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林业视角下遵义市茶树栽培技术探讨

known 发布于 2025-07-24 阅读(278)

摘 要 在贵州省遵义市茶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茶树种植与管理模式带来的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了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促进遵义市茶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升茶叶品质与产量,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基于生态林业视角探讨生态林业对茶树种植管理的影响机制,介绍了生态林业视角下茶树栽培技术要点,包括茶园选址与规划、茶树品种选择、创新种植模式、抚育管理等。

关键词 生态林业;茶树;栽培;贵州省遵义市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6.019

遵义市作为贵州省的重要茶叶产区,茶树种植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遵义市茶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形成了“遵义红”“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正安白茶”等区域公用品牌。遵义市茶产业综合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茶产业已然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全市农业“2+5+N”主导产业之一,在促进经济增长、带动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茶树种植与管理模式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如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病虫害频发及茶叶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遵义市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生态林业理念应运而生,其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平衡性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茶树种植与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向。

1 生态林业对茶树种植管理的影响机制

生态林业作为一种新型的林业发展理念与模式,是在对传统林业发展模式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主要以生态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原理为指导,旨在构建一个多目标、多功能、多成分、多层次,且组合合理、结构有序、开放循环、内外交流、能协调发展、具有动态平衡功能的巨大森林生态经济系统[1]。生态林业对茶树的种植与管理有着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1.1 改善小气候

生态林业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能有效地调节茶园内的光照、温度、湿度等小气候因素。在茶园内合理种植遮阴树,如银杏、樟等高大乔木,能在夏季高温时段遮挡强烈的直射光,降低茶园温度,避免茶树遭受高温灼伤。同时,遮阴树的存在增加了漫射光比例,有利于茶树进行光合作用,提高茶叶的品质与产量;温度调控方面,冬季防护林带可以阻挡冷空气的直接侵袭,减缓风速,减少茶园热量散失,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生态林业系统中的植被通过蒸腾作用向空气中释放水分,增加空气湿度[2]。

1.2 保持水土

茶园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土壤侵蚀问题较为突出。在生态林业实施下,树木根系能牢牢地固定土壤,增强土壤的抗冲性与抗蚀性。树木根系深入土壤,盘根错节,将土壤紧紧固定,防止其在降雨或水流冲刷下轻易流失。林下的枯枝落叶层能缓冲雨滴对土壤表面的直接冲击,减少雨滴溅蚀土壤的程度,并且随着时间推移,枯枝落叶经微生物分解,转化为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进一步增强茶园保水保土能力。

2 生态林业视角下的茶树栽培技术要点

2.1 茶园选址与规划

茶树适宜种植在较为平缓的山地或丘陵地带,一般坡度以15°~25°为宜。一般海拔每升高100 m,气温会下降0.6 ℃左右。适宜的海拔能促使茶树生长周期延长,积累更多的内含物质,提升茶叶香气与滋味。例如,遵义市湄潭县的部分高山茶园,海拔在800~1 200 m,所产茶叶具有香气高长、滋味醇厚的特点,备受市场青睐。茶树偏好酸性土壤,适宜种植在pH值在4.5~5.5的土壤条件下。在该酸性环境下,土壤中的铁、铝等微量元素更易被茶树根系吸收,有助于茶叶内含物质如茶多酚、氨基酸等的合成。

茶园周边应有洁净、稳定的水源,如溪流、水库或优质地下水等,以满足茶树生长过程中的灌溉需求。茶树生长过程中对水分要求较高,年降水量需在1 000 mm以上,且生长季节的月降水量不应低于100 mm。在干旱季节,充足的水源可确保及时灌溉,维持茶树正常的生理活动。茶园应生物多样性丰富,丰富的植被能够构建复杂的生态群落,吸引害虫天敌栖息繁衍,形成天然的生物防控体系。

2.2 茶树品种选择

茶叶品质形成受茶树品种遗传特性主导,不同品种茶叶内含成分差异显著[3]。例如,“湄潭翠芽”主栽品种福鼎大白茶、湄潭苔茶、黔茶1号,富含氨基酸,制成绿茶后滋味鲜醇回甘、毫香显著;“正安白茶”选用的白叶1号品种,氨基酸含量极高,在特定白化期采摘加工,茶叶外形优美,口感鲜爽回甘,市场认可度高。合理搭配品种,可丰富遵义市茶叶产品风味,满足市场多元消费需求。

