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内源嵌入发展模式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06 阅读(257)

摘 要:乡村产业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嵌入式新内源发展模式作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途径,为实现乡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以嘉兴市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深入剖析其发展模式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依托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种植、管理等方面实现优化升级,开创性地打造了水果行业的首张“碳标签”。同时,构建了以葡萄种植技术为核心,融合农业观光、休闲旅游、餐饮住宿等多元业态的特色产业绿色生态圈,显著提高了乡村产业竞争力。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的成功实践,为乡村产业振兴与培育绿色生态提供了有益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合作社;乡村产业振兴;嵌入式发展;新内源发展;生态圈;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5)03(b)--05

1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七大国家战略之一(王亚华、苏毅清,2017)。在此战略中,乡村产业的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要求(周宏春,2018)。然而,目前乡村产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如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竞争力不足、农产品结构需优化、农业多功能融合发展不足、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等(申云等,2020)。回顾乡村产业发展的研究历程,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村发展过程中所引发的问题,其视角经历了从外源式发展到内源式发展,再到新内源式发展的深刻转变。20世纪60年代前,外源式发展主导乡村发展,主要依赖外界资源和资本,但这种依赖无法根治农村贫困问题,反而冲击了本土文化和村民利益(宋金彪等,2023)。为克服外源式发展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内源式发展理念,强调地方参与和控制。然而,完全不依赖外部资源实现乡村发展显然不符合实际(叶林、雷俊华,2022)。事实上,外源性和内源性发展理念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各有千秋,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因此,20世纪90年代,学者提出新内源式发展理念,认为可以建立一个既能调动内部资源,又能应对外部作用力量的当地机构(朱娅、李明,2019)。在此基础上,本文聚焦首批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嘉兴市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采用新内源理论探讨大桥镇葡萄产业如何实现内外资源的有机联动,并揭示其路径和机理,为乡村产业的绿色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用嵌入式新内源发展解释乡村产业技术发展路径

新内源发展理论是一种强调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生成内部发展动力,提高农民主体意识,从而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RayC.Culture,1998)。为全面构建新内源发展路径,一些学者引入嵌入式发展理论,将外部要素(如社会组织)融入乡村产业,形成良性循环,以支持乡村特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孟庆渡,2024)。这一视角打破了外部主体和内部力量的二元对立,促进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劲,2018),为乡村产业技术发展路径提供了重要启示。乡村产业技术发展具有地方特色,需将技术与乡村的社会、文化、自然、政治和经济背景相结合,同时保持村庄的本土特色和村民自主性(耿言虎,2019),与嵌入式新内源发展理论契合。通过文献整合可知,运用嵌入视角来解释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机理,可以更深入地对乡村产业的新内源发展展开研究。

2.2 引入生态圈概念解释乡村产业技术生态圈培育路径

通过上文的文献整合可知,嵌入式新内源发展是指外部力量嵌入乡村,并带动发展能力不足的农村,增强乡村内生动力,进而促进乡村产业技术发展。为更深入地分析这一模式及其机制,本文引入“生态圈”概念。生态圈最初源于生态学,描述由不同生命体与无机元素构成的复杂动态系统(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为更好地研究指导乡村产业技术的发展,一些学者利用生态圈理论构建相关框架,以促进乡村振兴。例如,邓想等(2019)提出,加强产业生态圈可实现产业与环境的和谐统一;陈晓等(2021)建议,建立智慧农业的新型产业链生态圈,以促进精准扶贫及产业发展。还有学者将产业集群的发展划分为“种子期”“培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四个阶段(张洪潮、雒国彧,2013)。许晖等(2017)研究了产业生态圈发展的不同阶段,从产品功能强化到品牌创新,再到生态圈的构筑。这些研究为新内源发展机制与乡村产业技术生态圈的培育路径提供了理论基础。

3 研究设计

3.1 案例选择

本文遵循单案例研究方法,选取嘉兴市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即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选取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主要基于以下原因:第一,葡萄是典型的乡村特色产业。葡萄作为秋季水果的代表,有充足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在国内具有庞大的市场。第二,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是首批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在此诞生了嘉兴葡萄行业首枚“碳标签”以及全国水果行业首枚“碳标签”的葡萄,其葡萄种植技术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对其研究得到的结论对其他致力于乡村振兴的乡村产业更具典型价值。第三,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曾面临种植户积极性不高、新老品种更换迭代及技术落后等问题,种植环境不尽如人意、农民技术有待提升等管理方面,此类问题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具有代表性。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作为其中的经典范例,在新内源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值得其他合作社学习与借鉴,对其进行透彻研究得出的研究结论具有开拓性意义。

