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域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新模式研究

known 发布于 2025-08-07 阅读(489)

摘 要: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全国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的发展现状及其模式特点,为成渝地区探索跨区域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新模式提供实证依据与决策参考。本文系统收集并分析国务院新闻办年度知识产权工作新闻发布会、川渝两地知识产权相关新闻发布会以及相关省份知识产权官方数据,以“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为核心数据源,数据截止时间为2022年12月31日,研究从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的规模效应、产品数量、地区分布、优质知识产权储备及证券化模式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发现:全国范围内知识产权证券化规模效应较小,产品数量有限;川渝地区优质知识产权供给不足,知识产权金融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有待提升;全国知识产权证券化模式相对单一,市场占比偏低。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围绕成渝地区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构建高质量底层资产池;成立成渝跨区域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指导工作组;构建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协同参与机制;加速推进知识产权评估体系及专利许可费收费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加快推进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以促进知识产权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激发成渝地区跨区域创新活力。

关键词: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成渝地区;跨区域;专利许可

中图分类号:F127;DF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5)04(b)--04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强化成渝地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实施提出了更高要求。知识产权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1],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2],强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是推动知识产权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支持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措施,知识产权金融作为知识产权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国家战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知识产权证券化作为知识产权金融的高端形式,是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工具。

2022年7月,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印发《重庆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明确提出“推广运用知识产权保险产品,支持有条件的区县依法依规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3]。2022年12月,川渝两省(市)共同印发《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联合实施细则》[4],明确提出在成渝地区规范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逐步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支持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及衍生品创新[5]。当前,成渝两地正在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将进一步释放重庆和成都中心城市作用,为推动建设川渝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示范区,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知识产权投融资体系提供了充分的政策空间、人才支撑和环境支持。然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在重庆尚未有突破。2023年4月,四川发行了西部地区首单知识产权ABS,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面临规模效应较小、优质知识产权供给少、证券化模式较为单一、融资企业多集中在特定区域和行业,且底层资产的风险分散程度较低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成都、重庆拥有的金融综合实力独特等优势,亟待进一步加强改革探索,促进知识产权与金融深度融合,持续释放成渝地区跨区域创新活力。

新时代下,随着成渝地区的高新产业协作发展,迫切需要借助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助力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探索成渝地区跨区域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新模式,将有效推动川渝两地的科创要素更好集聚、更好发挥出优势互补的作用,为川渝两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然而,相较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地区,四川、重庆在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工作进度上尚有一定差距。

1 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现状分析

1.1 知识产权证券化规模效应较小,产品数量较少

根据《全国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发行情况分析报告(2022)》数据,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国共发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101单[6],累计发行规模246.48亿元,所在地区包括北京、广州、深圳、上海等城市,覆盖八个省级行政区。重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群建设中唯一未发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的国家中心城市,与重庆直辖市地位和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的目标要求不相适应(见表1)。

2023年4月20日,“兴业圆融—成都中小担1期知识产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西部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落地四川成都,本证券化产品的实施为1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1亿元的融资支持,但仅占全国总发行规模额度的0.4%,且在发行数量和规模方面,与全国城市群建设中其他地区还有一定差距,未能形成规模效应以持续帮助更多科创企业破解知识产权融资难题。

1.2 优质知识产权供给少,知识产权金融贡献度不足

知识产权证券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优质知识产权的充分供给。截至2022年末,重庆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48件,四川省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为5.06件,而深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为81.5件,北京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18.3件,深圳、北京的数量分别约是重庆的14.9倍和39.8倍,为四川的14.8倍和43.1倍,相较深圳、北京等地区,川渝两地优质知识产权明显不足。其次,截至2022年末,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金额为4868.8亿元,四川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累计84亿元,重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累计16.24亿元,分别仅占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金额的1.7%和0.3%。放眼全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额度累计与广东(970.24亿元)、浙江(1681亿元)、江苏(1000亿元)还有一定差距,知识产权金融创新有待提高。由此可见,四川、重庆虽然具有较好金融优势,但在知识产权与金融融合的力度不足,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还略显不足(见表2、表3)。

