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县国有王顺山生态林场油松栽培技术要点

known 发布于 2025-07-24 阅读(231)

摘要油松作为松科针叶常绿乔木,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为了实现油松高质量种植,提高油松林的生产效益与生态效益,基于陕西省蓝田县国有王顺山生态林场实际情况,总结了当前该林场油松种植的主要技术要点,包括采集种子、种子处理、选地与整地等;并结合林场主要发生的油松病虫害,包括落叶病、立枯病、松材线虫病等,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

关键词油松;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蓝田县国有王顺山生态林场

中图分类号:S791.254文献标志码:B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4.059

油松(PinustabuliformisCarrière),是松科松属的一种常绿针叶树。油松树高可达25m,胸径最大可达1m。其下部树皮呈灰褐色,裂成不规则的鳞片状;球果呈卵形或近似圆形,长度在4~7cm[1]。从生态价值上看,油松作为一种高大的常绿针叶树,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能有效固定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对改善气候和空气质量有显著作用。从经济价值上看,油松木质坚硬、富含树脂、耐久用,可供建筑、电杆、矿柱、造船、器具、家具及木纤维工业等用材;树干可割取树脂,提取松节油;树皮可提取栲胶;松节、松针(即针叶)、花粉均可供药用[2]。因此,积极探究油松种植技术及病害防治要点,对于保证油松适应性和成材质量、提高油松的种植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蓝田县国有王顺山生态林场概况

蓝田县国有王顺山生态林场(以下简称林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地处秦岭山脉北麓,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林场地势起伏,多为山地,海拔在800~1500m。林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2℃,冬季寒冷,最低气温在-10℃;夏季温暖,最高气温可达30℃。林场所在地区年降水量在700~900mm,主要集中在7—9月,夏季湿润,冬季干燥,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5%。

林场森林覆盖率高,植被类型多样,主要包括针叶林、阔叶林和混交林。林场内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多个珍稀物种的栖息地。根据统计,林场内有高等植物500余种,野生动物100余种。油松是王顺山生态林场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性和经济价值。林场内油松种植面积在2000hm2左右,占林场总面积的30%。油松在土壤条件较差的山地上也表现出良好的生长势,年均生长量为1.5m,每公顷蓄积量约为200m3。

2油松栽培技术

2.1种子采集

受夏季的充足降水和适宜温度影响,林场内油松种子成熟时间大致为每年9月。在9月,油松的球果会逐渐由绿色转为黄褐色,并开始开裂,此时即可开始采集种子。需要选取树龄20年或以上、无病害、树干健壮且整齐的母树作为种子来源。这些母树经过多年生长,具备优良的遗传特性和较强的抗病能力,确保种子的品质和遗传稳定性。在采集方法方面,林场优先采用长杆剪或特制的球果采集器,以提高效率和安全性,减少对树木和球果的直接损伤。林场工作人员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确保采集过程规范化、标准化,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持种子的活力。采集后的球果需要在硬质水泥地面上平铺晾晒,确保每天翻动,使种子受热均匀。这个过程不仅有助于球果的干燥,还能防止霉菌滋生。当球果裂开时,用木棍或类似工具轻敲,仔细揉搓并去除所有杂质,通过筛选获取高品质的油松种子。

2.2种子处理

林场位于秦岭北麓,气候湿润,易使种子表面附着泥土和其他杂质。因此,对采集的油松种子要进行初步的清洗和筛选,使用专业筛网设备去除杂质及质量较轻、有破损的种子,并通过清洗,保留形态规整、质地坚硬的优质种子。然后进行种子的分级处理。采用自动分级机将种子按大小、质量分级,筛选出质量大于0.02g、直径大于2mm的种子。随后将筛选好的种子浸泡在0.1%杀菌剂溶液中24h[3]。蓝田县的气候湿润,这一处理步骤可以有效清除种子表面的病原体,防止病害传播。同时,此过程可以促使种子吸水膨胀,为发芽做好准备。消毒处理后的种子需要用清水清洗1~2遍,确保去除残留的杀菌剂。将清洗过的种子与湿润的沙子按1∶3的体积比混合,放在4~5℃的环境中层积1~2个月[4]。这种低温层积处理模拟了蓝田县冬季的自然环境,有助于打破种子的休眠状态,提高发芽率。层积过程中需要保持种子湿润和环境低温,并定期检查种子的状态。层积后的种子放在25℃左右的温室中,保持高湿度环境促进发芽。每日观察种子变化,一旦发现种子开始发芽,即将其转移到育苗床进行进一步培养。

