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来,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为推动广西平果市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论述平果市家庭农场发展概况,分析存在家庭农场主综合素质水平不高、农场发展资金投入力度不够、管理理念落后等问题,提出注重农业人才的培育、拓宽资金扶持渠道、提升家庭农场的现代化理念和经验等对策。
关键词 家庭农场;发展现状;乡村振兴;广西平果市
中图分类号:F324.1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4.040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地位,并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和标准,此后连续10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要鼓励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在此背景下,全国家庭农场发展迅速,由2013年的
7.23万家增加至2024年的400余万家。为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加快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决策部署,广西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意见》(桂政办发〔2015〕125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家庭农场培育计划(2019—2022年)》(桂农办发〔2019〕25号)等文件,加快家庭农场的培育发展。在国家、自治区及百色市的政策指引下,广西平果市家庭农场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既提高了农民收入,又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 平果市家庭农场发展概况
平果市为广西县级市,由百色市代管,地处国家“西部大开发”形成的“南-贵-昆”经济带的咽喉地带,是大西南出海的重要通道[1]。平果市下辖9镇3乡,全市耕地面积4.66万hm2,已经初步形成以畜禽、桑蚕、果蔬、渔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格局,为平果市家庭农场的发展奠定了产业基础。在国家、自治区及百色市的政策指引下,平果市陆续出台了《平果县家庭农场培育计划(2019—2022年)》(平政办发〔2020〕63号)、《平果市2020年家庭农场实施方案》(平政办发〔2020〕105号)等文件,家庭农场的数量自2015年初建的2家发展到2023年的1 054家,农场总产值达到67 838万元,已经成为平果市农村经济发展中效益最显著、带动能力最强、发展前景最好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2020年,平果市被评为自治区级“家庭农场”示范县。平果市的家庭农场主要分布在太平镇、马头镇、果化镇、四塘镇、新安镇等地,其中太平镇占比最大,为19.35%;产业重点分布在种植业、畜牧业和种植养殖结合,以畜牧业为主,产业类型多样化。
2 平果市家庭农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综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百色市农业农村局、平果市农业农村局的数据统计,针对家庭综合素质、农场劳动力人数、土地经营规模、资金来源、经营模式及销售模式等指标,通过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形式收集数据。发放共收集有效问卷147份,主要对太平镇、果化镇、马头镇、榜圩镇及同老乡的部分家庭农场进行调研,共有县级示范农场7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5家、区级示范家庭农场1家。调研发现,虽然平果市的家庭农场发展迅猛,但是发展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2.1 家庭农场主综合素质水平不高
经营家庭农场,提升家庭农场的组织效能,农场主除了要掌握先进的农业科技,还要求掌握财务、人力、市场销售等方面知识[2]。由表1可知,从农场主年龄结构来看,46岁以上的农场主占比达61.22%,年龄普遍偏高;从受教育文化程度来看,教育文化水平超80%集中在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从农业知识与技能来看,只有45%的农场主接受过简单的培训,大部分农场主的农作物种植、动物养殖、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知识和技能来源于化肥、农药销售员推广传授;从劳动力构成来看,劳动力普遍不足,大多数家庭农场为夫妻档农场,劳动力为2人的家庭农场占比达58.50%,小规模化4人及以上的农场仅占14.29%;从经营理念来看,大部分农场主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理念,仅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80%以上的家庭农场没有明确的分工与权责分配,也没有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和生产标准,市场化意识不强和品牌概念模糊,缺乏可持续发展和长远规划,普遍缺乏现代化农业发展理念和管理知识。总体来说,平果市家庭农场主劳动力结构不合理、受教育程度低、管理经营水平不高,制约了家庭农场的市场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2.2 农场发展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家庭农场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及生产的加强,这些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3]。2019年,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关于下达2019年第二批中央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通知》,平果市获得了49万元的家庭农场发展资金,用于鼓励家庭农场改善生产经营条件、提质增效;2023年,平果市安排230万衔接资金用于平果市种植蔬菜的家庭农场及种植园。但由于县级财政资金有限,依靠县级财政或者自筹资金推动家庭农场发展成效缓慢,如2023年的资金仅有38户种植园或者家庭农场得到了补助,而平果市第一家家庭农场从2015年成立至今,近10年来得到的政府资金支持仅24万元,补贴力度仍然较小,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在调研的147家家庭农场中,有77.55%的家庭农场未得到政府的资金扶持。