3.2 嵌入式新内源发展路径分析

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在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同时,也提高了大桥镇葡萄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协同能力,实现两者共同发展和共赢。本文基于技术优化的过程,将“赋能-重构-创新”嵌入行为阶段,破解产业困局,助力大桥镇葡萄产业繁荣发展。

(1)起步阶段:多重赋能嵌入弥补产业缺陷。大桥镇葡萄产业在起步阶段面临诸多问题,如土地零散化、资源有限、质量不佳及市场规模不足等。为此,合作社积极争取外界力量,采用多重赋能,借助“管理”“政府”和“技术”这三大要素,助推产业技术发展,使其充分发挥内在潜力,弥补自身短板,并成功从2000年的372.3亩增长至2005年的5029亩。

(2)成长阶段:重构嵌入巩固产业稳定。为解决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产业发展的局限性,需对现有产业架构及相关流程进行全面调整,并进行全面的管理技术革新。因此,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与大桥镇紧密合作,共同优化乡村特色产业的组织形式及运作流程,对原有的发展技术及组织体系进行全面革新,以加强乡村特色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推动提质增效,并实现产社深度协调。其中,关键环节在于推动产业绿江合作社管理技术创新,明确内部管理制度,提高产业发展效率(产业组织重构);加快推进先进的现代生产装备更新,提高果品品质(产业流程重构)。

(3)成熟阶段:创新嵌入增强内生动力。在合作社成熟阶段,大桥镇葡萄产业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同时,逐步萌发自我创新意识。为促进葡萄产业的技术进步,其充分发挥乡村、农民的主体作用,化“被动扶”为“主动兴”,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在趋向成熟的生产、组织架构上,进一步完善合作社与产业之间的发展关系,通过管理技术创新助推产业技术创新,以合作社为平台,构造“葡萄+”模式,进一步激发了内生发展动力,并促进了村社的自我发展,促使内外协同关系成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

4 案例分析:大桥镇葡萄产业新内源发展机理分析

大桥镇葡萄产业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核心是以合作社为平台,充分发挥聚合效应来提高技术实力,推动产业的新内源发展。研究结果如图1所示,新内源发展以合作社为平台,利用其聚合能力,构建各主体间的紧密联系,在发展中实现了从资源整合到网络构建,再到最终实现生态圈培育的产业新内源发展机理。

4.1 有为行为培育发展能力

4.1.1 制度嵌套与组织统合

制度嵌套是指多元制度相互嵌入的实践形态。村社内嵌着生产经营制度、集体经济制度和村民自治制度,共同凸显了集体组织统合的优势,为乡村产业蓬勃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首先,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以股份制改革的形式,有效激发社员的内生动力,提高产业的组织能力,从而推动葡萄产业的健康发展。其次,合作社通过实施集体分配制度,统筹整合产业发展的各个生产环节,紧密联合原本分散的小农户,将合作社所掌握的多种技术统一教授给农户,以实现葡萄生产技术的初步整合和传播,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实现了规模化和效益化的双重提升。最后,在此基础上,将党建嵌入合作社的组织管理中,建立结对帮扶关系,通过党员带动、党员协调、党员联系等方式发挥党群纽带作用,对合作社内部及合作社与小农户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带动区域葡萄产业发展。另外,在合作社引领大桥镇葡萄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村委会自觉承担起服务型角色,积极联系政府做好基础设施的保障工程,利用其制度优势,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为农户排疑解惑,更好地凝聚发展共识,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4.1.2 网格管理与资源整合

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资源整合,可分为物质基础(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权威资源)。物质资源为乡村产业发展所需的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产业路、产业大棚、公共水利设施等生产要素。在权威资源部分,合作社与江南村村委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由江南村村委会推行网格化管理,将村民分为五个生产组,包括北洋桥、东娄、西娄、中娄和南河浜,共计182户居民,户籍人口达到890人。同时,下设三个党支部,即第一网格支部、第二网格支部和合作社支部,共有党员57人。通过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实施,合作社对大桥镇葡萄产业的管理更加精细化,能够分组推进各项工作,极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

