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县三城镇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提升策略探析

known 发布于 2025-07-24 阅读(443)

摘 要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提升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成为重点研究课题。为实现安徽省来安县三城镇小麦优质、高产,通过分析三城镇的基本农业概况与小麦种植现状,指出当地在提升小麦单位面积产量过程中存在的土壤肥力不足、水资源管理不善、农业技术推广不足及病虫害防治不力等问题,并提出进行土壤改良、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大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及提升病虫害防治水平等策略。

关键词 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实践探索;安徽省来安县三城镇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4.029

小麦产量的稳定性对保障农粮供应链稳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2]。安徽省来安县三城镇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将农业作为当地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提升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成为该镇实现农业发展的重点研究课题。笔者通过分析三城镇的基本概况及其小麦种植现状,详细探讨土壤肥力不足、水资源管理不善、农业技术推广不足及病虫害防治不力等问题;并根据三城镇现有情况,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综合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科学管理手段,为三城镇及类似地区的小麦生产提供可行的增产方案,推动当地农业向高产、优质及可持续方向发展。

1 基本概况

1.1 三城镇基本概况

三城镇位于安徽省来安县南部圩区,是一个具有深厚农业背景的地区。该镇距离县城29 km,包括

9个建制村。在三城镇的经济结构中,农业占据主导地位,耕地总面积为4 266.67 hm2。2023年秋季,三城镇小麦的播种面积达到1 340.00 hm2。三城镇的小麦种植地类型多样,主要包括水稻土、马肝田及河流冲积而成的淤泥地。此外,由于地处低洼圩区,三城镇的最低点海拔仅为5 m。这一地理特征使三城镇部分地区易受洪水影响,潜在威胁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和产量[3]。

1.2 小麦种植概况

1.2.1 小麦种植面积与产量

三城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2023年小麦的种植面积达到1 340.00 hm2,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31.4%。小麦种植是该镇农业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统计数据,2023年三城镇小麦每667 m2产量为390 kg,总产量为7 839 t。尽管三城镇的小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在近几年有所提升,但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优化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水平。

1.2.2 现有种植模式

三城镇主要采用稻茬麦种植模式进行小麦种植,在一年中先种植水稻,收获后迅速转种小麦,从而实现连续作业。稻茬麦种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利用水稻收割后的土地直接播种小麦,既节省了土地整理的时间和成本,又充分利用了土壤中残留的养分,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这种模式在三城镇应用广泛。然而,稻茬麦种植模式存在土壤结构较为紧实易导致小麦根系发育不良等问题,进而影响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仍需要要根据现代农业技术对稻茬麦种植模式进行改良。

2 存在的问题

2.1 土壤肥力不足

土壤条件作为影响小麦单位面积产量的关键因素,在小麦生产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三城镇的小麦主要种植地包括水稻土、马肝田及淤泥地,每种土地类型对小麦生长的影响有所不同。水稻土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肥力,但排水性较差,易导致小麦根系缺氧;马肝田的土壤结构较为疏松,透气性好,缺点是保水能力不足,需要增加灌溉频率;淤泥地虽然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但却常因土壤粒径细小易形成板结,从而影响小麦根系的生长。这些类型的土地土壤肥力不足,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导致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提升困难。此外,传统的改良土壤肥力的方式,需要投入大量有机肥和改良剂,会给农民造成经济负担,实用性与效果都不佳。

2.2 水资源管理不善

资源的利用效率直接影响小麦的生长状况和单位面积产量水平。三城镇水资源丰富,然而当地灌溉设施陈旧、漏水严重,导致水资源浪费问题较为严重。同时,灌溉覆盖范围有限,部分农田无法获得充足的灌溉,而部分地区存在灌溉水质差的问题,水中含过量的盐分或污染物。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导致病虫害增加,从而制约小麦单位面积产量的提升。

2.3 农业技术推广不足

虽然农业生产技术在不断进步,但三城镇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仍然存在不足,很多农民缺乏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依赖传统的种植方式,导致小麦单位面积产量难以提高。大部分农民依旧使用落后的耕作方法和设备,不仅不利于创造适宜小麦生长的环境,还增加了生产成本。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和学习能力也存在差异,部分农民对现代农业技术持怀疑态度,缺乏参与技术培训和实践的积极性,尤其是年龄较大的农民,习惯于传统的耕作方式,对新技术的接受度较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现代化种植技术培训工作迫在眉睫,需要政府、农业部门及农业技术专家共同努力,从而逐步提高三城镇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和品质。

2.4 病虫害防治不力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防治是一个关键环节。小麦生长期易受小麦锈病、蚜虫等各种病虫害的侵袭,然而三城镇的农民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仍存在经验不足、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农药使用不当等问题,从而导致病虫害问题频发。部分农民过于依赖传统的防治方法,缺乏对现代病虫害防治技术的了解和应用,往往在病虫害初期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等到病虫害扩散后才进行处理,影响了防治效果。同时,农民在选择和使用农药时,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未能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施用适宜的农药,导致药效不佳甚至产生药害。病虫害的频发不仅严重影响了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和品质,还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和经济压力。频繁的病虫害使小麦植株生长受阻,谷粒发育不良,甚至导致整块农田减产或绝收,而过度和不当的农药使用也对土壤和环境造成了污染,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对策

