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种植蒜的历史源远流长,菏泽郓城县是我国以及山东省大蒜发展计划的重点地区,大蒜已经成为当地最大的特色农业。为保证大蒜生产的顺利进行,文章对大蒜的栽培技术进行了探讨,以期形成一种成熟、完备的栽培技术,从而进一步提高大蒜的生产水平。
一、大蒜种植前的选地整地
1、大蒜种植地的选择
郓城县大蒜连年连作是造成大蒜减产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打破连作障碍,不选前茬为下列蔬菜的田块:如大蒜、大葱以及韭菜类等,而要选用前茬为十字花科、豆科或禾本科作物的地块:如大豆、玉米、棉花等,棉花等农作物能够释放出抵制病原菌生长的物质,减少大蒜自身的毒性。
2、选地后的整地
选好地块后,对土壤进行25cm以上的深翻,同时结合整地重新施以基肥,基肥是有机肥和无机化肥、生物肥混合而成的颗粒状肥(流动性好、无破碎颗粒和粉末、硬度合适、含水率小于12%),用量为氯化钾和磷酸二铵各300kg/hm2,碳酸氢铵750kg/hm2,腐熟农家肥2000kg/hm2。如果有条件,可以结合种植地肥力的实际情况,采用配方基肥。从郓城县的土壤营养情况出发,分析大蒜对肥料的需求,选用低钾、高磷、中氮的肥料,钾的施用量为144~216/hm2、磷的施用量为324~360/hm2、氮的施用量216~270/hm2。
施肥后,将土块粉碎、平整,再将土地翻耕,铺成120~130cm宽的畦埂,压实踩踏,处理平整,使其成为上松下实、表面平整,且易于排水和灌溉的构造,防止浇灌后发生畦埂变软、畦面不平的情况。畦面平整后,要进行1次大面积灌水。灌水的目的在于使土地透气,养分均衡,形成优质的大蒜生长土地环境。
二、大蒜品种选育及处理
1、大蒜品种选育要素
大蒜品种劣变是影响大蒜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为此,在传统的地方大蒜品种选育的基础上,以品质好、产量高、抗性强、适应性广、商业价值高为依据,结合大蒜种子萌发率在85%以上、净度在98%以上、纯度在98%以上的条件下,引进优质蒜种或脱毒种。但是仍选用本地蒜种,种蒜前要选高产、无污染的留种,适当延后采收。待大蒜完全成熟后,选择无机械损伤的,饱满的,无病的,无虫的,单瓣重5g以上的大蒜种子作为优选种子。
2、大蒜优质品种处理
在播种之前,要把大蒜种放在平地上晒1~2d,然后人工把黄、软、伤、霉、虫、烂的大蒜薹剔除,把劣质的茎基部去掉。优质的大蒜种能够提高产量和大蒜质量。经过人工筛选后,要把大蒜瓣浸在50%多菌灵200倍液(或阿维菌素、白腐净、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等)中,以消灭附着在种子上的病菌和虫卵,减轻病害的发生。也可以选用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40~50mL加1.2~1.5kg水,对蒜种130~150kg进行包衣,以达到杀菌的目的。经过化学药剂的处理,蒜种达到最优状态,就可以把它放在凉爽的、通风的地方,然后进行播种。
三、大蒜覆膜浅栽技术
1、确定合适播种时间
适时播种,是保证大蒜产量的重要因素,合适的播种时间要根据地理气温环境和大蒜种状态决定。秋播大蒜播种时间受到其休眠特征和外界温度的综合作用,迟播对其产生很多不利影响。郓城县主要以9月15日~28日进行播种(年平均气温20~22℃)为宜,最晚不能超过10月10日,可适当提早播种,但要防止过早造成蒜种徒长或二次生长成杈子蒜,确保越冬前大蒜有效生长期在35~40d,为大蒜健壮苗培育提供良好条件。