2.3选地与整地

在选择油松种植地时,要充分遵循油松的生长特点与林场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选地时应优先选择排水良好、土壤深厚且疏松的地块。林场地处山区,多为壤土或砂壤土,土壤pH值5.5~6.5,适合油松的生长。理想的地块应具有5°~15°的坡度,既保证了充足的光照,又能避免水土流失。在油松种植前,需要进行深耕,翻土深度40~50cm,以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渗水性,为油松根系的生长提供空间[5]。同时,由于林场内土壤为酸性,在整地过程中,可施加适量的石灰调节pH值,促进油松健康生长。另外,蓝田县的降水相对集中在夏季,因此在整地时需要合理规划排水系统,且排水系统的设计需要兼顾山地地形,确保排水顺畅,避免水土流失。

2.4苗床准备

先在油松种植区域明确划分苗床,在苗床前留出步道,按照步道边线切土,把步道上的土撒在床面上并压实,以此形成高于步道15cm左右的苗床。然后用耙子耙平床面,清理石块、大土块等异物,并在床面开设宽3cm左右、深2cm左右的播种沟,播种沟之间的距离以15cm为宜。

2.5播种

油松种子在处理后应立即播种,播种密度根据苗床大小和预期苗木数量调整,一般播种量控制在每平方米50~100g。种子播后覆盖1~2cm厚的细沙或腐叶土,以保持土壤湿润并促进种子发芽。

2.6灌溉方式

在育苗期间,需要保持苗床土壤湿润但不宜过湿,每天浇水1~2次。苗床应设置遮阴网,以避免强烈光照对幼苗造成伤害。此外,蓝田县降水集中在夏季,其他季节相对干旱,因此在干旱季节,需要每7d灌溉1次,每次浇水20~30L,确保土壤保持适度湿润。使用土壤湿度计实时监测土壤水分水平,及时调整灌溉量,避免浇水过量或水分不足。

2.7除草松土

蓝田县气候温和湿润,春季和秋季是重点除草松土季节。林场每年进行3~5次除草,春季1~3次,重点是除草松土;秋季1~2次,重点是清理杂草。初次除草在种植后1~2个月内进行,采用手工拔除和机械除草相结合的方法。手工拔除适用于清除苗木周围的杂草,机械除草用于需要大面积除草的区域。每次除草后进行松土处理,松土深度为5~10cm,以改善土壤通气性和渗水性。避免在高温时段松土,建议在早晨或傍晚进行。

2.8施肥管理

林场土壤肥力测试结果显示,该地土壤多为壤土或砂壤土,养分含量相对较低,因此需要通过施肥提高土壤肥力。针对油松不同生长期,有不同的施肥管理方案。1)幼苗期是油松生长的关键阶段,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每株幼苗应在初春施用5~10kg腐熟的有机肥,如牛粪或堆肥。同时,此阶段油松对氮需求量较高,氮肥应占总施肥量的60%,磷肥和钾肥各占20%。具体配比为每株幼苗施用氮肥30~50g、磷肥10~20g、钾肥10~20g。2)油松在成长期生长速度较快,对养分的需求量增加。此阶段施肥重点在于促进树体的快速生长和抗病能力的提高。每株成树每年春季和秋季分别施用20~30kg有机肥,同时施用氮肥50~100g、磷肥30~50g、钾肥30~50g。

为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建议在每次施肥后进行浅耕,以促进肥料的均匀分布和吸收。3)油松进入成熟期后,生长速度减缓,但对养分的需求依然较高,特别是对磷、钾肥的需求增加,有助于提高树木的抗逆性和木材质量。林场每年春季施用30kg左右的有机肥,并根据树势施用氮肥100~150g、磷肥50~70g、钾肥50~70g。注意采用缓释型复合肥料,以持续提供养分,减少施肥频次,提高肥料利用率。