4.1.3 关系动员与创新集合

村社发展能力的提高还需依靠内生的创新能力(Neumeir,2012)。合作社作为农业创新经营载体,不仅发挥着“统”的功能,还是小农户自发联结形成的关系化组织,更是农民自主经营的重要实践。一方面,合作社开设线上忆峰培训班,利用短视频和云课堂传授葡萄种植技术,对葡萄的每一个关键时期都进行视频录制,剪辑后在全网络平台发布,供农户反复观看,以提高农户对已有品种的认知和种植技术,并定期分享新品种相关信息,鼓励村民培育新品种。另一方面,在村委会的网格化管理基础上,合作社为每个网格内的种植户都配备了技术推广专员,经培训后进行技术推广,实现了新型农业技术和知识在熟人之间的传播、扩散和溢出,以建立完善线上线下互动网络于内生组织之中,通过网络实现了技术知识的互通有无及市场信息的实时流通。基于这些信息的流动变化,灵活调整农业经营策略和经营节奏,缩小经营节奏与市场变化之间的差距。合作社通过将党支部建在合作社上,完成了社区与农户的紧密连接。

4.2 聚合资源撬动发展动力

4.2.1 内部支撑,强化协同

(1)人才资源引领技术。乡村振兴需要有效利用地方知识资源,以提升村民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从而提高村民建设乡村的能力。在村社集体产业发展能力实现规模化发展预期的过程中,以新乡贤为代表的乡村精英发挥着引领和示范的重要作用。大桥镇的葡萄种植产业最早是从朱屹峰引入“乒乓葡萄”和“美国红提”,并独创“小拱棚栽培”技术起步的,30年来,朱屹峰累计推广优良葡萄新品种苗530多万株,实现葡萄育种与培育技术的重大突破,同时累计培训人员6万余人次。大桥镇以朱屹峰、方仲耀等新乡贤为葡萄产业的助推力量,不仅发挥了沟通农民和政府、协助政府治理的重要职能,推动乡村健康稳定发展,还在葡萄种植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过程中起着带头引领作用。大桥镇借助人才实现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与发展。

(2)区位优势助力合作。大桥镇隶属于浙江省嘉兴市,与上海、杭州、苏州、宁波等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城市相距均不到百公里,处于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交汇之地。发达的经济实力使其拥有巨大的消费能力,对高品质葡萄的需求量巨大。此外,水路交通运输发达,不仅方便了葡萄的运输,还为大桥镇带来了众多优质客商。同时,区位上的优势便于合作社与各类高校、研究所开展合作,创新葡萄种植技术,吸纳新的人才,实现大桥镇葡萄产业的稳步发展。

(3)聚合土地创新发展。大桥镇的葡萄产业凭借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天生具备连接小农户的能力。一方面,能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创造新的收入来源、有助于缓解贫富差距;另一方面,小农户能为合作社提供更多的土地资源,支撑其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在葡萄产业发展过程中广泛联系小农户,积极派送免费苗种,分享先进种植技术,激发小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截至2021年,大桥镇的1600多户农户在自家的土地种上了葡萄,种植总面积达到1.57万余亩;截至2022年,大桥镇葡萄种植面积更是扩大到1.85万余亩。合作社成立以来,不断发挥着聚合土地、实现创新发展的作用。

4.2.2 外部帮扶,联合共进

(1)政策支撑驱动发展。在产业发展中,地方政府将优惠的产业政策,如项目资源等,集中投向某一特定产业,进而在区域内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嘉兴作为浙江葡萄的重要产地,长期致力于将葡萄产业作为发展重心。在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的有力引领下,嘉兴葡萄产业得以迅猛发展,并直接受到嘉兴市大桥镇政府的管辖和指导。大桥镇政府与合作社合作投放大量的项目资源,扶持合作社葡萄产业发展,健全产业路、排水设施等产业基础设施。同时,专门为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生产技术立项,为生产技术的发展提供财政支持。在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下,大桥镇葡萄产业实现了飞速发展,葡萄已成为大桥镇经济作物类种植面积最大、经济效益最高、辐射农户最多的农业支柱产业。

