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玉米作为重要粮食作物,在生产过程中常遭受病虫害的侵袭,不仅影响产量,还可能破坏生态平衡。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可以有效防治玉米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山东省平邑县玉米病虫害的综合治理,保障玉米产量和品质,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分析平邑县玉米病虫害现状,提出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农业防控和化学防控等绿色防控技术。
关键词 玉米种植;病虫害防治;绿色防控;山东省平邑县
中图分类号:S435.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6.016
平邑县位于山东省蒙山西南部,东邻费县,西接济宁市泗水县,南与枣庄市相连,北与蒙阴县、泰安市新泰市接壤。平邑县总面积1 825 km2,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无霜期长。作为山东省重点农业县,平邑县农业基础雄厚,2023年平邑县粮食种植面积达47 160 hm2,总产量30.05万t,居山东省前列。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平邑县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攀升,但病虫害频发仍是制约玉米进一步增产的主要因素。在平邑县推广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实现玉米病虫害的综合治理,对于保障区域粮食有效供给、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1 平邑县玉米病虫害现状
1.1 主要病害
平邑县作为山东省重点玉米生产区,病害问题一直是影响当地玉米生产的主要因素。平邑县玉米主要病害包括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锈病、玉米褐斑病和玉米顶腐病等。玉米大斑病是一种常见且危害严重的病害,发病初期,玉米叶片上出现病斑,病斑呈水渍状,后期扩展成菱形大斑,并常伴有纵裂现象。玉米大斑病高发于高温潮湿环境,尤以密植、连作田块发生严重。玉米小斑病危害症状多样,如玉米发病后,叶片上出现黄褐色小斑点、灰色大斑等症状,主要发生在7—8月高温多雨时节[1]。玉米锈病在玉米夏播区分布广泛,发病初期,玉米叶片上出现淡黄色小斑,继而形成赤褐色孢子堆,玉米锈病适宜发生温度16~23 ℃,在高湿环境下发生严重。玉米褐斑病主要为害玉米植株果穗以下的叶片、叶鞘,发病症状为叶片、叶鞘上出现密集分布的小斑点,斑点颜色由黄色逐渐转变为紫褐色,后期常见黄色粉状休眠孢子,连作地和植株生长状况不佳的田块更易发生该病。玉米顶腐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从玉米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生,危害症状主要表现为叶缘缺刻、叶片枯萎及顶叶卷曲等,影响玉米正常生理代谢,降低玉米产量和品质。
1.2 主要虫害
平邑县玉米虫害主要包括玉米螟、黏虫、二点委夜蛾、地老虎及蛴螬等。玉米螟是平邑县最具代表性的玉米虫害,其初孵幼虫开始取食玉米心叶,造成排粪孔和不规则半透明膜状破损,危害严重时叶片破碎、雄穗抽出受阻,影响植株正常发育。黏虫主要以幼虫啃食玉米叶片,在虫口密集区,短时间内可将整片玉米叶吃光,导致玉米减产甚至绝收。二点委夜蛾主要为害玉米幼苗,其幼虫隐伏于土壤中,咬食玉米幼苗基部和次生根系,引起枯心和倒伏[2]。地老虎、蛴螬则以取食玉米种子、根系和幼苗为主要危害方式,造成缺苗现象,降低玉米产量。这些虫害的暴发往往与气候条件、种植模式等密切相关。例如,气候过于炎热干燥,会加重某些虫害的发生;而连作等不当的栽培方式,也会加剧虫害发生。
2 平邑县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2.1 物理防控技术
2.1.1 薄膜覆盖
在玉米拔节至抽雄期,可在田间覆盖塑料薄膜,膜的两侧用土压实固定。这种做法能够阻隔病原菌的传播,有效预防玉米锈病、玉米大斑病等病害。同时,薄膜覆盖可以隔绝虫源,防止黏虫、螟虫等害虫的侵入。推荐使用透光率70%以上、厚度0.008~0.012 mm的农用普通地膜。覆盖时膜与膜间距离控制在80~100 cm,覆盖宽度根据玉米行距确定。
2.1.2 物理隔离
