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养殖作为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肉类需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人口增加和消费者对高质量蛋白源的需求上升,高效且健康的肉鸡养殖技术尤为重要。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如何利用科学方法提升肉鸡的生长速度与健康水平,同时确保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研究和实践的焦点。优化饲料配方、环境控制、喂养管理、疾病防治等方面是提升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这些技术不仅支持了畜牧业经济的增长,也有助于减少环境压力,实现生产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
一、肉鸡高效健康养殖技术要点分析
1、选择优良品种
生长快速、抗病力强、适应性好且肉质优良的品种可以显着提升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在进行品种选择时,需依据具体数据和标准来确保其实际效果。
实际操作中,首先需设定包括生长速度、成活率、肉质特性等指标的品种特征集合。以生长速度为例,可设定目标日增重为60-65克;成活率应高于95%;肌胸比例则需达到30%以上。再根据这些指标对现有品种进行初步筛选,收集相关数据。
对于已筛选出的潜在优良品种,可开展为期至少6个月的试验。田间试验分批次进行,在相同环境条件下记录每一批次不同品种肉鸡从孵化到出栏整个周期内的数据。例如,每周测量并记录各批次体重增长情况,并计算平均日增重;监控并记录成活率及任何健康问题发生频率;通过屠宰后解剖分析确定肌胸比例。在田间试验阶段还应考虑饲料转化率这一经济指标。具体而言,可定义目标饲料转化率为1.5%-1.8%:即每消耗1.5-1.8公斤饲料能够使肉鸡增重1公斤,具体可通过精确称量投喂量与体重增加量来计算得出该数据。
田间试验结束后,将收集到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方差分析(ANOVA)等统计工具对比不同品种之间各项指标是否存在显着差异,并结合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综合评估各品种表现。最终选择具有最佳综合表现的品种作为养殖使用对象。在挑选过程中,应注意避免基因瓶颈和过度亲缘交配导致遗传多样性降低问题。因此,在引入新血系时要记录引进个体与本地群体之间基因差异度,差异度应控制在15%-20%之间以保持群体遗传健康。
2、优化饲料配方
优化饲料配方对于提高肉鸡的生长效率和健康状况至关重要。科学、均衡的饲料可以满足肉鸡在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支持其快速增长,同时降低疾病发生率。
饲料配方设计方面,首先需要根据肉鸡不同生长阶段制定差异化的营养标准。以日龄为基础划分为育雏期(1-21天)、生长期(22-42天)和成熟期(43天以上)。例如,在育雏期,蛋白质需求量较高,建议蛋白含量设置为22%,而能量水平设定为2900千卡/公斤;生长期因为体重快速增加,蛋白含量可调整至20%,能量水平提升至3000千卡/公斤;成熟期则应根据市场对肉质的要求来微调配方。在此基础上计算各种原材料中营养成分的比例。比如,在配制育雏期饲料时,可以选择玉米作为主要碳水化合物来源,并确保其在总配方中占比达到60%。大豆粕作为优质蛋白来源,则可以设定在20%左右。此外还需要添加5%左右的油脂类物质,如大豆油或者鱼油以提供必需脂肪酸,并保证足够能量密度。此外,由于钙和磷是构建骨架和代谢必需的元素,所以钙含量建议控制在0.9%,有效磷含量约0.45%。维生素A、D、E等也应按推荐水平添加到配方中。
3、控制养殖密度
控制养殖密度是确保肉鸡健康、减少疾病传播风险并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环节。适宜的养殖密度能够保证每只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减少应激反应,优化其生长环境。过高的密度会导致通风不良、温度升高和氨气浓度增加,这些都可能引发呼吸道疾病和其他健康问题。
实际养殖中首先要根据肉鸡的种类、体型及生长阶段决定合理的空间分配。以常见的肉用品种如罗斯308为例,可以按照不同周龄进行空间分配:①初始阶段(0-3周龄):此时肉鸡体重较轻,活动量小。每只幼鸡至少需要分配0.075平方米的空间。以1000平方米的养殖空间为例,可容纳约13000只。②中期阶段(4-6周龄):随着肉鸡逐渐长大,空间需求也相应增加。在这个阶段每只鸡需要0.15平方米。原本1000平方米的面积现在只能容纳6600只肉鸡。③后期阶段(7周龄至出栏):此时肉鸡接近市场重量,每只需要至少0.2平方米以上的空间。因此,在同样1000平方米的场地中最多能养5000只成年肉鸡。除基本面积配置外,还需考虑通风系统、喂食器和水器等设备所占用的空间,并预留必要通道以便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和日常检查。具体而言,喂食与供水位置可根据批次规模和设备类型计算所需数量。