1.3 知识产权证券化模式较为单一,且占比较低

目前,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的基础资产包括知识产权售后回租应收租金、知识产权转让应收账款、知识产权二次许可应收许可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应收本息四大类型[7]。对比现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模式分析,以广州(知识产权许可债权模式)、北京(知识产权许可债权证券化模式、知识产权融资租赁债权证券化模式)、深圳(知识产权转让应收账款证券化、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债权证券化模式)为代表。深圳、北京能形成规模化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其根本原因在于多样化的知识产权证券化模式能够有效地适应不同的融资场景,而单一模式不利于满足各类型科创企业的融资需求,成都采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债权证券化”模式,较为传统且单一。其次,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的《2022年资产证券化发展报告》[8]显示,2022年我国共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19772.7亿元。据此,知识产权证券化占总资产证券化的比重约为1.1%,而川渝知识产权证券化占总资产证券化的比重仅为0.005%。

数据来源:国新办举行2022年知识产权工作新闻发布会、2022年四川省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新闻发布会、2022年重庆市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新闻发布会以及相关省份知识产权官方数据。

1.4 川渝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跨区域协调机制仍待健全

2020年4月29日,川渝两地知识产权部门签订《川渝知识产权合作协议》,提出将强化知识产权金融领域的合作,共同致力于创建国家级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示范区。自签订协议以来,川渝地区立足各地比较优势,建立健全川渝知识产权统筹协调机制,提升川渝地区知识产权的整体影响力和竞争力,为推动成渝地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强大助力。2025年初,重庆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印发《2025年全市知识产权工作要点》,提出“加快推进成渝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支持金融机构开发面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企业特点的知识产权金融产品”。但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的限制,推动构建知识产权金融生态、创建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示范区、多元化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方面仍显不足,建设“一体化”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还未开通,在政策协同以及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调节相对有限,极大程度上阻碍了成渝地区聚焦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亟须高标准、高起点做好谋划,加强政策指导和培育引导,助推区域协调发展的步伐。

1.5 知识产权证券化跨区域跨境情况

2023年,全国首个深港跨境“N+1”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在深圳市成功落地,创新性地推出了“境内+境外”知识产权综合融资的新模式。该模式通过知识产权在岸质押,并结合跨境反担保增信等方式,有效解决了境内企业知识产权无法在境外质押、融资资金短缺等问题,从而成功打通了企业知识产权的境外融资通道[9],有效盘活了企业轻资产,突破了传统融资方式的限制。有学者建议探索穗港、穗澳跨境知识产权证券化,赋能湾区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10]。

2 启示

2.1 围绕川渝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构建优质底层资产

一是围绕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四川“3+4+ 4+N”现代制造业集群,向川渝地区广泛征集、整合、建立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知识产权清单目录,或通过专利数据库选取,构建(知识产权)底层资产入库筛选清单备选目录,从源头提升基础资产质量;二是探索依托重庆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成都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辖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等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智能装备、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组建知识产权包或产业专利池,增加优质知识产权供给,优化专利备案申请主体的专利申请预先审查服务流程,提高重点领域专利快速预审审查质量;三是强化地方政府、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协助配合,围绕产业集群及产业上下游供应链效应,在权力重构功能领域发挥各自优势,指导帮助企业有效实现融资目的,为实体经济引入金融“活水”。

2.2 组建成渝地区跨区域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指导工作专班

强化知识产权金融领域的工作合作,共同探索开发和完善知识产权评估方法以及风险控制体系。建议由川渝地区省(市)级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牵头,联合川渝两地金融监管部门同向发力,可采用“揭榜挂帅”方式公开遴选跨区域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项目,共同探索知识产权金融跨区域融合发展新模式,组建成渝地区跨区域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指导工作专班,针对知识产权证券化过程中的价值评估、风险控制、风险评估、质物处置难等问题,开展充分专题调研,积极吸收沿海地区好经验好做法,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探索知识产权成果资本化的新路径,有效解决制约知识产权证券化的资产确认、价值评估、法律适格性和风险缓释等核心障碍。