家庭农场面临着较大的投资压力,农场主必须通过融资、借贷等形式进行建设家庭农场,但平果市家庭农场的融资渠道匮乏,主要为自筹资金、银行贷款、民间借贷3种,部分农场筹集的资金有限,加上农业生产过程具有周期长、资金回笼缓慢等特点,目前大部分家庭农场经营仍处于亏损状态,严重挫伤了农场主的积极性,导致很多家庭农场发展后劲不足。虽然近年来银行贷款利率不断降低,但银行正规渠道资金借贷的资金数额不高,借贷额度无法满足家庭农场日常运营的实际需求,调研的147家家庭农场中有33.33%的未使用银行贷款,而其他家庭农场主则认为,在贷款过程中存在贷款额度低、手续复杂、缺乏抵押物和信用记录等问题。
2.3 管理理念落后
受自然灾害频发、产品附加值低、销售渠道不宽及缺乏现代管理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平果市家庭农场收益不高。近年来,平果市受极端天气影响,低温冷冻、台风、干旱、冰雹等灾害性天气频发,导致农作物减产。48%的农场主认为自然灾害是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但93%的家庭农场都没有参加农业保险,因此家庭农场常常因自然灾害而损失惨重。
平果市家庭农场仍然依赖着传统的销售方式,大部分家庭农场都是等待收购商上门收购,或是直接批发运送至周边较大的农贸市场,农产品基本不进行加工[4]。这种方式受限于地理位置、品牌知名度、人流量等因素的影响,销售量和价格往往有所波动,导致农产品丰产不丰收,降低家庭农场整体经济效益。同时,69%的家庭农场主未思考过如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86%的家庭农场未进行产业创新方面的投入,因此在农产品的种植、养殖、采摘、包装等环节,只能以原材料的形式销售,缺乏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并且大多家庭农场缺乏品牌培育意识,只有5%的家庭农场注册了商标,品牌培育缓慢,知名度低,导致家庭农场收益不佳。
2.4 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
截至2023年底,平果市家庭农场的数量为1 054家,经营耕地总面积为3 626.67 hm2,平均每个家庭农场的经营耕地面积为3.44 hm2。在规模上,平果市平均每个家庭农场的经营耕地面积已经超过广西2021年2.59 hm2的水平,但与全国14.44 hm2的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在数量上,武鸣区、横州市两地2021年家庭农场数量已经超过5 000、3 000家,平果市与其相比差距较大[5]。原因主要是平果市为石漠化地区,土地连片程度较低,难以进行土地流转和实现规模化经营。此外,平果市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平果市家庭农场多为自我管理的小型生产经营户,在调研的147家家庭农场中,大部分为单一家庭农场模式,占51.02%,缺少联合合作;平果市龙头企业多集中在马头镇、太平镇、四塘镇及坡造镇等靠近县城且资源丰富的地区,而资源较为匮乏和偏远地区则未能有效得到带动;在调研过程中,许多农场主对示范家庭农场缺乏了解,也不清楚哪些家庭农场具备此资质,导致示范家庭农场未能发挥应有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截至2023年底,平果市仅有11家自治区级“示范家庭农场”。
此外,平果市缺乏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农机户等。这些组织在平果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服务层次低、规范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导致其带动能力不强,难以为广大农民提供全面、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截至2023年底,平果市共有合作社378家,且存在较多“空壳社”。
3 平果市家庭农场发展对策
3.1 注重农业人才的培育
农业人才是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1)针对文化素质偏低的农场主,可以通过专家实地教学讲解、农场主群体日常交流学习,以及利用农家书屋、抖音、微信公众号等资源,定期开展涵盖种植养殖技术、除虫防灾、销售加工、电商服务等内容的现代化农民培训,以提高农场主的经营管理能力,帮助他们持续掌握并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对于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文化水平的农场主,鼓励其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及考试,参加中高等职业教育,不断提高学历层次。2)政府部门应优化人才引进渠道和机制,制定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农村经纪人、外出务工青年等支持家乡的家庭农场事业的发展,为家庭农场输送更多年轻、优秀的新型职业农民和致富带头人。
3.2 加强拓宽资金扶持渠道
