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油松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

known 发布于 2025-07-26 阅读(398)

摘 要 北京市作为国家森林城市,油松是其重要的园林绿化树种之一。近年来,油松病虫害频发,对城市生态系统和园林景观造成重大影响。为给北京市油松病虫害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城市园林绿化健康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油松主要病虫害类型及其危害特征,并提出营林管理、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及病虫害监测预警等防控措施。

关键词 油松;病虫害;综合防治;北京市

中图分类号:S763.7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6.083

近年来,北京市园林绿化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23年,北京市公园绿地总数达1 065个,城市绿化覆盖率提高至49.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9 m2。油松作为北京市重要的园林绿化树种,在城市生态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多种病虫害严重威胁着油松的生长发育,急需系统总结防治经验,探索完善的防控体系。

1 北京市概况

北京市地处华北平原西北部,位于东经115°20′~117°30′、北纬39°28′~41°05′,具有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特征,年均降水量483.9 mm,无霜期180~200 d,这些条件为油松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地形以西北高、东南低为主要特点,山地面积约占61%,平原约占39%,平均海拔43.5 m。2023年,北京市新增造林绿化面积0.1万hm2,森林覆盖率已达44.9%,城市绿化覆盖率攀升至49.8%,公园绿地总数突破1 065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9 m2,北京市园林绿化建设成果丰硕。油松在北京市园林绿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数量可观,分布广泛,不仅分布在城市园林,还遍布郊区山地。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保存比较完好的天然油松林超过50 hm2,戒台寺千年古油松、香山听法松等是北京市独特的人文景观。近年来,油松病虫害呈现发生频率增加、危害程度加重的趋势,松毛虫、松梢斑螟等虫害,以及松苗立枯病、松针锈病等病害已对北京市油松生长构成严重威胁。北京市园林部门通过建立健全监测预警体系,采取营林、物理、生物和化学等多种防治手段,积极开展病虫害防控工作。

2 北京市油松主要病虫害类型及危害

2.1 病害

2.1.1 松苗立枯病

松苗立枯病是油松幼苗期主要病害,在北京市油松苗圃及造林地频发,海淀区、昌平区等地发生最为严重。该病对油松幼苗成活率产生重大影响。病原菌主要通过土壤中的病菌孢子侵染幼苗根部及茎基部,致使受害部位出现暗褐色水渍状病斑。发病初期,幼苗针叶失绿变黄,茎基部呈现褐色条斑[1]。发病中期,病斑逐渐扩大并渗出褐色汁液,病部组织呈水浸状。发病末期,病斑相互连接环绕茎基,导致幼苗维管束受阻,无法正常运输水分养料,最终呈现出典型的“立枯”症状。苗期发生该病,油松死亡率超过60%,加之其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已成为制约北京市油松育苗生产的重要因素。该病害发生与土壤湿度、温度密切相关,在气温20~25 ℃、土壤相对湿度超过85%的环境下极易暴发,对北京市油松苗木培育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2.1.2 油松腐烂病

油松腐烂病在北京市园林绿化树种中呈现出较高发病率。该病害已波及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等多个地区的园林绿化带。该病主要侵害油松的中心枝干及主枝干下皮层,初期表现为局部树皮呈现不规则的红褐色斑块,并伴随水渍状突起。随着病情加重,皮层组织逐渐腐烂,患处会流出具有特征性臭味的黄褐色分泌物,病变部位的韧皮部和形成层遭受严重损伤。腐烂程度加剧时,病变区域的树皮会开裂脱落,形成明显的溃疡状创口。这些病灶往往成为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侵入通道,加速病情的恶化进程。在病原菌的持续侵染下,树木输导组织功能逐步丧失,导致上部枝叶因营养供给不足而呈现萎黄症状,严重时整株油松会出现枯梢、枝干干枯等衰退征象[2]。

2.1.3 松针锈病

松针锈病是北京市园林绿化树种油松的主要病害之一。这类病害由黄檗鞘锈菌侵染引起,病菌寄生于针叶组织中,破坏松针的正常生理功能。发病初期,松针表面形成淡绿色斑点,随病情发展逐渐转变为黄褐色丘状突起。夏季高温多雨时,病斑周围会出现橙黄色粉质物,即病菌产生的夏孢子堆。发病后期,受害松针会出现大面积褪绿、萎缩、枯黄,最终脱落。在北京市,该病害呈现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每年4—6月为发病高峰期,这与北京市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的季风气候特征密切相关。若油松松针大面积受到侵染,会导致光合作用效率显著下降,引发树势衰弱,严重时可能导致整株死亡,对北京市园林绿化和生态建设造成不利影响。