(2)合作推动技术革新。科技与农村脱轨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孙贺、傅孝天,2021),技术进步是改造传统农业与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运用绿色技术能够更高效地实现乡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合作社与省内外多家高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对葡萄品种、葡萄适应性及葡萄的种植技术等进行深入研究。2022年,合作社携手浙江农林大学成功研制出我国葡萄产业领域内首枚“碳标签”,双方合作覆盖了果园建设、农业作业管理、果实套袋、采摘作业、包装流程、废弃物循环利用多个关键环节,旨在全面降低碳排放。同时,进行生产技术体系的优化,合作社积极引导打造生产的标准化流程,注重产品品质、拓宽产品类型。在发展过程中,葡萄质量参差不一、供销衔接不畅、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都将制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合作社依托政府项目的资金援助与高校的理论指导,实现“三化”改造——绿色生产标准化、科技示范精品化、规范管理专业化,助推大桥镇葡萄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3)市场多元需求引导。市场资源对乡村产业的持久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市场是产业技术发展的导向,只有不断注入市场资源,并与内部资源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实现乡村产业的稳定发展。随着市场对葡萄品质要求和种植标准的不断提高,以及对产品品种需求的不断变化,合作社通过不断引进新的资金和平台,与葡萄相关企业达成合作,助力其培养葡萄种植技术专员,引导种植农户不断更新种植品种,以满足市场需求。合作社不仅每年都从国内科研院校引进已有的新品种,还与浙江农林大学合作培育“浪漫红颜”等新品种。

4.2.3 联结嵌入,引领发展

在葡萄产业的初步发展阶段,合作社的理事长朱屹峰肩负着合作社与村委会主要领导人的双重身份,使得合作社能够利用更多资源。在外部政策环境支持不足和内部经营环境困难的情况下,村委会利用其制度优势带动发展。在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后,大桥镇葡萄产业发展的主体任务就逐渐转移到合作社,成为联结政府干预、外部技术、市场销售和小农经营的重要连接点,整合内外部资源,协调内外力量配置,形成外生性刺激因素与内生性力量的动态融嵌,并兼具制度化和社会化的双重特性。其中,合作社的引领为整个大桥镇葡萄产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实现发展与领先优势提供了组织基础,实现了资源的调配。

4.3 要素集聚培育绿色生态

4.3.1 产业集聚,共建共享

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的先进生产与管理技术通过绿色生态圈辐射其他产业,实现产业聚集,共建生态圈、共享多重效益。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成功实现规模化生产,攻克了小农户分散经营的挑战,通过项目扶持、合作社技术援助、精英带动多种方式,成功整合了不同村民的土地。截至2022年,大桥镇葡萄种植面积达1.85万余亩,促进了大桥镇葡萄产业化进程。同时,合作社的高质量发展为大桥镇的其他特色农业,如西甜瓜、蔬菜、龙虾、稻米等提供了模范事例。截至2018年,带动种植户1600多户,年产量达到2.5万吨,推动实现产业集聚。葡萄产业化具有以下重要意义:首先,促进了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模式的优化,即实现葡萄生产技术由手工劳作向半自动化,再向自动化的过渡,极大地提高了葡萄的产量;其次,产生显著的产业带动效应,以葡萄产业为范例,有效带动全村其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增产增收;最后,促进了生态圈内各产业的品种调整和绿色技术运用,引进新品种来降低碳排放,实现品种优势、技术优势始终保持同行业领先,加强产业组织间的协同合作,推动产业组织参与新农村建设和辅助乡村产业整治进程,引领实现产业振兴,打造绿色环保的产业生态。

4.3.2 要素集合,互利共赢

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将葡萄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落脚点放在与社会同步的创新能力上,探索出“政府+高校+合作社+小农户”的合作机制,建设“四平台”——建设农业经济绿色循环发展平台、搭建农业技术成果推广转换平台、提供农业技术人才培育研修平台、打造困难家庭脱贫致富帮扶平台。凭借其领先行业的葡萄种植技术,依托产业协会推广其技术与管理模式,实现范式创新与促进社会关系聚合葡萄产业,完善大桥镇葡萄产业组织框架与生产技术等。在实现合作社葡萄种植技术创新与为葡萄生产增效的同时,助力政府实现地域产业发展带来的增效,助力高校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新兴技术的实践,助力小农户实现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四者之间相辅相成,小农户提供内生动力,高校实现技术支撑,政府保障生产基础、提供财政扶助,实现了产业技术的快速更新,并始终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形成发展“利益共同体”。

