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合理论视角下地方产业链与跨境电商专业集群的融合模式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06 阅读(340)

摘 要:在全球化和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跨境电子商务已成为推动地方产业链升级转型的重要力量。本文基于竞合理论,深入分析应用型高校跨境电商专业集群与地方产业链的融合模式,通过梳理相关理论背景,探讨高校如何通过产学研结合,构建跨境电商专业集群,增强地方产业链的创新活力及竞争力。本文重点分析了跨境电商专业集群的集聚效应,探讨了高校与地方产业链深度融合的路径及机制,为应用型高校跨境电商专业集群的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研究发现,专业集群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还可以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高校战略布局提供借鉴。

关键词:竞合理论;地方产业链;跨境电商;专业集群;融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F7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5)04(b)--04

1 引言

在数字经济和全球化的推动下,跨境电子商务(以下简称跨境电商)作为一种创新型商业模式迅速崛起,并成为促进贸易增长、扩大市场边界的重要方式。跨境电商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贸易方式,带来了全新的运营模式,还拓展了全球市场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在新兴市场,跨境电商被视为加速本地经济数字化和商业模式革新的关键驱动因素。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对外贸易的多样化,推动了地方经济和区域产业链的现代化进程。国家积极出台政策扶持跨境电商产业,通过设立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为企业和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政策环境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与此同时,应用型高校注重实践教学,针对跨境电商行业的特点设置专业课程,强化学生在跨境营销、国际贸易、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技能,逐渐成为地方经济和产业链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从竞合理论的视角出发,应用型高校和地方产业链之间并非简单的供需关系,而是一种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复杂关系。竞合理论强调参与主体在共享资源、协同发展的同时,依然存在市场竞争和利益分配的博弈。该理论对于理解应用型高校跨境电商专业集群与地方产业链的关系具有独特的解释力,有助于厘清两者如何在保持合作共赢的同时,激发创新活力、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本文将竞合理论作为研究视角,探讨应用型高校跨境电商专业集群与地方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模式,分析其在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产业对接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2 文献综述

2.1 专业集群

集群(Professional Cluster)的概念最早由Porter(1998)提出,他认为集群是指在地理上接近、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通过集聚效应有效提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在国内,顾永安(2021)系统研究了应用型高校专业集群的概念、逻辑机理及其对地方经济的支持作用。他在《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研究论纲》中指出,专业集群是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也是优化专业结构布局的战略选择。顾永安(2021)提出,专业集群建设应当与区域产业集群紧密对接,以提高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1]。

在国际上,集群化建设与应用型高校的合作模式已有典型案例。Bresnahan等(2001)以硅谷为例,研究发现硅谷的集群效应不仅体现在技术企业的集中,还包括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从而加速了技术成果的转化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通过在专业集群中深度嵌入高校教学,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为集群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此外,瑞典的知识创新中心(Science Parks)通过集聚企业和高校资源,形成了集群内部的创新生态系统,为高校和企业的协同创新提供了平台。以上研究为构建跨境电商集群中的产学研结合提供了成熟的国际模式。

在国内的高等教育领域中,专业集群通过整合产业资源和教育资源,为应用型高校的课程设置、实训平台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支持。孙晓辉(2016)在研究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集群效应时指出,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提升了高校和企业的协作效率,为高校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和就业环境[2]。杨威(2018)的研究表明,集群化建设为跨境电商等新兴领域的应用型高校提供了产业支持环境,使高校学生能够快速适应产业需求[3]。此外,顾永安(2021)强调,专业集群建设应突破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推动产业集群与高校专业集群的互联互通,形成更深层次的融合,从而提升专业集群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4]。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专业集群逐渐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集群内的高校和企业提供了新的合作机遇。然而,校企间的合作也面临文化差异和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Smith和Brown(2020)指出,规范化的合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框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5]。顾永安(2021)提出,当前集群建设在某些方面仍存在认识不足、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影响了高校集群建设的实际成效,建议在校企协同机制上进行进一步优化[6]。未来,专业集群建设需要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求。

2.2 竞合理论

2.2.1 理论基础与发展

竞合理论(Co-opetition)由Brandenburger和Nalebuff (1996)首次提出,认为竞争与合作可以共存,两者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一种复杂的动态关系。在产业集群内,竞合关系的核心在于找到合作与竞争的平衡点:在合作中,通过资源共享和能力互补实现效益最大化;在竞争中,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争取更高的市场份额[7]。竞合理论不仅适用于企业之间的关系,还为研究集群内部企业、高校等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有力的分析框架。

在国际研究中,竞合理论为专业集群内各主体之间的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Smith等(2010)通过对欧洲创新集群的研究表明,集群内的应用型高校与企业间通过竞合关系,既相互合作进行人才培养,也在科研资源和市场领域展开竞争[8]。此外,Shenkar和Reuer(2021)强调,集群化下的竞合关系能提升教育机构和企业的整体效益,通过协同创新解决产业关键问题,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9]。

