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业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的适用性及应用推广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331)

在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始终是农业生产研究领域的一个关键问题。尽管化学防治手段在短期内能够显着地抑制病虫害的扩散,但其长期使用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环境和农产品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具体来说,化学防治手段虽然能迅速遏制病虫害的扩散,但其残留的化学成分在土壤中的累积,不仅污染了地下水资源,还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到农产品中,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此外,长期依赖化学农药可能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从而进一步增加防治的难度。因此,为了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并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变得至关重要。绿色防控技术基于生态平衡的原则,通过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农业防治等综合方法,旨在有效控制病虫害,同时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农产品的安全性和品质。这一技术路径不仅契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绿色理念,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绿色防控技术概述

1、绿色防控技术的定义与内涵

绿色防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技术基于生态学原理,致力于通过一系列非化学方法,对农作物的病虫害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其核心目标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以保护生态环境,并确保农产品的品质与安全。绿色防控技术包括生态调控技术、生物防控技术和物理防控技术等多个领域。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该技术体系强调预防为主,提倡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以全面增强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通过这种综合方法,绿色防控技术能够实现对病虫害的绿色、安全、高效管理,从而为农作物的健康生长提供坚实的保障。值得注意的是,绿色防控技术的运用显着降低了化学农药对环境和农产品的不良影响,同时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此外,该技术还促进了农业向更加环保和生态友好的方向发展,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绿色防控技术的理论基础

生态学原则为绿色防控技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平衡。病虫害的爆发常常会破坏这种平衡。绿色防控技术的目标是保护和恢复这种生态平衡,通过利用生物间的自然制衡机制,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生物多样性不仅是绿色防控技术的理论核心,它还显着提升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为病虫害的控制提供了天然的敌人。捕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和微生物等都拥有天然的病虫害控制能力。通过有效地保护和利用这些生物资源,我们可以大幅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从而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此外,绿色防控技术强调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它倡导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深入观察和分析作物、病虫害、天敌以及环境等众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通过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多种策略,构建一个多层面的防治体系,以达到有效控制病虫害的目的。

3、绿色防控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性

随着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关注日益增加,以及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显着增强,传统的农药化学预防方法已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绿色防控技术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现代农业病虫害防治领域的核心策略。绿色防控技术之所以能在众多防治方法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其环境友好和高效安全的双重优势。这项技术不仅能够显着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大幅度降低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确保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同时,它还通过加强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促进了农业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和恢复。此外,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还带来了农业产品和产量的双重提升。一方面,它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品质,更好地满足市场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绿色防控技术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持,进而推动了农业整体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防控技术的具体应用

1、生态调控技术

(1)选用抗病虫品种

在众多病虫害防治策略中,采用抗病虫品种被认为是一种既经济又简便的有效途径,能够显着降低病虫害的发生风险。与化学防治相比,这种方法无需额外成本,同时避免了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的问题。特别是在大面积病虫害迅速蔓延的情况下,其防治效果尤为显着。在实际操作中,必须根据当地作物种类及其引发的病虫害特点,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选择合适的抗性品种,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病虫害带来的损失。这一过程需要对不同地区的病虫害特征和作物种植状况有深入的了解和精确的评估。抗病虫品种的开发主要依赖于种质资源的搜集与鉴定。基于这些资源,科研人员通过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回交转育等多种技术手段,精心培育出具有优良抗病虫性能的品种。这不仅需要科研人员不断探索新的育种技术和方法,还需要加强对现有品种的持续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它们在农业生产中的长期有效性和可靠性。

