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属于茄科茄属植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与胡萝卜素,营养价值极高,同时也具有健胃消食、补肾利尿等功能。但要注意,该植物在种植时对于温度的要求较高,且入夏后,西红柿发生病虫害的几率进一步提高。因此,为确保番茄的正常生长,需要采取针对性的病虫害防控手段。
一、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指利用耕作栽培以及选育抗病品种等一系列措施,改善、调整作物生长环境,达到强化作物对病虫害抵抗力的目的。
1、品种选择
对于温室番茄来说,在种植开始前需要预先选取优良品种,比如:春桃番茄,其特点在于果实呈桃形,抗寒性显着,具有较高的糖分;千禧番茄,其特点在于果实不易开裂,能够有效抵抗枯萎病;碧娇番茄,其特点在于产量较高,抗病效果突出。需要充分考虑到栽培季节对番茄种植产生的影响,尽可能选取兼具抗黄化曲叶病毒病、抗烟草花叶病毒的品种。
2、育苗管理
{1}要坚决实施轮作制度,将葫芦科蔬菜作为前茬作物,栽培大葱、大蒜,用以降低番茄病害,若条件允许,也可在夏季进行灌水闷棚,其目的在于提高土壤湿度与温度,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植物生长。凭借营造高湿、高温的环境,限制病虫害生存能力。之后要使用ETS微生物制剂、壳寡糖,实现土壤改良。
{2}要完成育苗工作,保证育苗种子千粒重量维持在1.5~1.7g之间,在播种前做好种子处理,具体内容包括:使用Na3PO4浸泡种子约15min,之后用清水洗净。再次浸泡在温水中,控制好温水用量与种子之间的比例,大约在7:1,要求浸泡过程中反复搅拌,待水温下降至25℃,持续浸泡4h,最后沥干种子,准备育苗。而对于育苗土来说,需要采用腐熟肥料以及园土,在二者充分搅拌后,加入KH2PO4以及杀菌剂。直至过筛结束后,在育苗盘内完成育苗作业,保证每格放入2粒种子,覆土1cm。
{3}要做好育苗期管理作业,对于小番茄来说,通常苗龄在45天左右,适宜生长温度在12~27℃之间,要求空气湿度尽可能控制在70%左右,若出现光照不足的情况,可适当结合白炽灯补充光照。对于健壮幼苗来说,则要在定植前1周进行控水降温。而在育苗时期,还要利用防虫网进行隔离蚜虫,阻止病毒传播。待幼苗长出5片叶,施加叶肥,稳定幼苗长势,开始定植。
3、定植
定植是指将育好的秧苗移栽在生产田中,用以为植株生长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定植开始前,需要做好整地施肥以及温室消毒,将定植行距设置在40~80cm之间,起半高垄,保证底肥充足,辅以有机肥,每亩约4000kg,之后结合测土配方施肥结果,在整地阶段施入化肥。而在消毒期间,则要依照10:1的比例,混合硫磺粉与敌敌畏乳油,再添加适量锯末后,分堆点燃,密封温室2天,确认无异味后,开始定植。对于秋茬小番茄来说,定植大多选在每年的8月末,对于秋冬茬定植,则大多选在10月初进行。至于冬春茬,则在每年的2月初进行定植。保证至少3000株/亩,行距控制在50cm,株距大约在30cm,在开挖定植穴后,依次完成浇水、种苗。
4、田间管理
