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甘肃省作为农业大省,当地农田水利建设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但目前甘肃省农业生产面临水资源短缺、利用效率低下等严峻挑战。科学解决农田水利缺水问题,加强农田水利管理,对保障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给甘肃省农田水利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以分析甘肃省农田水利缺水现状为切入点,全面剖析了当地农田缺水的工程性、季节性、区域性和地质性原因,并针对农田水利管理存在的水资源配置不合理、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不健全、执法力度不足等问题,提出了统筹水资源合理配置、全面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加大执法力度等策略。
关键词 农田水利;缺水;水利管理;现状;对策;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2.019
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总面积约42.58万km2,海拔高差较大,地貌复杂多样,气候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200~600 mm,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1]。甘肃省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省,但近年来由于气候干旱、水资源匮乏,农田灌溉用水严重短缺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高效合理利用甘肃省现有水资源,大力建设农田水利工程,对于保障甘肃省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分析甘肃省农田水利缺水现状,以及农田水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是促进甘肃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当务之急。
1 甘肃省水资源概况
甘肃省水资源总量较为贫乏,仅有217.6亿m3,人均占有量只有1 044 m3,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甘肃省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为不均,地表水资源主要集中在祁连山、六盘山和岷山等山地,占总量的83%,而合黎山、马鬃山等低山缺乏水源;从区域看,河西走廊水资源只占总量的5%,白银市、定西市、平凉市等黄土高原地带水资源占总量的15%,其余80%都集中在甘南州、临夏州等高寒山区。此外,甘肃省缺乏大型水库和水系,大部分河流属于内陆河流体系,年内水量变化大,加之气候干旱,水资源利用率仅为30%。由此可见,甘肃省虽有一定水资源储备,但存在总量贫乏、分布不均、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甘肃省农业生产。
2 甘肃省农田水利缺水现状
2.1 工程性缺水
工程性缺水是指水利工程建设滞后或存在缺陷,导致水资源供给无法满足农田灌溉需求的状况。甘肃省虽然近年来大力兴建水库等工程,但总体上水利工程储备较少、损坏失修严重,缺乏大型外源补给工程,供水能力普遍较弱;同时,现有水库渠系年久失修,输水能力大幅降低,加之管理不善,内涵性缺水十分突出[2]。沿黄河干流和主要支流地区,上游洪水下游旱情时有发生,给农田灌溉带来严重影响。
2.2 季节性缺水
季节性缺水是指降水和农作物用水需求在时间上严重错位,导致农作物某些关键生长时期缺水的现象。甘肃省地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年际降水变化大,季节分配极不均匀。以甘肃省主要农作物小麦和玉米为例,两种农作物需水关键期绝大部分集中在4—7月,而这一时期正值甘肃省干旱少雨季节,农田灌溉缺水现象普遍。为维持农业生产,部分地区不得不舍弃小麦等传统作物,改种旱生作物或经济作物。
2.3 区域性缺水
区域性缺水是指甘肃省内不同地区在水资源分布和供需状况上存在严重差异的现象。甘肃省地貌复杂,地形西北高东南低,造成水资源在区域上分布极不均匀。总体上,祁连山区、岷山区等高寒山区集中了甘肃省80%的水资源;而河西走廊、黄土高原等地区的水资源仅占总量的20%左右,已成为甘肃省最缺水的区域。以粮食主产区定西市、平凉市等地为例,这些地区年均降水量200~400 mm,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常年处于缺水状态。
2.4 地质性缺水
地质性缺水是甘肃省特殊的地质构造和地层岩性造成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无法形成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甘肃省西北部地区广布石灰岩、砂岩等碳酸盐岩和多孔隙岩石,降雨易渗透到地下形成地下暗河或直接流失,难以形成地表水系。另外,河西走廊一带为典型的内陆流域,缺乏外部水系补给,加之极端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即便兴建水利工程,缺水难题也较为普遍,影响了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扩大。此外,部分地区的高度风化砂质土壤渗透性较强,加剧了地表水的无序流失和地下水位的下降。
3 甘肃省农田水利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水资源配置不合理
甘肃省农业水资源配置长期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和区域失衡问题,已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甘肃省缺乏完善的农业水资源配置调度机制,上下游、跨流域及地表水地下水之间未建立科学合理的分配模式,加之管理粗放、基础设施落后,致使有限的水资源无法高效流转和优化利用。
3.2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农田灌溉是甘肃省农业生产中最大的用水环节,但其灌溉效率普遍较低,造成大量水资源浪费。1)灌溉方式落后,大田灌溉仍普遍采用漫灌或渠道灌溉方式,灌溉量往往超过作物实际需水量的2~3倍,水资源浪费严重。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许多农田水利工程年久失修,防渗能力低下,加之维护不力,支渠输水工程陈旧破损,地面输水管线短缺,渠系防渗率不足20%,运行期漏损率在30%以上,致使大量渠道输水和田间渗漏损失。3)缺乏精准化的灌溉调度系统,农户往往是按经验定量或定期灌溉,未能实现作物生理需水状态的精准追踪和调节。同时,灌溉制度缺失,农户为追求高产而过度浇灌的现象时有发生[3]。总体上,甘肃省农田灌溉环节投入产出比较低,水资源大规模浪费,严重制约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3.3 资金投入不足
甘肃省农田水利管理中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制约了农田水利管理工作的开展。1)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农田水利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长期以来,政府在这方面的财政拨款较为有限,难以满足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实际需求。2)融资渠道单一。目前,甘肃省农田水利建设的资金主要依赖财政拨款,缺乏其他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制约了资金筹措的广度和力度。3)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现有资金在分配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管理漏洞,资金的实际使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3.4 管理体制不健全
甘肃省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制约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1)现行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空白和盲区,对农田水利管理的诸多方面没有作出明确规定,缺乏操作性强的具体制度。2)管理权限分散化严重,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之间职责交叉重叠,水利、农业、环保等部门权责未能明确划分,缺乏统一高效的协调机制,决策执行效率低下。3)农田水利管理体系顶层设计缺失,难以对水资源进行全面统筹调度,管理工作存在着严重的碎片化倾向。4)现行的农田水利管理模式过于僵化,缺乏活力和灵活性,创新机制乏力,缺乏前瞻性,对农业节水新模式、新机制的支持力度不够,未能与时俱进地建立起对农户和市场的反应机制,用水者的利益诉求无法充分表达和维护。
