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 10.13855/j.cnki.lygs.2024.05.026
收稿日期:2024-01-25
*通信作者:夏英三(1963-),男,山东临沂人,研究员,从事植物保护工作。E-mail:xys.e@163.com
作者简介:孙士龙(1977-),男,山东临沂人,工程师,从事林果栽培技术与推广工作。E-mail:13371286668@189.cn
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ue)营养丰富,既含有很高的淀粉、蛋白质、脂肪,还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等多种人体所需的营养和矿物质,被誉为木本粮食,铁杆庄稼。板栗栽培在鲁东南地区有1 000多年历史,主要分布在沂河、沭河沿岸及丘陵山地,临沂市、日照市是山东板栗主产区,所产板栗色泽艳丽、光滑油亮、肉质嫩黄细腻、滋味香甜。2010年、2013年农业部批准对“莒南板栗”“五莲板栗”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1年“蒙山板栗”获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临沭县青云镇“金滩栗海”旅游风景区南北绵延15 km,临沭县青云镇也被国家林业部授予中国板栗之乡。
板栗属于乔木,植株高大,鲁东南地区常与其它林木和农作物交错种植,使得生态环境复杂,板栗病虫发生种类多,造成板栗产量低,品质差。板栗因病虫危害每年损失达20%~30%,严重年份达到50%以上。笔者根据多年对鲁东南板栗病虫害的观察研究,结合群众对板栗病虫害防治的经验,集成了鲁东南板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为生产上板栗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1" 鲁东南地区板栗病害发生情况与防治
1.1" 板栗疫病
该病又称腐烂病、烂枝病、溃疡病等,是板栗上主要病害,病原菌属于真菌的子囊菌亚门隐丛壳属,病菌的分生孢子在寄主的受伤部位侵入,条件适宜时可以再侵染,秋季进入有性世代,形成子囊,翌年春季,释放子囊孢子。该病主要发生在大树枝条和幼树主干上,最容易感病的是幼树嫁接口部位。始发病时,病斑呈不规则或圆形水渍状,病组织松软,病斑中常有黄褐色体液流出,后病斑因失水而干缩纵裂,病部表皮呈灰白色至青黑色,上面生有黑色小点,发病高峰在板栗树发芽前后,斑扩展迅速。
防治措施:加强栗园管理,及时防治天牛等钻蛀性害虫,尽量减少板栗受伤,预防病菌从伤口侵入。对于病树,要及时刮除病斑组织,用辛菌胺乙酸盐或石硫合剂涂抹病组织,发病严重时,需要铲除病树或去除病枝干,带出园外销毁。
1.2" 板栗炭疽病
该病属于半知菌亚门的真菌性病害,病菌在病叶、病枝、病苞和病果实上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随昆虫、风雨传播。该病主要危害板栗的栗苞、果实、叶片、幼嫩枝条。栗苞被害,在基部形成褐色斑,其后在病斑上着生黑色小点。栗果发病表现黑尖状,也有的在侧面和底部。栗仁上的病斑为黑色或黑褐色的圆形或近圆形斑,后期失水干缩。叶片发病在叶脉间形成不规则或圆形黄斑,颜色逐渐加深呈紫褐色,后病斑中央变灰白色,其上着生黑色小粒点,湿度大时,小黑点上有棕色的粘状物溢出。嫩枝受害后,病斑呈圆形黑色、光滑。失水后,病皮紧贴木质部,不易脱落。不同板栗品种间对炭疽病抗性存在差异,初果期炭疽病发生轻微,盛果期次之,衰老栗树发病重。
防治措施:清除栗园的枯枝落叶和其它病残体;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树体抗病能力;越冬期和发芽前各喷施1次4~5 °Bé石硫合剂;发病初期,选用50%腐霉利WP 8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WG 1 000倍液,或50%咪鲜胺锰盐WP每666.7 m2用45~60 g,25%苯甲溴菌腈WP每666.7 m2用60~80 g喷雾防治。
1.3" 板栗白粉病
该病属于子囊菌亚门的真菌性病害,该病主要危害幼苗及嫩梢上的叶片和幼芽,严重发生时,受害组织不能伸长,表面凸凹不平,皱缩卷曲;在叶片上危害,病叶初期出现不规则形或近圆形的褪绿病斑,后在叶片背面产生白色粉状霉层;进入秋季后,病菌进行有性繁殖,病菌在病叶和病梢上以闭囊壳形态越冬,翌年春季病菌进行无性繁殖形成分生孢子,并继续再侵染危害。不同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不同;栽植密度大,通风透光性差,病害发生重;栗园中枯枝落叶多,病害发生重。
