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7-24 阅读(208)

摘 要 云南省是高原特色农产品的重要产地,高原特色农业资源优势显著。近年来,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但也存在科技装备水平不高、产业体系发展滞后、土地的政策性约束凸显、科技人才缺乏等问题。为进一步促进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议采取提升科技装备水平、优化产业结构体系、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等对策。

关键词 高原特色农业;科技装备;产业结构;土地资源;云南省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4.031

云南省位于低纬度高原地区,拥有多样化的立体气候,生态环境条件得天独厚,物种资源丰富,是高原特色农产品的重要产地。高原特色农业不仅是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和民族地区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凭借立体气候优势,云南省能够实现多种农作物的分层次种植,立体的农业种植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资源利用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区域粮食生产的风险。同时,高原特色农业与云南省多民族的文化资源相结合能够挖掘和传承更多的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地区稳定发展[1]。因此,探究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于促进云南省农业高质量发展、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具有重要

意义。

1 发展现状

作为农业大省,云南省始终将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作为实现“3815”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2]。近年来,得益于各类强农、富农、惠农政策的支持,加之市场对健康绿色食品需求的增加,云南省设施农业、绿色有机农业、数字农业等发展迅速,高原特色农业的资源优势得到了充分体现。云南省在鲜切花、茶叶、咖啡、中药材、天然橡胶、核桃和澳洲坚果等特色农产品生产上位于全国领先地位,花卉产业、蔬菜产业和茶产业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

1.1 花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2022年,云南省花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整体种植面积达12.93万hm2,其中鲜切花种植面积2.34万hm2,

同比增长7.7%,产量177.17亿枝,同比增长9.2%,产值157.76亿元,同比增长12.4%。无论是种植面积、产量还是产值,云南省均稳居全国第一,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亚洲花卉价格形成中心的地位。从交易市场来看,昆明斗南花卉市场表现亮眼,其鲜切花交易量达110.00亿枝,同比增长7.6%,交易额121.00亿元,同比增长8%,继续保持了亚洲最大、全球第二的花卉交易市场地位。此外,电商渠道蓬勃发展,京东、淘宝、抖音等平台的鲜花销售呈良好态势,直播带货、电商批零、社区团购等新兴销售模式不断创新,为终端市场开拓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推动着云南省花卉产业向数字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从省内产地来看,主产地为昆明市、楚雄州、玉溪市、曲靖市和红河州,五地花卉综合种植面积占全省的97.4%,综合产量占全省的98.7%。其中,昆明市种植面积0.97万hm2,产量101.5亿枝;楚雄州0.47万hm2,产量27.75亿枝,玉溪市0.37万hm2,产量22.82亿枝;曲靖市0.25万hm2,产量12.18亿枝;红河州0.23万hm2,产量10.57亿枝。

1.2 蔬菜产业竞争能力较强

2022年,云南省蔬菜产业稳步发展,全省蔬菜播种面积达129.44万hm2,产量3 118.4万t,分别位于全国第10位、第11位。云南省生产的蔬菜约2/3销往省外市场,粤港澳大湾区的蔬菜供应中有相当大部分依赖云南省。从品种结构来看,云南省蔬菜品种丰富多样,涵盖31个科、71个属、142个种,总计超过1 800个品种,包括茄果类、叶菜类、白菜类、瓜类、甘蓝类、豆类和葱蒜类等常见类型,以上种植品种以国外和省外引进为主,部分为传统自留品种。从生产区域来看,云南省蔬菜主产区集中在曲靖、文山、红河、昭通、昆明、楚雄、玉溪、大理及保山9个市(州),合计占全省蔬菜种植面积、产量、产值的85%以上,是云南省蔬菜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从生产特点来看,云南省实现了周年生产以保障市场供应,形成了以通海县、陆良县为代表的常年蔬菜产区,以隆阳区、宣威市为代表的夏秋蔬菜产区,以元谋县、建水县为代表的冬春蔬菜产区,具备四季均衡供应的能力[3]。其中,夏秋蔬菜产区和冬春蔬菜产区充分利用“天然凉棚”和“天然温室”的独特优势,已经发展成为全国“西菜东运”与“南菜北运”十分重要的供应基地,为各地蔬菜市场的季节性供给提供了有力保障[4]。凭借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区域优势,云南省蔬菜在全国范围内拥有显著的错季市场竞争力。

1.3 茶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云南省是世界茶树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在全世界已知的山茶属茶组植物中有2/3的茶种资源是云南省独有的,其中大叶种茶为云南省主要种植品种。2022年,云南省茶园面积49.57万hm2,茶叶产量51.5万t,分别排名全国第1位、第2位,均占全国的15%以上。全省茶叶产区主要集中在普洱、临沧、西双版纳、保山、文山、红河、德宏及大理8个市(州),8个茶叶主产市(州)的茶园面积占全省的94.8%,茶叶产量占全省的97.5%。作为茶树起源和资源大省,云南省凭借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大叶种茶资源,不仅在国内占据了重要位置,而且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了强劲的竞争力,为全球茶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 存在的问题

2.1 科技装备水平不高

云南省花卉、蔬菜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的种子自给率较低,依赖外部供应现象较为明显。此外,受制于高山峡谷阻隔,云南省农业机械的使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农业机械推广使用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覆盖不均衡、农机购置及相关配套政策有待优化以及适宜丘陵山区使用和适宜核桃、咖啡、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生产的农业机械不多等问题。

