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阜阳市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策略

known 发布于 2025-07-24 阅读(283)

摘 要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为促进安徽省阜阳市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乡村振兴,论述阜阳市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概况,分析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数字化转型不足、产业链协同不足、创新要素短缺等问题,提出完善产业融合基础设施体系、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健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构建创新要素支撑体系等策略。

关键词 数字经济;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策略;安徽省阜阳市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4.030

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农业”,为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1]。目前,我国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已取得积极进展,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阜阳市作为安徽省北部农业大市,具备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较好的数字化基础条件,但在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系统分析阜阳市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从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产业链协同和创新要素等方面提出具体发展策略,以期推动阜阳市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1 阜阳市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概况

近年来,阜阳市作为安徽省北部重要农业大市,积极推进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为乡村产业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市实现建制村光纤网络全覆盖,提高了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水平和服务质量。在粮食生产领域,阜阳市通过推广智能灌溉、土壤监测等数字化设施,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精准化管理水平。同时,依托物联网技术,推动规模化养殖场智能化改造,畜牧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在农产品流通方面,电商渠道快速发展,为农产品销售拓宽了渠道。此外,通过整合农技推广、气象服务和市场信息资源,阜阳市逐步形成了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农业的新发展路径。尽管阜阳市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2 阜阳市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不完善

传统农田基础设施陈旧,智能灌溉设备覆盖不足,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展缓慢,特别是在颍州区、太和县等主要粮食产区,农田水利设施老化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农产品加工能力不足,以原粮销售为主,精深加工率低,现有加工企业设备自动化水平不高,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开发严重不足。此外,城乡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完善,产地预冷、冷藏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耗率较高,尤其在夏季水果和蔬菜运输中问题尤为突出。

2.2 数字化转型不足

阜阳市虽已实现广泛的网络覆盖,但部分偏远乡村网络信号不稳定、带宽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了数字化设备的正常运行[2]。农业生产中智能农业机械和物联网设备的使用率不高,设施农业中的温湿度监控设备、自动化控制设备多依赖人工经验管理,数字化程度较低。同时,农产品加工企业对生产线的自动化、信息化改造滞后,质量控制和生产管理仍以传统方式为主,整体竞争力较弱。电商渠道虽发展快速,但农户参与度较低,大多数农户仍依赖第三方平台代销,难以实现自主品牌化经营。

2.3 产业链协同不足

产业链协同不足进一步限制了乡村产业的高效融合发展。小农户与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尚不健全,致使农户无法充分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加工企业与原料生产基地对接不畅,原料供应不稳定,影响了加工企业的生产效率。例如,在生猪养殖产业中,养殖、屠宰和加工各环节之间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协同机制,导致产业整体效益不高。同时,阜阳市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质量追溯体系不完善,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方面的安全指标监测能力不足。尽管颍上大米等区域公用品牌有一定影响力,但品牌化运作不足,企业品牌较为分散,难以形成强大的市场溢价能力。

2.4 创新要素短缺

阜阳市农业科技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均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当地涉农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实际产业需求脱节,高层次人才尤其是数字农业、智能装备、精深加工等领域人才的引进难度较大[3]。同时,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产学研合作平台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应用进展缓慢。在金融服务方面,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足,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因缺乏有效抵押物而面临融资难题,基层金融服务网点布局不合理也影响了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及性。

3 阜阳市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对策

3.1 完善产业融合基础设施体系

完善产业融合基础设施体系是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首要任务。阜阳市需要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冷链物流3个核心环节完善相关基础设施,为产业高效运行提供硬件支撑。

在农业生产方面,应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覆盖颍州区、太和县等粮食主产区,通过改善灌溉设施、田间道路等基础条件,提高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水平。同时,推广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和土壤墒情监测设备,实现精准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建设农田气象站网络,通过实时监测农田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的气象服务支持,提高农业产量与抗风险能力。

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应依托阜阳经济开发区和农业产业园,推动加工设施升级改造。通过完善园区供水、供电和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同时支持企业引入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包装设备,提高加工效率和产品附加值。此外,规划建设公共研发中心,配备专业检测设备,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提供技术支持,推动农产品加工从初级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4]。

在冷链物流方面,应围绕“预冷、冷储、配送”3个环节,构建全程冷链物流体系。在颍州区、阜南县等蔬菜水果主产区,建设产地预冷中心,配备真空预冷和气调保鲜设备,减少采后损耗。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周边建设冷链仓储中心,配套发展冷藏运输网络,保障运输过程中的产品品质。在社区,布局生鲜配送站点,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消费者餐桌的全程冷链流通,提高生鲜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和竞争力。通过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改造、加工能力的升级及冷链物流体系的完善,阜阳市将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向高质量迈进。

