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known 发布于 2025-07-21 阅读(408)

摘 要 为更好地完成“十四五”时期云南省昭通市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目标任务,深入调研当地苹果、竹、马铃薯、天麻、花椒及特色养殖等六大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围绕农产品加工水平亟待提升、技术服务亟待加强、产品营销有差距等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从突出重点,抓基地强加工;拓展市场,补齐产品营销短板;科技支撑,强化技术服务;“五化”提升,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新模式,探索实践路径等方面提出产业发展建议。

关键词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云南省昭通市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0.018

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昭通市拥有耕地面积45.51万hm2[1]。根据《数说云南“三农”》,2022年,昭通市高原特色农业重点产业综合产值达798亿元,农业综合产值达1 100亿元。其中,苹果产业产值达110亿元,竹产业产值达80亿元,马铃薯产业产值达70亿元,天麻产业产值达79亿元,花椒产业产值达90亿元,特色养殖产业产值达240亿元。昭通市苹果、竹、天麻产量分别占云南省的60%、70%、80%以上,拥有龙头企业488个、合作社4 487个,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5个。为更好地完成“十四五”时期昭通市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目标任务,笔者现分析当地六大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并提出产业发展建议,以提供参考。

1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1.1 苹果产业

昭通市有80多年的苹果种植历史,生产出的苹果不仅具有“早、甜、香、脆、艳”特色优势,还具有富硒、有机、生态等特征,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证书。2022年,昭通市苹果种植面积为5.67万hm2,投产面积为4.33万hm2,实现综合产值110亿元,涉及农户13.80万户。昭通市正聚力打造国内一流苹果产业,以努力把“昭阳红”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2022年,“昭阳红”苹果入选云南省“十大名品”产品。

1.2 竹产业

昭通市实施低效竹林改造,提高规范化、科技化竹种植水平,在北部8县(市)全面规划建设以方竹和筇竹为主的高标准竹基地。2022年,昭通市竹种植面积达到37.53万hm2,实现综合产值80亿元,涉及农户50.01万户。目前,昭通市正着力打造“中国天然筇竹第一市”。

1.3 马铃薯产业

昭通市生产的马铃薯甜、糯、鲜、香,可实现冬早、小春、大春、晚秋四季种植,周年供应新鲜马铃薯。2020年,昭通市荣获“世界马铃薯种薯之都”称号。2021年、2022年,“噜咪啦”牌薯片入选云南省“十大名品”产品。2022年,昭通市马铃薯种植面积为15.8万hm2,实现综合产值70亿元,涉及农户

59.54万户。目前,昭通市正着力打造“洋芋之乡”,创建“全国最好吃马铃薯”品牌。

1.4 天麻产业

天麻作为药食同源产品,具有祛风湿、益气活血、止痛、降血压、保护心脏、镇静、抗惊厥、明目及提高智力等功效。小草坝天麻是昭通市彝良县小草坝镇的特产,被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评定为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出口免检。目前,昭通市已形成以彝良县为中心,永善县、大关县、镇雄县、盐津县、威信县、昭阳区6个县(区)均有参与的天麻产业发展格局。2022年,昭通市天麻种植面积0.62万hm2,实现综合产值79亿元,涉及农户2.23万户。

1.5 花椒产业

昭通市生产的青花椒颗粒饱满、青绿鲜亮、油分充足、麻味纯正,主要分布在昭阳区、鲁甸县、巧家县、永善县、彝良县5个县(区)。2022年,昭通市花椒种植面积为10.2万hm2,实现综合产值90亿元,涉及农户15.03万户。

1.6 特色养殖产业

昭通市坚持“生猪和肉牛为主导,羊和家禽为补充”的特色养殖产业发展思路,抓科技支撑,抓产能调控,推动特色养殖产业发展。2022年,昭通市出栏生猪450万头、肉牛22万头、肉羊62万只、家禽

