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给云南省昭通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决策参考,以昭通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分析昭通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等对策,以及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支持;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激发发展活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激发发展活力等保障措施。
关键词 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发展路径;云南省昭通市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4.045
昭通市地处云南省东北部,位于东经102°52′~
105°19′、北纬26°55′~28°36′,坐落在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抬升的过渡地带,南与曲靖市相邻,西接四川省凉山州,东靠贵州省毕节市,北与四川省宜宾市接壤。昭通市总面积23 000 km2,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昭通市气候条件独特,属于亚热带、暖温带共存的高原季风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11~21 ℃。近年来,昭通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关键抓手,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1]。但昭通市农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急需探索有效的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推动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1 昭通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1.1 耕地情况
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昭通市总耕地面积为457 224.5 hm2。其中,水田面积16 638.12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3.64%;水浇地面积2 326.66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0.51%;旱地面积高达438 259.72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95.85%。从分布情况看,镇雄县、巧家县、昭阳区、彝良县等4个县(区)的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63%,其余县(区)耕地资源相对分散。
1.2 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情况
2022年,昭通市农业经济呈现稳中有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91.41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种植业产值192.92亿元,同比增长0.6%;畜牧业产值164.32亿元,同比增长10.5%;渔业产值5.71亿元,
同比增长7.8%。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0.65万hm2,粮食总产量208.2万t,其中夏粮产量8.8万t。经济作物方面,油料产量3.5万t,烤烟产量3.4万t,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73.0万t,水果产量61.9万t。畜牧业方面,全年猪牛羊禽肉总产量38.53万t,禽蛋产量1.67万t。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在昭通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超过90%。
1.3 产业布局情况
昭通市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呈现多元化特点,形成了“1+10”的高原特色农业重点产业格局。其中,“1”代表粮食产业,是保障粮食有效供给的基础;“10”包括苹果、竹子、马铃薯、天麻、花椒、生猪、肉牛、乌骨鸡、烤烟及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昭通市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和资源优势,使这些产业在空间上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区域化布局。例如,苹果产业主要分布在昭阳区、鲁甸县等,竹产业集中在镇雄县、彝良县等,天麻产业主要分布在小草坝镇、两河镇、钟鸣镇等,马铃薯和花椒产业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分布,形成了多点支撑的发展态势。这种布局既发挥了各地的资源禀赋优势,又促进了产业集群发展,为昭通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 昭通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当前,昭通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仍显不足。1)昭通市农业科研投入力度较小,科研条件相对落后,高素质农业科技人才缺乏,创新型科技成果较少。2)由于昭通市地理环境复杂,农业生产条件多样,适用于当地农业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往往难以大范围推广应用,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同时,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农业科技队伍老龄化严重,加之农民科学种养水平不高,使得先进实用技术在农村难以全面推广普及。
2.2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昭通市许多农村地区缺乏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道路运输网络、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农田水利设施匮乏,灌溉保证率不高,影响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乡村道路建设水平较低,制约了农产品高效流通;冷链物流设施缺乏,增加了农产品损耗。此外,农村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陈旧,设备老化严重,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同时,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对基础设施的需求越来越高。高标准农田、农产品储运和加工设施、物联网等新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阻碍了昭通市农业提质增效。
2.3 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目前,昭通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由于缺乏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农业经营主体较为分散,规模化经营程度不高。产业链条较短,以初加工为主,高附加值产品较少。许多特色农产品虽有一定知名度,但品牌营销不足、市场推广乏力,难以打开更大的市场,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2]。同时,昭通市农产品流通渠道相对狭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有待拓展,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此外,昭通市现有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单一,涉农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影响了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的提高。
2.4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
作为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昭通市生态环境十分重要。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化肥和农药过量使用、畜禽养殖排污、农膜残留等问题日益凸显,对土壤、水源造成了污染,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同时,气候变化加剧了农业生产面临的环境风险,干旱、洪涝、冰雹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更加频繁,威胁着农业可持续发展。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一些地方盲目开垦、过度开发,导致林地贬值、水土流失、动物栖息地破坏等生态问题接连出现,削弱了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3 昭通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对策
3.1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昭通市应紧紧围绕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1)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改善科研条件,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和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同时,根据昭通市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专注研发特色新品种与新技术,加快成果转化应用。2)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完善覆盖城乡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创新推广模式,扩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覆盖面[3]。同时,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植、养殖水平。
3.2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昭通市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1)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步伐,提高农田有效灌溉率,满足农业生产用水需求。2)加大农村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打通农村“最后一公里”瓶颈,畅通农产品进出通道。同时,重点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减少农产品运输损耗。3)加强农村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农村现代生活生产需求。紧跟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统筹布局高标准农田、智慧农业物联网等新型农业基础设施。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还要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切实提升基础设施的适用性和针对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用,为昭通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组织化程度
昭通市应着眼于构建完整的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培育涉农龙头企业,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注重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加入产业化经营行列,形成龙头企业和基地统防并重、区域性布局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4]。昭通市应着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畅通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链接,吸引更多农户主动参与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同时,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和营销力度,发挥电商、社交媒体等新兴渠道作用,不断拓展农产品营销半径。此外,昭通市应重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产业化经营提供技术、信息、培训等综合配套服务,形成政府、企业、合作组织和农户多方参与的现代农业产业化新格局,持续推动农业产业化向纵深高质量发展。
3.4 强化农业生态保护,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化农业生态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昭通市应科学规划生态控制红线,严格执行生态保护各项制度,减轻农业生产对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同时,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机制,加大对化肥农药、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力度,推广绿色生产模式,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2)积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改善农村饮水、卫生等条件。3)政府应加大农业生态保护政策落实和资金扶持力度,使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统一;企业应树立绿色理念,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推动清洁生产;科研单位应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和技术攻关,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4 昭通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障措施
4.1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支持
要想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昭通市应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政策保障体系。昭通市委、市政府应把农业农村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同时,昭通市应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在财税、金融、用地、用水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营造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制度环境。例如,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财政支持,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在土地流转、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对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减免所得税等。
4.2 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资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1)昭通市应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将农业农村发展相关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化发展等重点领域。2)昭通市应积极拓宽农业投融资渠道,发挥政策性农业信贷作用,支持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昭通市农业发展的信贷产品[5]。同时,探索发行农业农村产业债券、设立政府专项基金等多元化融资模式。3)昭通市应充分发挥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体作用,鼓励其加大投资力度,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的现代农业投融资新格局。
4.3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激发发展活力
深化农村改革是推动昭通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动力。1)昭通市应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机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激发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同时,建设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合理流转和规模经营。2)昭通市应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允许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及归属于集体经济组织的资源资产入股,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体制。3)昭通市应通过政策引导、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发展模式等措施,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农民获得感。在改革中还要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优秀的农村文化,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
5 结语
推动昭通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对于增强农业综合实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昭通市应立足自身实际,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从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赵家进,吴海锋,杨莹彪,等.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与建议[J].热带农业科技,2024,47(2):73-77.
[2] 杨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全产业链路径思考:以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为例[J].未来与发展,2023,47(12):90-94.
[3] 许兴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J].新农民,2024(15):4-6.
[4] 张鹏程.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美建设内涵及实现路径[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4,35(7):8-13.
[5] 陈晓未.以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高原特色农业做强做优[J].社会主义论坛,2024(3):31-32.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