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但病虫害严重影响油菜产量和品质。为有效控制安徽省滁州市油菜种植中病虫害的发生,保障油菜产量,提升油菜品质,促进油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分析了当地常见的油菜霜霉病、油菜菌核病、油菜黑腐病、油菜根肿病等病害,以及蚜虫、菜粉蝶等虫害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并提出了基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综合防控策略。
关键词 油菜;病虫害;防治;安徽省滁州市
中图分类号:S435.6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6.020
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其籽粒含油量高,产油量占国产油料作物的50%左右。油菜生长过程中易受多种病虫害侵袭,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制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效防治油菜病虫害,对于保障油菜生产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1 滁州市概况
滁州市地处安徽省东部,总面积达1.35万km2,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季风显著,气候湿润,年平均气温为15.4 ℃,年平均降水量在1 000~1 100 mm,无霜期约210 d。滁州市降水量分布不均,南部和东部地区降水量普遍高于北部和西部地区,春季降水适中,夏季降水集中,而秋冬两季则相对干燥。2024年,滁州市油菜种植面积达到26 880 hm2,主要种植区域集中在凤阳县、定远县、全椒县和来安县。这些地区的地形地貌和土壤条件适宜油菜生长,农民种植油菜的经验也相对丰富,从而形成了滁州市油菜种植的特色区域。
2 滁州市油菜常见病虫害
2.1 主要病害
滁州市湿度较大,为多种油菜病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油菜常见病害有油菜霜霉病、油菜菌核病、油菜黑腐病及油菜根肿病等。
油菜霜霉病的典型危害症状是油菜叶片出现近圆形或不规则形黄绿色至黄褐色病斑,后期病斑背面长出灰白色霉层,严重时叶片枯萎脱落,影响光合作用和产量。高湿、低温的环境有利于油菜霜霉病的发生,其病菌主要通过风雨传播,也可随带菌种子传播。
油菜菌核病的危害症状表现为油菜茎基部出现水渍状褐色病斑,逐渐扩展,并产生黑色鼠粪状菌核,导致茎秆腐烂,植株枯萎。油菜菌核病病菌在土壤中以菌核越冬,通过土壤传播,尤其在土壤湿度大、通风不良、有机质丰富的条件下易发生。
油菜黑腐病的初期危害症状为油菜叶片出现水浸状黄绿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并变成褐色或黑色,叶脉清晰可见,后期茎基部出现黑色溃疡,导致植株枯萎。油菜黑腐病病菌主要通过土壤和种子传播,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侵染。
油菜根肿病的主要危害症状表现为油菜根部膨大,形成大小不等的瘤状物,影响根系吸水和养分吸收,导致植株生长不良,叶片黄化,甚至枯死。油菜根肿病病菌在土壤中以休眠体存活,通过土壤传播,偏酸性的土壤环境更有利于病菌的生长[1]。
2.2 主要虫害
在滁州市,油菜常见虫害有蚜虫、菜粉蝶等。
蚜虫体型微小,通常呈绿色或黄绿色,其刺吸式口器会吸取油菜叶片汁液,导致叶片卷曲、黄化甚至脱落,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和植株生长。蚜虫是多种病毒病的传播媒介,其传播效率与蚜虫密度及气温密切相关。滁州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春季气温回升迅速,且常伴随干旱,为蚜虫的快速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蚜虫常在早春和晚秋大发生。
菜粉蝶的幼虫以啃食油菜叶片为生,取食量巨大,尤其在3龄后,能将叶片蚕食殆尽,造成严重的缺苗断垄。在滁州市,菜粉蝶一年可发生多代,世代重叠,多集中在夏季危害。菜粉蝶传播途径主要依靠成虫的飞行扩散,以及人为活动带来的虫卵或幼虫传播[2]。
3 油菜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3.1 农业防治
针对滁州市油菜种植中常见病虫害,应优先采用农业防治措施,该方法不仅更加经济环保,还能从根本上提升油菜的抗逆性。1)合理轮作。滁州市油菜种植面积较大,长期单一种植易导致土壤中病原菌和虫卵累积,加剧病虫害发生。建议将油菜与非十字花科作物实行轮作。例如,在油菜收获后种植小麦、玉米或大豆等作物,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中油菜病虫害的残留,降低翌年油菜病虫害发生概率。这种轮作模式不仅能改善土壤肥力,还能有效抑制病虫害的滋生和蔓延,为油菜的健康生长创造更有利的环境。2)选择抗病虫害的品种。优良品种的选用,是构建油菜抗病虫害的第一道防线,能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应根据滁州市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高产稳产的油菜品种。