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根据不同品种的特性合理密植;冬季及时修剪病弱枝,清除栗园枯枝落叶;在春季发病初期,可以用20%粉锈宁WP 600倍液,25%乙醚酚SE 1 000倍液,40%氟硅唑EC 1 500倍液喷雾防治;也可以用露娜森、绿妃防治。
1.4" 板栗褐缘叶枯病
主要在板栗冬芽和病叶上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越冬,主要危害叶片,7月中旬初见病斑,8月是发病高峰,叶片受害后产生褐色斑点,后病斑扩大迅速,9月中下旬病叶大量脱落,造成树势弱,易引起其它病害,严重的整株死亡。
防治措施:冬季及时清扫栗园的枯枝落叶等病残体;于7月中旬发病初期,用40%氟硅唑EC 3 000~4 000倍液,25%戊唑醇EW 1 000~2 000倍液喷雾防治,每20 d用药1次,共用3次,防治效果理想。
2" 鲁东南地区板栗虫害发生情况与防治
2.1" 栗毒蛾
属鳞翅目毒蛾科,该虫雌成虫较大,触角丝状,头胸部白色,前翅白色,后翅淡红色,腹部浅红色,腹部末端3节为白色;雄成虫较小,触角双栉齿状,头胸部黑色,前翅黑褐色,后翅淡黄色,腹部黄色。雌成虫不善飞行,产卵大多在主干1.5~2.2 m的树皮裂缝处,也有产在较粗的侧枝上,卵聚集成块状,上面覆盖黄白色绒毛,卵初为乳黄色,后逐渐变为白色,接近孵化时为灰白色;卵历期270 d左右,5月中旬是孵化盛期,幼虫共4龄,幼虫历期60 d左右,老熟幼虫体长75 mm左右;蛹黄褐色,体长34 mm左右,蛹历期10~12 d。该虫在鲁东南地区每年发生1代,以卵越冬,成虫昼伏夜出,没有趋光性。
防治措施:栗毒蛾卵期很长,冬季可以利用卵块在树干上明显的特点,及时刮除卵块,带出园外销毁;成虫活动能力弱,且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可以在成虫发生期,发现成虫立即杀死;5月下旬在卵全部孵化的低龄幼虫期,及时药剂防治,可以用0.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C 1 000~2 000倍液,5%氯虫苯甲酰胺SC 1 500~2 000倍液,15%茚虫威SC 2 000~3 000倍液,480 g/L毒死蜱EC 1 000~2 000倍液喷雾防治。
2.2" 栗大蚜
属同翅目蚜总科,个体在蚜虫类里属于较大体型,分有翅蚜和无翅蚜,体长4~5 mm,体黑色,有光泽。卵长椭圆形,黑色有光泽,长约1.5 mm,单层密集排列,10月中旬后受精卵在枝干树皮裂缝、主枝分叉处、表皮上面成片越冬,翌年3月下旬到4月上中旬,越冬卵开始孵化,初孵若蚜密集危害新梢和幼芽,后逐渐分散到叶片危害,该虫在鲁东南地区每年发生8~10代。
防治措施:栗大蚜产卵集中,可以在越冬期刮除越冬卵,用5 °Be石硫合剂封园处理;保护利用天敌,瓢虫、食蚜蝇、草蛉等对栗大蚜有很好的控制作用,注意栗园用药种类和次数,以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降低害虫数量。在卵孵化和若虫期,若虫口数量较大,可选用10%吡丙·吡虫啉SC 1 500~2 000倍液,25%噻虫嗪WP 1 500~2 000倍液,240 g/L螺虫乙酯SC 3 000~4 000倍液,10%氟啶虫酰胺WG 2 500~3 000倍液喷雾防治。
2.3" 栗瘿蜂
属于膜翅目瘿蜂科,成虫体黑色,头和腹部黑褐色,胸部漆黑色,体长2.5~3 mm,翅透明,翅脉黑色,足呈黄褐色;卵长0.1~0.2 mm,乳白色,椭圆形,体表光滑;幼龄虫乳白色,体粗壮,纺锤形,无足;老熟幼虫呈黑色,体表光滑,体长约2.5 mm;蛹体长3 mm,复眼红色,初蛹白色,后渐变黄色,近羽化时呈黑褐色。该虫在鲁东南地区1年发生1代,幼虫在4月上旬栗树萌动时开始活动取食,到4月下旬,被害部位形成明显的虫瘿,颜色开始为翠绿色,后变成赤褐色,每虫瘿内幼虫数量一般1~8头,多的达23头,幼虫在虫瘿内取食危害50 d左右,于5月上旬老熟后化蛹,成虫于6月上旬羽化结束,6月中旬成虫在虫瘿内10~15 d后,咬1 mm孔钻出来,成虫大多在6~11时钻出,飞行能力弱,大多时间在枝干上爬行,夜间在叶片背面停息。成虫孤雌生殖,没有补充营养习性和趋光性,卵多产在直径0.6 cm以下枝条的顶芽内,卵期20~30 d。8月下旬绝大部分幼虫孵化,初孵幼虫在栗芽内短时间取食危害,被害栗芽表现正常,11月幼虫进入越冬状态。栗瘿蜂在不同栗品种间发生有差异;成虫羽化期降水影响成虫的钻出,继而影响卵和幼虫数量;管理好的栗园受害轻,缺乏管理的老栗园受害重;天敌的多少对栗瘿蜂影响明显。
