江2种次生林不同器官C、N、P、K计量特征[J].西北林学院学报,2022,37(4):64-72.
[5] 王蕊云.甘肃白龙江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森林资源价值评估[J].林业科技情报,2021,
53(3):98-99.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