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县玉米地膜栽培技术要点

known 发布于 2025-07-24 阅读(212)

摘 要 在耕地面积较小,同一地块水肥投入和田间管理措施相同的条件下种植玉米,要想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选择进行地膜栽培是关键的举措。为促进陕西省吴起县推广应用玉米地膜栽培技术,进而提高当地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从选地整地、施足底肥、因地制宜选种、适时播种、规范化种植、加强田间管理及适时收获等方面对玉米地膜栽培技术要点进行总结。

关键词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陕西省吴起县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4.013

与露地栽培相比,地膜覆盖栽培具有明显的提温、保墒,促进土壤养分分解,改善土壤结构,充分利用光热资源,防止土壤侵蚀,抑制杂草生长,促进农作物提前成熟等优点。在玉米生产上应用该项技术,增产效果尤为显著。玉米地膜覆盖播种,在早春低温干旱的情况下,膜下10 cm土层处土壤可增加温度3~

5 ℃,土壤含水量可提高4%~5%,玉米产量可增加30%~60%,特别是高海拔、无霜期较短的寒冷区,玉米产量可提高1~2倍。吴起县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北部,紧靠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靖边县和宁夏盐池县,海拔1 233~1 809 m,属中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具有明显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量483.4 mm,主要集中在7—8月;年平均气温

7.8 ℃,无霜期146 d左右[1]。退耕还林后,经过对基本农田进行坡改梯、填沟置地、盐碱地治理等改造后,吴起县耕地基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土层深厚,土壤疏松,非常适合玉米种植,尤其是地膜覆盖栽培。在吴起县,因玉米具有抗旱耐寒、抗自然灾害能力强、产量高及与其他农作物相比较具有耕种操作简单等优点,加上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技术基础好,其一直非常受吴起县当地农民的喜爱,常年种植面积在

0.87万~1.00万hm2。在吴起县,玉米既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主要饲料来源,特别是近几年因玉米价格持续走高,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其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要点归纳如下。

1 选地整地

1.1 选好地块

种植户需要选择土壤肥力中上等、土层深厚、土壤疏松透气的平台地、缓坡地、梯田地、涧地或坝地等地种植玉米,最好是具有灌溉设施和交通便利的地块,以利于种植户在玉米生长期间开展灌溉、追肥、病虫害防治、收获,以及肥料、农用机具运输等工作[1]。

1.2 精细整地

地块选好后,种植户需要及时进行整地。精细整地应建立在秋季深翻的基础上,早春土壤解冻后进行顶凌耙地、捡拾干净作物根茬及废旧地膜,达到地面平整,土壤细碎、均匀且上虚下实的状态,以利于地膜覆盖、播种和出苗,并蓄积好底墒和返浆水。

2 施足底肥

根据吴起县生产实践,每生产100 kg玉米籽粒,大约需要从土壤中吸收纯氮、纯磷、纯钾分别为3.5 kg、

1.7 kg、3.0 kg。按照此理论数据,探索出当地玉米创高产的最佳施肥方案。如果667 m2产量在800~

1 000 kg,每667 m2需要施腐熟农家肥4 000~5 000 kg,碳酸氢氨50 kg或尿素20 kg,磷肥50 kg或玉米专用肥50~60 kg;如果667 m2产量在500~600 kg,每667 m2需要施腐熟农家肥3 500~4 000 kg,碳酸氢氨30 kg或尿素20 kg,磷肥30 kg或玉米专用肥40~50 kg;如果667 m2产量在400~500 kg,每667 m2需要施腐熟农家肥2 000~3 500 kg,碳酸氢氨25 kg或尿素

10 kg,磷肥25 kg或玉米专用肥30~40 kg,同时在玉米大、小喇叭口时期,根据玉米的长势结合灌水每

667 m2每次各追施尿素2.5 kg或水溶肥5~10 kg,预防中后期玉米脱肥。为了保证玉米高产,种植户应增施农家肥或有机肥,在农家肥或有机肥不足的情况下增施化肥是促进玉米增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因玉米茎秆高大、粗壮,生长快,消耗养分多,在施底肥不足的情况下,生长中后期易出现缺肥的现象。

3 因地制宜选种

种植户应根据吴起县气候特点、土壤肥力、所处海拔和无霜期等因素,在保证完成玉米生长整个生育期的前提下,选用抗病、耐寒耐旱、高产的玉米新品种[2]。周湾镇、长城镇、王洼子乡等乡镇海拔在1 450~

