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为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论述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农产品类别,分析江都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检测能力与参数覆盖不足、追溯体系建设有待完善、基层监管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问题,提出扩充检测项目与提升检测能力、完善全程可追溯信息化平台、加强监管人员实操培训与考核等对策。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点;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6.033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集散地,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品类多样[1]。近年来,江都区坚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来抓,不断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从总体上看,江都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有必要系统总结江都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实践经验。
1 江都区农产品类别概述
江都区作为农业大区,拥有丰富多样的农产品资源。该区农产品主要可分为种植业、养殖业和水产业三大类。在种植业方面,江都区以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粮食作物主要包括水稻和小麦,经济作物则有蔬菜、果树和特色农产品。其中,果树方面,江都区盛产梨、桃等水果,还包括一些新型品种,如吴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种植的麒麟果[2]。在养殖业方面,江都区主要发展畜禽养殖,包括猪、鸡、鸭等。水产业是江都区的重要农业支柱之一,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濒临长江,水资源丰富。江都区水产品种类丰富,包括各种淡水鱼类和河蟹等。近年来,江都区积极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将其作为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通过不断强化品牌农产品的质量监管,江都区的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金字招牌”农产品,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 江都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2.1 检测能力与参数覆盖不足
江都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不足,检测项目参数覆盖率偏低,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的提高。调研发现,江都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仅能检测农药残留、重金属、非法添加物等常规项目,而对于兽药残留、真菌毒素、硝酸盐等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缺乏必要的检测手段。以蔬菜农残快速检测为例,江都区各快检服务站点通常只能检测个位数的农药成分,《农药产品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通用分析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NY/T 4119—2022)涵盖了462种农药品种的分析方法,江都区农残快检项目参数严重不足[3]。再如,在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江都区检测机构对河蟹、小龙虾等特色水产品的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食用安全指标检测能力不足,难以全面掌控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检测设备方面,江都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匮乏,缺乏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先进检测设备,难以对农产品中低浓度有害物质进行精准检测,制约了江都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水平的提高。
2.2 追溯体系建设有待完善
江都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虽已取得显著成效,承诺达标合格证等追溯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但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消费者需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仍存在优化空间。例如,蔬菜生产中缺乏病虫害智能监测、农事操作自动记录等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导致田间农事活动数据难以实时、准确上传至追溯平台。而屠宰加工、冷链运输、零售终端等环节,由于缺乏与追溯平台的数据互联互通机制,环节间的信息断点现象也仍然存在,产品质量安全状况难以全程可视化管控。二维码追溯标识方面,江都区农产品追溯码普及率仍有漏洞,生鲜乳、水产品等品类产品追溯标识覆盖率偏低,消费者难以通过扫码查询产品生产经营信息[4]。此外,江都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在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产品召回、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功能有待提升,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模型尚未建立,缺乏产品质量问题快速识别、精准溯源、应急处置的智能化手段,难以全面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实际需求。
2.3 基层监管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江都区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专业背景与实际监管工作需求不匹配,制约了监管效能的发挥。部分基层监管人员学历层次不高,缺乏食品安全、农学等相关专业背景,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关键质量控制点、风险防控措施等缺乏全面系统的认知。以农药残留监管为例,部分监管人员对农药的毒理学特性、残留特征、检测方法等专业知识掌握不足,难以有效指导农户科学用药,把控农药残留风险。在日常监管中,基层监管人员难以应用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专业检测技术科学评估农产品质量安全,也缺乏对现代农业物联网、智慧农业等信息化监管手段的实操能力。专业培训方面,针对基层监管人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题培训相对较少。例如,每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仅为40学时,培训内容更新速度难以跟上农业科技进步的步伐,使得基层监管人员专业素质提升缓慢[5]。
2.4 小规模生产主体监管难度大
江都区农产品生产主体以小农户、家庭农场等小规模经营为主,这类生产主体规模小、分布广、组织化程度低,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带来诸多挑战。小规模生产主体普遍面临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的挑战。以蔬菜种植为例,小农户大多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难以严格执行农药使用量、喷洒时间、采收间隔期等农残控制要求。畜禽养殖方面,散养户缺乏科学的饲养管理和动物疫病防控体系,难以有效落实兽药使用、疫病监测等质量安全控制措施。同时,部分小规模生产主体生产记录不规范,经营行为抽查难度大。少数生产者为追求经济利益,在农产品生产中违规使用禁限用农兽药、非法添加物等,却很少主动留存完整的生产记录。使得监管部门难以及时获取生产主体的用药履历、质量检测报告等关键信息,难以判断其生产行为的合规性,质量安全隐患难以及时发现和有效管控。
