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都市圈产业一体化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06 阅读(401)

摘 要:本文基于长江三角洲区域六大都市圈城市的发展历程、城镇化水平及产业经济发展现状,深入剖析了长三角都市圈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同质化竞争严重严峻及产业发展需求难以充分满足等。尽管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和产业规模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都市圈间及内部城市间仍存在显著的产业分工不明确、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现象,制约了区域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为推动长三角都市圈产业一体化发展,本文提出以下策略:明确都市圈均衡发展方向及功能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因地制宜推动都市圈产业一体化,充分发挥各城市的比较优势,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积极培育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产业优化重组,推动产业梯度转移与升级,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这些措施有助于实现长三角都市圈产业的协调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能够为全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长三角;都市圈;产业一体化;产业分工;城镇化发展;同质化竞争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5)04(a)--04

2019年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并将推动都市圈的同城化和协调联动作为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内容。如何融入都市圈并发挥都市圈经济增长极作用,对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行政壁垒等因素存在,长三角区域内部发展仍面临产业布局不合理、中心—边缘城市极化发展、产业竞争同质化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都市圈内产业一体化,促进产业和城市协同发展。

1 长三角都市圈发展概况

1.1 长三角都市圈的范围

长三角地区目前已形成了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等六大都市圈(见表1)。2018年1月,上海发布《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提出将上海建设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包括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舟山六市在内的“1+6”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2022年9月,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政府联合发布《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上海大都市圈又新增了江苏的常州和浙江的湖州。2024年6月,上海大都市圈再次扩容,又新增了浙江的杭州、绍兴,江苏的泰州、盐城,以及安徽的宣城,共新增5座城市。

2024年2月,《合肥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获批,着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融入长三角都市圈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自身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同频共振、携手共进。

其范围包括合肥市全域、淮南市的寿县、滁州市的定远县、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马鞍山市的含山县、芜湖市的无为市、安庆市的桐城市,总面积约2.49万平方公里。

2021年4月16日,江苏省、安徽省联合印发《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苏皖将共建轨道上的都市圈,把南京都市圈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资源配置中心,依托南京空港、海港、高铁港枢纽地位,联动芜湖、镇江、淮安等都市圈枢纽资源,打造长三角向内辐射中西部、向外连接全世界的枢纽型都市圈。

1.2 城镇化发展概况

由于都市圈范围变化较多,六大都市圈涵盖了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大部分区域,因此采用市一级数据进行分析(见表2)。通过查询2023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长三角常住人口为21608万人,城镇化率为57.73%,较上一年度有所提高,城镇化空间布局持续优化,新型城镇化质量稳步提高。其中,城镇化率最高的城市主要是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分别是上海市、无锡市、苏州市、南京市。而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城市主要是安徽省地级市,分别是亳州市、六安市、阜阳市、宿州市、宣城市,均是都市圈外围城市,说明长三角都市圈内部城镇化发展差异较大,区域发展不均衡。

1.3 产业经济发展概况

国家级都市圈作为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其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是衡量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2023年长三角3个国家级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分别以13.9万亿元、5.2万亿元和4.2万亿元的GDP总量位居全国第1、3、5名。都市圈的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均取得了显著成果。

由表3可以看出,都市圈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远高于长三角其他地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通常可以反映地区的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的指标,2022年长三角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高的城市分别是上海市、杭州市、南京市和合肥市,均是长三角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的有16个地区,其中上海高达74.12%,反映了上海市的经济转型和升级。过去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逐渐改变,金融、服务业、科技等高附加值行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的新引擎。但地区间差异显著。

2 长三角都市圈产业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长三角都市圈虽然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但其地域横跨三省一市,受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影响,都市圈内部各城市的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显著。例如,上海市的第三产业占比高达74.12%,而嘉兴市第一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约55.19%。都市圈内部不同城市间人均GDP差距更是显而易见。这种产业结构差异导致各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和劣势不同,不能长期健康持续地推动都市圈整体产业均衡发展。此外,都市圈各城市还存在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方面。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创新在高附加值行业拉动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不明显。

2.2 产业发展同质化竞争严重

长三角都市圈中各城市发展的范围不固定,易受行政政策和市场表现的影响。各城市在产业分工方面真正结合自身地域特色制定发展方向的情况较少。例如,查看各城市制定的本区域“十四五”规划纲要可以发现,尽管各城市的基础条件各不相同,但规划纲要中提到的主打新兴产业相似度非常高。在具体发展方向上,由于缺乏协同创新机制,各城市未能形成清晰的差异化发展特点,难以发挥各自独特的产业结构优势,在都市圈内无法形成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导致同质化竞争严重。例如,江苏的研发类生产性服务业无法与上海高端制造业有效对接,进而影响整体产业的竞争力。都市圈区域内的资源有效配置和产业链有效衔接均受到同质化竞争的不良影响。

