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具有生长速度快、生长周期短、空间利用率高、易于实现机械化养殖等特点,可以为养殖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近年来,随着对肉鸡需求量的增加,肉鸡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为了提高养殖效益,要针对肉鸡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做好饲养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为肉鸡健康生长创造有利条件。下面从育雏阶段、育成阶段及育肥阶段,对肉鸡的各阶段饲养管理要点展开分析。
一、肉鸡育雏阶段饲养管理要点
1、育雏准备
①清洗消毒
为雏鸡准备鸡舍,清理空置的鸡舍,并用清水全面冲洗,然后选用3种以上的消毒剂,轮换对鸡舍全面消毒,再以熏蒸的方式进行消毒,将鸡舍内的致病菌彻底灭除,使雏鸡染病的风险降至最低程度。
②提前预温
以外界的温度为依据,对鸡舍进行预温,通过预温将鸡舍内的温度提升至28℃左右,当肉鸡入舍后,可使鸡舍内的温度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32℃。除温度之外,还要对鸡舍的湿度进行调控,以60%—75%为宜。以平养的方式育雏时,要对地面上的垫料不断翻动,提高垫料的温度,使其达到规定要求,以免雏鸡入舍后,因垫料的温度过低对雏鸡造成不利影响。
2、雏鸡养殖
①饮水
雏鸡进入鸡舍前要将饮水器灌满,确保雏鸡能够在入舍后有充足的饮水,避免因缺水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同时,可向饮水中加入适量的葡萄糖,这样能够帮助雏鸡恢复体力,消除疲劳。要控制好饮水的温度,以20℃左右为宜,避免饮用冷水。
②及早开食
雏鸡进入鸡舍前30min左右,将预先准备好的饲料撒入料槽内,确保雏鸡入舍后能够开食。在对雏鸡进行饲喂的过程中,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入舍后的头3天,每天至少饲喂6—8次,每次的饲喂量控制在5—10g。从第4日开始,可减少饲喂次数,增加饲喂量,达到2周龄后,每天饲喂3次即可。饲喂期间,要对雏鸡的采食情况进行观察,以实际情况作为主要依据,制定饲喂程序,确保饲喂的合理性,给雏鸡提供充足的营养,避免饲料浪费。
3、饲养管理
①控温
温度对雏鸡的成活率具有直接影响,因此,要对鸡舍内的温度进行有效控制。雏鸡入舍后的头3天,要使鸡舍内的温度保持在32—33℃之间,入舍7天后,可将温度降至30℃,最低不得低于29℃,入舍21天后,鸡舍内的温度维持在25℃即可。要缓慢降温,若是降温期间鸡群表现出异常,如聚堆、采食量减少、活动量下降等,则说明鸡舍内的温度过低,不适宜雏鸡生长,此时应适当升温,并放缓降温速度。当雏鸡表现出频繁饮水、张口呼吸时,表明舍内的温度过高,要及时降温。
②通风
在肉鸡养殖的过程中,育雏期是饲养密度最大的一个阶段,雏鸡通常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活动,单位面积的排泄物较多,若是通风不佳,则会导致鸡舍内的有害气体积聚,对雏鸡的呼吸道影响较大,容易引起相关的疾病。因此,要按照外界的环境,结合鸡群的活动情况,对鸡舍进行通风换气,消除有害气体,保持空气清新。
③光照
刚刚出壳的雏鸡视觉较差,需要在强光下才能找到饲料和饮水。因此,雏鸡入舍后的前2周,应当将舍内的光照强度控制在60Lx。前3天的光照时间以23h为宜,通过长时间的光照,确保雏鸡能够正常采食和饮水,停光1h可以让雏鸡尽快适应黑暗的环境,为后续的遮黑式养殖创造条件。雏鸡4日龄后,可减少光照时间,以20h为宜,雏鸡达到35日龄时,光照时间降至18h。通过对光照时间的控制,不但能够提高雏鸡的成活率,而且还能控制肉鸡营养的摄入量。雏鸡14日龄后,可将光照强度调整到5—10Lx,在这个光照强度下,雏鸡的活动量将会减少,有助于脂肪沉积。
④饲养密度
如果雏鸡的饲养密度过大,则容易造成死亡率增加。这是因为雏鸡的鸡舍为封闭环境,高密度饲养会导致雏鸡争夺食物和饮水,大量的排泄物会加剧空气污染,雏鸡腿部和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几率进一步增大。为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应当对饲养密度进行控制。雏鸡入舍后的头3天,饲养密度以每平方米40—50只为宜,雏鸡7日龄—14日龄时,饲养密度以每平方米30—40只为宜。随着鸡龄的不断增长,饲养密度应随之降低,从而给雏鸡留出充足的活动空间。
4、防治疫病
①接种免疫
为防止育雏阶段肉鸡感染传染性疾病,应当做好接种免疫工作,通过疫苗接种,增强雏鸡的免疫力。选用疫苗前,要了解当地肉鸡疾病的流行特点和发生规律,据此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免疫程序,从正规厂家选取优质的疫苗,在专业兽医的指导下,完成雏鸡接种免疫工作,确保免疫效果。雏鸡免疫前,要监测抗体,了解并掌握抗体的消减情况,据此对免疫计划做出优化调整,以提高免疫效果。免疫前,要对疫苗的相关信息进行登记,接种疫苗后,要观察雏鸡的反应,如果出现较为严重的副反应,则应用药治疗。
