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利用精细化监测预报技术对美国白蛾进行监测调查和分析研究,掌握了全年美国白蛾各世代不同虫态发生期,提炼总结了一套美国白蛾精细化监测预报技术应用经验。经实践证明,该套技术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能在全国广泛应用,可解决美国白蛾监测预报工作不精细、不准确问题,为美国白蛾防治提供更加精准科学决策依据。
关键词:" 美国白蛾;" 监测预报;"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S 433. 2"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 " " " 文章编号:1001 - 9499(2024)06 - 0051 - 04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鳞翅目(Lepidoptera)灯蛾科(Arctiidae),别名:秋幕毛虫。1979年传入中国,1980年传入山东,2007年传入东阿县,2008年在全县大面积爆发成灾。该虫在东阿县一年发生三代,以蛹越冬。低龄幼虫群集寄主叶背吐丝拉网,在内取食叶肉留下叶脉和上表皮;4龄后开始分散成小群体,并吐丝将受害叶、小枝条连成网幕;5龄后离开网幕分散取食,食量大增,危害叶片仅留叶片的叶柄和主脉,严重时成片树叶被吃光,是一种危害严重的国际检疫性害虫。
精细化监测预报技术是在传统监测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从监测点的设置、监测指标标准、监测平台建立,进行精细化、标准化的监测预报技术,有效破解了基层监测预报落实不到位、监测不及时、数据不准确等问题。东阿县通过精准化的监测预报技术运用,收集了详实的监测数据,掌握了全年美国白蛾各世代不同虫态发生期及消长规律,提炼总结了一套美国白蛾精细化监测预报技术应用模式,并可在生产实践中反复应用。
1 测报点的设置情况
1. 1 测报点分布与设置
结合往年第3代美国白蛾发生及分布情况,选择3处有代表性的地块,设立为县级测报点,分别是:
1. 1. 1 牛角店镇红布刘村南测报点(简称牛店)
该点位于东阿县城东北部约25 km,周边有100余亩白蜡林、100余亩法桐林、30余亩桃树和部分杨树。
1. 1. 2 张汉吴国有苗圃测报点(简称苗圃)
该点位于县城东北约4 km,苗圃占地面积约600余亩,主要树种有海棠、法桐、杨树、白蜡、紫叶李、油用牡丹等。
1. 1. 3 铜城街道办事处艾山村测报点(简称铜城)
该点位于县城东南约18 km,基地占地近2000亩,主要树种有海棠、梨树、桃树、山楂、白蜡、牡丹,周边有杨树、柳树。
1. 2 各测报点监测设备及标准树的设置
1. 2. 1 在每个测报点选择3个不同方位,设置3台美国白蛾性诱捕器,诱捕器距离地面1.5~2 m。套诱捕器之间间距1 000 m左右。
1. 2. 2 在每个测报点3个不同方位选择3个树种,100株标准树,调查记录各世代网幕数量及幼虫网幕的监测调查数据。
1. 2. 3 11月中旬,在每个测报点3个不同方位选择3个树种,30株标准树周围的地下、砖瓦下,调查越冬蛹数量。
2 监测预报的组织管理
东阿县林业发展中心森保站组织实施开展美国白蛾监测预报技术应用试验工作,结合自身特点和日常监测的任务量,开展常规监测调查。
3 监测方法与时间
4月1日在3个测报点各悬挂3个性诱捕器,固定2~3天开展1次成虫性诱调查,记录成虫诱捕数量,通过手机《全国害虫测报大数据平台》APP,上报监测数据(图1)。
4 监测工作成果
4. 1 各测报点成虫监测数量
美国白蛾在东阿县1年发生3代,以蛹越冬。2020年3个县级测报点越冬代成虫始终期为4月17日至6月17日,共诱蛾1032头;第1代成虫始终期为6月23日至8月8日,共诱蛾900头;第2代成虫始终期为8月11日至9月14日,共诱蛾1430头。2020年全年张汉吴苗圃、牛店、铜城3个试验点共诱蛾3362头,分别诱蛾1626、1098头、638头(表1,图2)。
4. 2 各测报点全年各世代发生时间
3个县级测报点,从4月17日始见越冬代成虫到11月9日第3代化蛹结束,历时207天。4月17日,越冬代成虫开始零星羽化,4月19日开始产卵,5月11日始见第1代幼虫,6月13日开始零星下树化蛹,6月23日第1代成虫开始羽化,羽化2天后开始产卵,7月17日第2代幼虫开始零星出现,7月31日第2代老熟幼虫开始下化蛹,8月10日第二代成虫开始羽化,8月25日始见越冬代幼虫,9月21日越冬代老熟幼虫开始下树化蛹,最晚11月9日下树化蛹越冬(表2)。
4. 3 各测报点幼虫监测数量
第1代幼虫。5月11日发现第1代初孵幼虫,5月17~21日达到孵化高峰,6月1~6日为3龄幼虫高峰期,6月13日发现老熟幼虫开始下树化蛹,7月7日化蛹结束。在3个监测点、300株标准树上共调查到18个网幕,其中苗圃测报基点调查100株标准树(杨树30株、白蜡35株、海棠35株),共发现4个网幕;牛店测报基点调查100株标准树(杨树30株、白蜡35株、法桐35株),共发现8个网幕;铜城测报基点调查100株标准树(白蜡40株、海棠30株、樱桃30株),共发现6个网幕(图3)。