{1}坐果期管理,首先需要调整枝蔓,选择第1个穗花序的强壮侧枝,剔除其他节的侧枝,保留每株主蔓近端侧枝。在调整结束后,第一时间向上引蔓,去除花前枝条,若发现侧枝长20cm,需要单独绑蔓。至于每株的果穗应保留10个左右,控制好枝条的分布情况,保持向上生长。其次要进行保花保果,在番茄花开放阶段,选用对氯苯氧乙酸喷洒花托,利用分阶段处理,防止产生花落问题。同时在番茄种植过程中需要认识到,小番茄本身属于自花授粉作物,但在温室中却缺少能够授粉的昆虫。为解决此类问题,可依靠人工授粉的形式,最大程度增加植株坐果率,直至花瓣脱落,产生幼果,证明坐果成功。一般情况下,可选择雄蜂作为授粉昆虫,能够确保结出的果实甜美,并进一步降低人工成本。最后要进行温室管理,调整番茄生长环境,当第1个果穗快速生长时,应采取追肥处理,比如高钾水溶肥10kg/亩,每15天浇水施肥1次,利用提高室内通风效果的方式,降低室内湿度。
{2}果实膨大期管理,需要在灌溉时控制好浇水频率,防止果树在快速生长期间出现裂果等问题,保证番茄甜度达标,避免浇水过多影响植物生长,也要避免浇水较少,造成番茄果皮较硬,破坏口感。同时,还要在小番茄第1次结果后,施腐熟有机肥,保证每亩钾肥施入量控制在5kg左右。而在第2穗坐果后,应施加20kg生物肥,用以起到壮苗、增甜的作用。在小番茄膨果期,要保持上述2种肥料交替使用,使作物营养均衡,并控制好施肥间隔周期,大约在10天。搭配适量腐植酸钙,用于避免番茄脐腐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果肉的硬度。同时还要做好种植区域的温度调控,保证小番茄膨果期,能够正常完成植株的光合作用,若发现夜间温度不超过3℃,需要及时进行增温处理,防止植株遭遇冷害,影响生长势头,提高果实品质。除此之外,要利用合理密植的方法,防止植株徒长,第一时间去除基部老叶,延长光照时间,考虑到番茄作为喜光性植物,应保证光照强度较高,实现光合产物积累。凭借营造良好通风条件的方式,在提高果皮亮泽度的同时,也能起到降低病虫害的作用,借助枝条修整的方式,避免新生枝与果实争抢营养。
5、果后管理
在果后管理方面,要认识到盛果期后,小番茄会出现一定的生长减弱,此时为了避免植株出现提前老化的问题,应控制好产果率,减少浇水量,增加浇水频次,结合植株果实数量,确定施肥量大小。通常来说,每亩随水施用高钾水溶肥应控制在10kg左右,并适当进行叶面追肥。
二、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指凭借简单的工具以及一系列物理因素,比如光、电、放射能进行病虫害的防治,简单来说,是指用最传统的人工捕杀或者现代物理措施,消杀病虫害。常见的防治措施可分为以下几种:色板诱杀,是指每亩悬挂30块左右的黄板,用于诱杀蚜虫,或是依靠白锡纸反光,驱赶蚜虫;杀虫灯诱杀,是指依靠频振杀虫灯,或者诱杀式太阳能杀虫灯,进行蓟马害虫的诱杀;防虫网阻虫,是指设置40目左右的防虫网,避免粉虱的进入;土壤消毒,在每年夏季,可在温室休闲期,依靠太阳能进行闷棚消毒,要求种植人员预先清除上茬作物。之后施加1000kg/亩的鸡粪,2500kg/亩的秸秆,并深翻30cm左右的土层。通过浇水使土壤湿度维持在80%以上,待封闭棚膜30天左右,彻底清除细菌病毒。
三、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可以理解为依靠一种生物进行另一种生物的应对,比如以鸟治虫,能够有效降低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凭借物种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污染环境的基础上,杀除病害。具体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引入寄生性天敌,比如对于粉虱来说,可释放丽蚜小蜂,通常来说,每亩地应释放1万头左右的丽蚜小蜂,若发现单株番茄的粉虱成虫数量超过5头,则预先使用烟雾剂进行熏杀,进一步减少虫口基数。