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背景下新基建赋能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06 阅读(438)

摘 要:新基建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对贵州实现后发赶超目标具有战略意义。本文基于贵州省新基建发展现状,系统剖析其面临的挑战。研究发现,贵州虽在信息基建规模与算力设施布局上取得一定突破,但受地方财政压力、技术依赖、人才流失及产业融合瓶颈等因素制约,新基建对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效果尚未充分发挥。基于此,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对策:一是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与多元融资机制破解资金约束;二是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链提升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三是实施“学科交叉-产教融合-政策激励”人才培育工程;四是打造“基础设施-产业协同-制度创新”三维融合系统促进产业升级。通过以上分析,以期为西部地区借助新基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新基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贵州;区域经济;协同创新;数字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5)04(b)--04

1 引言

在全球数字经济浪潮与国家“东数西算”的战略背景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新基建”概念以来,其内涵不断深化,从5G基站、数据中心等数字基建,逐步拓展至融合基础设施与创新基础设施的协同发展。作为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依托独特的生态与能源优势,在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方面形成先发优势,2024年总算力规模突破EFLOPS(每秒浮点运算次数)。然而,相较东部发达地区,贵州在新基建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生态构建等方面仍存在显著差距。既有研究虽已揭示新基建对区域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种照辉,2023),但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异质性困境缺乏深度解构,特别是财政约束与技术依赖叠加下的发展路径探索亟待加强。本文基于产业生态系统理论,结合贵州省48个重点数据中心、211亿元5G投资等实证数据,系统分析新基建赋能进程中的结构性矛盾,创新构建包含制度突破、技术跃迁与人才培育的协同发展框架。本文不仅为破解“贵州新基建困境”提供理论支持,更通过差异化实施路径设计,为同类型区域实现“换道超车”提供实践参考,具有一定的政策价值与现实意义。

2 新基建赋能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概述

在新基建相关研究领域,学术界围绕新基建已形成多维度研究成果,涵盖概念内涵、经济高质量发展机制及区域经济效应等核心领域。从概念层面来看,刘艳红(2020)等对新基建的概念进行了梳理,指出其尚未形成统一界定,主要存在“七大领域说”“三个方面说”“新技术驱动说”“新要素说”等多种观点,并针对新基建的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使研究者能更清晰地把握新基建概念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田园(2023)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增长,揭示了新基建在宏观经济增长动力层面的重要意义;罗玉明(2023)则聚焦数字新基建,证实其能够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且进一步区分了信息基建、创新基建和融合基建的不同促进作用,为深入理解数字新基建的内部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提供了精细化的视角。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种照辉(2023)等研究表明新基建显著提升区域经济韧性,且经过一系列严格的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可靠,凸显了新基建在增强区域经济应对外部冲击和维持稳定发展方面的关键作用;程云洁(2023)等利用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得出,数字新基建能显著促进经济协调发展,明确了信息、融合、创新基础设施的积极影响;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机制,还发现了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在东部地区的显著促进作用,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基于新基建视角的有力依据;王黎明(2023)和罗玉明(2023)指出,数字新基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显著区域异质性,东部和中部地区受益明显,而西部地区促进作用有限,这对于精准实施区域差异化的数字新基建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当前研究仍存在有待完善之处。在区域异质性研究中,对于西部地区新基建促进作用不明显的深层次原因,如何有效提升其促进效果的策略研究尚显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针对性研究,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3 贵州新基建高质量发展的现状

2022年01月2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提出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以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贯彻落实这一意见,贵州通过布局基础、综合、前瞻的创新基础设施,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支撑高质量发展。2022年10月14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贵州省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2—2024年)》(黔府办发〔2022〕25号),明确提出新基建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于是各部门在政策引导下切实推动新基建设各项任务,以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贵州省布局了3086个省级重大工程项目,年度投资预算3197.44亿元,覆盖“四化”、基建、民生等领域。数字基建与信息技术产业成果斐然,5G累计投资211亿元,建成超15万个基站(含逻辑站)。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超千亿,电子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5.3%。信息传输等相关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5%,占地区生产总值2.7%,较2023年提升0.2个百分点。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全省在建及投运重点数据中心达48个,总算力规模超55 EFLOPS(每秒浮点运算次数)。

4 新基建赋能贵州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

4.1 适度超前建设融资不足

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类似,存在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等特点,常需多部门协同,由政府直接投资或主导供应。然而,中西部等地区政府财政紧张,不能完全靠地方政府进行建设。以贵州省为例,2024年贵州经济总量长期处于全国中下游(2024年GDP为2.27万亿元,全国排名第22位),地方财政收入规模有限,难以支撑新基建的巨额投资需求。我国新基建市场化程度高,可服务多垂直行业,吸引多元主体参与投资。但当前投融资机制尚不健全,政策驱动下的“投资热潮”如火如荼,而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民间投资却极为平淡,市场自发的投资活力严重匮乏,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不足。贵州省发改委统计显示,2023年全省新基建项目民间投资占比仅18%,低于全国平均的35%;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库中,新基建类项目落地率不足40%,远低于交通、环保等领域。当前的营商环境导致新基建在投资建设中面临的政府财政压力与社会资本参与不足的双重困境。