2、大蒜覆膜浅栽
大蒜地膜覆盖浅栽技术能使大蒜的生产工序简单化,提高了播种工作效率,提高了大蒜的产量和质量。降低人工种植过程中易发生的错误概率。选用全自动的大蒜覆膜播种机,可自动调节大蒜的朝向,让大蒜面朝上,不间断地进行大蒜点种,并将种植的行距、株距与点种的频率保持一致。在覆膜后,可采用机械打孔器(一端是尖锐的木棍或铁棍),将地膜扎穿,使蒜种更容易插入。
播种操作过程中,操作者要按照设备说明书的规定,穿戴有一定保护效果的衣服(没有多余的装饰),给机具变速箱加足润滑油(到检油孔的高度),在黄油嘴中注入足够的黄油,检查所有连接螺栓并拧紧,要科学地安装万向节传动轴(中间方轴节叉、方管节叉的开口在一个平面上),保证所有传动部件都能灵活地转动,没有异常的声音,并且能与拖拉机牢固地挂在一起。然后将工具放到平地上,使其顶端接近地面,观测左端的刀尖、右端的刀尖与地面的距离,确定左端的开沟器和右端的开沟器离地高度的一致性。同时,通过观测,使左右深轮处于相同的调整孔位时,可适当地调整牵引杆的长度,以确保耕深、种深一致。在此基础上,将压辊前后孔位调节到同一高度,然后松开插板、锁紧螺母,调节把手,以保证插管机的入土深度不变。同时对后梁结构的上下位置进行平衡调整,主轴上的链轮也进行稳定调整,使播种的深度和行距保持不变。
机器调试完成后,可将机器抬起,拉动插座刀轴,检查操作零件的旋转灵活度。在确定了各运动部分的旋转弹性后,将各部分的工作转速由低至高,以最高转速运行20~30min。经检查合格后,拖拉机启动,将机器低速开进田间,排种器进入低档,匀速推进。穴深8cm,稳定度≥85%,将1粒大蒜种在每个孔中,保证蒜种顶部略露膜(播种深度4~6cm,土壤水分少2~3cm),播种深度要达到90%以上,相邻蒜种间距5~8cm,每行大蒜间距20~25cm,行距合格率高于90%,漏播率低于5%,重播率低于3%。
四、大蒜栽种后田间管理
1、大蒜播种后土壤水分管理
大蒜播种后,要及时浇水,增加土壤热容,增强其抗寒性。第二年春天,要给返青的土壤浇水。在4月20日前后(蒜薹收获期),要适时浇水,以弥补采摘过程中的损失,为大蒜的膨大提供充足的水分支撑。蒜薹采收7d后,为防止蒜薹脱落,蒜薹腐烂,需及时关闭灌水,以减少土壤水分。
2、大蒜田间施肥追肥工作
为了防止出现“球头蒜”,建议在种植第二年的清明前后追施尿素150~175kg/hm2。如果蒜田转绿缓慢,可选择晴天喷洒3%的过磷酸钙浸提液和0.5%的磷酸二铵水溶液,使其能充分供应根系的养分,促进其返青。大蒜的生长旺盛期一般是在3月15日~20日之间,这个时候需要用6000倍的大蒜多元素营养剂(钙、锌、镁元素等)来满足蒜薹的膨大需要。在4月20日前后,大蒜的根部开始逐渐衰老,这时候需要用1%尿素、2%磷酸二氢钾、芸苔素6000倍液进行叶面喷施,以加速叶片的光合作用。另外,在抽穗前7d,将铵态氮(硫铵)和中、微量元素(Fe、B、Zn等)、钾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6000倍的混合液进行追肥。另外,在蒜薹抽薹期,追施铵态氮,磷酸二氢钾。
3、大蒜采收时机
当蒜薹生长至3~4cm时,或上部发生弯曲、植株出现萎蔫时,可选择晴天11点之前或14点之后采摘。蒜薹收获1个月后,就可以进行大蒜的收获,大蒜收获后,要将大蒜的茎叶晒干,然后再进行烘干和加工。但多年连作区蒜薹发生散瓣的可能性很大,建议农户提早4~7d采收,此时蒜薹基部叶片枯黄,假茎变软,即可采摘。
五、大蒜病虫害防治
1、大蒜叶枯病
