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广杏是甘肃敦煌地域的特色果品,但长期以来处于自由发展状态,未形成明显的规模产业效益。分析了敦煌李广杏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在人口老龄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背景下,做强李广杏产业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敦煌李广杏;发展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6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910(2024)06-0086-03
李广杏是甘肃敦煌地域的特色果品(图1)。在敦煌,李广杏种植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李广杏为汉代飞将军李广从匈奴地区(今新疆)带到敦煌栽植,故得名。李广杏近圆形,果皮金黄色,光滑无毛,味甜多汁,果个匀称,平均单果重38.4 g,最大45 g,可溶性固形物18%以上,可食率90%以上,具有独特香气,酸甜爽口细腻,品质极上,粘核,甜仁,成就了敦煌李广杏在国内市场上众多杏品种中的最高售价。
目前,敦煌市李广杏结果面积约733.3 hm2(1.1万亩),主要种植区为月牙泉镇213.3 hm2(3 200亩)、七里镇104 hm2(1 560亩)、莫高镇74 hm2(1 110亩)、肃州镇94.7 hm2(1 420亩)。多以房前屋后零散种植为主,户均种植面积小,管理粗放,产量、品相差异大。近些年,受频发的春季冻害和沙尘天气的影响,李广杏种植收益没有稳定性保障。
1" 李广杏产业发展优势
1.1" 地域气候优势
敦煌地区气候干燥,年均降水量仅39.9 mm,蒸发量2 486 mm,日照时间长,3 246.7 h,背靠鸣沙山,昼夜温差15 ℃以上,是李广杏的适生区。李广杏果实的含糖量高,肉质细腻甜美,风味酸甜爽口。同时,干燥的气候下,病虫害少,对李广杏危害轻,农药施用量少,残留量少。敦煌李广杏于7月前后成熟,其他地方的李广杏早于6月或迟于7月成熟上市,这给敦煌李广杏的销售留出了市场空间。
1.2" 产业链长
李广杏可鲜食、加工兼用。加工品有杏罐头、杏干、杏脯、杏酱、杏酒等。李广杏的花、果、树具有观赏价值,是营造农业休闲、观光、采摘的景观树种,在敦煌鸣沙山一带,拥有树龄100年以上的李广杏树。春天,粉白的杏花沿着鸣沙山开放,游客可穿着汉唐古装旅拍;夏季沿敦煌党河民宿于李广杏树林之间,凉风拂面而过,远胜过城市喧嚣的燥热。
1.3" 品牌优势
汉代李广将军时期开始栽培的李广杏,经历史传承,同敦煌文化相得益彰,提升了敦煌李广杏品牌的影响力。2016年12月,李广杏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审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9年12月以来,相继有1个合作社和1个企业申报取得了敦煌李广杏绿色食品商标,并连续3年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敦煌李广杏作为高品质果品和高档礼品,平均售价超过24元/kg。
2" 存在问题
2.1" 缺乏龙头企业,规模效益不明显
敦煌李广杏经营规模小,以种植666.7 m2(1亩)左右的散户为主,种植面积达到0.67 hm2(10亩)以上的经营者凤毛麟角,户产量少,这给整车购销的客商带来了走量限制。同时,敦煌李广杏价格高,保鲜期短,大量购销的客商并不多,仍以小散量邮寄销售为主。
2.2" 适宜栽植李广杏的地域有限
全市目前农田灌溉面积2.33万hm2(36.5万亩),适宜种植李广杏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沿鸣沙山、沿党河一带,面积不足1 333 hm2(2万亩),其余区域栽培的李广杏坐果率低,产量极低,果实色泽、大小等品质指标也不及适生区的,限制了敦煌李广杏的大面积扩展种植。
2.3" 生长周期长见效慢
李广杏抚育周期长,实生苗4年开始结果,嫁接苗3年开始结果,5年以后开始丰产(图2),粘性土地方(黄渠镇、装渠口镇等地)种植李广杏甚至5~8年开始结果,影响了敦煌李广杏的大面积种植。
2.4" 李广杏管理模式粗放
在适宜李广杏种植的老产区月牙泉村、鸣山村,农户多以经营农家客栈、景区驼运为主要方式从事三产服务业,李广杏栽培管理成为附带项目,其种植的李广杏园长期处于失管状态,病虫害多发,树势衰弱,低产低质低效,且有非正常死树现象,造成杏资源闲置浪费。
2.5" 李广杏管理模式粗放
在适宜李广杏种植的老产区月牙泉村、鸣山村,农户多以经营农家客栈、景区驼运为主要方式从事三产服务业,李广杏栽培管理成为附带项目,其种植的李广杏园长期处于失管状态,病虫害多发,树势衰弱,低产低质低效,且有非正常死树现象,造成杏资源闲置浪费。