遵义市病虫害发生具有季节性、区域性规律,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易形成病虫害高发态势。构建多品种茶园,能打破害虫食物链,抑制病原菌传播。例如,在易发生茶小绿叶蝉、茶尺蠖的区域,搭配种植抗虫性较强的黔湄601与感虫性低的苔茶品种,利用黔湄601植株形态、生化抗性干扰害虫取食与繁殖。苔茶在当地适应性良好,能形成天然防护屏障,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保障茶叶品质,维护茶园生态平衡,促进茶叶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2.3 创新种植模式

1)茶-防护林复合种植模式。在遵义市的诸多茶园,茶-防护林复合种植模式得到广泛应用。以湄潭县核桃坝村为例,茶园周边及内部合理布局防护林,树种多采用当地适生的杉木、马尾松等针叶树与杨树、泡桐等阔叶树搭配。针叶树树形挺拔,冬季防风效果显著;阔叶树在夏季枝叶繁茂,遮阴降温能力强。呈带状或网状分布的防护林带,有效调节茶园小气候,夏季可使茶园内气温降低2~3 ℃,风速减弱30%~40%,减轻茶树热害与风害;冬季能阻挡冷空气侵袭,茶树冻害发生率降低20%~30%,为茶树营造相对稳定的生长环境,保障茶叶产量与品质。

2)茶-经果林间作模式。①茶园间作猕猴桃。春季,猕猴桃展叶迟,不与茶树春梢萌发争光照;夏季,枝繁叶茂,为茶树遮阴,避免强光直射,降低茶园温度,利于茶树新梢持嫩性提升;其根系分布较深,与茶树根系在土壤中分层吸收养分、水分,减少竞争。②茶园间作柿树。秋季,柿树果实成熟,为茶园增添景观,吸引游客采摘,增加额外收益,每公顷茶园间作柿树可增收1.5万~2.0万元。经果林还为害虫天敌提供栖息繁衍场所,增加茶园生物多样性,减少病虫害,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3)茶-草本作物套种模式。幼龄茶树树冠覆盖度小,地表裸露,茶园易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套种的草本植物能迅速覆盖地面,减少雨水冲刷,保持水土效果显著,可使土壤侵蚀量降低40%~50%。套种的花生、黄豆等具有固氮作用,生长季可为土壤补充氮素,提升土壤肥力,使茶树生长速度较未套种的快15%~20%,有利于茶农节省前期管护成本,提高茶园综合效益[4]。

2.4 抚育管理

2.4.1 土壤管理

每年秋末冬初,正值茶树根系生长旺盛期,诸多茶园开展深耕作业,耕作深度为20~30 cm,增强土壤透气性,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加速土壤熟化,利于茶树根系深扎。例如,湄潭县部分老茶园经深耕,茶树根系生物量次年增长约20%,茶叶产量提升10%~15%。除草工作贯穿全年,春夏季人工除草与机械除草结合,及时清除杂草,避免争肥争水;秋季除草后,将杂草覆盖于茶树行间,经自然腐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公顷覆盖杂草3~5 t,可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0.5%~1.0%。部分山地茶园,为保墒防冲刷,在旱季来临前,用稻草、谷壳等覆盖茶树根部,厚度5~10 cm,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夏季降低地温2~3 ℃,冬季保暖防冻,还能抑制杂草生长,降低管护成本,为茶树营造良好土壤微环境。

2.4.2 施肥管理

施肥管理是茶树高效种植的关键一环,直接关系到茶树生长、茶叶产量与品质。在遵义市,茶园施肥需遵循“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基肥以有机肥为主,搭配少量化肥。基肥通常于秋季茶树根系生长旺季施入,一般每667 m2施腐熟农家肥1 500~2 000 kg或商品有机肥300~500 kg,配施氮磷钾复合肥20~30 kg。施用有机肥能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土壤保肥保水能力,为茶树越冬及来年生长储备养分,长期施用可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0%~15%,茶叶水浸出物、氨基酸含量相应提高。

依据茶树不同树龄精准追肥。对于幼龄茶树,以施用氮肥为主,配施磷钾肥,促进树冠扩展。对于1~2年生茶树,每年春、夏、秋季各追肥一次,每667 m2施尿素5~10 kg、过磷酸钙3~5 kg。对于成龄茶树,依据茶叶采摘期追肥,春茶前30天追施氮肥,每667 m2施尿素15~20 kg,促春梢萌发,提升产量;夏秋茶期间,每667 m2追施氮磷钾复合肥10~15 kg,配施适量微量元素肥,增强茶树抗逆性,保证夏秋茶品质。