例如,在油菜根肿病高发区,可优先选用华油杂62R、华油杂5R等抗性品种;在油菜菌核病易发区,则可考虑种植中油821、沣油737等抗病性较强的品种。3)适时播种。滁州市油菜种植一般在秋季进行,播种过早或过晚都可能导致油菜生长发育不良,从而降低其抗病虫害的能力。4)科学施肥。氮肥施用过量易导致油菜徒长,反而降低抗病性,而磷钾肥则能增强油菜的抗逆性和抗病能力。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平衡营养供应,可以促进油菜健壮生长,提高其抗病虫害能力。5)加强田间管理。种植油菜时要注意及时排水,避免土壤积水导致的病害发生;加强通风,以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定期除草,以清除病虫害的寄主或栖息地。此外,应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减少病虫害的传播途径[3]。
3.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方法是一种环保、经济、高效的病虫害防治辅助手段,能有效降低农药用量,减少环境污染。针对滁州市油菜种植中常见的蚜虫、菜粉蝶等害虫,可有效实施色板诱杀技术。该方法利用害虫对特定颜色的趋性,如蚜虫对黄色的显著偏好,在油菜田间设置数量充足的黄色粘虫板。这些粘虫板通常为亮黄色,表面涂有黏性物质,能有效黏住趋色性强的蚜虫。粘虫板的设置高度应略高于油菜植株,以最大限度地吸引蚜虫。每667 m2油菜田建议设置10~15块粘虫板,并保持一定间距,确保诱杀效果。定期检查并更换粘虫板,及时清理粘附的蚜虫,以维持其粘性及诱杀效率。除了蚜虫,色板诱杀方法对其他具有趋色性的害虫也有一定效果,但需要根据具体害虫的趋色性选择合适的色板颜色。黑光灯诱杀技术则充分利用许多油菜害虫的趋光性,尤其对在夜间活动频繁的害虫。黑光灯发出特定波长的紫外光,吸引害虫靠近,然后通过物理方式将其消灭。这通常包括在灯下放置水盆或粘虫板,使被吸引的害虫落入水中或黏在板上。黑光灯的设置高度和数量需要根据田间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一般每667 m2设置2~3盏,灯下配备合适的集虫装置,并定期清理集虫装置,以保证其持续有效的杀虫效果[4]。
3.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立足于保护生态平衡,充分利用自然界中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提升油菜种植的可持续性。针对蚜虫,可以充分利用七星瓢虫、异色瓢虫等捕食性瓢虫,以及蚜茧蜂等寄生性昆虫。这些天敌昆虫能够有效地控制蚜虫种群数量,减少其对油菜的危害。在油菜种植中应避免使用对天敌昆虫具有高毒性的化学农药,并通过营造适宜的天敌昆虫栖息环境来促进其种群繁衍。例如,在油菜田间种植一些蜜源植物,为天敌昆虫提供食物来源,同时减少农药的使用频率和强度,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的生存空间。对于菜粉蝶,可投放赤眼蜂,赤眼蜂的寄生能力强,能够有效降低菜粉蝶的种群密度。天敌昆虫的释放时间和数量需要根据各地块具体害虫虫情进行调整,确保防治效果最佳,并避免盲目施放造成资源浪费。生物农药的应用是生物防治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许多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已成功应用于油菜病虫害的防治。例如,苏云金杆菌制剂对菜粉蝶等鳞翅目害虫具有显著的杀灭效果,且对人畜及环境安全。施用时,需要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上的规定进行操作,选择合适的施药时期和方法,以确保药效和安全性。针对油菜的真菌性病害,如油菜霜霉病、油菜菌核病等,可以选用哈茨木霉菌、多粘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这些生物制剂能够有效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减轻病害的发生。生物农药的药效发挥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施用生物农药时,需要提前做好预判,并结合其他防治措施,才能更好地控制油菜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3.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需要遵循“安全高效,精准施药”的原则,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严格遵守用药剂量和安全间隔期,以保障油菜品质安全和生态环境。防治油菜霜霉病,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45%施保克水乳剂1 500倍液喷雾,每隔7~10 d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以有效抑制病菌蔓延。防治油菜菌核病,在油菜初花至盛花期,可使用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或20%氟唑菌酰胺悬浮剂,或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采用无人机喷雾,每隔7 d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以降低油菜菌核病的发生率。