并在1周后,释放丽蚜小蜂;引进胡瓜新小绥螨,用于防治蓟马害虫。此类生物属于捕食螨类型生物,一般情况下,在番茄种植时需要在苗期,每株释放10头左右的胡瓜新小绥螨,至于在结果期,则要保证数量超过20头;采用寄生菌,防治蓟马害虫。通常来说,可利用球孢白僵菌粉剂进行兑水稀释,制备菌液喷雾;采用多杀霉素进行虫害防治,利用植物源制剂,进行白粉虱的防控。比如藜芦碱醇溶液或者苦参碱水剂;对于根结线虫病来说,可凭借淡紫拟青霉,完成病虫害的防控。在定植过程中,保证每亩地用量达到1kg左右;对于根腐病等病害,则可使用芽孢类杆菌或者蜡质芽孢杆菌,保证每株用量超过250g;抗生素类制剂,比如常见的新植霉素可湿性粉剂,能够有效预防细菌性髓部坏死病。对于真菌性病害来说,则可凭借氨基寡糖素水剂进行喷雾防治;对于病毒病来说,同样可采用氨基寡糖素水剂或是使用香菇多糖水剂。
四、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指依靠杀虫剂、杀菌剂等一系列化学药剂,达到病虫害防治的目的。一般来说,可以依托浸种、毒饵、熏蒸等一系列方式,在不受季节性限制的基础上,保证病虫害防治收效迅速。但要注意,若长期使用化学药剂,难以避免的会增加病虫害的抗药性,影响防治效果,也会污染产品与空气。因此需要根据病虫害类型进行化学试剂的科学使用。
1、猝倒病
猝倒病,又称小脚瘟,是指由腐霉属、丝核属等真菌引发的苗期植物病害,能够影响幼苗生长,若情况严重,甚至会产生毁种现象。此类病害大多从幼苗茎基部开始,最初表现为水渍状,并迅速扩展,病部呈黄褐色,病势发展迅速。常发生在幼苗出土后,或是真叶尚未展开前。对于此类病害,在防治过程中需要在打足底水的苗床上,每亩施加50ml左右的恶霜嘧酮菌酯,铺撒适量干土。若处于幼苗发病前,则要喷洒普力克水剂,保证每亩喷淋3kg左右的药液。而在发病时,则更多的依靠铜铵制剂,每隔7天施加1次,并要求能够第一时间清除病株,挖除邻近病土。同时也可选用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者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并控制好苗床湿度,尽可能在每日的上午喷洒。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需要注意对原穴进行杀菌处理,将健康地块与发病地块分开浇水,在灌药时应做到作物根系充分灌透,且用药3天后不可浇水,遇到大雨天气则要二次施药。
2、立枯病
立枯病又称死苗,其特点在于寄生范围较广,病菌能够以菌丝和菌核在病残体寄生,具有极强的腐生性,能够在土壤中存活3年以上,也能通过雨水、流水,从幼苗茎基部侵入,适合生长温度大约在20~30℃之间,苗床温度越高,则幼苗徒长时的发病越重。立枯病大多发生在育苗的中后期,主要危害幼苗的地下根部,且病毒会产生褐色凹陷病斑。对于此类病害来说,在发病时应喷洒恶霜嘧酮菌酯,或是甲基立枯磷乳油,做到每隔10天左右喷洒1次。在播种前后及时浇灌,若在定植期间产生立枯病,需要依照600倍液完成稀释处理,第一时间完成浇透作业,并结合病情严重程度,合理调整用药频率。
3、早疫病
早疫病属于真菌病害,在苗期发病时,幼苗的茎基部会产生暗褐色病斑,在成株期发病,则会从下部叶片向上部逐渐发展,在病斑扩大后呈不规则轮纹斑,边缘带有黄色晕环。该病菌以分生孢子为主,能够在病残体上越冬,并通过气流、农事操作,从伤口或表皮侵入幼苗,生长室温大约在27℃。在发病初期,可使用百菌清烟剂,或是霜霉威粉尘剂,也可适量添加苯醚甲烷唑,此类药剂也兼治晚疫病以及绵腐病。