在国内,竞合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区域经济发展和教育合作领域。陈小平(2017)在分析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建设时指出,竞合关系在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尤其是在共同开发新技术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方面[10]。这种竞合关系为产业集群带来了持续的创新活力,并推动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齐芳(2019)的研究进一步指出,竞合策略不仅能够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还在高校之间的合作中形成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质量[11]。

2.2.2 应用型高校的竞合策略

在跨境电商等专业集群中,应用型高校与地方企业之间形成了典型的竞合关系。张静(2019)研究了我国应用型高校在区域内的竞合策略,指出高校间既有生源和科研资源的竞争,也通过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共享教育资源实现共赢[12]。这种竞合关系为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实际路径,特别是在就业导向和市场需求驱动的学科领域内,竞合策略为高校提供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和资源支持。

通过竞合理论视角,可以更好地理解应用型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并为在合作中实现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应用型高校通过与地方企业和高校的竞合关系,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有效提升学生的实习机会和实际操作技能。

综上所述,专业集群建设、竞合理论与应用型高校发展之间有着紧密联系。国内外研究均表明,集群化建设和竞合策略在应用型高校中推动了创新和质量的提升。

3 应用型高校跨境电商专业集群与地方产业链的竞合关系

3.1 人才培养的竞合机制

跨境电商的高速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应用型高校通过跨境电商专业集群建设,搭建综合性、复合型的学习平台,培养学生具备跨境电商的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塑造学生应对行业变化的综合能力。

高校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形式多样,包括实习、定向培训以及校内项目的联合开展等。这种合作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到企业的跨境电商业务中,例如协助进行市场调研、产品推广、供应链管理等实际操作,从而在真实环境中提升市场敏锐度和应变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企业能够直接从高校吸纳到符合实际需求的跨境电商人才,显著提升招聘效率和精准度。

然而,这种合作关系带有一定的竞争性。高校在孵化和支持创新创业项目时,培养的学生可能会创建具有市场潜力的跨境电商企业,从而与地方现有企业形成竞争。

3.2 校企合作与创新创业的竞合关系

应用型高校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并不仅限于传统的人才培养,还体现在创新创业的孵化与加速器项目中。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政策的扶持,许多高校通过与地方企业共建跨境电商创业孵化基地,构建起了一个支持学生和青年教师创新创业的平台,为地方产业链注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产品创新的活力。

通过创业孵化项目,许多学生和教师得以在高校的支持下创办跨境电商公司,开展跨境电商创业活动。这种创新创业的竞合关系有助于激发地方企业的竞争意识。例如,某高校孵化出的创业团队可能会推出具备独特优势的跨境电商店铺等,从而对现有的地方企业构成一定的市场竞争。这种竞争不是单纯的利益对抗,而是以竞合理论为基础,通过竞争激励企业优化自身的商业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并加快技术更新的步伐。

从竞合理论的角度来看,这种由高校主导的创新创业活动,不仅促进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还推动了区域跨境电商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在面对高校孵化项目的竞争时,企业通常会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例如进行业务流程优化、改进产品或服务,甚至参与到高校的创业孵化项目中,以获取创新资源。

3.3 技术创新的竞合模式

跨境电商的创新离不开技术的快速进步,尤其是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供应链管理等前沿领域。这些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还能够降低跨境业务中的成本和风险。应用型高校的跨境电商专业集群利用自身的研究团队与实验室,向企业提供前沿的技术支持。高校研究团队基于大数据分析,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实时的市场预测,还能解析用户的行为偏好,为企业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开发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在这种合作关系中,技术支持成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但也伴随一定的竞争性。例如,高校在技术研究和应用方面的进展,有时会转化为校内的创新创业项目,而这些项目可能在技术和运营模式上具备超越企业现有解决方案的潜力。如此,企业与高校合作的同时,面临着来自这些创新项目的竞争压力。

这种竞合关系从长远看,对企业、高校以及整个行业都是有利的。高校通过技术输出和人才培养,促进了行业的技术更新,而企业则在竞争压力下加速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从而推动整个跨境电商生态的进步。

4 融合模式分析

在跨境电商专业集群与地方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过程中,应用型高校和地方企业形成了多维度的合作模式。本文从横向合作、纵向整合和混合型合作三个维度出发,分析高校与地方企业在资源共享、供应链对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竞合关系。

4.1 横向合作模式:资源共享与产教融合

横向合作模式注重应用型高校与地方产业链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产教融合。通过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开展产学研项目等方式,双方可以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跨境电商业务场景,使其在实践中掌握行业知识与技能。例如,青岛黄海学院通过跨境电商集群,与企业联合建立数字经济产业园,园内设立师生共创、企生共创等形式工作室,通过提供真实的企业项目,使学生在校内就能接触到真实的跨境电商业务流程,包括国际市场调研、物流协调、海外客户服务等。这种合作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还帮助企业获得了新生代人才的支持。

在横向合作模式中,高校通过共享企业的市场资源和需求,能够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科研方向,确保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高度契合。同时,企业利用高校的教科研资源和人才储备,可以增强其在大数据、市场分析和创新应用等方面的能力。此外,高校的研究团队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具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帮助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4.2 纵向整合模式:供应链与跨境电商的无缝对接