2.9主要病虫害防治

2.9.1油松落针病

油松落针病是油松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由针叶树散斑壳菌引起,症状包括针叶黄化、枯萎,并最终脱落,严重时可导致整树针叶脱落,影响油松生长和木材产量。在生长季节,特别是潮湿天气,应定期检查针叶,一旦发现黄化或褐斑,需要及时剪除病枝,将病枝切割到健康组织以下至少10cm,并确保剪刀或锯每次剪切后都要消毒。此外,可使用杀菌剂如波尔多液或明矾水进行喷洒,通常每隔7~14d喷1次,持续2~3次,以彻底控制病情。

2.9.2立枯病

立枯病多发于油松幼苗期,会导致幼苗根茎腐烂、枯萎甚至死亡,严重影响油松林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防治立枯病需要从育苗前和育苗期两个阶段入手。育苗前,使用0.5%高锰酸钾、1.5%漂白粉或5%明矾进行土壤消毒,将药剂与土壤拌匀,消灭土壤中残留的病菌。育苗期,待幼苗破土后,喷洒1%~2%波尔多液或5%明矾水,增强幼苗抗病能力[6]。破土7d后进行第2次喷洒,参考苗木生长状态,喷洒4~5次。喷洒波尔多液时,要现配现用,避免氧化反应导致药力失效。大雨天停止喷洒,防止雨水稀释药液,削弱防治效果。

2.9.3松材线虫

松材线虫病是林场油松的主要病害之一。松材线虫通过带菌昆虫如松墨天牛传播,侵入油松木质部,阻断水分和养分的运输,导致树木在数月内枯死。防治措施包括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时,设宽度至少为5m的隔离带,并及时砍伐、焚烧或深埋感染油松,防止病原扩散。化学防治则使用阿维菌素或氟硅酸,每平方米用药量为1~2mL,喷洒于树干及植株周围土壤上,必要时可翻松土壤以增强药效。生物防治利用捕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真菌等天敌对松墨天牛的数量进行生态控制。

2.9.4松干蚧

松干蚧作为一种油松生长过程中常见的害虫,以树液为食,导致油松生长缓慢甚至死亡。防治方法包括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时,可人工清除树干上的虫体和卵块,或使用粘虫带阻止成虫上爬产卵。化学防治可使用系统性杀虫剂如噻虫嗪、吡虫啉,通过树干喷洒或注射,使药液传输至整个树体,害虫吸食树液时中毒死亡;或使用接触性杀虫剂如氯氰菊酯、乙酰甲胺磷直接喷洒于树干和受感染区域,杀死接触到的害虫。生物防治中,引入瓢虫、寄生蜂等天敌,可有效控制害虫数量。

3结语

通过对蓝田县国有王顺山生态林场油松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的系统阐述,明确了该林场在油松种子采集、种子处理、选地与整地、科学育苗及水肥管理方面的具体技术要点,提出了针对性的操作方法。同时,结合林场实际情况,分析了主要病虫害的危害症状,制订了有效的防治措施。实施科学管理,不仅能提升油松的生长质量和成材率,还能有效控制病虫害,减少其对油松的危害。以上研究和措施,为蓝田县国有王顺山生态林场的油松高质量种植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可进一步提高了林场的生产效益和

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郑志刚.油松种植技术及主要病虫害防治[J].广东蚕业,2023,57(8):44-46.

[2]郭志睿.油松种植技术及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对策探讨[J].新农业,2023(15):29-30.

[3]刘亚儒.油松种植技术及主要病虫害防治对策分析[J].吉林蔬菜,2023(4):273.

[4]韩高红.甘肃省油松种植技术要点[J].南方农业,2022,16(12):81-83.

[5]许红妮.油松生长习性与病虫害防治技术[J].新农业,2022(15):40-41.

[6]冯嵚.大同市云冈林场油松低效林改造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J].防护林科技,2023(6):19-21.

(责任编辑:刘宁宁)

标签:  油松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