部分茶农自制有机肥,如将茶树枝叶、豆粕、动物粪便等按一定比例混合堆沤,经3~6个月发酵腐熟,制成富含多种养分的有机肥,不仅成本低,每吨较商品有机肥节省500~800元,还能依据茶园土壤养分状况灵活调配成分,满足茶树个性化需求,实现茶园养分精准供给,促进茶叶优质高产。

2.4.3 水分管理

水分供应状况直接关系茶叶的产量与品质,因此茶农需依据茶树需水特性、当地降水规律,实施多元水分管理举措。

茶农应密切关注土壤含水量变化,借助土壤湿度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土壤水分动态。当土壤含水量降至田间持水量的70%左右,及时开始灌溉。春茶萌发前期,气温回升,茶树需水量增大,若降水不足,立即采用喷灌或滴灌方式补水,确保茶芽顺利萌发生长;夏秋季高温干旱时段,增加灌溉频次,保障茶树生长所需水分,确保叶片光合作用正常进行。

春茶采摘结束后,需在茶树行间铺设稻草、麦秸等,厚度为10~15 cm,既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又能调节土壤温度,夏季降温、冬季保温,还能抑制杂草生长,一举多得。根据遵义市相关茶园数据,铺草后土壤含水量较未铺草茶园提高10%~15%,夏季地表温度降低3~5 ℃,为茶树营造良好生长环境。

水利设施建设同样关键。茶农可依据地形、水源条件,修建蓄水池、灌溉渠道等。蓄水池蓄积雨水,旱季用于灌溉;灌溉渠道连接水源与茶园,确保水能顺利输送至各区域。部分茶园采用智能灌溉系统,依据土壤湿度、气象数据自动调控灌溉水量与时间,精准节水,提升水资源利用率,保障茶园水分稳定供应,为茶叶优质高产筑牢基础。

2.4.4 病虫害防治方法

在生态林业理念指引下,遵义市茶园病虫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并摒弃传统单纯依赖化学农药模式,构建多元立体防控体系。

1)积极引入害虫天敌。例如,在春夏季释放捕食螨防控茶螨,捕食螨以茶螨为食,能有效抑制茶螨繁殖,使螨害发生率降低70%~80%;秋季悬挂寄生蜂蜂卡,寄生蜂将卵产于茶小绿叶蝉等害虫体内,幼虫孵化后取食害虫,控制虫口密度,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60%以上。部分茶园周边种植蜜源植物,如油菜花、紫云英等,为寄生蜂、食蚜蝇等天敌昆虫提供栖息觅食场所,增强茶园生物控害能力。

2)合理应用物理防治手段。例如,可利用害虫趋光性,在茶园每隔30~50 m安装一盏太阳能杀虫灯,每晚自动开启,诱捕鳞翅目、鞘翅目等害虫成虫。一盏灯一季可诱捕害虫数千至上万只,显著降低害虫基数。黄板诱捕蚜虫、粉虱效果显著,每667 m2均匀悬挂20~30张,定期更换,确保诱捕效率,可为茶树营造安全生长空间。

3)合理选用植物源和矿物源农药。例如,在害虫低龄期喷施苦参碱、印楝素等植物源农药,可对害虫起到胃毒、触杀等作用,且易降解,无残留风险[5]。冬季清园时,喷施石硫合剂等矿物源农药,杀菌灭虫,降低越冬病菌、害虫基数,为来年茶园健康筑牢防线,全方位保障茶叶质量安全与生态环境稳定。

3 结语

生态林业理念为遵义市茶叶种植与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向,通过合理规划茶园、选择适宜品种、创新种植模式,以及实施科学的土壤、施肥、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策略,不仅可以有效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提升茶叶品质与产量,还能促进茶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展望未来,遵义市应继续深化生态林业建设,推广应用茶树栽培技术,推动茶产业向更加生态、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鹏.基于生态理念的茶叶种植技术及有效管理[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45(4):113-114.

[2] 周君.生态理念引领下的茶叶种植技术与管理举措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2021(3):86-87.

[3] 梅莹,黄冲,卜应露.农技推广对茶叶生态种植的影响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14(6):62-67.

[4] 杨小红.生态理念引领下的茶叶种植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2(7):172-173.

[5] 危勇兴,郑丽婷.基于生态林业工程的茶叶高效种植与管理技术[J].贵茶,2024(5):19-22.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简介:张家珲(1993—),本科,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为茶叶生产加工及技术服务。E-mail:846934792@qq.com。

标签:  茶树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