在纵向整合模式下,高校与地方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仅停留在传统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支持层面,还进一步深入到供应链的对接和管理优化层面。这种模式强调应用型高校跨境电商专业集群与企业供应链管理体系的无缝衔接,以提升企业整体供应链的效能。例如,许多高校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帮助企业优化供应链管理流程,以提升订单处理速度和物流效率,减少供应链中的冗余环节,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响应速度。

通过纵向整合,高校能够直接获得来自企业运营的真实案例和数据支持,使跨境电商课程中的案例更加贴近实际需求,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应用能力。同时,企业的运营实践成为高校教学的宝贵资源,有助于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行业适应力。例如,在跨境电商订单高峰期,高校的学生可以协助企业分析订单数据、优化供应链,学习企业如何快速响应全球市场需求。

4.3 混合型合作模式:合作与竞争的动态平衡

混合型合作模式强调合作与竞争的动态平衡,是高校与地方企业在资源共享与市场竞争中的一种竞合模式。在此模式下,应用型高校和地方企业在某些领域进行深度合作,例如技术共享、联合开发产品和市场协同等。但在其他领域可能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比如市场占有率、品牌影响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高校通过跨境电商专业集群所孵化的创新创业项目,可能会推出新的产品或平台,与地方企业现有的业务形成直接竞争。这种竞合关系既带来了市场竞争压力,又为双方开辟了新的合作空间。

竞合理论认为,适度的竞争能够激发参与方的创新活力。比如,应用型高校孵化出的跨境电商创业团队可能会在产品创新、品牌营销、数字推广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市场影响力,甚至成为地方企业的潜在竞争者。然而,这种竞争关系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反而能够促使地方企业获得更真实的市场反馈,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不断优化自身的业务模式、产品功能和服务水平,以提升市场竞争力。

混合型合作模式在高校与企业之间创造了一种良性互动的生态。通过竞合关系,双方能够在竞争中找到新的合作契机,在合作中激发新的竞争潜力。地方企业在面对高校创新项目的挑战时,往往会更积极地探索新市场、开发新产品,以保持市场的领先地位。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1 研究结论

通过竞合理论的视角,本文分析了应用型高校跨境电商专业集群与地方产业链的融合模式。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竞合关系促进了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技术的创新以及市场的协同发展。应用型高校通过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孵化和技术支持,为地方产业链的跨境电商发展提供了重要推动力。与此同时,竞合关系中的竞争也激发了高校和企业的创新动力。

5.1.2 政策建议

高校层面:应用型高校应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推动跨境电商专业集群的建设。通过构建实训平台、创新创业孵化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并积极参与地方企业的跨境电商运营及创新。

企业层面:地方企业应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和人才资源,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不断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技术水平,同时在与高校的竞合关系中激发新的创新潜力。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

5.2.1 研究局限

研究在理论框架上探讨了竞合理论视角下,跨境电商专业集群与地方产业链的融合模式,然而未能进行系统的实证分析,这可能影响了理论分析的实际适用性。此外,本文主要基于现有文献进行理论分析,尚未包含跨境电商集群在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性,未能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结构、政策环境和人才市场的不同。

5.2.2 研究展望

首先,建议对典型的跨境电商专业集群案例进行实地调研,通过收集校企合作、产业对接等环节的实际数据,从而提升理论分析的现实适用性。其次,开展跨区域对比研究,比较不同地区应用型高校跨境电商集群在促进地方产业链发展中的差异性效果,从而探索因地制宜的集群发展策略。最后,未来研究还可以引入动态竞合模型,通过多案例研究或长时间的跟踪研究,揭示跨境电商专业集群在地方产业链中的演变机制,为政策制定者和高校提供更具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顾永安.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研究论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孙晓辉.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集群效应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6(3): 45-52.

Yang,C.,amp;Wei,Y.Regional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innovation: The case of Chinas emerging economies[J].Technovation,2018(70): 45-56.

顾永安.专业集群与地方经济的协同发展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1(7): 12-18.

Smith,R.,amp;Brown,T.Challenges of higher education-industry collaboration in industrial clusters[J].Education. Training,2020,62(5): 571-586.

顾永安.应用型高校集群建设的现状与优化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21(4): 50-55.

Martin, R.,. Sunley, P.Deconstructing clusters: Chaotic concept or policy panacea?[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3,3(1): 5-35.

Smith, R.,. Brown, T.The role of co-opetition in industrial clusters[J]. European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0,28(5): 571-586.

Shenkar, O.,. Reuer, J. J.Cluster-based co-opetition: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21,30(2): 102-118.

陈小平.长三角地区集群建设中的竞合关系研究[J].经济地理,2017,37(1): 105-112.

齐芳.区域教育竞合策略对教育质量提升的影响[J].教育学报,2019,7(4): 24-32.

张静.应用型高校的区域竞合战略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9,15(3): 45-50.

标签:  高校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