2.3 产业发展需求难以全部实现

在都市圈的规划中,中心城市是经济区域内生产和交换集中的地方,对周围地区有较强的经济辐射作用,承担着组织和协调区域经济活动的重任,对各种资源的需求和消耗也是最大的。外围城市则一般以单一居住、产业功能为主,通过经济辐射、产业分工、基础设施互通等方式与中心城市进行互动。实际上,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的发展需求各不相同,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在都市圈协调发展机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发展需求难以全部实现,加上大都市在都市圈发展中产生的虹吸效应明显大于溢出效应,中小城市在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容易引发城市间的博弈,降低一体化发展的动力。

3 推动长三角都市圈产业一体化的策略

3.1 找准都市圈均衡发展的方向

在都市圈均衡发展方面,应更加强调不同城市之间协调发展,避免区域发展差距过大产生不均衡问题。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资源配置等手段,推动相对落后的城市加快发展,缩小与中心城市之间的差距。以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如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优化土地、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在都市圈内的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式实现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济发展的均衡,确保各个领域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支撑,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在都市圈充分发展方面,应更加强调先进生产力的充分发展,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如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充分发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所起到的主导作用。

3.2 因地制宜推动都市圈产业一体化发展

根据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进行产业结构布局,推动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充分发掘自身在产业领域的传统优势和后续发展前景,因城施策、因地制宜,避免同质化竞争和资源浪费,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共同推动产业一体化发展。通过构建跨区域主体间产业、空间联动机制,充分发挥产业的关联效应,例如,上海依托金融、贸易方面的引领优势,浙江依托数字高地优势,江苏依托制造业集群优势,安徽依托创新策源地优势,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实现错位发展。作为产业基础较为薄弱的安徽地区,要加强与产业基础较好的“苏浙沪”地区在产业链上、下游的联系,形成良好的产业分工和产业链关系。发挥地方政府在融入长三角产业一体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在充分考虑自身产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以产业一体化效能突破产业升级瓶颈。建立健全长三角高效务实的协调分工机制,积极组织、协调跨区域重大战略资源的开发,完善地区产业发展的共建和补偿机制,保障地区、产业间要素资源自由高效流动,同时推动产业间形成合理的竞合机制,进而促进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发展,形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生力量。

3.3 积极培育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产业优化重组

注重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明确中心城市承担的发展责任和方向,一方面,中心城市要集中力量和资源激发创新活力,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域和项目上,通过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确保这些资源能够产生最大效益,尤其是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另一方面,中心城市在充分享受产业一体化红利的同时,要积极与外围城市进行生产要素的交流和产业的分工协同,不断扩大自身产业一体化效能的影响力,积极培育周边地区关联产业优化重组,充分发挥空间溢出效应,将本地区的产业一体化水平变成促进本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动力。注重保障外围城市的发展空间。在推动产业一体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时要注意结合外围城市产业发展特征和结构,避免简单追求产业类型“大而全”的产业发展模式。应尊重地方产业发展规律,立足于各地区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依托地区产业的相对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强势产业并以此融入整个区域的分工,形成上下游产业链间的互补和协同。例如,可以立足当地资本和劳动力现状,积极推动本地生产要素与周边产业一体化城市的对接和流动,通过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对一体化区域的渗入,由表及里逐渐吸收产业一体化城市在知识、技术、产业等方面的溢出红利。积极主动发展与周边产业一体化城市相配套的产业类型,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体化城市的产业联动和带动作用,实现产业协同互补,形成产业发展合力,驱动经济更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俞立平,黄梦亭,李雯,等.市场一体化、地方政府绩效与高技术产业创新[J].科研管理,2024,45(8):106-114.

王兆峰,邱梦真.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对旅游产业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4,33(7):1397-1411.

徐政,占智勇.新质生产力推动长三角产业一体化形成的逻辑机理与实践指向[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5(4): 50-61.

王锋,赵慧,范文娜,等.长三角产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测度及时空演变规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4,40(8):1211-1220.

尤怡卜.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对高技术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D].甘肃: 兰州财经大学,2024.

张璐,项桂娥.产业集聚对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的影响研究[J].平顶山学院学报,2022,37(2):73-82.

张璐,项桂娥.长三角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的测算[J].池州学院学报,2021,35(4):53-59.

石敏俊,孙艺文.中国都市圈的产业分工与功能协同分析[J].地理学报,2024,79(10):2495-2510.

姚尚建,黄林俊.都市圈重构下中等城市的边界跨越: 基于合肥都市圈建设的案例追踪[J].学术界,2024(6):17-28.

王巍,姜智鑫.市场一体化与企业异地创新合作: 基于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24,50(4):49-63+153.

标签:  产业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