3.5 执法力度不足
目前,在甘肃省农田水利管理中,执法力度不足的问题较为普遍。1)责任主体界定不清,执法主体混乱,难以形成有力管控。2)违法成本过低,对浪费水资源、污染水资源等违法行为缺乏有力惩治措施,震慑性不足,难以有效遏制违法行为。3)监管手段单一落后,过于依赖行政手段,未能充分运用经济、技术等多种手段形成合力。
4 对策
4.1 统筹水资源合理配置
针对甘肃省农业水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状,急需从全局出发,建立健全农业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调度机制。1)甘肃省要科学评估全省水资源禀赋,将有限的水资源作为硬约束,确立农田用水的控制红线。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农业用水的优先顺序,把有限的水资源优先配置到粮棉等战略性农产品的生产上,有效保障粮食安全。2)加强流域上下游、跨区域及地表水地下水的统一调度,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建立流域综合管理体系,实现水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优化配置。特别要注重工农业用水的转换和生态用水的保障,按照“优先生活、适度工业、适量农业”的原则,发挥有限水资源的最大效用[4]。只有从整体最优来统筹考虑,平衡各方利益,方能真正做到甘肃省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4.2 全面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为从根本上解决甘肃省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难题,必须全面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和模式。1)加大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度,提高渠道防渗能力,因地制宜推广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尽量减少漫灌等传统灌溉方式造成的大量水资源浪费。2)加强农业物联网、自动化控制等信息化建设,实现作物生理需水状态的精准感知和调控,提高农田灌溉效率。3)完善农业节水政策扶持机制,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鼓励农户使用先进节水设施设备,推广节水型农艺措施,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同步完善节水灌溉的服务体系,建立专业化的节水技术推广和咨询队伍,提高节水技术的推广覆盖率。
4.3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解决甘肃省农田水利管理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1)增加财政投入。政府应切实加大对农田水利事业的财政预算,将其列为重点支持领域,为农田水利管理工作提供充足资金。同时,完善转移支付机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资金转移力度。2)拓宽融资渠道。除传统的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外,还应积极开拓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尝试发行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债券、基金等,拓宽资金来源[5]。3)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资金管理监督机制,规范资金分配和使用流程,确保资金投向符合实际需求。
4.4 健全管理体制机制
健全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机制是夯实甘肃省农田水利管理的基础。1)理顺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明确权责界面,避免多头管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体系,实现决策、执行、监督的高效对接。2)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对农田用水的直接管理,为社会化服务主体让渡空间。大力推进农田水利社会化改革,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等基层组织,充分发挥农民在用水管理中的主体作用[6]。在此过程中,政府要适当放权,为农民自治提供体制保障,并同步加强监管,切实维护农民权益。3)建立健全规范的管理制度,制定完善专门的《甘肃省农田水利管理条例》,对管理主体、权责分工、监管措施等作出系统化规定,充分发挥制度的刚性约束作用。4)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农田水利管理的精准化水平,为科学决策提供技术支撑。5)创新农田水利管理制度,对用水行为进行积分评价,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形成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长效管控机制。
4.5 加大执法力度
构建科学完备的执法体系,加大执法力度,是落实甘肃省农田水利科学管理的重要基础和保障。1)持续加大农田水利法治建设力度,系统修订完善相关配套法规,涵盖用水许可、水资源保护、水费征收、节水奖惩等各方面,形成系统完备的法规政策体系[7]。2)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惩处力度,对浪费水资源、污染水资源等违法行为实行严惩重罚,提高违法成本,强化法治威慑。
5 结语
农田水利管理关系到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甘肃省农田水利管理意义重大。甘肃省应当从顶层设计着手,统筹规划水资源合理配置,科学确定农业用水的控制红线;加大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多渠道进行融资,保障资金投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理顺部门职责,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构建系统完备的法规政策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为农田水利管理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只有将各项工作紧密衔接、统筹兼顾,才能从根本上扭转甘肃省农田水利管理不当局面,为当地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金梅.甘肃天祝县金强灌区渠道维护与管理方法[J].农业工程技术,2023,43(31):55-56.
[2] 李伟凯.农田水利资源节水灌溉措施的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8):131-132.
[3] 郭明.甘肃省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23(5):49-51.
[4] 雷晓莹.浅谈农田水利灌溉技术与节水管理[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7):121-123.
[5] 包致忠.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水上安全,2023(4):83-85.
[6] 王丽.农田水利资源节水灌溉措施探讨[J].农机市场,2023(10):52-54.
[7] 胡景隆.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管理策略[J].农机市场,2023(2):45-47.
(责任编辑:刘宁宁)
作者简介:刘成(1968—),本科,工程师,主要从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E-mail:taiguo54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