(2)加强栽培管理,控制病源

田园卫生管理在降低病原体和害虫数量方面表现出色,是减轻或控制病虫害的关键策略。实施这一管理的措施包括多个方面:①进行土地深耕和灭茬处理,目的是破坏病虫害的栖息环境和越冬地,从而减少它们的基数。此外,及时移除受病虫害感染的植物、病叶、病虫枝梢或病花,以及迅速清理发病中心和田间残留的病虫体,也是控制病虫害扩散的有效方法。②水肥管理与病虫害的消长之间存在极其紧密且复杂的联系。具体来说,氮肥的施用量对病虫害的发生有显着影响。过量施用氮肥会增加稻瘟病和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风险;而氮肥施用不足,则可能导致水稻胡麻斑病的爆发。这一现象凸显了合理施肥在平衡作物生长与病虫害防控中的重要性。③水分管理同样至关重要。不恰当的水分管理不仅不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还会影响植物对肥料的吸收效率。因此,水和肥的管理应该紧密结合,通过综合调控水肥条件,既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又能提升其抗病虫害的能力和调节能力。这种综合调控策略的实施,有助于降低作物的受害率,从而提高田园的整体生产量,实现病虫害防控与农业生产的双赢。

2、生物防治技术

(1)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农药制剂,其核心在于利用生物体或其代谢产物作为有效成分,或者借助仿生合成技术,以增强农作物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从而显着降低其对农作物的危害性。根据生物农药的来源及应用领域的差异性,可对其进行如下细致分类:微生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动物源农药、抗生素农药、生化农药等几大类。在众多生物农药产品中,多种制剂凭借其卓越的效能与广泛的适用性,赢得了农户们的广泛认可与青睐。井冈霉素、中生菌素、武夷菌素等作为微生物源农药的代表,凭借其高效的杀菌性能,在田间病虫害防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苏云金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等细菌类农药,同样以其独特的生物活性,成为农户们防治病虫害的重要选择。除了微生物源农药外,植物源农药与动物源农药亦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其中,乙烯利、赤霉酸等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过程,提高作物抗逆性,从而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苦参碱等植物源农药,则以其对特定病虫害的高效杀灭作用,成为农户们防治病虫害的有力武器。

(2)人工释放天敌昆虫

人工释放天敌昆虫是一种创新的害虫管理策略,其核心在于利用害虫天敌的生物学特性。通过精心挑选并释放特定的天敌昆虫,利用它们与害虫之间的捕食关系,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农作物的受害率。在实际应用中,多种天敌昆虫已被广泛采纳。捕食螨、赤眼蜂、丽蚜蜂和瓢虫等,在这些天敌昆虫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特别地,赤眼蜂在寄生性天敌中尤为突出,其应用范围广泛,覆盖率达到82.53%。赤眼蜂对多种害虫展现出卓越的防治效果,尤其在水稻二化螟和玉米螟的防控上效果显着。针对性地释放赤眼蜂来防治玉米螟,使得玉米田的百秆被害株率显着下降了77.1%,防治效果达到了82.2%。此外,瓢虫在捕食性天敌中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瓢虫能捕食多种蚜虫,且捕食效率高,这使得瓢虫在捕食性天敌中的应用面积同样名列前茅。

(3)昆虫信息素

昆虫信息素是昆虫分泌的一类化合物,它们的主要作用是在个体之间,无论是同种还是异种之间,传递信息。这些化合物因其诸多优点,如高效的防治效果、无毒性、对环境的无污染性以及对益虫的无害性,已经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昆虫信息素的种类繁多,包括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取食信息素、警报信息素等。这些信息素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为昆虫间的沟通提供了多种方式。在实际应用中,昆虫信息素主要用于监测害虫种群、大量诱捕、干扰交配以及与其他防治手段的联合使用。特别是昆虫性信息素的应用极为广泛。这类信息素常用于防治鞘翅目、直翅目、同翅目等害虫,被认为是第三代农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农药相比,昆虫性信息素展现了更显着的生态效益和防治效果,预示着其在害虫管理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前景。