1 250万羽,特色养殖产业实现综合产值240亿元,涉及农户72.84万户。

2 制约因素

2.1 农产品加工水平亟待提升

2022年,昭通市从事农业加工的主体虽有近4 000户,

但其中个体工商户占96%以上,且大多数从事小作坊初级加工,生产的产品层次低、附加值不高。昭通市农产品产值和农产品加工值比为2.02∶1.00,与全国的2.80∶1.00差距较大,农产品加工水平亟待提升。

2.2 技术服务亟待加强

2022年,昭通市150个乡镇(街道)仅有农业科技人员1 830人,且多为60后、70后群体,每位农业科技人员需要指导服务800多家农户560 hm2农作物种植。昭通市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最后一公里”不通的问题突出,技术推广与服务远远没有走向市场化。

2.3 产品营销有差距

昭通市涉农主体市场意识不强,重前端生产、轻后端销售,加之产销对接不充分,营销体系不完善,通过网络销售的农产品比例不到生产总量的5%,特色农产品进大型商超、发达地区市场的少之又少,很难实现产值增值。

3 对策建议

昭通市具备了打造高原特色农业的良好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政策环境。只要抓住机遇,突出特色和优势,加强农业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建设,突出抓招商、加工、销售、创品牌等关键环节,六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必将为昭通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昭通市要立足自然资源禀赋,紧扣粮食和农特产品生产,主攻产业基地建设、做强农产品加工、做活市场营销、强化科技服务、探索创新机制模式,推动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2]。

3.1 突出重点,抓基地强加工

对标《昭通市千亿级高原特色农业重点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目标任务,抓重点产业基地建设、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1)压茬推进基地建设。按照最佳品种、最适区域、最具特色、最好效益、相对连片、分级分类的要求,统筹推进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建设粮食作物高标准示范样板1.13万hm2以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基地

1.00万hm2以上,油料生产基地2.80万hm2以上;推进粮烟协同发展,在鲁甸县打造烟豆套种集中连片省级示范样板,在昭阳区、巧家县、彝良县建设烟豆套种市级示范样板基地。组建社会化服务队伍每年实施苹果园提质增效0.2万hm2次。划定马铃薯产业发展优势区,打造667 m2产量在2 t以上马铃薯高标准示范基地,基地面积不小于马铃薯种植总面积的10%;建设种薯生产基地,其中内需种薯基地1.33万hm2,外销种薯基地0.33万hm2。实现天麻种植基地面积稳定在0.67万hm2。促进生猪规模化养殖场、育肥基地高质量发展,推进肉牛养殖规模化基地建设。建设昭鲁坝区、镇雄县、永善县等二半山区夏秋补淡型蔬菜基地1.47万hm2,以巧家县、永善县为代表的“三江四河”冬早型蔬菜基地0.67万hm2。建设昭阳区、鲁甸县、巧家县、镇雄县、彝良县食用菌示范基地,高标准打造4.00万hm2竹子有机基地,实施3.47万hm2花椒提质增效。2)持续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升苹果分选产能,加快竹笋精深加工进程,推进鲁甸县5万t速冻马铃薯条深加工新建项目落地。积极推进天麻食品、保健品、日化品、药品研发,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鲁甸县花椒生物科技产业园区建设。推动生猪饲料加工厂项目建设及运营,完善饲料供应体系建设;加快肉牛屠宰加工设施建设,逐步健全肉牛产业链,加快推进2家昭通小肉串预制企业建设[3]。

3.2 拓展市场,补齐产品营销短板

引导市场经营主体面向国内高端市场建设专供基地,拓展境外市场建设出口基地。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培育农产品电商新业态。确保到2025年建成1个市级电商运营中心、11个县级公共服务中心、146个乡镇公共服务站,力争实现每个建制村公共服务点全覆盖,新增培育千万元以上的电商龙头企业30户,累计达50户;打造不少于10个电商网红打卡基地,培训电商人才5 000人,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21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加强辣鸡酱、自热乌骨鸡汤、牛肉制品等预制菜系列产品市场推广。到2025年在四川省成都市、云南省昆明市等地铺设乌鸡专卖店铺200家以上。坚持推动“云品出滇”“昭品入沪”,组织动员企业参与各类线上线下展会,创造产品销售条件,为产品销售积极开拓市场[3-4]。