4.3.3 多元发展,绿色未来

大桥镇全域实现葡萄种植规模化,开展葡萄多方面综合发展,提高了葡萄产业的经济效益,与多地葡萄产业合作共创绿色生态圈,共同学习致富。大桥镇葡萄种植品种的持续更新和品质不断提高,葡萄每公斤的价格和经济价值也正持续上涨。在此基础上,借助先进的党建和文化形式来调整内部管理形式,使之适应产业调整。此外,合作社还借助农业技术成果推广转换平台与农业技术人才培育研修平台,实现了影响力的提高,引领推动了其他地区葡萄产业的技术革新和发展模式变革。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辐射带动凤桥、余新等地葡萄产业的发展,成为长三角重要的葡萄生产基地,形成大桥镇葡萄产业生态圈。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带动大桥镇从产业薄弱走向产业兴旺,致富一方百姓。大桥镇致力于葡萄产业发展,以增加全体村民收入为核心目标,通过积极制定市场交易规则、引领葡萄品种创新、推行品牌化经营策略等举措,不仅增强了农民对经济收入的稳定预期,还为实现可持续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截至2022年,大桥镇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5.6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501元,辐射带动葡萄种植户1.2万户。

5 研究启示

在实行农村经济深化改革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大桥镇积极探索出一条由合作社引领的乡村振兴现实路径。本文通过案例进行分析,提炼出社会组织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有效模式,旨在为浙江省及全国范围内的乡村振兴实践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启示:第一,有效整合内外资源。乡村振兴应在确保外部资源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的前提下,同时结合当地人才和基础设施,优化产业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第二,推动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中,以科技支撑产业转型,形成独特优势,并激发内生动力。例如,联动高校和农机站等机构,推动技术改进和传播;加强农业数字化示范效应,实现技术与产业的进步;重视小农户的作用,调整管理形式,以满足不同生产条件下的需求,激励其内生动力。第三,强化党建引领。村党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合作社通过强化党建引领,确保发展方向与政策契合,带动小农户参与生产,落实民主协商机制。加强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可以优化利益联结机制,提高村民参与公共事务和产业建设的积极性,为乡村产业的提质升级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参考文献

王亚华,苏毅清.乡村振兴: 中国农村发展新战略[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6):49-55.

周宏春.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农村绿色发展[J].环境保护,2018,46(7):16-20.

申云,陈慧,陈晓娟,等.乡村产业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J].世界农业,2020(2):59-69.

宋金彪,徐若楠,宫心一,等.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旅游的新内源式发展:逻辑、困境与实践路径[J].山西农经,2023(23):1-6+10.

叶林,雷俊华.社会力量助推乡村振兴的内源性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振兴村”试点的分析[J].理论与改革,2022(1):87-101+157-158.

朱娅,李明.乡村振兴的新内源性发展模式探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9(6):124-130.

Ray,C.Culture.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erritorial Rural Develo pment.Sociologia Ruralis,1998,38(1):3-20.

孟庆渡.村社本位与乡村产业新内源性发展的实践逻辑: 基于陕西省和县方村的个案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24(1):106-117.

方劲.合作博弈:乡村贫困治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动关系: 基于社会互构论的阐释[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00-107+157-158.

仝志辉,杨润峰,罗建章.乡村特色产业的嵌入式内源发展路径: 以四川省石棉县坪阳合作社黄果柑产业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23(8):31-43.

耿言虎.村庄内生型发展与乡村产业振兴实践: 以云南省芒田村(1)茶产业发展为例[J].学习与探索,2019(1):24-30.

邓想,曾绍伦,焦露,等.特色小镇产业生态链构建研究: 以贵安新区VR小镇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9(5):30-36.

陈晓,张国锋,梁京芸.智慧农业新型产业链中小农户经营模式展望[J].农业展望,2021,17(8):100-104.

张洪潮,雒国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人才磁场效应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22):181-184+189.

许晖,邓伟升,冯永春,等.品牌生态圈成长路径及其机理研究: 云南白药1999~2015年纵向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7(6): 122-140+188.

标签:  葡萄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