3、物理化防控技术

(1)诱虫灯

诱虫灯,作为一种高效的害虫管理工具,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害虫对光的自然趋性进行诱捕和杀灭。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延缓害虫产生抗药性,还能显着降低防治成本,因此在农业害虫的监测、预测和控制领域获得了普遍应用。具体来说,诱虫灯主要通过吸引并消灭害虫的成虫来发挥作用。成虫被消灭后,它们的繁殖机会直接减少,从而从源头上减少了田间害虫的数量,有效抑制了害虫种群的增长。这一特性使得诱虫灯成为控制害虫种群、减少虫卵产生的有效工具。在众多类型的诱虫灯中,太阳能杀虫灯因其使用的便捷性而显得尤为突出。它不仅能够覆盖大面积进行害虫防治,还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无需额外电力支持,从而降低了运营成本。因此,太阳能杀虫灯在害虫防治实践中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与太阳能杀虫灯相比,频振式杀虫灯的工作原理更为复杂。除了利用光诱捕害虫外,该类型的杀虫灯还结合了害虫对特定波长、颜色和气味的偏好。这种多重吸引机制的运用,使得频振式杀虫灯在诱捕害虫时具有更高的选择性,能够更精确地针对目标害虫进行杀灭,同时减少对天敌等非目标生物的干扰和伤害。这一特点赋予了频振式杀虫灯在害虫防控领域独特的优势。

(2)防虫网

防虫网,作为一种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手段,其核心原理是通过人工设置,形成一道物理屏障,有效阻隔害虫与作物的直接接触。在实际运用中,防虫网展现了极高的便捷性和直接性。它可以轻松覆盖在地面或温室大棚的门窗上,无需复杂的安装步骤,迅速建立起一道坚固的防护网。这一特点使得防虫网能够有效阻挡蚜虫、白粉虱、斑潜蝇等常见害虫的侵袭,显着减少了病虫害对作物的影响。同时,防虫网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虫害的发生,为作物的健康成长提供了额外的保障。因此,防虫网在蔬菜种植领域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其显着的防治效果、简便的使用方法以及环保的材料特性,共同确立了防虫网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地位。

(3)性诱剂诱杀

性诱剂诱杀害虫技术是一种创新的防治方法,其核心理念是利用人工合成的昆虫性信息素或仿生性化学物质,精确地干扰害虫中雄虫与雌虫的交配行为。这项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地诱杀雄虫,还能导致雌虫因缺乏交配机会而降低产卵率,从而显着减少害虫后代的种群数量。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如强风、暴雨等,性诱剂诱杀害虫技术相较于传统的诱虫灯方法,展现了更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它能够确保诱杀数量,实现更为有效的害虫防治。同时,在害虫监测方面,性诱剂技术也具有显着优势,能够更真实地反映田间害虫的实际数量情况,为害虫管理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支持。

三、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策略

自绿色防控这一新兴植保理念与“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被明确提出以来,我国在该领域的努力已取得了显着成效。这一成效的取得,离不开一系列精心设计与推广的措施,以及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在此背景下,我国的植保工作不仅实现了对传统防控方法的持续改进与创新,还极大地推动了新技术的研发进程。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努力促进了不同防控技术之间的有效整合与配套使用,形成了多样化的防控模式。

1、在南方稻田区域,已经成功构建了“统一翻耕+深水灭蛹+灯诱”以及“性诱+适时搁田+统防统治+高效低毒农药”等防控模式。这些模式充分利用了生态调控、物理防控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有效提升了稻田害虫的综合治理效果。

2、在东北春玉米种植区,则形成了“秸秆粉碎还田+白僵菌封垛+灯诱”以及“性诱诱杀成虫+释放赤眼蜂+生物农药”等防控模式。这些模式不仅注重生态友好,还通过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对玉米害虫的有效控制。

3、果菜茶优势区域同样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防控模式,即“灯诱、色诱、性诱、食诱+生物防治+高效低毒农药”。该模式充分利用了害虫的行为习性,通过多种诱杀手段与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配合使用,显着提高了果菜茶等作物的害虫防控效果。

综上所述,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推广这些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还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绿色防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提高技术的适用性和普及率,同时加大政策支持和培训力度,让更多的农民掌握并应用这些技术,共同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作者单位:162757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查巴奇鄂温克族乡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标签:  害虫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