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田水利灌溉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known 发布于 2025-07-26 阅读(421)

摘 要 甘肃省农业灌溉水资源较为匮乏,制约着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水平,对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为提升甘肃省农田水利灌溉的系统性和科学化水平,切实解决水资源短缺困境,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注入新的动能,以甘肃省农田水利灌溉现状为切入点,分析甘肃省农田水利灌溉工作存在的灌溉管理体制不健全、灌溉设施建设滞后、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不足、水资源调控能力薄弱及用水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并提出健全灌溉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改造灌溉设施;因地制宜,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强化水资源统筹调度,优化配置水资源;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合理调控用水量等对策。

关键词 农田水利;高效灌溉;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06.055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处黄河上游,地跨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总面积42.58万km2。甘肃省气候干旱少雨,日照时间长,年平均降水量仅398.5 mm,东西部分布不均。甘肃省农业基础较为薄弱,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较大。2023年,甘肃省粮食种植面积271.1万hm2,粮食总产量1 272.9万t。由于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对促进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1 甘肃省农田水利灌溉现状

甘肃省因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极度重视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2023年,甘肃省改造提升农村供水工程54处,新建水库等调蓄设施19座,实施25处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规模化工程覆盖人口比例分别达到90.5%和64%。2024年,甘肃省出台多项政策文件,明确农业节水目标任务,主要是在河西和沿黄灌区重点推广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中东部旱作区重点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两类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面积将各达50万hm2。截至2024年6月底,甘肃省灌溉区累计完成农业节水技术推广面积89.586万hm2,为节水增粮提供了技术支撑。个别地区先行先试,探索智慧灌溉、适水种植等新模式,农作物节水降本增效成果显著。总体来看,甘肃省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正处于加快发展期,将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拓展广阔空间。

2 甘肃省农田水利灌溉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灌溉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甘肃省农田水利灌溉管理体制建设滞后,制约了高效节水灌溉的推进。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农田水利灌溉仍沿袭传统的分级管理模式,决策执行效率低下,灌区自主权和市场化程度不足[1]。用水者协会等新型管理主体的组建推进缓慢,农户对节水灌溉的参与意识淡薄。同时,甘肃省农田水利灌溉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和制度约束,不同地区之间在管理体制、运行模式上存在较大差异,部门分割、政出多门的状况时有发生,灌溉用水定额和计量手段滞后,精细化管理水平不高。此外,甘肃省农田水利灌溉相关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对违法用水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大,执法监管力量薄弱,难以有效制止农户的违规用水行为。

2.2 灌溉设施建设滞后

甘肃省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高效节水灌溉的推广应用。甘肃省大部分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工程等级较低、防渗能力差,渠道漏失、淤积等问题普遍。许多干支渠道年久失修,渠身开裂、塌方,影响行水顺畅。农田供水管网陈旧老化严重,管材质量低劣、漏失严重。部分地区仍未建成完善的供水管网系统,制约了先进节水灌溉技术的大面积推广。灌区内的水闸、阀门等控制设施生锈残破,失去调节功能。甘肃省还缺乏先进的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设施,现有少量设施也由于管护不善,堵塞、损坏严重。灌溉站房、泵站等配套设施落后,难以满足现代化灌溉需求。

2.3 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不足

甘肃省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不足,制约了高效节水灌溉的全面推进。在甘肃省农田水利灌溉中,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在许多地区仍占主导地位,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和操作粗放、水资源浪费严重。即使在部分地区推广了喷灌、微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由于管理和操作不当,也难以完全发挥节水效果。同时,甘肃省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对新型节水灌溉技术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有限[2]。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缺乏有效途径,很多先进适用技术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2.4 水资源调控能力薄弱

在甘肃省农田水利灌溉中,水资源调控能力薄弱,导致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甘肃省缺乏完善的农田水情监测预警体系,难以准确掌握农作物实际需水状况,水资源调度决策往往依赖经验判断,水资源调度手段落后,科学性和精准性不足,容易出现供水超前或滞后的情况。同时,甘肃省农村地区缺乏专业的水资源调度人才队伍,现有水资源调度人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水资源调度工作经验积累不足,缺乏系统性培训,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突发情况的能力较弱。此外,甘肃省跨区域水资源调度协同能力较弱,灌区之间及与用水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亟待完善,阻碍了有限水资源的高效调配和利用。

2.5 用水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

甘肃省农田水利灌溉用水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影响了节水灌溉工作的推进。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农田水利灌溉用水量仍采用以经验为主的传统方式制定,缺乏科学合理的测算依据,与实际用水需求存在一定偏差。部分地区甚至长期沿用陈旧的定额标准,与现实严重脱节。同时,甘肃省缺乏对不同作物类型、生长时期等因素进行分类施策的精细化农田水利灌溉用水定额机制,难以体现差异化用水特点。统一的用水定额标准使得节水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足。此外,甘肃省缺乏科学合理的农田水利灌溉用水价格测算机制,无法真实反映水资源的稀缺程度和供水成本,农户用水付费意识淡薄,农田水利灌溉用水价格杠杆在调节水资源、促进水资源节约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明显。