②药物防治
肉鸡在育雏阶段,因本身的抵抗力比较弱,从而增大了受病原体感染的几率。所以要选择适宜的药物在雏鸡入舍前进行防治,如阿莫西林、恩诺沙星等,这些药物的副作用小,对雏鸡的危害比较轻微。当雏鸡达到7日龄后,由于鸡舍内的温湿度过高,给病原菌的繁殖提供了条件,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几率进一步增大。对此,可以选用盐酸多西环素、泰乐菌素等药物进行防治,并用环丙沙星预防消化道疾病。要经常观察雏鸡的行为,看有无异常,如果发现雏鸡存在异常状况,则应及时诊治,避免因治疗不及时导致雏鸡死亡。
二、肉鸡育成阶段饲养管理要点
1、管控措施
在肉鸡育成阶段,要加强管理和控制,可将管控的重点放在温湿度、光照、通风等方面,如此可为肉鸡的健康生长创造有利条件。
①温度控制
育成阶段最适宜肉鸡生长发育的温度为15—20℃,在这个温度范围内,肉鸡生长性能可以达到最佳程度。因此,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养殖环境的温度进行控制。鸡舍内的温度是否适宜,与鸡群的表现密切相关,当鸡群较为分散时,说明鸡舍内的温度比较适宜,如果鸡群聚集到一起,并围绕在热源附近,则说明鸡舍内的温度不足,此时应对鸡舍内安装的电热设备进行调控,提高温度,并加大饲喂量,将食物转换为热能。当鸡群中大部分张开翅膀喘气时,表明鸡舍内的温度过高,应当喷水、喷雾或是通风降温,并增加饮水量,向饮水中添加适量的电解多维和维生素。需要注意的是,鸡舍的温度超过32℃时,必须立即降温。
②湿度控制
育成阶段最适宜肉鸡生长发育的空气相对湿度为55%—65%,如果鸡舍内的湿度过高,则会导致球虫病及其他疾病的发生几率增大,若是湿度过低,则可能引起肉鸡脱水。因此,要控制好鸡舍的湿度。通过湿度仪测量鸡舍的湿度,高于65%时,可采取控水的方法降低湿度,低于55%时,则可采取洒水、喷雾等方法,增加空气湿度。
③光照控制
肉鸡育成阶段的生长发育与光照有着密切关联,光照的时间和强度直接关系到肉鸡的性成熟情况。因此,在育成阶段,要保证光照的时间和强度满足规定要求,且不得随意改变,以免对肉鸡的性成熟造成不利影响。与育雏阶段相比,育成阶段的肉鸡生长速度进一步加快,对光照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所以每天要为肉鸡提供一定的光照时间,并保持恒定,实践表明,短光照有助于促进肉鸡的生长。如果育成阶段的鸡舍为遮黑式,则要控制好光照强度,不宜超过10Lx,在自然光照适宜的情况下,应以自然光照为主,当自然光照强度过大时,可对鸡舍的门窗进行遮黑处理,自然光不足时,应辅以人工照明,如在鸡舍内布设白炽灯,布设数量可按鸡舍面积通过计算合理确定。
④通风控制
育成阶段的肉鸡,除了饲养密度进一步增大外,每天的采食量和排泄量也随之增大。如果鸡舍内的通风存在问题,则会导致肉鸡感染疾病的几率增大。因此,要加强通风控制。当鸡舍内的异味过大时,说明通风状况不佳,此时要调整通风,增加风量。鸡舍内的温度适宜时,可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若是鸡舍内的温度超过30℃,则应通风降温。
2、饲养方法
①选择饲料
育成期的肉鸡身体进入快速发育阶段,无论是骨骼、肌肉、内脏的生长速度均进一步加快,为满足肉鸡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求,要对饲料进行合理选择。可将能量含量高、蛋白质含量低的饲料作为该阶段的首选,此类饲料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对于促进肉鸡的生长发育非常有利。采购饲料时,应当选择正规的厂家,保证饲料的质量。如非必要,尽可能不要更换饲料,以免引起鸡群应激反应,确实需要更换时,应设置不少于3天的过渡期。
②饮水
水是肉鸡生长发育期间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它能够帮助肉鸡调节体温、消化食物、排出废物等。因此,在育成阶段,要确保鸡舍内所有的肉鸡都能摄取到充足的水分,避免因缺水影响长势。为了解鸡群的饮水量是否充足,可用手触摸鸡的嗉囊,并在鸡舍内加装数量充足的乳头饮水器,为肉鸡供水,要保证饮水器的高度适宜,并定期检查饮水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对饮水线进行检查和清洗,保持通畅清洁。对饮水定期消毒,避免水中滋生细菌对肉鸡的消化系统造成危害。
③限制饲养
育成阶段的肉鸡生长速度大幅度加快,对氧气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加,随着需氧量的不断增大,肉鸡各类综合征的发生风险随之增加。如猝死综合征、腹水综合征等,由此会影响肉鸡的生产性能。为有效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生几率,要采用限制饲养的方式进行控制,具体包括3个方面,即限质、限量、限时。调整肉鸡日粮的营养成分,控制在正常水平以下,以此来达到限质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要保证肉鸡平时摄入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达到规定要求;在不影响肉鸡健康的前提下,按正常采食量的80%饲喂,从而减少单次的摄入量;采用每日限饲法,限定每只肉鸡每天的饲喂量。在限制饲养的基础上,对肉鸡进行断喙,避免互啄。