3.3 科技支撑,强化技术服务

昭通市应积极开展苹果种质创新及利用研究,展示推广优良品种,力争苹果品种选育和品种改良达到云南省领先、西南先进水平。推动以竹代塑利用及新产品开发等核心技术攻关及终端产品研发。建好天麻野生种质资源圃、天麻种质资源展示平台,加大天麻品种选育力度,加强“两菌”筛选研究,组织开展当地新品种申报登记。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利用力度,蔬菜、苹果、其他水果良种覆盖率分别在80%、90%、50%以上,猪和鸡良种覆盖率在95%以上,牛、羊良种覆盖率分别在90%、70%以上。深化科企、校地合作,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

3.4 “五化”提升,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面提升产业规模化、专业化、绿色化、组织化、市场化水平。围绕粮食、特色农产品生产,突出昭通市苹果、竹、马铃薯、天麻、花椒及特色养殖等六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严格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党政同责,逐步建立完善基层监管体系,实施网格化管理,推行质量追溯和信用管理,大力推广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和食用农产品二维码追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3-4]。

3.5 创新模式,探索实践路径

3.5.1 优化政策路径

昭通市应落实党中央关于巩固提升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政策要求,确保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用于产业发展的占比不低于60%,市级明确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高原特色产业提质增量[3]。

3.5.2 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昭通市应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0.67万hm2以上,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品种更新更换等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种粮收益。结合省级产业基地建设提升工作,加大销售收入超1 000万元涉农企业提质提效帮扶力度,支持建立高质量产业基地,通过基地化种植、规模化养殖、品牌化打造、产销一体化发展,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带动高原特色农业提质增效[5]。

3.5.3 推动市场主体培育

昭通市应建立市长、县长、局长招商机制,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带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各县(市、区)每年引进1家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落地发展,带动培优本土企业。确保到2025年,昭通市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00家,全面实现国家级龙头企业覆盖到市、省级龙头企业覆盖到县、市级龙头企业覆盖到乡镇。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确保到2025年昭通市有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800个,每个建制村都有1个标准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每年新培育900个以上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家庭农场,到2025年全市家庭农场有6 500个以上,每个建制村有5个以上家庭农场引领产业发展。确保到2025年,昭通市农产品产值和农产品加工值比为2.30∶1.00,新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35家,农业龙头企业增加到830家以上(新增360家)、中小型农业企业6 200家(新增2 100家)。鼓励农民依法进行土地流转,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主体培育、龙头引领、产加融合,促进高原特色农业组织化、产业化发展[4]。

3.5.4 推动新兴业态发展

大力发展新业态,实施3 000家民宿、3 000家农家乐创建计划。确保到2025年,每个建制村有1名以上直播带货人员,新增培育千万元以上电商龙头企业10家,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18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通过培育新业态、促进电商网络全覆盖和新能源发展,带动高原特色农业效益提升,促进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增加,助力乡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志琴.昭通市经济发展水平研究[J].品牌研究,2023(23):155-157.

[2] 张春滨,朱德华,胡华玉.高原特色产业的生动实践[N].国际商报,2019-11-22(6).

[3] 昭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昭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昭通市推进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的通知[EB/OL].(2022-11-11)[2024-09-14].http://www.zt.gov.cn/content.html?channelid=3125&id=211867.

[4] 赵家进,吴海锋,赵晓晨,等.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与建议[J].热带农业科技,2024,47(2):73-77.

[5] 张宁静,张祖荣.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加快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J].农村经济,2009(12):15-16.

(责任编辑:张春雨)

标签:  昭通市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