3.2 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数字化转型是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动力,阜阳市需要通过优化信息基础设施、推动农业生产智能化、支持加工企业数字化升级以及创新电商模式等措施,加快乡村产业数字化进程。

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应加快实施“5G补点工程”,优先覆盖农业主产区,提升网络质量,解决偏远地区信号不稳定的问题。依托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整合气象、土壤、价格等数据资源,为农民提供精准的种植指导和市场信息支持。同时,在乡镇设立电商服务站,为农民提供网络设备支持及电商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地区的电商参与度。农业生产环节应着力推广智能化设备和技术。在粮食主产区推广无人机等智能设备,提高机械化效率。在设施农业中,部署温湿度传感器、自动灌溉系统,实现精准化环境控制。在养殖业发展中,以智能饲喂和环境监控系统为切入点,利用物联网技术提高养殖效率。

农产品加工企业需要加速数字化改造,推广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系统,覆盖采购、生产、仓储、物流环节,引入智能检测和自动分选设备,提高加工精度和产品质量。同时,建设区域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实现生产全过程可追溯,增强阜阳市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电商发展方面,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建立“农户+电商+物流”直销模式,提升品牌溢价能力。支持当地电商企业整合农产品资源,形成特色农产品电商生态圈,拓宽销售渠道,促进农产品上行。

3.3 健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

实现乡村产业融合的关键在于构建紧密衔接、高效协作的产业链条。针对阜阳市产业链协同不足的问题,应从利益联结、协同服务、质量标准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着手,促进上下游有机衔接。

1)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小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度协作。阜阳市农业发展以小农户为主体,规模化程度较低。应推广“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通过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方式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并实施“保底收购+溢价分成”机制,确保农户在加工和销售环节中分享增值收益。同时,鼓励龙头企业采用“农户入股+保底分红”模式,提升农户的参与度与收益,共享现代化生产红利。

2)完善协同服务体系,提高整体运行效率。以阜阳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为依托,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检验检测、仓储物流等一站式服务[5]。设立产业链金融服务中心,解决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难题。组建产业联盟,定期开展产销对接活动,实现种植、加工和销售环节的信息共享和资源匹配,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整体运行效率。

3)构建质量标准体系,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针对产品品质不稳定、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制定主要农产品的统一质量标准和分级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稳定性与可追溯性。在园区内建设质量检测中心,强化对农残、重金属等指标的检测和监管。推广质量追溯系统,借助二维码技术,实现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全程追溯,提升消费者对阜阳农产品的信任度和消费意愿。

4)加强品牌建设,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整合区域资源,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标杆品牌,提升市场溢价能力。支持当地企业创建自主品牌,鼓励参与展会和电商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覆盖面,助力阜阳市特色农产品进入高端市场。

3.4 构建创新要素支撑体系

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人才、科技和资金的全面保障。针对阜阳市创新要素短缺的问题,应从人才引进与培养、科技创新服务和金融支持3方面入手,完善要素支撑体系,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1)在人才培养方面,阜阳市应深化与阜阳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开设农业数字化、智能装备等相关专业,定向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实施“阜阳英才计划”,通过住房补贴、科研启动资金等政策吸引高端人才。建立农业技能培训基地,定期组织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主和企业管理者参加技术培训,全面提高阜阳市人才技能水平。

2)在科技创新服务方面,阜阳市需要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重点支持智能农业机械、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等技术研发,推动农业技术的突破性应用。组建区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深化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产学研协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在园区内建设中试基地和实验室,支持企业在加工工艺改进和产品研发上取得突破,提升整体竞争力。

3)在金融支持方面,应创新融资模式,开发“订单+保险+信贷”模式,将订单农业与贷款、保险相结合,为农户和合作社提供灵活、可控的融资渠道。扩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减小市场波动和自然灾害对农民收入的冲击。设立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冷链物流、数字农业等高附加值项目建设,同时推动普惠金融服务下沉,优化农村金融网点布局,扩大服务覆盖面。

4 结语

数字经济背景下,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完善产业融合基础设施体系、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健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机制、构建创新要素支撑体系,阜阳市能够突破当前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瓶颈,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农民收入水平。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的共同努力,以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支持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农业,为阜阳市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 林彤俞,洪世勤,饶洁,等.数字经济带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以江苏省启东市为例[J].当代县域经济,2024(12):50-53.

[2] 彭倩.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及实现路径研究[J].时代经贸,2024,21(11):25-27.

[3] 刘儒,郭提超,辛建岐.新型数字基建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指向[J].财经科学,2024(11):57-71.

[4] 李新.数字经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难点与对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24(29):9-12.

[5] 胡永浩,胡南燕,杨嘉乐,等.数字乡村建设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基于要素双向流动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24(10):45-59.

(责任编辑:张春雨)

标签:  阜阳市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