第2代幼虫。7月17日发现第2代初孵幼虫,7月24~28达到孵化高峰,8月6~10日为3龄幼虫高峰期,7月31日老熟幼虫开始下树化蛹,8月27日化蛹结束。在3个监测点、300株标准树上共调查到23个网幕,其中苗圃测报基点调查100株标准树(杨树30株、白蜡35株、海棠35株),共发现8个网幕;牛店测报基点调查100株标准树(杨树30株、白蜡35株、法桐35株),共发现11个网幕;铜城测报基点调查100株标准树(白蜡40株、海棠30株、樱桃30株),共发现4个网幕。
越冬代幼虫。8月25日发现越冬代初孵幼虫,9月2~9日为孵化高峰期,9月20~26日为3龄幼虫高峰期,9月21日老熟幼虫开始下树化蛹,9月30~10月3日为老熟幼虫下树化蛹高峰期;10月12日调查大部分老熟幼虫下树化蛹,11月6~9日老熟幼虫化蛹结束。在3个监测点、300株标准树上共调查到49个网幕。其中苗圃测报基点调查100株标准树(杨树30株、白蜡35株、海棠35株),共发现17个网幕;牛店测报基点调查100株标准树(杨树30株、白蜡35株、法桐35株),共发现17个网幕;铜城测报基点调查100株标准树(白蜡40株、海棠30株、樱桃30株),共发现15个网幕。
4. 4 各测报点第三代越冬蛹调查
11月中旬在3个测报基点选择不同品种的30株标准树,在树冠投影周围的石块、砖瓦、树皮缝等处进行越冬蛹调查,共调查发现越冬蛹14个。其中:
苗圃点:调查30株标准树(杨树、白蜡、海棠各10株),共发现越冬蛹4个(杨树0个、白蜡3个、海棠1个);
牛店点:调查30株标准树(杨树、白蜡、法桐各10株),共发现越冬蛹6个(白蜡2个、杨树3个、法桐1个);
铜城点:调查30株标准树(白蜡、海棠、樱桃各10株),共发现越冬蛹4个(白蜡2个、海棠0个、樱桃2个)。
4. 5 美国白蛾在我县生活史
美国白蛾在我县1年发生3代,以越冬代老熟幼虫在墙缝内、砖瓦下等处作茧化蛹越冬,来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出土羽化成虫。根据2020年监测情况,结合往年监测数据,掌握了美国白蛾在我县生活史(表3)。
5 通过监测技术应用预测分析发生趋势
从3个监测点监测调查的数据看,越冬代监测到成虫1032头,较往年同期幼虫数量增加161头,根据美国白蛾发生规律,预测美国白蛾防治的最佳时间为第一代幼虫四龄前,此时进行防治效果最佳。但因各种原因,该年份美国白蛾飞机防治时间推迟到了9月份,经过一二代虫口累积,到了第二代成虫猛增到1430头,比前两代增多390头和530头,为2009年以来最高量,从而导致第三代美国白蛾严重反弹,虫口密度增大,局部严重爆发。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没有按照预测出的最佳时间进行防治,一二代防治不全面、不平衡、不彻底;二是7-8月份出现连续降雨,持续的高温高湿天气,为美国白蛾的发育、增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三是连续降雨极不利于各种天敌寄生和捕食,自然控制能力下降。2020至今,我县持续运用该监测预报技术应用模式进行美国白蛾的监测调查分析,2022年后,按照该技术监测预报幼虫孵化高峰期及3龄幼虫高峰期的时间,确定为最佳防治期进行防治,取得很好防治效果,连续几年全县美国白蛾发生维持在轻度水平,森林资源得到了极大保护。
6 结论与探讨
6. 1 通过近三年来的试验,应用精细化监测预报技术在美国白蛾防治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在各地反复应用。
6. 2 科学规划监测点是该技术应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应根据各自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测报点数量,以增加精细化监测预报精准性。
6. 3 该技术应用应具有连续性,各应用单位只有对各世代各虫态不间断的跟踪监测直到结束,才能真正掌握其发生规律,从而达到准确预报、防治效果良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于保明." 美国白蛾监测与防治技术的应用[J]." 乡村科技, 2021" "(30): 70 - 72.
[2] 闫家河," 王涛," 刘在哲," 等." 美国白蛾发生期的几个特殊现象的观察与思考[J]. 山东林业科技, 2022(1): 1 -10.
[3] 陈义周," 袁绪玲," 姜秀芹," 等." 平原地区美国白蛾普查监测技术初探[J]. 安徽林业科技, 2015(4): 55 -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