防治措施:不在栗瘿蜂发生地区采集接穗;保护利用天敌,中华长尾小蜂对栗瘿蜂幼虫的寄生率很高,尽量减少用药或选用低毒药剂,以提高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改冬季修剪为早春栗芽萌动前修剪,将剪下的虫瘿装在纱网袋内,悬挂在树冠内膛,确保寄生蜂顺利羽化,提高对栗瘿蜂幼虫的寄生率;在成虫发生期用菊酯类药剂喷雾防治。
2.4板栗红蜘蛛
属于蛛形纲、叶螨科,也叫针叶小爪螨,成螨红褐色,足淡绿色,越冬卵刚孵化的幼螨鲜红色,夏卵孵化幼螨浅红色,孵化后在叶片正面取食危害,取食后逐渐变成黄绿色或暗红色。该螨主要在枝条的背阴面以卵越冬,枝条分叉处、粗皮裂缝及叶痕处产卵较多,栗叶伸展期越冬卵开始孵化,4月底到5月上中旬大量孵化,6月到7月上旬是发生盛期,特别是高温干旱时期,发生严重,叶片全部失去绿色,变为灰白色,最后叶片焦枯脱落。
防治措施:冬季清除栗园枯枝落叶,刮除主干粗皮,带出园外销毁;3月栗树萌芽前,用5 °Bé石硫合剂清园;注意草蛉、食螨瓢虫的保护,以充分利用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越冬卵孵化盛期,可选用20%阿维·螺螨酯SC 1 000倍液,36%联肼·螺螨酯SC 2 500倍液,5%唑螨酯SC 2 000~2 500倍液,15%哒螨灵EC 1 000~1 500倍液喷雾防治。
2.5" 板栗桃蛀螟
属于鳞翅目草螟科,成虫体呈黄色,翅面及体背散布大小不一的黑色斑块,雄成虫腹部末端具有黑色毛丛;卵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桔黄色,近孵化时呈红褐色;幼虫体长18~25 mm,各体节毛片明显,背面的毛片较大,第1~8腹节气门以上具前4后2的毛片6个,呈灰褐至黑褐色;蛹纺锤形,渐由黄绿色变为深褐色。该虫分布广,食性杂,可以危害100多种植物,且在植物上转移危害,以幼虫钻蛀茎秆和取食果实,在板栗上主要危害果实。该虫在鲁东南地区每年发生3~4代,世代重叠,以老熟幼虫在板栗壳、树皮裂缝、果实内部等地方越冬,前期发生的幼虫主要危害桃、杏、石榴、玉米等作物;8月上旬初,桃蛀螟成虫在栗苞上产卵,8月下旬到9月中下旬是主要危害时期,桃蛀螟幼虫在板栗收获前主要危害栗苞,极个别幼虫危害栗实,采收存放期间幼虫转果危害,收获贮存期间,幼虫继续危害栗实,直到幼虫老熟越冬。
防治措施:该虫食性杂,越冬场所复杂,防治难度大。对于栗园内幼虫,可以清除园内枯枝落叶及栗苞和腐烂果实;在栗园内及其周围种植向日葵,引诱成虫产卵,减轻对板栗的危害;利用桃蛀螟性诱剂诱杀桃蛀螟雄成虫;利用白僵菌、寄生蜂、鸟类等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桃蛀螟产卵盛期,用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 1 000~1 500倍液,或5%甲维盐WG 1 000倍液喷雾防治。
2.6" 栗实象甲
属于鞘翅目象甲科,体黑褐色,体长5~9 mm,上有白色鳞毛,触角膝状,足黑色细长;卵初产时白色透明,孵化前为乳白色,长1~1.5 mm,近椭圆形;幼虫体长8~12 mm,体乳白色,皱褶明显,身体肥胖,足退化;蛹为裸蛹,初为灰白色,后变为黑褐色,近羽化时变为黑色。该虫在鲁东南地区每2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入土做土室越冬越夏,第3年7月化蛹,7~8月羽化产卵,8月下旬到9月上旬为产卵盛期,幼虫在栗仁内钻食危害,里面充满虫粪,10月老熟幼虫在果皮上咬一圆孔钻出,落地后入土化蛹。
防治措施:选用抗虫品种;清除栗园的枯枝落叶栗苞及腐烂果实;根据成虫具有假死性特性,可在露水未干前,震动树枝,成虫掉到薄膜上集中杀死;及时采收,防止幼虫在栗园内脱果入土;7月中下旬地面喷施50%辛硫磷EC 800倍液,预防成虫出土;8月成虫期,用10%联苯菊酯EC 1 000~1 500倍液,20%甲维·毒死蜱EC 2 000~3 000倍液树冠喷雾防治。
鲁东南地区板栗病虫害种类较多,对板栗病虫害的防治,在对病虫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掌握的基础上,还要根据不同病虫发生特点,采用绿色综合治理措施,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充分利用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以药剂防治为补充,以生产品质优良的板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