由相关的农业部门、财政部门、金融管理部门携手探讨设立平果市家庭农场专项基金的合理性,并规定专项基金的认购金额、认购期限,从而建立家庭农场财政补助体系,加快兑现家庭农场补助资金;加强平果市相关产业补助的政策宣传,鼓励普通家庭农场通过申请示范家庭农场的方式获取政府补助资金。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家庭农场抵押物和担保物范围,积极探索创新抵押方式,创新地方特色险种,扶持菜椒、沙糖橘、火龙果等优势农产品的发展,建立家庭农场信用等级评定体系,将信用评定与家庭农场的贷款结合,并优化或简化服务或办事流程,取消不必要的审评过程,提升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性。同时,加强银行类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保险机构的三方合作,广泛宣传农业保险政策,加深家庭农场主对农业保险的了解并提高其对保险的接受意愿。
3.3 提升家庭农场的现代化理念和经验
立足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根据平果市的资源、气候等条件,选择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重点发展火龙果、葡萄、大青枣、桑蚕、油茶、莲雾、茶叶、中药材等特色种植业。同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完善产业风险筛查预警和防范化解工作机制,鼓励家庭农场购买农业保险,以形成综合的防御体系,加强农作物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
构建电商平台,加强家庭农场的营销服务。根据平果市产业特色、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建立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并加强对已有电商平台如“平果扶贫馆”“平果农特产品生鲜专营店”等的推广。构建全产业链条,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或升级具备冷藏、冷冻、加工、包装、分拣、配送等功能的冷链物流中心。通过构建涵盖种植、加工、贸易、服务等环节的农产品全产业链,提高冷链物流的集散能力,扩大其辐射范围。利用“家庭农场+互联网”的模式,将农产品从田间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促成产业链条的灵活成长。
通过工业反哺农业,打造好特色农业这一新标签,塑造“平生好果”区域公共品牌,并积极参与各类农博会活动,利用电视节目、微博、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加强对平果市特色品牌产品的宣传;鼓励家庭农场生产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建设特色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基地,打造示特色农产品品牌;推进“三品一标”建设,鼓励家庭农场申请注册商标,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并通过田园观光农业、“互联网+农业”等方式扩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
3.4 发展多元化合作模式,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加强对家庭农场主的培训,利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政策激励,促进“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家庭农场+合作社”“家庭农场+超市”“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基地+农户”“党建引领+家庭农场等”模式的联合发展,扶持专业大户建设家庭农场,鼓励家庭农场与龙头企业、超市等紧密合作,签订购销合同,支持家庭农场组建或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机制。同时,加强示范性家庭农场的创建工作,让优秀的家庭农场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涉农企业,对家庭农场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专业指导,提高家庭农场的市场服务水平。同时,不断拓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农机户等组织机构的服务内容,提供从种到收、从产到销的全链条服务,满足家庭农场的多元化需求。助力搭建区域性农业技术社会服务综合平台,定期发布技术指南、价格信息、供需形势等市场情报,同时提供农业灾害预警等综合性服务。持续加强家庭农场“一码通”宣传推广工作,不断提高家庭农场的数字化管理服务水平,激发家庭农场的发展活力。
4 结语
为促进平果市家庭农场高质高效健康发展,应进一步完善相关补助政策,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及引进,提高品牌建设水平,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创新经营思路,加快家庭农场的转型升级。同时,应加强对家庭农场发展案例的对比研究,为平果市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经验和启示。
参考文献:
[1] 黄光金,方峥.广西平果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实践[J].畜牧兽医科学,2018(22):87-88.
[2] 张亚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下我国家庭农场发展障碍与解决对策[J].农业经济,2023(8):3-6.
[3] 刘萍平.浅谈中国家庭农场的现状[J].新农民,2024(2):13-15.
[4] 黄丽婷.农民合作社电商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广西平果县为例[J].时代经贸,2018(26):52-54.
[5] 孟菲平,韦润宇,何新华,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路径研究:基于广西全区家庭农场数据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13):239-244.
(责任编辑:张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