通过在玉米田间外围设置阻隔装置,阻断病虫源的外部传入。常见的隔离装置有沟渠、塑料挡板及防虫网等。设置沟渠时,沟渠宽度控制在30~50 cm,深度20~30 cm,断面呈梯形或陡坡状。在病虫害高发期,可在沟内注入水,形成水沟隔离,或在沟底撒施石灰粉、生石灰,起到杀虫作用。设置塑料挡板时,塑料挡板埋入地下30 cm以上,上部高出地面1 m,阻隔迁飞性害虫的侵入。设置防虫网时,安装于玉米拔节期前,并在玉米雄穗抽出后及时撤去。防虫网能隔离虫源,同时保持良好的透气性,不影响玉米生长。
2.1.3 灯光诱杀
黑光灯诱杀是平邑县玉米田常用的物理防虫手段。由于多种害虫具有趋光性,可利用这一特点,安装黑光灯作为诱捕装置。推荐使用紫外黑光灯,波长在300~400 nm。每盏黑光灯功率控制在20~30 W,辐射范围10~15 m,悬挂高度通常在1.5~2.0 m。在灯体下方设置捕虫装置,可用粘板、集虫盒或水盆等收集诱杀的害虫[3]。黑光灯布设密度与田块面积、虫口存量相关。一般情况下,以每667 m2玉米田布设1盏黑光灯为宜。如遇虫害重灾区,则需要每500 m2布设1盏黑光灯。黑光灯开启时间一般从日落至午夜,虫害重灾区则需要延长至次日黎明。黑光灯诱杀对象主要包括玉米螟、黏虫、二点委夜蛾等,通过诱杀成虫降低下一代虫口密度。
2.2 生物防控技术
2.2.1 天敌利用
平邑县主要利用草蛉、赤眼蜂等天敌防治蚜虫、玉米螟等主要害虫。草蛉是重要的蚜虫天敌。每年5—6月,当玉米田蚜虫百株虫口达到20头时,可人工投放草蛉卵苗进行防治,建议每公顷草蛉卵苗投放量为10万头。投放草蛉卵苗时,先在田间掘穴,将事先浸渍过的草蛉卵苗均匀铺设于穴内,用湿毡布覆盖避光,3 d后揭开毡布。新孵化的草蛉幼虫很快就会开始捕食田间的蚜虫。防治玉米螟等害虫,则主要利用赤眼蜂等天敌。当田间玉米螟百株虫口超过10头时,在玉米螟的产卵期人工投放赤眼蜂[4]。投放时,将赤眼蜂蜂卡裁成小块,用牙签固定在玉米植株中间叶片的叶背主叶脉上,注意避免雨水冲刷。天敌昆虫防治方法高效环保,是绿色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规范地利用草蛉、赤眼蜂等,不仅能有效控制害虫数量,还能保护田间其他益虫,维持生态平衡,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2.2.2 生物农药
平邑县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中常用的生物农药包括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苏云金杆菌制剂是防治玉米螟最有效的生物农药。喷施苏云金杆菌制剂时,喷施浓度控制在150万~200万个·mL-1。喷施时机宜选择在玉米拔节至抽雄期,重点防治卵期和幼龄孵化期虫口。一般每间隔7 d需要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白僵菌制剂则主要用于防治地下害虫,通常以粉剂或粒剂形式施于田间。白僵菌制剂撒施时间宜选择在玉米播种前,注意撒施后适当覆土。白僵菌可在土壤中大量繁殖,对地老虎、蛴螬等地下害虫有很好的灭杀作用。
2.3 农业防控技术
2.3.1 科学选种
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和病虫害发生规律,筛选出适合的抗性品种,可以从源头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近年来,平邑县大力推广多个抗病玉米品种,如金海5号、农星207等。其中,金海5号不仅抗玉米大斑病、玉米丝黑穗病等常见病害,而且具有较强的抗虫能力,可有效抵御玉米螟、叶蝉等害虫。农星207则具有良好的抗锈病能力和耐热性。在抗虫方面,郑单958、豫禾863等品种表现更佳。郑单958对螟虫有很高的抗性,豫禾863除抗螟性强外,也对二点委夜蛾、地老虎等具有一定的抗性[5]。科学选种需要遵循“双抗+高产”的原则,同时兼顾品种适应性和株高情况,确保选择的玉米品种适合平邑县生态。一般来说,抗性好的玉米品种在中度虫口压力下可减少30%~50%的虫害损失。大面积种植这些优良抗性品种,不仅能减轻病虫害的危害,而且有利于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更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2.3.2 轮作倒茬
轮作的主要目的是打破单一作物连作所形成的病虫害循环,阻断病原体和害虫在田间的生存通道。在平邑县,玉米与小麦、大豆等作物之间实行轮作是常见做法。每连续种植玉米2~3年后,即可轮种其他禾谷类或豆科作物1~2年,待虫口、菌源消减后再重新种植玉米。这不仅可以有效阻断病菌、害虫的传播,还能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地肥力。
2.3.3 合理密植
对于常规密植区,玉米行距可控制在60~70 cm,株距控制在20~25 cm。这种密植模式不利于喜高温喜光的病原菌如锈病菌的生长繁衍。同时,适当密植能抑制蝗虫、二点委夜蛾等害虫的滋生。但需要注意的是,过于密植反而会产生光照不足、通风差等问题,容易诱发玉米大斑病、螟虫等病虫害。因此,对于常年受螟虫、玉米大斑病严重危害的田块,建议适当疏植,行距控制在70~80 cm,株距为30 cm左右。