4.2 核心技术自主化不够

新基建以信息化为基础、核心技术为条件。贵州虽在大数据存储和算力基础设施具有优势,但从基础建设方面来看,产业结构明显滞后,仍然以“高耗能”“高排放”的第二产业为主导,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缺乏核心竞争力,长期位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如贵安新区数据中心集群,信息通信领域“芯魂缺失”,服务器芯片等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在工业数字化领域技术依赖现象突出,工业网络协议等进口依赖度超90%,高档数控机床等外部依存度约95%,工业互联网平台多基于国外技术体系,基础架构层面的自主可控性亟待提升,面临核心技术自主化挑战。制约核心技术突破的深层原因在于基础研究投入结构性失衡,原创性技术成果不足,难以形成自主标准和创新生态。此外,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加剧了新基建面临“沙滩地基”的潜在风险。要突破这一发展困境,必须构建“技术攻关-测试验证-应用推广”的全链条创新体系,着力攻克关键共性技术瓶颈,夯实新基建的自主技术底座。而贵州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相对不足,高校和科研机构高水平原创成果少,难以支撑底层技术突破,制约了新基建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使产业的转型升级更加困难。

4.3 高端人才存在结构性短缺

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高端人才正成为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智联招聘发布的《2020年新基建产业人才发展报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发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应届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新基建人才缺口较大,且缺口持续扩大,高质量劳动力短缺的结构性矛盾可能加剧。以 5G 通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为例,这些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需要大量兼备前沿技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端人才作为支撑。但贵州面临诸多问题:一是本地高校相关学科起步较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导致每年输出的高端专业人才数量极为有限,难以满足产业快速扩张的需求;二是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在薪资待遇、科研环境、职业发展上存在劣势,高端人才外流严重,且长期难以留住引进人才;三是产业结构制约高端人才有效利用,部分新兴产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和集群,高端人才技能难发挥;四是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中,由于企业自身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和应用能力有限,无法为高端人才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和发展平台,进一步加剧了高端人才结构性短缺的问题。鉴于人才供需比例严重失衡,因此,不断加强人才培养、补齐人才短板成为当务之急。

4.4 产业融合度不足

贵州信息基建虽有一定进展,但与产业融合深度尚浅,产业数字化面临多重挑战。从数字化转型深度来看,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仅42.3%,文旅产业数据资产利用率不足30%,农业数字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产业链协同也存在困境,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指数低于全国均值,重点产业供应链效率受损,中小企业因转型成本形成“数字鸿沟”。大数据中心建设方面,5G在许多传统制造工业领域仅用于简单的数据传输,未实现智能制造升级;农业电商受网络问题影响销售效率。大数据中心建设上,贵州虽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数据存储基地,但本地企业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能力不足。多数企业仍停留在数据收集和存储阶段,缺乏专业的数据挖掘和分析人才,无法有效将数据转化为商业洞察并用于指导决策,致使大数据中心推动本地产业升级的潜力未充分释放。融合基建方面的推进面临诸多阻碍。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中,城市智能交通与物流协同性差,物流运输效率低、成本高。交通与旅游结合不足,景区周边设施不完善,旺季易拥堵,影响游客体验,制约旅游产业发展。整体而言,贵州信息基建与产业融合及数字化转型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5 新基建赋能贵州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强化顶层设计和完善融资机制

强化顶层设计和完善融资机制是新基建赋能高质量发展举措中的关键。为契合新基建“适度超前建设”的趋势,应依据“补短板、强弱项、优结构”原则,从长计议开展顶层设计并完善融资机制,拓展有效投资,填补民生基建短板。在新基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进程中,强化顶层设计与融资制度完善尤为重要。需制定兼具前瞻性与实操性的中长期规划,突破制度性障碍,明确新基建在区域与产业协同升级中的发展脉络,确保其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生态。其一,强化顶层设计,实行“软”“硬”同步、协调发展。硬件建设上,全力推进 5G 网络、数据中心、云计算等信息基建,稳固数字化转型基石;软件方面,着力攻克操作系统、数据库及工业和高端应用软件的自主创新难关,强化软件实力。其二,扩大新基建领域的投资主体。政府加强引导统筹规划,引入民间资本,为激活民间投资,政府应转变角色,在引领与监管间精准定位。针对新基建技术、资金与回收周期的特点,制定税收减免、补贴等优惠政策,拓宽多元融资渠道,激发社会投资热情,深挖民间资本潜能,为新基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同时,为确保新基建能够稳健发展,除了在初始阶段构建一系列政策引导外,在新基建推进过程中更需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作为支撑。