3 对策

3.1 健全灌溉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

甘肃省应充分认识到完善农田水利灌溉管理体制的重要性,系统谋划顶层设计,构建决策科学、执行高效、监管到位的现代化管理体系。甘肃省要着力打造统一的农田水利灌溉决策管理平台,明确省、市、县、乡镇各级政府部门在农田水利灌溉领域的职责分工,避免多头管理、权责交叉的状况发生。同时,甘肃省要建立健全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制度,对违法用水行为实施严惩,维护用水秩序[3]。大力推进灌区管理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赋予基层用水户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社等自治组织更大的自主权。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合作社+农户”等新型农田水利灌溉管理模式,调动农户的参与热情。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力度,加强执法监管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新体制新机制的严格执行。注重政策引导,对推广应用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先进模式加大支持力度,为规范有序用水创造良好环境。此外,甘肃省需要注重农田水利灌溉管理区域协同,整合优化各地资源禀赋,结合流域特点,逐步构建以流域为单元的一体化灌溉管理体系,促进跨区域水资源的合理调度和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发挥水资源综合效益。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改造灌溉设施

加强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建设,是推进甘肃省高效节水灌溉的基础性工作。甘肃省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持续改善农田水利灌溉渠系和管网等骨干工程条件。对于漏失严重的干支渠道,应优先进行加固维修或拆除重建,采用混凝土防渗等措施从根本上遏制水资源流失。针对行水不畅的渠段,要及时清理淤积、加深下挖,确保水流通畅。抓住农田水利供水管网改造的机遇,全面推进管网铺设和更新[4]。新建管网要选用质量可靠、使用寿命长的新型管材,并安装自动化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发现渗漏点进行抢修,避免大量水资源流失。对尚未铺设管网的农区,也要同步配套完善输水系统。同时,甘肃省要大力推广喷灌、微灌等先进节水灌溉设施,新建设施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确保工程质量,并加大管护力度,延长设施使用寿命。此外,甘肃省要积极更新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如灌溉站房、泵站等,为现代化高效灌溉提供坚实保障。

3.3 因地制宜,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甘肃省要因地制宜,科学选择并大规模推广膜下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对于平坦地区,可重点推广投资相对较低、操作简便的喷灌技术,明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而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区域,则适合推广精度更高、节水潜力更大的膜下滴灌技术,通过精准控制水分供给,最大限度实现水资源节约利用[5]。在节水灌溉技术推广过程中,甘肃省要注重宣传培训,成立专业技术服务队伍,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现场指导,提升农民对节水灌溉技术的认知和接受度,调动农民应用节水灌溉技术的积极性。同时,甘肃省要结合实际情况优化改进节水灌溉技术,加强产学研协同,不断提高节水灌溉技术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真正为农户所用,满足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需求。

3.4 强化水资源统筹调度,优化配置水资源

甘肃省要加快构建完善的农田水情监测预警体系,建立作物需水模型,综合分析气象、土壤、作物生长等多源信息,准确预测农作物实时用水需求,为水资源科学调度提供依据。同时,甘肃省要大力培养专业水资源调度人才队伍,定期组织理论和实操培训,提升水资源调度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可聘请高校专家、资深调度人员对年轻调度人员进行面对面传帮带,形成经验继承创新的良性机制。此外,甘肃省要加快推进农田水利灌溉水资源调度现代化进程,广泛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水资源智能化调度平台[6]。依托遥感等技术手段,实时掌握农田水利灌溉动态,实现对水资源的自动化监控和高效调度,提高水资源调度的科学性和精准度。加强流域上下游、跨区域的水资源统筹调配,建立水资源合理调配的利益补偿机制,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3.5 完善水价形成机制,合理调控用水量

甘肃省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农田水利灌溉用水价格测算体系,根据不同作物类型、生长阶段的实际用水需求,分类制定精细化的灌溉用水量标准,避免“一刀切”的粗放管理。在水价测算过程中,要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综合分析气象、土壤、种植制度等多维因素,不断优化调整灌溉用水定额,使其与实际情况相适应。同时,甘肃省要建立完善的农田水利灌溉用水价格形成机制,既要体现水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水成本,又要考虑农民的付费能力,在促进水资源节约和保障农民利益之间寻求平衡[7]。可根据不同作物的经济效益、耗水量等因素,对灌溉用水实行差异化累进加价,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对于基本生活和生产用水,要给予适当水价优惠。此外,甘肃省要加强水价和水量“双控”的协同联动,形成用水总量和效率“双控制”的约束机制,促进供需双方节约用水。合理制定阶梯水价加价标准,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实现多用多付、少用少付,从经济层面调动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积极性。

4 结语

甘肃省农田水利灌溉事关粮食安全和农村发展,是一项关系重大的基础性工作。甘肃省要深化农田水利灌溉领域改革,健全决策、执行、监督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的管理体制;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更新改造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和配套设施;因地制宜推广膜下滴灌、喷灌等实用节水灌溉技术;提升水资源调度能力和水平,实现对有限水资源的精准调控;建立科学测算和合理分类的用水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农田水利灌溉工作存在的体制机制、基础设施、技术应用、资源调配、价格机制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甘肃省农业现代化才能行稳致远,农村繁荣发展才能够得到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吴海玲.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运用[J].当代农机,2024(9):35-36.

[2] 段宏菊.优化农田水利灌溉管理的探讨[J].现代农村科技,2024(10):125.

[3] 张秀华.农村基层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探析[J].现代农村科技,2024(10):127.

[4] 陈金霞.农田水利灌溉中存在的问题及节水措施[J].河南农业,2024(18):54-55.

[5] 杨丽华.农田水利灌溉管理与效率提升技术[J].新农民,2024(25):55-57.

[6] 卢辛宇.新型农田水利灌溉技术的应用探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4(10):229-231.

[7] 王济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灌溉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当代农机,2024(10):76.

(责任编辑:刘宁宁)

作者简介:李楠(1992—),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工程管理。E-mail:991103702@qq.com。

标签:  甘肃省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