防治油菜黑腐病,可用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800~1 000倍液拌种;苗期可喷施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以预防病菌侵染。防治蚜虫,可使用3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喷雾,均匀覆盖油菜植株,可有效控制蚜虫数量。防治菜粉蝶,可使用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或11.6%甲维氯虫苯悬浮剂喷雾,在菜粉蝶幼虫3龄前喷施效果最佳。在进行化学防治时,应注意轮换用药,避免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同时,应加强对农药残留的监测,确保农产品安全。此外,化学防治应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相结合,实施综合防控策略,才能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油菜种植的可持续发展[5]。
3.5 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
有效的病虫害监测预警对于滁州市油菜生产至关重要,其能为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提供关键信息,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虫害造成的损失。为此,建议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在油菜种植区域内设置多个监测点,这些监测点应覆盖不同种植环境和油菜品种,以便全面掌握病虫害发生情况。监测人员应定期对油菜田进行实地调查,仔细观察植株生长状况,并记录病虫害发生种类、数量、分布范围等信息。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病虫害监测效率和精度,如应用遥感技术进行大范围的病虫害普查,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田间环境参数(温度、湿度等),并结合图像识别技术自动识别病虫害症状。这些数据将被输入预警模型中,该模型将根据历史数据、气候预测和病虫害发生规律,预测未来病虫害的发生风险,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应通过多种渠道发布,如短信、微信公众号、农业广播等,确保信息能够及时传达给每一位种植户。为提高病虫害预警信息的准确性和针对性,需要定期对预警模型进行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监测方案[6]。同时,应加强对种植户的培训,提高其病虫害识别和防治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病虫害监测预警工作,形成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种植户共同参与的监测预警网络。
4 结语
滁州市油菜种植面临着多种病虫害的威胁,这直接关系到油菜产量和品质,进而影响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因此,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通过加强农业防治、合理运用物理和生物防治方法,并科学使用化学农药,同时建立完善的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才能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最终实现油菜稳产高产,推动滁州市油菜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凌秋霞.歙县油菜高产种植技术推广及病虫害防治的建议讨论[J].种子世界,2024(12):93-95.
[2] 谈旭霞.浅谈油菜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措施[J].河北农业,2024(12):56-57.
[3] 何琼,钟意,杨逢春,等.宜宾市观赏油菜病虫害调查与防控策略[J].中南农业科技,2024,45(12):63-65.
[4] 袁芳.油菜种植的田间管理与病虫害防治策略[J].种子科技,2024,42(23):128-130.
[5] 马孝斌.基于卓尼县的油菜病虫害防治技术及推广创新实践[J].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2024(10):88-90.
[6] 严意鲲.油菜高产种植方法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J].棉花科学,2024,46(1):14-16.
(责任编辑:刘宁宁)
作者简介:华如枝(1983—),本科,农艺师,研究方向为油菜种植。E-mail:hua_1258@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