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林业产业发达,然而近年来林业外来入侵物种危害严重,特别是美国白蛾和悬铃木方翅网蝽等虫害的暴发,对当地经济、生态、社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为给任城区林业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保护当地生态环境,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分析任城区在主要外来入侵物种防治过程中存在的树种单一、害虫抗性增强、防控死角多及社会参与度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丰富树种及种植结构、开展综合防治、消除防控死角、提高社会参与度及强化检疫措施等对策。
关键词 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措施;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4.039
近年来,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逐渐被披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外来入侵物种来自本土以外,在本土落地后,由于没有天敌的制衡,会迅速占据湖泊、陆地,竞争水分、养分,影响本土生物健康生长甚至导致灭绝。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是我国著名的大乔木苗木之乡,苗木种植面积最大时达到1.13万hm2,其中三球悬铃木面积达
0.80万hm2;苗木畅销全国,年苗木运输车辆来往万余次[1]。由于苗木运输较为频繁,林业外来入侵物种逐渐入侵任城区,对树木生长造成影响。2008—2009年,美国白蛾、悬铃木方翅网蝽相继传入任城区并暴发成灾,成为当地主要外来入侵物种。基于此,根据任城区防治美国白蛾、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实践经验,分析防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为林业外来入侵物种防治提供参考。
1 主要外来入侵物种危害
1.1 经济危害
美国白蛾与悬铃木方翅网蝽作为两种典型的外来林业害虫,对任城区林业经济发展构成重大威胁。这两种害虫会导致寄主植物叶片完全丧失活力,并会进一步啃食树皮,显著削弱树木的抗病虫害能力及环境适应性,影响木材质量及出材率,对林业经济发展造成深远影响。由于暴发美国白蛾虫害,任城区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划定为美国白蛾疫区,面临多省苗木调入禁令,苗农经济损失惨重,年直接损失估算达数千万元。此外,这些害虫可能侵入农田生态系统,对农作物构成直接威胁,导致产量大幅下降乃至绝收,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针对这种情况,自2010年,任城区政府高度重视对美国白蛾的防治,年均投资600余万元,通过政府采购机制引入专业防治团队,实施包括飞机喷洒与地面作业在内的综合防治策略,以期有效控制虫害蔓延[2]。
1.2 生态危害
济宁市任城区为抑制美国白蛾与悬铃木方翅网蝽的扩散,每年需要使用大量农药进行防治。尽管所使用的农药被广泛认为是低毒的,且在目标害虫控制方面展现出显著效果,但其非特异性同样导致大量非目标有益昆虫死亡,进而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性构成潜在威胁。同时,如此广泛且频繁地采取化学干预措施,无疑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生物多样性及生态服务功能。
1.3 社会危害
美国白蛾的老熟幼虫与悬铃木方翅网蝽的成虫,常呈现集群性侵入人类居住空间,此现象不仅扰乱了居民的日常生活秩序,而且可能诱发公众的恐慌情绪及生理不适反应,形成了不良的社会舆论氛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悬铃木方翅网蝽的严重侵害,导致悬铃木叶片大面积出现黄化、枯萎现象,降低了城市园林的美学价值和观赏体验,对城市绿化景观构成了实质性的破坏。因此,这些害虫的社会危害性不容小觑,它们不仅侵扰人类的生活,而且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构成严峻挑战,急需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加以应对。
2 防控存在的问题
2.1 树种单一
任城区在苗木种植结构上呈现高度单一化的特征。在任城区的林业种植领域,三球悬铃木的种植面积占比在80%以上。这种单一树种的高度集中不仅导致生态系统的同质化,还极大地削弱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与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使其变得异常脆弱[3]。在此条件下,针对特定树种的虫害极易迅速传播与蔓延,在较短时间内即可局部暴发成灾,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树种单一的问题已成为阻碍任城区进行林业外来入侵生物防治、制约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2.2 害虫抗性增强
经过连续十余年的防治实践,美国白蛾与悬铃木方翅网蝽已展现出显著的抗药性增强趋势,这一变化直接削弱了现有防控措施的有效性,尤其是飞行防治的成效较以往大幅下降。更为严重的是,经过长时间的防治,美国白蛾的生活习性也发生了适应性变化,最显著的变化在于越冬代成虫的羽化期逐渐变得不再集中,其产卵期与孵化期也相应呈现高度的不一致性。这一生活史的调整,导致在对第一代美国白蛾的防治过程中,成虫、卵、幼虫等多种生活阶段并存,极大地增加了防控的难度与复杂性,进一步降低了防控效果。
2.3 防控死角多
济宁市任城区在外来入侵生物防控工作中面临多重挑战,尤其是防控死角问题显著。任城区南部的喻屯镇与唐口街道因紧邻南四湖,水系复杂,湿地生态环境特殊,加之虾蟹养殖业发达,导致飞行防治受限,地面防治也因水域与养殖设施难以全面覆盖,形成防控盲区。同时,夏季是悬铃木方翅网蝽防治关键期,而此时正是任城区的雨季,频繁的降雨不仅增加了人员进入林地的安全风险,而且阻碍了防治作业的有效实施,导致易出现防控不到位的区域。此外,苗木市场低迷导致苗农管理疏忽,苗木长期未修剪,郁闭度高,形成人难进入、机械难操作的密闭环境,无论是地面还是飞行防治,均难以确保药液均匀覆盖,为美国白蛾和悬铃木方翅网蝽的滋生与扩散提供了有利条件,进一步加剧了防控难度。
2.4 社会参与度不足
近年来,三球悬铃木等苗木的市场价格持续显著下滑,这一经济现象直接导致任城区林业经营者作为外来入侵生物防治主体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大幅减弱。“等、靠、要”思想盛行,面对虫情不是主动出击、积极防治,而是过分依赖政府部门的介入与援助。这种社会参与度严重不足的问题,不仅不利于形成全民动员、群防群治的良好防控格局,而且为病虫害的传播与蔓延提供了可乘之机,加剧了生态危机与社会经济负担[4]。
3 对策建议
3.1 丰富树种及种植结构
针对任城区树种单一的问题,为强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应实施科学详尽的多元化种植策略。1)进行全面的生态系统现状评估,基于评估结果优先引入并推广种植多种本土树种,如国槐、白蜡、银杏等,同时考虑树种的生态位差异,构建多树种、多层次的复合生态系统。2)逐步缩小三球悬铃木单一种植面积,采用混交林种植模式优化种植结构与布局,并在关键生态区域设置生态缓冲带。3)通过多元化种植提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与恢复能力,增加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4)制定长期的管理与维护计划,确保树木健康生长。采取以上措施,可有效解决任城区树种单一的问题,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实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目标,为任城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2 开展综合防治