2.2 产业体系发展滞后

1)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云南省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对滞后,未能充分发掘农产品的增值潜力,农业附加值亟待提升。2)云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高,尤其是新兴的农业观光、乡村旅游、农产品电商等业态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程度不高,与传统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结合不够紧密。3)农民与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较松散,难以形成稳定且高效的合作关系[5]。这使得云南省农业产业链呈现出显著的片段化、分割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2.3 土地的政策性约束凸显

土地投入是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1)云南省山地丘陵与河谷平坝交错纵横,平坝地区面积有限,且需兼顾城市扩张和非农产业的发展需求,土地资源紧张。2)平坝地区大量土地被划为高标准农田,肩负粮食生产的重要任务,这种土地功能的严格划分使得花卉、蔬菜、水果种植及牲畜养殖等设施农业用地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受到了“政策性”限制。

2.4 科技人才缺乏

人才短缺是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一大硬性问题。1)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使农村劳动力大数量向城市转移,加之云南省复杂的地理条件使得各种资源更加集中于城市地区,农业劳动力流失严重,伴随着老龄化趋势,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存在较大困难[6]。2)云南省高原山地农业发展所需的数字农业、作物育种、生态农业设计等领域的人才较为稀缺,且高端农业技术人才在就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地域偏好。

3 对策

3.1 提升科技装备水平

1)加大农业基础科研投入力度,实施种业振兴工程。推进特色产业种源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选育出一批高产优质、抗病抗逆、适宜机械化收获的“滇系”特色新品种,提高花卉和蔬菜主栽品种的种苗自给率。加强国家区域性良繁基地建设,遴选创建省级特色作物种子和畜禽良种繁育基地,提升省内畜种保供能力。2)改善农业机械作业的基础条件,推进地块小并大、短并长、陡变平、弯变直和互连互通,提高农田“宜机化”水平。3)围绕核桃、咖啡、中药材等关键生产环节、薄弱环节需要的技术和装备,集中力量补短板、强弱项,并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将助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所需机具更多地纳入补贴范围。

3.2 发展现代产业新体系

云南省应立足高原特色农业,积极拓展现代农业功能,把新机制、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引入现代农业,创新产业链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构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新体系。1)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农产品加工产业布局,避免盲目发展和重复建设。鼓励农业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创新和升级。鼓励加工企业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升级精深加工装备,提升农产品加工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水平。2)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培育壮大比较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产业覆盖面大、农民增产增收的生猪、牛羊、蔬菜、花卉苗木、水果、茶叶、食用菌、核桃、中药材和咖啡等10个优势特色产业。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特色产业从食物保障、原料供给向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拓展。例如,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积极发展智慧乡村游;积极发展特色农庄、精品客栈、休闲庭院、农家乐、森林人家、乡村民宿和乡村手工业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3)构建和完善增收惠农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支持农业企业以合同、订单等模式与农民或农民合作社建立稳定合理的购销关系。支持农业企业以保底价收购、现金或实物返还、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利润分成、保底分红、二次分红及二次返利等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

收益。

3.3 盘活存量土地资源

云南省应本着“坚守底线、注重创新、规范程序、统筹发展”的原则,严格实行节约用地制度,确保土地公有制性质不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重点推动城乡存量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在农民自愿且有偿退出的前提下,健全闲置宅基地转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体制机制,盘活农村存量土地资源,在不影响农业生产的前提下缓解非农部门用地限制,确保农村集体土地所有者、经营者、使用者共享发展成果。推广“地票”制度,将宅基地复垦为耕地作为等面积商住用地开发的先决条件,使得城市发展的收益惠及广大农民群体,在推动空间城镇化的同时保障农业用地投入。

3.4 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1)云南省政府应鼓励高校与农业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开发专业课程和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出一批适应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需求的科技型、市场型和管理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云南省政府应通过实施特殊政策引才、支持企业引才、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引才等方式,重点引进一批拥有国内外领先专利技术和教学科研成果并能推动当地重点产业技术突破、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特殊人才和创新团队。

4 结语

云南省生态环境优越,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优势显著。目前,云南省花卉、蔬菜、茶叶等特色农产品生产位居全国前列,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科技装备水平不高、产业体系发展滞后、土地的政策性约束突出、科技人才缺乏等问题。未来,应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力度,研发先进的农业技术及装备;推进特色产业功能拓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守底线、统筹发展,着力推动城乡存量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强化“走出去”服务引才,创新“请进来”服务纳才,为云南省从农业大省迈向农业强省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袁爱莉,黄绍文.云南哈尼族梯田稻禽鱼共生系统与生物多样性调查[J].学术探索,2011(2):42-47.

[2] 梁牧.以新质生产力驱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J].社会主义论坛,2024(11):12-13.

[3] 赵晓晨,刘跃明,杨莹彪,等.云南省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趋势与发展路径研究[J].长江蔬菜,2023(22):4-7.

[4] 赵晓晨,赵家进,刘跃明,等.云南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蔬菜,2021(12):1-4.

[5] 宋媛.云南构建高质量农业产业体系调研报告[J].新西部,2022(增刊1):18-24.

[6] 朱智敏,温苏艳.新质生产力赋能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J].山西农经,2024(23):158-160.

(责任编辑:张春雨)

标签:  云南省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