2.3 构建川渝两地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多方主体参与机制

一是政策鼓励各类机构积极参与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业务,强化财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统筹协调,规范并推动知识产权融资模式的创新,继续完善高效、顺畅的知识产权运用机制,发挥政府部门在金融服务模式创新中的引导作用和杠杆效应,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投向科技型中小企业[11];二是以建设西部金融中心为契机,充分利用成渝两地的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加强区域内的协同创新和政策协调,优化区域功能布局,构建起具有特色、相辅相成的知识产权金融生态体系;三是积极引入担保、证券、信托、评估等优秀专业团队开展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业务全流程服务,为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成功上市创造有利条件[12];四是探索在重庆璧山区、重庆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成都市、四川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开展跨区域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创新方式,为川渝两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2.4 加快知识产权评估及专利许可费收费标准研究

一是探索开展知识产权(专利)价值评估方法研究、专利价值评估、专利开放许可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等前沿领域研究,可参考国家知识产权局办公室印发《专利开放许可使用费估算指引(试行)》(国知办发运字〔2022〕56号)文件,以及附件中《“十三五”国民经济行业专利实施普通许可统计表》,探索建立以成本法为评估方法的成本法评估专利使用费方案;二是探索开发更加精准有效的价值评估模型,构建以知识产权大数据为基础,融合金融大数据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模型,运用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技术,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案例的参考作用,提升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服务行业的专业化和智能化水平,尝试引入AI技术,进一步提升评估效率和准确性。三是探索开发服务不同应用场景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工具,丰富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工具供给,围绕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的知识产权作价投资、转让许可、折算股份、投资融资等分类需求,提供客观、独立、公正、规范、便捷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服务[13]。

2.5 加快推进川渝地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加快川渝地区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示范区建设[14],强化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探索建设“一体化”互办互认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支持金融机构开发面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企业特点的知识产权金融产品[15]。二是探索支持设立川渝地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特派员”,择优遴选组建一批业务能力强、专业素养高、服务质量好的专家团队,深入辖区内中小企业,为开展知识产权金融工作提供点对点的精准服务,建立企业知识产权投融资项目数据库、专家库,搭建企业、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对接平台,探索打包购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评估服务模式[16]。三是充分发挥重庆市知识产权投融资促进会、成都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联盟等行业组织作用,探索开展成渝地区跨区域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相关标准研制,共同筹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知识产权金融研究院(研究中心),共建知识产权服务专家人才库,共享专家资源,推进行业交流协作。鼓励两地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机构在川渝互相布局设立分支机构、办事处。四是增强知识产权金融创新活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支持川渝两地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及衍生品创新,尽快启动基于供应链金融、专利许可、信托等路径的知识产权证券化改革试点。

参考文献

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J].知识产权,2021(10):3-9.

赵亦楠.大连市高新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现状调查研究[D].大连: 大连理工大学,2019.

市委市政府印发《重庆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N].重庆日报,2022-07-31(001).[2025-2-23].

游洋.重庆市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路径研究[J].当代金融研究,2023,6(9):100-108.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联合实施细则的通知[J].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2022(21):1-13.

王沁.科技型企业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效果分析[D].成都: 西南大学,2023.

何砚.比较视角下北京市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发展现状、趋势和路径优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2):55-57.

刘爽.2022年资产证券化发展报告[J].债券,2023(2):64-72.

张海梅,梁绮婷.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 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N].深圳特区报,2023-11-07(B2).[2025-2-23].

蔡永幸,张海梅.广州努力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进阶之路[N].羊城晚报,2023-06-27(A6).[2025-2-23].

西部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落地成都[N].成都日报,2023-04-22(001).[2025-2-23].

推进知产证券化开辟价值实现新路径[N].中国质量报,2023-04-27(03).[2025-2-23].

肖培,谭鑫,张焕景,等.科研院所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对策研究: 以石家庄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10):62-64.

李恩付,刘玲.成渝协同争创知识产权金融生态试验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J].财富时代,2021(6):17-20.

魏良益,张伦,李璇.知识产权金融生态体系要素、运行机制与构建的路径和策略[J].时代金融,2023(5):23-26+48.

四川加强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示范区建设[N].消费质量报,2023-08-04(02).[2025-2-23].

标签:  知识产权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