4、控制环境因素
温度、湿度和通风等环境因素在肉鸡养殖中极为关键,这些条件直接影响到鸡只的健康、生长速率以及最终的生产效率。温度和湿度的适宜性能减少疾病发生,提高饲料转化率,而良好的通风则是确保空气质量,防止有害气体积累至危险水平,从而维护鸡只的呼吸健康。
温度控制方面,在肉鸡成长的不同阶段,其对环境温度的需求不同。刚孵化的雏鸡需要较高的环境温度来保持体温,所以建议在小鸡第一周内将温度维持在32℃-34℃。随着小鸡周龄(或年龄)增长,可每周将环境温度下调约2℃-3℃,直到稳定在21℃-23℃。这个降温过程需精确控制,并安装恒温设备(如加热灯或暖风机)和使用数字式温控系统实现。例如,在1000平方米的养殖场内部署10个自动调节加热器,并利用集中监控系统定时检查并调整设定值。
湿度控制方面,理想的相对湿度应该保持在50%-70%之间。湿度过高会导致床垫潮湿和细菌滋生;湿度过低会引起呼吸道问题。对此,可以安装自动喷雾系统和除湿机管理湿度水平。喷雾系统可以根据预设程序自动调整工作频率,以保证养殖场内部湿度稳定。除此之外,还可安装4个湿度传感器(每250平方米1个),与中央监控系统连接,实时数据反馈确保精准调节。
通风系统管理方面,有效通风是去除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碳和氨气)、多余热量及水分的关键。目前常见的通风方法包括自然通风(如开窗)和强制通风(如排风扇)两种。例如,在1000平方米大小的养殖场中可以设置20台排风扇,并根据需要启用不同数量的风扇以达到最优效果。同时,还需要安装CO2和NH3检测仪器与自动警报系统相连接,在任何一种有害气体超标时立即启动额外通风或报警提示进行人工干预。
5、定时定量喂养管理
定时定量喂养管理可确保鸡只获得均衡的营养,避免过度或不足喂养导致的生长发育问题,并且有助于优化饲料转化率,降低成本,而且精确控制喂食时间和数量,可以减少饲料浪费和避免舍内环境恶化,提高整体养殖效率。
喂养中首先需根据肉鸡的品种、年龄、体重以及生长阶段确定日喂食量。例如,在初期生长阶段(1-21天龄),每只小鸡每天平均需要50-60克的饲料。随着其成长到中期(22-42天龄),日喂食量会增加到160-180克。在最后的生长阶段(43天龄-出栏前),每只肉鸡的日喂食量则需调整至200-220克。
为有效执行定时定量喂养管理,应使用自动化喂食系统,并结合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调节喂食时间和分配量。以拥有10000只肉鸡规模的鸡场为例,若按照上述标准进行计算,在第1阶段每日总共需要500-600公斤的饲料;第2阶段则是1600-1800公斤;最后阶段则是2000-2200公斤。具体操作中,首先可在每个生长阶段开始前对自动化喂食系统进行编程设置,确保每次投放与当前所需相匹配。其次在喂养中每天检查并记录各个投喂点剩余的饲料量,并与预期消耗比较,以评估是否存在异常情况,还应使用带有传感器的自动称重系统监测鸡群体重变化,并根据数据调整日喂食量。最后将全天所需总饲料分成若干份,在固定时间点(如早晨6:00、中午12:00和傍晚18:00)投放给肉鸡,并采用多点分散式投放方式减少抢食行为,并确保所有肉鸡都能平等获取食物。在此基础上,相关工作人员再定期清洁和维护自动化喂食设备以避免机械故障影响投喂精度。
二、肉鸡高效健康养殖中的疾病防治
1、常见疾病
肉鸡高效养殖中常见疾病,如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肾传支)、肌腺胃炎和支原体感染导致的支堵,对养殖业构成了严重威胁。这些疾病不仅影响鸡只的生长发育,还会导致死亡率上升,带来较大经济损失。
临床上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分为呼吸型、肾型、腺胃型和生殖型四类,其中肾型是危害十分严重的一种类型。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肾型毒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的呼吸道疾病。该病毒攻击呼吸系统,并可通过空气传播。感染后的鸡只会出现打喷嚏、流涕、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气囊炎和多器官尤其是肾脏的损伤。此外,由于冠状病毒(肾型病毒属于γ冠状病毒)变异频率较高,这使得防控更加困难。此类呼吸道感染还可能导致次级细菌或真菌感染,进一步恶化鸡只健康状态。
肌腺胃炎是由于摄入含有刺激性物质或不适宜粒径大小的饲料所引起。当饲料粒度过大或者包含硬质异物时,会对肌腺胃造成机械性损伤。这种情况下鸡只表现出食欲减退、生长缓慢,并有可能导致营养素吸收不良以及消化能力下降。长期受到机械损伤的肌腺胃可以发展为慢性发炎甚至溃疡。同时,肌胃炎和腺胃炎的主要病因还包括霉菌毒素感染,如果饲料中存在霉菌,霉菌会产生毒素,进而影响鸡的消化系统,损害肠道黏膜,导致肠道炎症,引发肌胃炎和腺胃炎。