3、预防疫病
肉鸡的育成期是整个生长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在该阶段,肉鸡具有生长速度快等特点,一旦染病,会对肉鸡的正常生长造成不利影响。所以,要采取有效的方法,预防疫病的发生。在疫苗的选择上,应当以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厂家的产品作为首选,接种前,要先对肉鸡进行群体消毒,严格按照疫苗的说明书进行使用,避免超量。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可行的防疫方案,在肉鸡3周龄时,采用饮水的方式完成法氏囊疫苗免疫,间隔5天后,完成新城疫Ⅳ系活疫苗免疫,这样才能为肉鸡的健康生长提供保障。
三、肉鸡育肥阶段饲养管理要点
1、调换日粮
当肉鸡从育成阶段进入育肥阶段后,要及时调换日粮配方,通过换粮达到肉鸡快速育肥的目的。在育肥阶段,肉鸡的生长速度进一步加快,与育成期相比,脂肪的沉积能力大幅度增强,为满足肉鸡对营养的需要,应当将日粮更换为大鸡料,主要成分如下:玉米(61.4%)、豆粕(21%)、麦麸(14.8%)、碳酸氢钙(1.2%)、石粉(1.1%)、食盐(0.3%)、维生素与矿物质补充剂(0.2%)。更换日粮虽然能够使肉鸡在较短的时间内增重,但却会引起部分肉鸡产生应激反应。因此,在日粮调换的过程中要逐步过渡,避免突然改变,可以将过渡期控制在3—5天之间。
2、科学饲喂
在肉鸡育肥阶段,与增重速度关系最为密切的因素是饲料和饲喂,选择优质的饲料,并科学饲喂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使肉鸡快速增重,从而达到育肥的目的。要保证所选饲料中的营养含量充足,可以为肉鸡生长发育提供足够的能量,饲料的能量越高,催肥增重效果越好。因此,要适当增加能量饲料在日粮中的比例,减少麦麸的比例。同时,在饲喂时,改变饲料的形状,将粉状改为颗粒状,与粉状饲料相比,颗粒状饲料的营养更加全面,不但可以减少浪费,而且进一步缩短肉鸡的采食时间,有助于加快育肥速度,提高肉鸡的育肥效果。
3、环境控制
养殖环境与肉鸡育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如果鸡舍内外的环境不佳,则会增大疾病发生的可能性,育肥阶段的肉鸡一旦染病,势必会影响育肥效果。所以,要加强环境控制,为肉鸡营造舒适的环境,提高它们的食欲,增加采食量,以此来达到快速增重的效果。在对鸡舍环境进行控制时,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①调整饲养密度
当养殖环境中肉鸡的饲养密度过大时,会导致肉鸡的活动空间变小,鸡舍内的肉鸡数量过多,容易引起舍内空气质量下降,并且还会导致舍内的相对湿度增大,环境卫生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致使肉鸡生长发育不良,无法达到理想中的育肥效果。因此,在肉鸡育肥阶段,要及时调整饲养密度,以每平方米10—15只为宜。
②通风换气
在育肥期间,肉鸡的体重不断增大,此时要加强鸡舍内的通风,并将可能影响空气质量的排泄物和杂物及时清理干净,保持鸡舍干燥、整洁、空气清新、湿度适宜,避免鸡粪发酵产生有害气体导致肉鸡中毒。
③鸡舍温度调控
肉鸡的采食量直接关系到育肥的成败,与采食量有关的因素较多,鸡舍温度便是其中之一。鸡舍内的温度过高,会导致肉鸡的采食量减少,不利于快速增重。因此,要对鸡舍内的温度进行调控,当温度过高时,及时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保持鸡舍的温度适宜。
④加强防疫
疫病会对肉鸡育肥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在育肥阶段,要对防疫工作予以高度重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防疫,避免疫病的发生,为肉鸡生长发育提供保障。要积极落实鸡舍卫生消毒制度,采取物理、生物、化学消毒相结合的方法,提高消毒效果;制定肉鸡免疫程序,并严格按照程序开展免疫工作,通过疫苗接种,提升肉鸡的免疫力;合理使用药物,对各种常见疾病的发生进行控制。
综上所述,肉鸡饲养管理是一项较为重要的工作,在此项工作的开展中,应当了解并掌握肉鸡生长发育各阶段的饲养管理方法及要点,并在实际生产中合理应用,如此方可确保肉鸡健康生长,这对于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意义重大。
(作者单位:233600安徽省涡阳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