4、晚疫病
晚疫病属于真菌病害,主要危害幼苗的叶、茎,对于成熟体的叶片来说,受害较为严重。晚疫病大多发生在低温潮湿的环境下,以菌丝体在带病作物茎内进行越冬。在土壤中,病残体无法存活,患病植株会在病斑区域产生大量的孢子囊,并依靠雨水实现二次侵染。在防治时,可采用霜脲氰猛锌,做到每7天施加1次。若发现较为严重的病株,应第一时间进行清除,并结合作物的病害状况调整用药。
5、灰霉病
灰霉病属于真菌性病害,是较难防治的一种病害,病原菌生长温度大约在20~30℃之间,由灰葡萄孢菌侵染所致。若病患果实受害较为严重,残留的花瓣会率先被侵染,果皮呈灰白色。灰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传病,能够随空气、水流快速传播,因此在病害防治时以切断传染源作为主要防治手段。而在化学防治方面,则以预防用药以及治疗用药2种控制方法为主,前者需要在苗期施加消毒剂以及异菌脲,比如甲基硫菌灵。在初花期,施加嘧霉胺,在果实膨大期采用腐霉福美双进行喷洒。而对于后者来说,要在发病时使异菌脲,每5天用药1次。同时,要求种植人员能够及时摘除病残体,对设施进行熏棚作业,用以提高病害的防治效果。
6、叶霉病
叶霉病是真菌性病害,发病后在番茄的叶、茎、花上,都会产生相应症状,但最常见的部位是叶片,初期在叶片会产生褪绿斑,直至后期转变为黑紫色的霉层,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叶片干枯蜷缩的情况。在番茄发病初期,可选用苯醚甲环唑或是在病患处进行喷雾消毒。
7、白粉病
白粉病主要发生在叶、嫩茎、花瓣等位置,初期表现为绿色小斑,之后病斑持续扩大,直至形成无数黑点。若叶片受害较为严重,会进一步产生皱缩变小,甚至嫩梢扭曲变形。在防治时,可施加苯醚甲烷唑,或者丙环唑。
8、青枯病
青枯病是指由青枯假单胞杆菌引发的植物病害,本质上属于维管束病害,主要危害作物根部。在防治过程中需要利用化学试剂进行种子处理,比如噻菌铜悬浮剂或者络氨铜水剂,要求种子与试剂充分搅拌后才可播种作业,并切忌闷种,避免出现药害。而在药剂灌根阶段,则要保证每亩选用200mL的噻森铜悬浮剂,也可采用络氨铜水剂,确保药剂均匀喷洒。
9、病毒病
病毒病是指由植物病毒寄生引发的病害,此类病害必须寄生在寄主细胞内才能存活,具有较强的专一性,通常只能侵染某一种植物。病毒核酸在植物细胞中的转移速度相对缓慢,但仍能使植物周身发病。在防治过程中,需要对病株施加菌毒清,或是盐酸吗啉胍酮,也可使用高锰酸钾溶液与复硝酚钠混合液。
10、根结线虫病
根结线虫病主要危害寄主植物的叶片、花朵,容易造成叶片黄化以及畸形,在作物开花过程中往往伴有花腐,根组织变黑腐烂。在线虫寄生后,植物根系功能会受到严重损害,致使植株生长衰弱,产量大幅度减少。在防治时,需要在定植前,每亩施加5kg左右的噻唑磷,至于在定植后则要施加阿维菌素。同时,为保证以上病虫害防治措施的有效使用,还需要强化种植人员的专业能力,能够结合种植情况进行药剂用量的适当调整。
综上所述,通过对温室番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实现路径开展分析讨论,包括优选抗病品种,做好定植管理,注重果实培育,采取病虫诱杀,引入寄生性天敌,而后根据病虫害特征,针对性使用化学药剂,以此能够促进番茄正常发育,提高种植价值。
(作者单位:125200 辽宁省绥中县农业事务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