支堵为支气管堵塞,多由感冒或支原体感染引发。这类细菌专门攻击呼吸道和关节组织,在密集养殖环境中极易扩散。感染后的鸡只往往出现咳嗽、喘息声、关节红肿以及行动迟缓等临床表现。如果不加以控制,可以在群体中迅速扩散并造成普遍下降产量与增加死亡率。
2、针对性药物治疗
肉鸡养殖中,针对性药物治疗是控制和治疗各种疾病的关键手段。在面对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肾传支)、肌腺胃炎以及支堵时,采取精准的药物治疗措施能够有效缩减经济损失,并提高鸡只的生存率和生长效率。
针对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此病由γ冠状病毒引起,主要影响呼吸系统并可能导致严重的肾脏损伤。为有效控制该病毒的扩散和影响,可以采用百毒杀或含碘季铵盐类消毒液进行环境消杀。操作方法是使用40℃以上温水稀释消毒剂,每天1次全群喷雾,连续进行7天。此外,在药物方面可使用黄芪多糖100克溶于500公斤水中,并结合呼感康4袋/天集中供水1次;下午则使用肾肿解毒药2袋/天同样方式供水,整个治疗周期为5天。这种分时给药可以确保药物效果最大化且减少交互干扰。
处理夏季常见的肌腺胃炎问题时,需注意高温高湿环境下的霉菌毒素。为预防和治理霉菌毒素引起的健康问题,可使用无霉剑客混入饮水或拌料中给鸡只服用。同时,在急性发作时可选择西咪替丁1片/斤饲料或雷米替丁1片/2斤饲料拌入料中连续使用4-6天。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抑制胃酸过多造成的进一步刺激与损伤,还有助于快速恢复正常消化功能。
针对支堵,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处理。单一气管堵塞可通过呼菌清+连花清瘟口服液混合在饮水中给予;如果气管堵塞并发气囊炎,则添加氟杆清以强化治效;对于因混合感染导致的更复杂情况,则建议上午使用氟杆清+呼菌清混合饮水,并在下午转用双黄连口服液+百毒金刚混合给予。这种分阶段、针对性强化治疗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不同程度和类型的感染状态。
3、加强环境消毒
肉鸡养殖中,环境消毒是防止疾病传播和保障鸡群健康的基础措施。由于肉鸡对环境条件敏感,容易受到细菌、病毒、寄生虫及霉菌等病原体的影响,加强环境消毒可以有效减少这些有害微生物的数量,降低疾病发生率,提高鸡只的生长性能与免疫力,确保养殖效益。
在进行日常消毒前,需清理养殖场所有可移动设备,并彻底清扫畜舍内外的粪便、尘土及其他有机物。例如,在1000平方米的鸡舍中,可使用高压水枪或者扫帚将地面上的粪便和垃圾清洁干净。此过程需持续3-4小时,并且每次清理后应立即将清理下来的废物安全处理。基本清理后,则需进行粗略消毒,将含碘季铵盐类消毒液按比例稀释至适宜浓度(通常为产品推荐浓度),然后使用喷雾器均匀喷洒在畜舍内外墙壁、地面以及所有设备表面。例如,在1000平方米的鸡舍中可使用1:500(消毒剂:水)稀释比例,并准备足够量的消毒液(假定每平方米用药量为200毫升,则总共需要200升)。在40℃以上温水中混合溶解后,用喷雾器进行覆盖式喷洒。
消毒过程中,需特别注意对食槽、饮水器等与鸡直接接触部分进行重点消毒。对此可采用更高浓度消毒剂或者使用额外添加剂如过氧乙酸增强效果。例如,在食槽和饮水系统上使用1:100(消毒剂:水)比例预配制足够量的消毒液,并确保每个食槽和饮水器至少被喷洒200毫升以上。
考虑到空气中飘浮的微粒也可能携带病原体,所以可以选择装置空气过滤系统或定期使用无害于动物但能杀灭空气中细菌与病毒的紫外线灯具进行照射。如果安装紫外线灯具,在1000平方米大小并有3米高度的畜舍内大约需要20台30W紫外线灯具;每天开启2次,每次不少于1小时。最后采用细菌培养皿收集各处样本并孵化观察细菌生长情况或利用ATP荧光检测技术实时监控整体卫生状态。以ATP检测为例,在标准化操作流程下(一般包括预先定义好取样位置、取样方法和评价标准),对10个不同位置进行抽样并测试其ATP值以评估是否达到了预期卫生标准(通常情况下ATP值小于50 RLU即认为较为清洁)。
综上所述,本文系统性分析了肉鸡高效健康养殖技术中关键要点以及疾病防治方法。研究表明,选择优良品种、营养平衡的饲料配方、环境控制、定时定量喂养管理,以及有针对性地用药和环境消毒可以显着提高肉鸡产量与质量,促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遗传工程和精准农业技术的发展,将有更多创新方法应用到肉鸡养殖中。相关从业人员应积极掌握先进科技,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实践,以实现生产力提升和资源优化配置,确保畜牧业在满足公众需求同时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作者单位:122000 辽宁省朝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