1 809 m,无霜期95~105 d,适宜种植延科288、先玉696、大丰130等玉米品种。洛河川、白豹川、宁赛川等区域水肥条件较好,土壤疏松肥沃,无霜期较长(135~150 d),海拔在1 233~1 400 m,适宜种植登海3721、西蒙3358、西蒙6号、西蒙668等玉米品种。其余各乡镇海拔在1 350~1 680 m,适宜种植农2020、莱科818、M1573等玉米品种。

4 适时播种

4.1 种子处理

自留小玉米种时,为了保证出苗齐、苗壮,在播种前需要进行浸种催芽。具体操作方法是播前2~3 d,将种子用40~60 ℃(无温度计时用2份开水兑1份凉水)的温水浸种12 h,然后捞出装入麻袋(或布袋)

内,放在25~30 ℃的热炕上催芽24 h。催芽过程中,每隔3~4 h要翻动一次,以防烧芽,待70%的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在正规种子经营场所新购买的种子,是生产厂家经过发芽率测试和种子包衣过的,开袋后即可播种,无须再进行处理。为保证苗全、苗壮,种植户可用50%辛硫磷乳油拌炒熟的秕谷或油渣制成毒谷或毒饵,或用辛硫磷颗粒进行地下害虫防治。

4.2 适时早播

一般情况下,10 cm土层处的地温稳定在8 ℃以上时,即可进行玉米播种。吴起县一般是在4月1—15日进行起垄覆膜,4月20—30日进行打孔播种,起垄覆膜至打孔播种间隔10~15 d,目的是提升膜下10 cm土层处的地温,防止土壤水分蒸发,提墒、保墒,以利于玉米播种后及时发芽出苗。

5 规范化种植

5.1 制作划行器

用长133.3 cm、宽6.7~10.0 cm的窄木条,两头钉靶,再用3根木棍钉成三角形简易划行器。而后沿等高线中心划行,以备开沟起垄(主要适用于地块面积小、地形不规则,人工种植自留小玉米种时)。这样做有利于玉米出苗后行端直、玉米生长期间田间通风透光,方便田间管理中开展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灌溉及追肥等工作。

5.2 开沟施肥,起垄覆膜

人工种植时,沿已划好的直线两侧开沟,每面一犁,按标准混施氮磷钾复合肥,一次施入两面沟内,然后每面翻盖一犁,做到四犁起垄,重耙耱垄。起好的垄要达到行直、面平,无根茬,垄高3~5 cm,垄面宽60 cm,垄幅宽70 cm,做到上虚下实。垄整好后,将膜两边压入土内约4 cm,铺展拉平,紧贴垄面,隔4~6 m横压一细土梁以防风揭膜。机械化种植时,按照制订的种植方案中的行距,一次全部完成开沟、施肥、起垄覆膜、化学除草及布管(有灌溉设施时滴灌使用)等作业。机械化种植不但快、省时、省力,而且有利于玉米生长期间使用同样幅宽的机械进行病虫害防治、中耕除草等。

5.3 打孔浇水点播

该方法适用于地块面积小、地形不规则,人工种植自留小玉米种。待种子发芽后,用废旧手电筒或直径在6.7 cm左右的木棍做成打孔器,一般孔深

6~7 cm,逐孔浇水,每孔点播2~3粒种子,再用湿土覆盖。打孔时,种植户应特别注意控制株距和行距,一垄两行,行距33.33 cm。

机械起垄覆膜播种时,用手持点播器或手推滚式点播器按照播种方案中制定的留苗密度标准,调试好拨籽器的距离进行播种。一般行距33.33 cm,株距27~34 cm,667 m2留苗3 000~3 700株;行距33.33 cm,株距27~30 cm,667 m2留苗3 700~

4 000株;行距33.33 cm,株距24~27 cm,667 m2留苗4 000~4 500株;行距33.33 cm,株距20~24 cm,

667 m2留苗4 500~5 000株。对于高水肥田块,玉米株距可缩小至20 cm,667 m2留苗4 500~5 000株。

6 加强田间管理

6.1 查苗、放苗、补苗、间定苗、蹲苗

播后10 d左右,种植户需要进行查苗、放苗,当发现玉米苗未从播种孔中长出,而是顶在地膜上时应及时将玉米苗从播种孔中放出,防止白天因温度高而造成烧苗,并用湿土将玉米苗周围的播种孔封住,以利保墒,同时防止大风从孔中进入揭膜。若发现缺苗,种植户应及时催大芽补种。在玉米3~4叶期,开展间苗工作;在5~6叶期,开展定苗工作[3]。间定苗后至拔节期,玉米需水量较少,在保证正常生长的情况下,一般不需要进行浇水,可适当干旱进行蹲苗,促进玉米根系生长发育,有利于玉米后期生长。