针对美国白蛾与悬铃木方翅网蝽抗药性增强及生活习性变化的问题,必须采取全面且综合的防治策略。建立健全抗药性监测体系,持续跟踪美国白蛾和悬铃木方翅网蝽的抗药性发展动态,及时调整和优化用药策略。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入并研发新型低毒高效药剂,替代传统高毒农药,有效遏制害虫抗药性的进一步积累。针对美国白蛾生活习性不断变化的情况,应深化对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应用遥感监测、大数据分析等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对其各生活阶段分布与动态的精细化预测预报,为精准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确保防治措施能够有的放矢,提高防治效率。同时,大力推广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相结合的绿色防控方法,通过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应用性诱剂、灯光诱杀等物理手段,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实现对害虫的可持续控制。综合防治策略的实施,不仅能够有效控制任城区林业外来入侵物种为害,还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健康发展[5]。
3.3 消除防控死角
针对任城区湿地生态环境中地理环境因素导致的防控盲区,应创新防治技术,研发或引进如无人机低空飞行喷雾、遥控无人船载喷雾系统等适用于水域环境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以有效克服地理环境限制。同时,结合湿地生态保护的实际需求,构建包含生物防治、物理隔离、生态调控等多重手段的综合防控体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提升任城区林业生物危害防控效果并保障生态安全。为应对气候条件对防治工作的制约,应根据气象预报灵活调整防治时机,优先选择晴好天气进行作业,以确保防治工作的安全与高效进行。同时,积极研发或引进适用于雨季作业的防治设备,如配备防滑鞋底的作业装备、防水背负式喷雾器等,以切实提升作业人员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安全性与工作效率。在经济因素引发的管理缺失与防控困难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为苗农提供经济补贴或技术支持,激励其加强苗圃管理,改善苗圃的通风透光条件,有效降低郁闭度。同时,积极引进或研发适用于复杂环境的机械化防治设备,如小型遥控喷雾车、高架喷雾装置等,以解决人工防治的难题,并确保药液能均匀喷洒至植株的中下部叶片。此外,任城区可定期举办防治技术培训会,着力提升苗农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防范意识与防治技能,引导他们科学、合理地开展防治工作。
3.4 提高社会参与度
为有效治理任城区外来入侵生物引起的林业虫害,提高社会参与度至关重要。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如设立专项防治基金和推广政策性森林保险,对积极参与虫害防治的林业从业者给予经济激励和补贴,以减轻其经济负担并降低风险预期,从而提高其防治积极性。同时,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知识的宣传普及,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利用媒体平台等多种方式,提高林业从业者对病虫害防治重要性的认识。组织专家深入林间地头,开展现场指导和技术培训,增强其防治能力。此外,借鉴其他地区的治理经验,构建多元化参与机制,鼓励林地周边居民与志愿者参与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工作,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还可以扶持和发展社会化防治组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提高任城区林业防治效率和质量,共同构建全民动员、群防群治的林业病虫害防控格局。
3.5 强化检疫措施
任城区在应对外来入侵物种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森林植物检疫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构建全面而严谨的检疫工作体系。从源头着手,强调产地检疫的重要性,系统开展产地检疫的调查与登记工作,以确保对林业有害生物的早期发现与有效控制。为进一步优化检疫流程,需要不断完善林业植物调运检疫审批服务平台,严格执行检疫要求书制度,对报检、受理、现场检疫、疫情处置及证书签发等调运检疫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这一举措不仅能够提高检疫工作的透明度与公正性,还能有效防止有害生物的非法传播。在园林绿化工程的实施过程中,更需要严把苗木采购与调运关,要求供货商必须提供有效的植物检疫证书,并向林业检疫部门申请复检。苗木只有经过严格的检疫程序并确认合格后,才能被用于绿化工程,从而有效阻断有害生物通过苗木传播的途径。
4 结语
任城区在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工作中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采取丰富树种及种植结构、进行综合防治、消除防治死角及提高社会参与度等措施,可以取得显著成效。未来,任城区将继续加强检疫措施的实施和动态监管体系的完善,确保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得到有效控制,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谷梅红,赵娜.遂平县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结果与防控对策[J].现代园艺,2024,47(3):84-87.
[2] 胡博,尕让高布.两当县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及防控研究[J].中国林副特产,2023(4):56-58.
[3] 高楠楠.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现状及防控对策[J].森林防火,2023,41(1):87-89.
[4] 延新新,王娜,杨姣,等.浅谈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在林业生产中的作用[J].新农业,2022(24):
58-59.
[5] 夏明辉,赵燕,江鸿燕,等.济南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特点及防控对策[J].生物灾害科学,2022,45(3):340-344.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