2.3.4 精准施肥
平邑县玉米种植中,应基于测土配方结果,结合玉米不同生育期养分需求,实行分期施肥。基肥施用量占总施肥量的50%左右,以腐熟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氮磷钾复合肥。追肥则根据苗情、土壤肥力和预期产量进行调整。玉米拔节期(7~8叶期)追施壮秆肥,以氮肥为主,钾肥为辅。穗肥在玉米抽雄前7~10 d施用,用量占总施肥量的30%左右,同样以氮肥为主,以促进玉米籽粒发育。玉米灌浆期可酌情补充花粒肥,以速效氮肥和腐植酸水溶肥为主,并配合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促进籽粒饱满。为提高肥效,建议采用机械深施技术,将肥料施于距植株5 cm左右的土层,追肥深度控制在10 cm以上。通过精准施肥,增强玉米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4 化学防控技术
2.4.1 使用低毒农药
在平邑县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中,适度使用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是必要的补充措施。对于玉米螟等常见虫害,可选用低毒杀虫剂进行防治,这类杀虫剂对环境和人畜安全性较高,但对害虫仍有良好杀伤力。重点防治时期为玉米拔节至抽雄期,可根据虫情每间隔7 d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防治地下害虫如蛴螬时,可使用低毒杀虫剂氯化苄、异菌脲等,可用药剂拌种或制成毒土撒施于田间。在病害防治方面,可选择低毒高效的新型杀菌剂,如戊唑醇、吗啉胍等。这类药剂对人畜相对安全,可在玉米拔节至孕穗期喷施,对玉米锈病、玉米大斑病等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2.4.2 精准施药
精准施药时,可采用“小面积喷雾+旋涡喷雾机”的方式。小面积喷雾是指在田块中间留出5~10 m的喷雾通道,专人沿通道推进喷雾机进行喷药,最大限度覆盖玉米植株。喷药时使用的是高压远射程旋涡喷雾机,喷雾粒子直径控制在50~150 μm,雾滴可高效渗透玉米植株冠层。精准施药所需药量仅是常规喷雾所需药量的50%~70%,可实现农药减量增效。同时,利用旋涡雾滴细小的特点,可降低药液的流失和飘移,大大提高药剂的利用率,既减少了用药量,又避免了环境污染。
3 结语
平邑县在玉米病虫害防控中,采用物理防控技术、生物防控技术、农业防控技术和化学防控技术相结合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对于实现玉米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平邑县应继续加大对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力度,鼓励农户广泛运用黑光灯诱杀、天敌投放、轮作倒茬、精准施药等多种环保高效的防控手段对玉米病虫害进行防控。同时,持续加强玉米抗性品种选育,扩大优良抗性品种的种植面积。通过全方位的绿色防控,不仅能够有效遏制病虫害,降低农药使用量,而且有助于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打造优质绿色玉米产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艳准.山东滨州市玉米主要病虫草害防治[J].农业工程技术,2023,43(22):43-44.
[2] 姚洁.绿色防控技术在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中的应用[J].种子科技,2023,41(12):100-102.
[3] 宋海梅.山东聊城市玉米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2021,41(20):37-38.
[4] 李志勇,鲁燕华,董淑娴,等.绿色防控技术在甜糯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中的应用[J].农业科技通讯,2024(5):154-156.
[5] 窦全军.绿色防控技术在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4(3):175-177.
(责任编辑:刘宁宁)
作者简介:李雪松(1972—),本科,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为植物保护。E-mail:taiguo54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