6.2 根外追肥

玉米从拔节期开始时生长迅速,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分和养分,播种时施用的底肥已基本耗尽,在8~9叶

时易发生脱肥现象。因此,对于无灌溉设施、面积小、零星种植的地块,种植户可在玉米小行间打孔追肥,孔深13~17 cm,一般667 m2追施尿素5 kg左右,将尿素兑水配制成溶液施用。对于有灌溉设施的地块,种植户可将水溶肥采用漫灌或滴灌的方式进行施用,追肥次数可根据玉米具体生长情况、降水量及灌溉情况而定。

6.3 重视灌溉

玉米生长期间,一般情况下要进行3次灌溉。第1次灌水:拔节期至大喇叭口期(6~12叶期),玉米开始快速生长,需水肥量开始增加,此时应适当灌溉和追肥,保障玉米对水肥的需求量。第2次灌水:大喇叭口期至孕穗期(13~16叶期)是玉米生长过程中需水肥最多的关键时期,为保障玉米正常生长发育,防止因干旱造成“卡脖旱”,部分植株出现难以抽雄、授粉结实不良、空秆等现象,影响产量,甚至绝收,所以这个时期若遇干旱一定要及时进行灌溉并追肥。第3次灌水:孕穗期至授粉灌浆期

(17~20叶期),玉米需水肥量开始减少,在保障玉米正常生长发育的情况下适当进行灌溉和追肥。总之,要根据降水时间和降水量灵活掌握3次灌溉的时间和灌溉量。

6.4 病虫害防治

目前,吴起县玉米生产上的病虫害主要有玉米螟、双斑长跗萤叶甲、黏虫、玉米丝黑穗病、大(小)斑病等,种植户在防治过程中要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发现病虫害,要及时抓住防控最佳时期实施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种植玉米要实行轮作倒茬,选择抗病性好的玉米品种,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在玉米生长的过程中,多施钾肥,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

1)玉米螟。①及时清理田间玉米秸秆和周边的残枝落叶,破坏玉米螟的越冬场所,减少越冬虫源,降低虫口密度。②在玉米心叶期,种植户可每667 m2用1.5%辛硫磷颗粒剂1~2 kg与5~10 kg细土或细沙混匀,撒入玉米心叶内进行防治。③在玉米心叶末期,可选用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生物农药,或选用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杀虫剂进行喷雾防治。

2)双斑长跗萤叶甲。在玉米吐丝授粉期,当田间调查时平均每株超过5头时,选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噻虫嗪、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等杀虫剂,抓住低龄幼虫防控的最佳时期实施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重点喷施玉米果穗花丝等受害严重部位。

3)黏虫。每667 m2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600倍液或20%氯虫苯甲酰胺1 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2~3次。需要注意的是,喷雾要均匀全面,地面、地头、地畔、路边的杂草都要喷到。因黏虫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为获得最好防治效果,应在10:00前或16:00后进行防治。

4)玉米丝黑穗病。①可于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处理,用种子质量0.2%的2%戊唑醇拌种剂进行拌种。②加强田间清洁,消灭初侵染源,发现病株时,及时拔除病株进行集中深埋或烧毁处理。

5)大(小)斑病。①选择抗病品种,及时将田间病株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病源[4]。②在玉米生长过程中,适时灌溉追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③发病时,用40%克瘟散乳剂500~1 0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 d喷药1次,连续喷洒2~3次。

7 适时收获

玉米成熟期包括乳熟期(果穗中部籽粒干质量迅速增加,体积基本建成,胚乳呈乳状后至糊状)、蜡熟期(果穗中部籽粒干质量接近最大值,胚乳呈蜡状,用指甲可以划破)、完熟期(籽粒干硬,籽粒基部出现黑色层,乳线消失,并呈现出品种固有的颜色和光泽)3个时期,当地块中50%以上的玉米植株达到上述标准时,说明玉米已经成熟,可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进行收获[5]。对于收获后的玉米,可将其空中悬挂(零星植株)或建空中玉米笼、楼(种植面积大)进行通风晾晒和贮存,防止出现霉变和鼠害。

参考文献:

[1] 赵玉兵,蔺玺霞.玉米膜侧种植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9(11):17.

[2] 李洪铭.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探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2,2(10):55-57.

[3] 吴晓男,李冬.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对策研究[J].种子科技,2022,40(6):35-37.

[4] 李铁.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J].种子科技,2022(3):106-108.

[5] 宗世润,石侠.吴起县全膜双垄沟玉米种植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8(8):21.

(责任编辑:刘宁宁)

标签:  玉米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