叶枯病是大蒜种植时最为常见真菌性病害之一,其致病菌为枯叶格孢杆菌,该致病菌会对大蒜的蒜叶造成较大的危害,最初是叶片、叶尖发病,出现一些小圆点,颜色为花白色,然后扩大为不规则状,有的呈椭圆形,颜色变成灰褐色,上边长出一些黑色的霉状物,后期叶片枯萎死亡,并出现一些黑色小粒,发病大蒜植株无法正常抽薹。大蒜叶枯病的发生,和温度、湿度等因素密切相关,温度越高湿度越大的情况下,则发病越重,常年重茬连作的地块发病率高,滥用氮肥的地块发病重,种植密度过大,影响大蒜田采光和通风的地块发病更重。
为预防大蒜叶枯病的发生,要做好田园清洁工作,收获大蒜之后,及时将田间的病残体等清理干净,减少田间的致病菌数量,降低对大蒜的危害;坚持轮作倒茬,禁止重茬,最好和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或者和瓜类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降低田间致病菌的积累量;发生病害后,建议交替喷施75%百菌清湿性粉剂600倍液、60%琥·乙磷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每间隔1周用药1次,连用2~3次。
2、大蒜灰霉病
灰霉病在大蒜种植时亦有着较高的发生率,该病属真菌性病害,主要由葱鳞葡萄孢菌引起,主要发生于大蒜生长中后期,会对叶片等部位造成较大的侵害。患病部位初期出现一些水渍状的病斑,病斑扩大之后形成椭圆形的病斑,颜色为灰白色,表面长出大量的绒毛状灰褐色的霉层,当全部的叶片患病后会逐渐枯萎死亡,枯叶表面长出一些不规则状的黑色菌核。若是蒜头患病,则长出一些灰褐色的病斑,潮湿环境下形成浅黑色的霉状物,后期逐渐腐烂。大蒜灰霉病的病菌主要在土壤当中越冬和越夏,可随风雨传播。该病的发生和气候、品种、栽培技术以及土壤等因素密切相关,大蒜田排水差湿度大,土壤过于黏重,栽培密度过大,播种时间太晚,滥用氮肥等,会导致大蒜植株的抗病力减弱,最终导致大蒜灰霉病的发生。
大蒜灰霉病预防时,要认真做好选种工作,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优先选用高抗病性优良品种;加强水分管理,结合自然降雨情况及时浇水或排水,保持土壤湿度适宜,尤其是在降雨后,要及时排水,防止积水引发渍害,密切留意大蒜生长状况,一旦发现患病应当及时交替喷施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间隔1周用药1次,连用2~3次。
3、大蒜煤斑病
大蒜霉斑病是因葱芽枝抱菌所引发的一种真菌病性病害,该病会对叶片造成较大的危害,患病初期叶片上长出一些小点,呈苍白色,然后病斑不断扩大,有的呈梭形,病斑边缘呈红褐色,中间呈枯黄色,随着病斑的不断延伸,后期叶尖逐渐扭曲枯萎死亡。在潮湿环境下,病斑呈绒毛状,干燥环境下病斑呈粉状。发病后期,大蒜植株枯萎死亡,表层长出一些绒毛状的物质,颜色为深橄榄色。致病菌主要在病残体上越冬、越夏,然后随风雨传播,长势弱、阴雨潮湿露水多的环境下发病更重。尤其是大蒜生长中后期,如果降雨较多,就极易导致煤斑病的发生。此外,品种选用不当,常年连作的情况下,会导致田间病残体数量越来越多,最终导致大蒜霉斑病的发生。
增强轮作倒茬意识,建议和小麦以及油菜等作物实行2~3年轮作倒茬,重发病田应当轮作倒茬5年以上;明确选种的重要性,播前选择具备较强抗病性的优质高产大蒜品种,蒜瓣要求健康饱满无病斑;做好选地整地工作,种植大蒜的地块要求排灌便利,地势平坦,有机质丰富,具备良好的保水保肥能力,一旦发现大蒜植株患病,建议交替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1∶100波尔多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间隔1周喷药1次,连用2~3次。