5.2 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新基建的关键核心能力。以“互联网+”作为紧密相连的纽带,充分整合地方政府、企业、学校以及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协调各方关系,搭建良好的政策环境;企业基于自身实践经验,提供切实可行的应用场景,投入充裕的资金支持;学校学术资源丰富,可开展前沿的理论研究,持续输送专业人才;科研院所凭借深厚的科研积淀,提供深度的技术支撑。各方携手共建协同创新平台,全力推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在该模式下,实现高效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是实现技术飞跃的关键。聚焦5G、人工智能、物联网、集成电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取得创造性、突破性成果,实现资源互联互通,提升整体创新效率和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大对数字新基建相关研究和技术研发的投入,尤其在核心零部件、关键原材料及前沿技术的基础研究方面,把握核心技术,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提升产业链创新水平。另外,政策扶持至关重要。政府可设立专项研发基金、税收优惠政策、奖励激励机制、产业扶持政策、简化行政审批流程等,加快技术创新进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迈向新高度。

5.3 培育新基建创新人才

培育新基建创新人才是破解贵州高质量发展人才瓶颈的关键。贵州人才供需结构严重失衡,原因在于传统工科培养模式与数字技术迭代有“时间差”,政校企协同机制存在“三明治断层”,产教融合及数字技能培训覆盖不足。为此,构建四维培育体系:一是学科重构。教育领域应积极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及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紧密对接社会产业需求,以适配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建立“智能 + 专业”交叉矩阵,开发特色课程群,依托数字经济微专业认证模块化培养。二是产教融合。新基建涉及许多融合产业的企业,建设贵安新区“园区即校园”实训基地群,搭建产业云学院,联合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提升本地人才适配率。三是制度创新。设立政府注资的人才基金,柔性引进湾区专家,建立“技能-职称-薪酬”转化通道,将新职业纳入职称体系,构建三级人才梯队。四是地域适配。在贵阳-贵安以国家级数字人才基地为核心,黔东南开展相关培训,遵义培育红色文旅数字创意集群,配套建立人才效能KPI体系,实施动态评估与预警机制,保障人才与产业需求匹配。同时,打造高水平管理人才队伍,对人才培育机制改造效果开展评估与调整,持续优化提升其效果和价值。

5.4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新基建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是贵州突破传统发展路径依赖的核心引擎。贵州需充分发挥其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研发引领、科学设计作用,乘势而上推动数实融合向纵深推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当前,贵州受限于经济发展和地理位置,数字技术应用和创新水平相对滞后,且高层次数字人才等发展要素匮乏,以至于产业转型升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针对产业融合度不足问题展开研究,梳理行业转型痛点、堵点,强化政产学研用融合。构建“基础设施-产业协同-制度创新”三维融合系统。基础设施层,构建高性能数字底座。实施“双千兆+边缘计算”网络升级计划,2025年前实现重点产业园区万兆光网全覆盖,部署边缘计算节点将数据处理时延压缩至20ms以内,形成“中心云-边缘云-终端”三级算力架构;依托“东数西算”国家枢纽节点优势提升算力利用率。产业协同层,打造垂直领域数字生态。推行“1+N”产业互联网平台战略,培育智能链主企业,创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制度创新层,完善数字化转型保障体系。采用“政府引导+链主跟投”模式重点支持中小企业设备上云;创新“数字转型券”政策,扩大中小企业覆盖率,立法破除数据孤岛,避免重复劳动。同时,构建 6 维度产业融合度指数(IFI),建立“红黄绿灯”预警系统,确保转型实效,积极推进数实融合重在深挖应用场景,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6 结语

新基建赋能贵州高质量发展,其发展水平对贵州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机遇,贵州应把握先机,以重大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把新基建视为培育新动能、突破发展瓶颈、构筑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选择,坚定不移推进新基建战略行动。在发展进程中,贵州凭借生态与能源优势,在数据中心集群建设方面成绩显著,但在新基建赋能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仍面临融资、技术、人才、产业融合等方面的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强化顶层设计和完善融资机制、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培育新基建创新人才、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等对策,旨在助力贵州突破发展困境,争取探索出一条有别于东部及西部其他省份的后发地区跨越式可持续发展路径。同时,在未来新基建赋能的研究方面,可以从企业视角出发,优化运营模式、打造产业平台优势,做好“链”文章,以优质企业项目的“点”,串起产业发展的“链”,为高质量发展聚力赋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发展新基建,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种照辉,覃成林,招汶珊.“新基建”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3,38(12):25-36.

刘艳红, 黄雪涛, 石博涵. 中国“新基建”:概念、现状和问题[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6).

田园,任毅,李金林,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23(12): 94-101.

罗玉明. 数字新基建、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增长[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12): 40-44.

程云洁,王佩佩.数字新基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7): 109-114.

王黎明,孙澎升.数字新基建、技术进步与绿色物流高质量发展[J].商业经济研究,2025(1): 85-88.

牛艳红,王培安.新基建赋能西部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研究[J].中国西部,2022(2): 38-46.

钟昌标,蔡旺.新基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机制及举措[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 13-24.

张佩,王姣娥,马丽.新基建助推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及优化对策[J].区域经济评论,2022(5): 30-36.

刘伟宏.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济南: 山东财经大学, 2024.

标签:  基建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