2.2 虫害

2.2.1 松毛虫

松毛虫是北京市油松类树种的主要食叶性害虫。松毛虫在北京市通常一年发生一代,以2~3龄幼虫在油松树干基部土壤表层、碎石下方或腐殖质层中度过严寒期。该类成虫长20~30 mm,其最明显的识别特征是雌蛾前翅无白色斑纹,这也是区别于落叶松毛虫的关键特征。其危害特点表现为群体性啃食油松针叶,导致针叶脱落、树势衰弱,严重时整株枯死,对油松林分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尤其在每年8月,该虫处于成虫、卵、幼虫及蛹的混合发生期,危害达到顶峰,给防治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2.2.2 松梢斑螟

松梢斑螟是北京市油松林中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蛀干害虫。松梢斑螟幼虫初孵化时体长2~3 mm,呈乳白色,以油松嫩枝为食,钻蛀韧皮部形成扭曲的蛀道。这类害虫在北京市每年发生2~3代,第1代成虫多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出现,第2代在7月中下旬羽化,部分地区气候适宜时还会出现第3代。调查发现,松梢斑螟3龄以上幼虫会逐渐向木质部蛀食,导致油松分泌大量树脂,被害部位呈现不规则的肿胀状。随着虫口密度增大,受害枝条会逐渐失去生机。在延庆区、昌平区、门头沟区等林区,松梢斑螟危害尤为严重,受害枝条在当年生长季节即出现枯萎现象,致使树势衰弱,严重影响油松生长势头与观赏价值。

2.2.3 红脂大小蠹

北京市油松林中的红脂大小蠹主要为害胸径超过10 cm的油松主干及主侧根部位,该害虫在海淀区香山、门头沟区妙峰山等地区的发生率较高。这类害虫偏好选择距离树干基部1 m范围内的区域进行侵害,成虫入侵后在树皮下层蛀食,形成纵横交错的坑道系统。被害部位会渗出大量红褐色树脂,出现特征性的“流脂”现象,导致树皮与木质部脱离。在虫害蔓延过程中,一旦虫口密度过大,多个受害部位会相互连接形成环剥状,最终导致整株油松死亡。这种虫害不仅直接影响树木的生长发育,还会为其他次生性病虫害的入侵创造条件,对北京市油松林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3 油松病虫害防治措施

3.1 营林管理

科学的营林管理实践是预防油松病虫害的重要手段。土壤pH值宜维持在6.5~7.0,以砂壤土为佳。栽植前需要深耕整地,深度控制在30 cm以内,彻底清除杂草、碎石等杂物。育苗圃设计要科学规范,苗床宽度以1 m为宜,最大不超过1.2 m,播种前3~5 d进行土壤消毒处理。针对北京市多发的松苗立枯病,育苗地块应选择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避免重茬。幼苗期需要搭建遮阳设施,遮阳网高度保持在70~100 cm,透光度维持在50%左右。移栽季节以春季为主,选取顶芽饱满、根系发达、无病虫危害的健康苗木。造林设计应注重树种搭配,构建针阔混交林,增强群落整体抗病虫能力。施肥以有机肥为主,适量补充磷酸钙等微量元素,确保养分均衡供应。病虫害发生初期,及时剔除病株,集中烧毁,切断传播途径[3]。

3.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措施要贯穿油松生长全周期。同时,针对不同病虫害采取相应的物理防控手段。对于松苗立枯病,可在苗床上方安装紫外线消毒灯,每天照射2~3 h。

在防治油松腐烂病时,采用低温冷冻法对病株进行处理,将病株暴露于-15 ℃环境下持续48 h。针对松针锈病,采用高温蒸汽处理技术,利用95 ℃以上的蒸汽对病株进行喷射消杀,蒸汽处理时间控制在3~5 min。在虫害防治方面,针对松毛虫,可利用其趋光特性,在夜间架设黑光灯或高压汞灯进行诱杀,诱杀装置的安装高度应控制在离地面2.5~3.0 m。松梢斑螟防治则以人工剪除受害枝条为主,冬季应重点清理油松树冠内的病枝落叶,并对枯枝落叶进行集中焚烧处理。红脂大小蠹的防治关键在于适时砍伐受害木,砍伐时机应选在成虫羽化前或休眠期,被害木材需要及时运出林地并进行剥皮处理。林地周边还应设置防虫网或诱虫板,阻断害虫传播扩散途径[4]。