4、大蒜细菌性软腐病
细菌性软腐病在大蒜种植时亦较为常见,该病会对大蒜的叶片产生较大的危害,一般先从叶片的边缘开始发病,然后逐渐延伸至整个叶片,患病叶片出现一些黄白色的条斑,潮湿环境下患病叶片逐渐软腐,散发出酸臭味,颜色变为黄褐色,最终整株枯萎发黄,有的死亡。温度低、湿度大的环境下,大蒜细菌性软腐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特别是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排水差的地块,极易导致软腐病的发生。该病一般从每年的11月份开始发病,少雨干旱年份一般不发病。
大蒜软腐病预防时,要重点做好水分管理工作,进入雨季之前,应当将大蒜田的排水沟清理干净,确保排水畅通,防止降雨后积水湿度太大加重病虫害的发生;一旦发现大蒜田有植株患病,应当及时交替喷施77%氢氧化铜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每间隔1周喷药1次,连用2~3次。
5、蒜蛆
蒜蛆在大蒜种植时有着较高的发病率,该害虫主要积聚在大蒜根及鳞茎等部位,会啃食或蛀孔蒜根,导致大蒜出现残缺,有的钻入大蒜瓣内取食,导致产生一些孔洞,蒜蛆数量过多时会导致蒜肉被完全吃掉,受害部位逐渐腐烂。受害大蒜植株地上部分变得矮小,叶片颜色发黄,有的则整株死亡。蒜蛆一般每年发生3代,主要在土壤深处越冬,第2年温湿度适宜后快速繁殖发育,进而对大蒜形成危害,白天中午活动最频繁,危害性最大,尤其是刚耕翻的潮湿土壤,更吸引害虫导致其在此产卵形成危害。
蒜蛆防治时,上茬作物收获之后,应当及时深翻晾晒土壤,杀灭田间土壤内的虫卵,减少害虫基数;播种时可在沟内撒施适量的草木灰,能够起到不错的预防效果;大蒜收获之后,要及时烧毁残留在田间的病残体,减少田间虫源基数;发生虫害后,应当及时交替喷灌50%辛硫磷10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1500倍液、90%敌百虫1000倍液,每间隔1周用药1次,连用2~3次。
6、大蒜蓟马
蓟马会对大蒜的心叶、叶片、嫩芽以及叶鞘等造成较大的危害,害虫通过吸取叶片汁液,导致叶片长出一些斑点,颜色多为灰白色,受害叶片变得扭曲皱缩,后期枯萎发黄。受害严重的大蒜叶片上出现成片的枯斑,随着病斑数量的不断增多,叶片变得萎蔫、扭曲、畸形,后期枯死。一般情况下,蓟马每年可发生多代,主要在叶鞘、枯草枯枝、土壤缝隙当中越冬,次年春季温湿度适宜时继续对大蒜形成危害。蓟马喜欢阴凉、干燥、温暖的环境,主要在早晨、傍晚等时间段躲在叶鞘内啃食并产卵,可随风远距离传播,雨水会影响其生存。每年的5~6月份和10~11月份是蓟马的危害盛期。
大蒜蓟马防治时,要做好轮作倒茬工作,禁止重茬;播前对土壤深翻处理,将部分虫体杀灭,降低对大蒜的危害田间蓟马等害虫数量过多危害较大时,应当及时交替喷施5%啶虫脒乳油3000倍液、35%硫丹乳油2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每间隔1周用药1次,连用2~3次。
综上所述,文章对无公害大蒜的种植技术要点进行了论述,目的在于提高大蒜的产量和品质,从而提高大蒜种植的效益。
(作者单位:244700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张营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