2.6" 自然灾害影响李广杏产量
敦煌地域每年4~5月多发生霜冻、沙尘天气危害,使李广杏开花、授粉、坐果的不确定性增大,产量不稳定。部分年份甚至造成大面积绝收,大小年结果现象未能有效解决,严重影响李广杏的产量及加工链的正常运转。
2.7" 新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资金短缺
敦煌李广杏种植分散、难以符合省市制定的规模化种植的奖补政策。新技术如更新复壮修剪,短截控高,矮化扩冠,开沟断根促新根,水肥一体化等推广应用受限。并且政府层面在科学种植实施奖补政策方面的投入资金仍然有限。
2.8" 品牌宣传和提升不到位
敦煌李广杏缺乏规模性、产业化经营主体,在品牌打造和营销推广上投入不足,制约了敦煌李广杏品牌的提升和走向高端市场的步伐。截至目前,全市只有两家李广杏生产经营主体申报取得了绿色食品商标,而大部分小经营主体舍不得在品牌宣传上投入过多的资金,敦煌李广杏的推广宣传仍然只能停留在政府层面。种植户生产管理的积极性仍未得到充分激发,进而制约了敦煌李广杏的高效益发展。
2.9" 缺少深加工龙头企业
敦煌李广杏加工产品以农户制作李广杏干、杏脯、杏皮水等初级产品为主,产品品相、卖相一般,只能在小摊贩处进行少量的散装销售。高档次的品牌加工品、深加工品及经营主体少,使得敦煌李广杏一直以来缺乏品牌力和影响力。
3" 对策与建议
3.1" 落实关键栽培技术措施
抓好嫁接苗培育。杏实生苗嫁接李广杏时,采用两年带花接穗嫁接(避免用一年生枝条),可早结果早收益。
建园时配置好授粉树。在新建园时,按行栽苗,每间隔2~3株李广杏树栽植一株毛杏树,促进授粉和坐果。
做好修剪工作。小树要注重树形培养,培养开心形、低矮树冠,利于通风透光和果实采摘。大树注重复壮,将过密枝、长势弱的枝、病虫枝尽早疏除,增强通风透光性,促进成花。
及时病虫害防治。春季开花前半月,树干喷施3~5 °Bé石硫合剂,清除越冬的病虫源。幼果长至黄豆粒大时,进行食心虫和介壳虫的防治,可选用高效氯氰菊酯、阿维高氯、噻虫嗪、噻嗪酮、吡丙醚、螺虫乙酯、啶虫脒、氟啶虫胺腈等,加入助剂效果更好。
加强肥水管理。开花前,喷施硼肥提高坐果率;坐果后树盘沟施农家肥和复合肥,促进果实发育;果实采摘后,每666.7 m2树盘沟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60 kg,加快恢复树势。土壤施肥后灌水,果实成熟期控水,尽量减少灌水量,降低果实含水率,提高果实含糖量,增加耐贮性,延长保质期,从而保证快递物流销售质量。
3.2" 提高单产,扩大产量规模
在全市现有的李广杏总面积基础上,有待于提高单产,扩大产量规模。①通过异花授粉,提升敦煌李广杏的产量和品质。②通过李广杏更新复壮(对不挂果的老杏树进行截枝矮化),做实做强以月牙泉镇合水村、七里镇大庙村为代表的老李广杏产业基地样板。③加强零星种植产业政策扶持,在尽可能少占用耕地的情况下,利用零星地块、沿地埂零散种植李广杏,进一步做大规模,还能获得防风固沙的良好生态效益。④扶持李广杏嫁接育苗,使李广杏早结果早收益。
3.3" 提升果农的技术水平
敦煌李广杏种植长期处于自由发展状态,缺乏有效的技术研发平台和资金支持,急需提高产业发展的技术体系,采取多种培训措施,使果农掌握李广杏种植经营的配套技术措施,将实用的技术和新技术手把手地教给果农,提高李广杏的单产水平,提高品质,支撑李广杏产业稳步发展。
3.4" 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目前,全市除敦煌李广杏地理标志外,只有1项绿色食品标识认证,绿色食品覆盖面积不到
33.3 hm2(500亩),需进一步支持合作社、企业主体申报“三品一标”(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利用好七里镇青海油田生活基地外省市人员流量多的优势,联合青海油田生活基地举办短视频大赛等;参加省级以上组织举办的果品奖评会,扩大宣传推介力度,提升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拓展市场占有率。
3.5" 加快走出去步伐
李广杏销售方式主要是线下、线上两种。线上销售以电商平台、微信朋友圈为主,销售运输渠道通过邮政、顺丰、EMS等方式,可以实现销售价格翻番。应继续实施线上销售和品牌优先战略。一是根据敦煌李广杏广受川渝地区消费者喜爱的特点,可以在重庆、成都等地建立空运中转仓,实现李广杏线上下单,当日直达。二是借助中转仓和川渝优质网红资源,以川渝为支点进行宣传推广,逐步打出新名气。三是进一步挖掘敦煌飞天、酒泉航天文化,增加敦煌李广杏文化内涵,增加文化的影响力和附加值。四是提升敦煌李广杏包装多样性和档次,宣传好敦煌李广杏故事、飞天故事、神话故事,拓展敦煌李广杏的精神层面溢价空间。五是支持企业开发以敦煌李广杏果实、木材等为基础的伴手礼,例如李广杏罐头、杏皮水、杏干、果脯、木质雕刻、家具等,扩大敦煌李广杏销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