3.3 生物防治

根据北京市油松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可采用天敌昆虫、生物农药及微生物制剂等实施综合治理。针对松苗立枯病,可利用木霉菌制剂喷洒苗圃土壤,抑制病原真菌的繁殖与扩散;对油松腐烂病患处,使用解淀粉芽孢杆菌制剂涂抹患部,并使用枯草芽孢杆菌悬浮液定期浇灌。松针锈病防治可使用拮抗真菌制成的生物制剂,在发病初期喷施病株。虫害防控方面,松毛虫的生物天敌以赤眼蜂和寄生蜂为主,在其卵期释放这些益虫能大幅降低孵化率;防治松梢斑螟时,可引入松墨天牛幼虫的寄生性天敌中华寄生蜂,配合白僵菌和绿僵菌等真菌制剂的应用,能有效抑制其种群数量;红脂大小蠹防治可使用球孢白僵菌和苏云金杆菌配制的微生物药剂,通过喷洒、涂抹等方式将其施用于虫害发生部位。在北京市,春季和初夏是释放天敌的最佳时期,此时气温和湿度条件适宜,防治效果良好。

3.4 化学防治

制订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尤为关键。针对松苗立枯病,育苗地应喷洒敌克松,每667 m2用量为1.2 kg,或者使用苏农6401,每667 m2用量为2.8 kg,进行土壤消毒处理。对于油松腐烂病,建议将患处树皮刮除后涂抹腐烂灵等抗腐烂药剂。松针锈病的防治可选用1∶1∶100的波尔多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15 d喷洒1次,连续喷洒3次。松毛虫防治宜在幼虫尚未孵化时喷施2%安得利粉剂,越冬期在地面喷洒白僵菌剂。对于松梢斑螟,可以在幼虫孵化期喷洒50%辛硫磷乳油1 500倍液。对于红脂大小蠹,采用植物引诱剂诱杀,并对受害树木实施磷化铝密闭熏蒸。施药时应严格把控药剂浓度与用量,避免病菌和害虫产生抗药性。药剂喷洒宜选择在晴朗无风的清晨或傍晚进行,确保药效充分发挥。化学防治手段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影响,严格遵循安全间隔期规定,科学轮换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以减少环境污染并延缓有害生物产生抗性[5]。

3.5 病虫害监测预警

健全的病虫害监测机制是北京市油松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保障。园林管理部门应在油松种植区域构建多层次的监测网络体系,配备专业监测人员定期巡查油松生长状况,记录虫口密度、受害程度等关键指标。除常规观测外,还可以引入红外线热成像、无人机遥感等现代化监测手段,实现对病虫害发生、传播规律的动态跟踪。监测点的设置需要考虑地形地貌、植被分布等因素,确保监测数据的代表性与准确性。建议在重点防控区域设立固定监测样地,采集油松枝、干、叶等部位的病虫害信息,结合气象资料建立预警模型。监测数据应纳入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预判病虫害发生趋势,为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 结语

油松病虫害防治是保障北京市城市园林绿化质量的重要环节。采取营林、物理、生物、化学等多元化防控措施,建立健全监测预警体系,能够有效降低油松病虫害发生率。未来,应加强基础研究,提升防治技术的精准性和高效性,推动智能化防控手段的应用,确保油松健康生长,助力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 张雪.油松繁育栽培技术全面分析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J].种子世界,2024(12):192-194.

[2] 张权.油松造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对策分析[J].农业灾害研究,2024,14(11):13-15.

[3] 赵高鑫,吴凌子,赵高航.油松的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分析[J].农家参谋,2024(28):50-52.

[4] 王家琪.油松造林技术及其病虫害防治对策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11):97-99.

[5] 杨尚杰.油松病虫害的寄主-病原菌相互作用机制研究[J].当代农机,2024(12):58-60.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简介:王倩(1986—),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绿化养护管理。E-mail:284941368@qq.com。

标签:  油松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