3 江都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策
3.1 扩充检测项目与提升检测能力
为全面提高江都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急需扩充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项目,提升检测能力。江都区针对性开展农药残留检测能力提升工程,扩大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项目参数,将47种蔬菜水果农药残留国家标准规定的检测项目全部纳入日常检测范围,做到应检尽检、不留死角。同时,江都区强化畜禽产品兽残检测,增加乙酰氨基酚、沙丁胺醇等常见违禁药物残留的检测频次,扩大检测覆盖面。对于水产品,江都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加强与水产养殖主管部门联合,制定江都区特色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规程,明确鲫鱼、鳊等特色水产品药物残留、重金属等检测项目与标准,为水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坚实的检测保障。在检测设备升级方面,江都区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引进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大型精密检测设备,建设与江都区农产品产业规模相匹配的先进实验室,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准确度和通量,增强对农产品有害物质残留的非目标筛查能力。
3.2 完善全程可追溯信息化平台
江都区继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追溯平台,打通产地到餐桌的数据链条,实现全程可追溯、可查询、可预警。农产品生产源头是追溯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江都区可在蔬菜种植基地、家禽养殖场等加大推广应用农事操作自动记录系统,利用条形码、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等技术手段,对农药使用、饲料投放等关键农事操作进行信息化管理,并与追溯平台实时对接,实现种植养殖环节质量安全数据的自动采集与上传。在屠宰加工、仓储运输、零售终端等环节,江都区进一步推动企业追溯系统与政府监管平台的互联互通,依托电子出入库记录、冷链运输温湿度监测系统等数字化管理工具,完善来源去向、质量状况等数据归集共享机制,消除追溯链条的信息盲区。同时,江都区着力提高追溯码赋码普及率,在生鲜乳、水产品等追溯覆盖率偏低的品类持续发力,加快推进承诺达标合格证在农产品包装、销售终端的规模化应用,便于消费者扫码获取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在平台应用方面,江都区基于全链条追溯数据,在现有基础上完善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模型,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及时发现农产品生产经营各环节的食品安全隐患并精准溯源,为产品召回、应急处置等监管措施提供精准依据。江都区还可通过整合追溯平台与12315、12331等投诉举报渠道,针对消费者反映的问题产品快速开展溯源,提高消费纠纷处置效率。
3.3 加强监管人员实操培训与考核
针对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江都区应着力加强监管人员的实操培训与考核,提高队伍专业化水平。江都区结合辖区内农产品主导品类,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例如,针对蔬菜种植环节的监管,可重点开展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农残快速检测方法、农药使用指导等专题培训,邀请农业农村、市场监管等部门的业务骨干担任培训师资,采取案例教学、实地观摩等培训方式,切实增强一线监管人员的农残控制专业能力。对于畜禽水产品监管,可聚焦动物疫病防控、兽药使用管理、水产养殖用药安全等内容,通过组织兽医、渔业等领域专家讲座,强化监管人员对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措施的掌握。同时,江都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能实训,定期举办检测技能竞赛,引导监管人员熟练掌握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专业检测设备的原理和操作规程,提高检测结果分析判定的准确性。在考核方面,江都区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与监管人员绩效考核等挂钩,将日常抽检不合格率、投诉举报办结率、专项整治成效等纳入考评体系,激励监管人员主动提升业务素质。
3.4 建立分级分类监管机制
面对小规模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数量多、分布广、组织化程度低的特点,江都区急需建立分级分类监管机制,提升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江都区可根据农户种养规模、农产品品类特性等要素,将小规模生产主体划分为不同的监管类别,实施差异化的监管措施。对于蔬菜小农户等分散性强的生产主体,可采取“定期巡查+专项抽检”的方式,通过“查防并举、以查促防”提高小农户生产过程管控水平。例如,对于蔬菜种植户,在日常巡查中可重点检查农药使用台账,督促农户做好农事操作记录,同时定期开展农药残留专项抽检,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规范用药行为。对于畜禽散养户,江都区严把养殖场所备案审核关,要求申请备案的散养户具备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动物防疫等基础条件,引导散养户规范养殖行为。在散养户日常监管中,可采取“明察暗访”方式,采取现场检查、暗访抽查等多种手段加强对疫病防控、兽药使用等关键环节的监管。同时,江都区应强化小规模生产主体的教育培训,组织开展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专题培训,提升小农户、散养户的质量安全意识。针对培训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可引入“培训券”等激励机制,根据参训主体落实培训要求的情况,给予一定培训补贴,调动小规模生产主体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4 结语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监管部门、生产经营者、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协同发力。江都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践中,针对监管难点探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对策,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江都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标准体系,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加快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卢有红,竺厚富.扬州市江都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7(24):243-244.
[2] 李斌,殷苑铭,张丽.扬州市江都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J].食品安全导刊,2023(16):35-38.
[3] 卞玲莉.扬州市江都区“邵伯菱“区域品牌建设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8.
[4] 张雪冰.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监管的实践与思考[J].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2024(5):112-114.
[5] 甘娟.新形势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点与对策建议探讨[J].农家科技,2022(9):89-91.
(责任编辑:张春雨)
作者简介:殷苑铭(1989—),硕士,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E-mail:7528795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