3.1 进行土壤改良

针对三城镇小麦种植地土壤肥力不足的问题,应从以下5方面进行改善。1)政府应制定相应的土壤保护和改良政策,并确保政策落实到位;鼓励农民采取科学的土壤管理措施,联合相关部门、机构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等方式提高农民对新型土壤改良和小麦种植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提供一定的资金补贴或优惠贷款,减轻农民在土壤改良过程中的经济负担,提高其应用积极性和实施效果。2)建立完善的土壤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实时收集和发布土壤检测数据、改良案例及实践效果,促进经验交流与技术推广。3)加强农业、环保、水利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土壤改良和保护工作。同时,制定有关土壤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规划,确保土壤改良措施落实的连续性和有效性。4)基于土壤质量评价体系,定期开展土壤质量监测与评估,可采用智能化监测设备实时掌握土壤状况。然后,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展土壤改良技术研究,探索适合当地的土壤改良方案,实现土壤质量的持续改善和提升。5)落实土壤改良方案,并通过建立科学的轮作倒茬制度,合理搭配作物品种,实现土壤养分的均衡利用。通过秸秆炭化还田提升土壤肥力,引入土壤调理剂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使用生物肥料和微生物制剂活化土壤,增强土壤生物活性。

3.2 加强水资源管理

高效的水资源管理是提高三城镇小麦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保障。1)政府制定全面的水资源管理和灌溉系统升级计划,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对现有灌溉设施进行评估和维修,通过升级和现代化改造,减少水资源的浪费,确保灌溉系统的可靠性和使用效率。2)建设新的灌溉渠道或改进现有的灌溉网络,扩大灌溉系统覆盖范围,保证所有农田都能获得必要的水分供应。3)建立水质监测站,通过水质监测和管理,减少水源中的污染物,提高灌溉水质,减少水中污染物对小麦生长的负面影响。4)实地宣传、建立示范基地,推广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5)加强对农民水资源管理和节水灌溉技术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认识;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农民采用节水措施和改进灌溉方式,提高灌溉质量,进而提升小麦单位面积产量。6)开展水资源循环利用研究,推广农田节水技术和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从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小麦产量的稳步提升。

3.3 加大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力度

在提升三城镇小麦单位面积产量的过程中,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是一个关键举措[4]。1)政府和农业部门可以在三城镇组织农业技术培训班,邀请专家教授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培训班应覆盖广泛并且定期举行,确保所有农民都有机会参与,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还应安排实际操作课程,让农民亲身体验和掌握新技术。同时,派遣农技和农机专家亲赴三城镇种植现场,确保从旋耕到播种、镇压、开沟等一系列工序的机械化顺利进行。2)在三城镇建立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中心应配备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随时解答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3)推广高效种植技术和现代农机设备也是重要步骤。政府可以通过补贴和优惠政策,鼓励三城镇的农民购买和使用先进的农机设备,以提高生产效率。还可组织示范田建设,实际展示现代农业技术的优势,激发农民的学习热情和使用意愿。4)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定期引进和推广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并通过农技人员下乡服务、农技推广员培训等形式,确保新技术及时传递到三城镇的每一位农民手中。5)引导农民组建合作社,集体学习和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助共赢,从而进一步提升三城镇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6)加快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提升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通过建设农业信息平台和手机应用程序,及时向农民发布最新的农业技术信息和市场动态,提供在线咨询和技术支持。

3.4 提升病虫害防治水平

为有效解决三城镇病虫害防治不力的问题,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指导。1)农业部门应在三城镇定期举办病虫害防治培训班,邀请农业专家详细讲解科学的防治方法和技术,普及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及化学防治的综合应用措施。通过培训,提高农民对小麦锈病、蚜虫等常见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能力,帮助他们掌握早期预防和及时处理的方法[5]。2)推广病虫害预警系统,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信息化管理等,建立病虫害监测网络,及时监测和预报病虫害发生情况,并通过短信、广播等多种渠道,及时向三城镇农民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民在病虫害发生初期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避免病虫害的扩散和蔓延。政府应加大对绿色农药和环保防治技术的支持和推广力度,提供经济补贴,鼓励三城镇农民使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推广精准施药技术,通过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植保机械和设备,提高农药的使用效率,确保农药的科学合理施用,避免药害的发生。3)建立病虫害防治示范田,通过现场观摩和技术交流,提高三城镇农民对病虫害防治的重视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在示范田中,可展示各种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效果,增强农民的直观感受,激发他们学习和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采取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提升三城镇小麦病虫害防治水平,保障小麦产量和品质。4)构建全方位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针对三城镇小麦主要病虫害,制订分类防控策略。对于小麦条锈病,推广抗病品种选育和轮作倒茬技术,加强田间卫生管理,适时喷施保护性杀菌剂;针对蚜虫,引入天敌昆虫开展生物防治,并合理使用选择性杀虫剂;对于赤霉病,建立气象预警机制,准确把握小麦抽穗扬花期等关键防治期,推广杀菌剂和生长调节剂混用技术,提高防效。

4 结语

根据三城镇小麦的实际种植情况,分析影响三城镇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提升的问题,提出进行土壤改良、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大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及提升病虫害防治水平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以期有效提高三城镇的小麦单位面积产量。通过科学的管理和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手段,三城镇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有望得到进一步提高,不仅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也有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农粮供应链稳定。

参考文献:

[1] 冯贺.小麦绿色高效增产栽培技术的应用研究[J].种子科技,2024,42(9):68-70.

[2] 钮红霞.小麦绿色高效增产栽培技术的应用[J].中国农机装备,2023(6):87-89.

[3] 汤雷鸣,应纯洋,洪开燕,等.2022年来安县耕地质量等级特征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24(6):98-101.

[4] 王悦娟,李济世,王淑华.农机化发展中农机农艺融合问题探究[J].南方农机,2024,55(8):47-49.

[5] 张金华,王洪圣,李长春.小麦的高产增产优质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种子科技,2023(21):77-79.

(责任编辑:张春雨)

标签:  小麦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