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淠地区为重要的农业产地,以其温和的气候、充沛的降雨、丰富的光热资源和鲜明的四季特征而着称。此处年平均气温为15.7℃,这种环境对水稻的生长极其有利。然而,“绿稻”的种植技术相比常规的水稻栽培方法,其标准更为严格,条件更为苛刻。为了确保绿色稻米的产量和质量,以响应市场对绿色稻米日益增长的需求,正在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聚焦于其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的关键点。
一、精选品种并科学处理
1、优选水稻良种
绿色水稻种植对品种的选择具有严格要求,稻农需依据当地气候条件、病虫害的常见规律、土壤特性等,挑选适宜本地生态环境的优质高产水稻品种。例如,安徽省部分地区广泛种植的品种包括中早39、甬籼15、浙粳99、秀水14、嘉丰优2号、浙优18、泰两优217以及春优9273。这些品种因其优良的食味品质、出色的外观质量、高米率、高产以及良好的抗病性而受到青睐。在选种之后,应于正规种子销售点进行采购,以确保所购种子的大米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少于98%,发芽率在90%以上,含水量在15%以上,同时避免使用老化或劣质的种子。
2、水稻种子处理
首先,执行种子筛选步骤。采用风选和盐水浸种技术,以排除水稻中的杂质、破损和不饱满种子,确保仅保留优质、饱满的品种。其次,进行种子干燥。在阳光丰富的时段,即每天的8~10点以及15~17点,对水稻种子进行晾晒,以防止高温对幼苗造成损害,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活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再次,对种子实施灭菌处理。可使用生石灰或多菌灵对水稻种子进行消毒,以确保良好的消毒效果。最后,创造适宜的温度环境。在将水稻种子浸水并消毒后,将其置于30℃的恒温环境中继续催芽,待种子破胸露白后,再进行控温炼芽,待芽长至1mm时,再晾晒3~6h,即可进行播种。
二、水稻栽培技术中的科学选地
1、水稻优先品种产地选择
为确保绿色稻米的生产量和质量,农民应严格挑选种植地,优先考虑过去3年内未使用过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的田地,同时需远离潜在的污染源,以避免对稻米的污染。应确保土壤具有丰富的有机质,深厚的土层,以及良好的保水保肥能力,土壤的酸碱度应维持在6.5~7.5的范围内。在地势低洼易积水、土壤盐碱化严重或贫瘠的土地上,禁止种植绿色稻米,以防止对水稻正常生长的不利影响。
2、耕地整地
水稻种植者可依据自身实际需求,选择适应的水田耕整机、水田驱动耙或旋耕机等设备,进行土地的耕作和整地作业。建议进行25cm的深度翻耕,以促进土壤的通风,打破犁底层,增强土壤的疏松性,同时能有效消除土壤内的病菌、病毒及虫卵,以遏制病虫害的发生。通过旋耕处理,可一次性完成翻耙工作,显着节省人力和时间。翻耕后的土壤层次将更为透气且透水,对根系的发育大有裨益。旋耕后,应迅速进行充分的灌溉,使土壤变得松散,同时需清除田间杂物,避免对播种造成影响。理想的翻耕土壤应呈现上层细腻、下层粗犷,上层稀疏、下层坚实的结构,这样的土壤条件将有利于水稻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三、水稻机械播种及工厂育秧
1、水稻机械直播种植技术
机械化直播是广泛应用的种植技术。该方法要求根据不同品种的特性,精确调整播种密度。对于早稻杂交水稻,其行距设定为25cm、穴距14cm,播种量在2~2.5kg/667m2;而传统水稻的行距同样为25cm、穴距调整为12cm,播种量在3~4kg/667m2。若种植一茬水稻杂交种,行距保持25cm、穴距增至16cm,播种量为1.25~1.5kg/667m2;传统水稻则保持行距25cm、穴距14cm,播种量在2~3kg/667m2。在实施机械化直播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机械的行进速度,确保其稳定运行,避免急停或急加速。同时,需对播种过程进行细致检查,以确保播种均匀,空穴率不超过1%。
2、水稻工厂育秧技术
①水稻育秧过程
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是基于标准化理论和健壮秧苗培育技术,通过建立规范化的育秧、管理及供秧体系,以实现育秧、管理及供秧的全程标准化。作为现代绿色水稻高效种植的关键技术,它包括了诸如种子晾晒、精选、浸泡、催芽、脱水、播种、覆土、叠盘、暗化处理、加温催芽以及幼苗培育等一系列严谨的工序。在实施过程中,育秧使用专用的育秧基质和秧盘,预先确保足够的秧盘和基质供应。早稻和晚稻的育苗盘需求量分别为35~38株/667m2和25~28株/667m2,一季稻的需求量则为25~28株/667m2。相应地,水稻种子的配比也需精确,常规稻为4~4.5kg/667m2,杂交稻为2.5kg/667m2,一季稻为1.5~1.75kg/667m2,而杂交稻则为1~1.5kg/667m2。待种子发芽后,采用机械化流水线播种,随后置于暗化处理的穴盘中。育苗阶段,推荐采用小拱棚集中管理,保持适宜的温度(通常为25~33℃),在幼苗发育至二叶一心阶段时进行揭膜炼苗,以增强幼苗的环境适应力,从而保证移栽后的存活率。
②水稻插秧阶段
推荐在插秧阶段使用水稻机械侧深施肥技术。该技术结合插秧机与侧深施肥设备,一次完成插秧和施肥,优化种植,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效率。同时,它能改善施肥效果,减少化肥浪费,保持秧苗与肥料适当距离,防止“烧苗”,利于水稻早期生长。实施步骤包括稻田平整,两天的沉浆处理,确保水深不超过3cm。移栽前,全面检查设备,排除故障,确保部件良好。移栽时,严格遵守质量标准,确保各项指标合格,如脱秧率、伤秧率等。
四、水稻田间管理要点
1、清水灌溉
在灌溉过程中,务必确保水源的纯净,可采用流动的河水或澄清的水。应依据水稻的需水量特性,制定出合理的灌溉计划,并适当管理灌溉次数。遵循“浅水插秧,深水促生,适度水分利于分蘖,生长后期深水保湿,干燥湿润有助于籽粒成熟”的准则,以满足水稻各个生长阶段的水分需求。移栽后4~5周,当稻田中的分蘖数达到预期的有效穗数时,应适时排水,并进行晾田操作,以抑制无用的分蘖生长。
2、肥料管理
通过严谨的土壤营养评估,确立了适当的农业管理策略,包括适量施用有机肥(2000kg/667m2)、25%的专用三元复混肥(50kg/667m2)以优化土壤条件。在秧苗定植后两周,结合化学除草程序,施用尿素(10kg/667m2)作为返青肥。随后在两周后施用15kg/667m2的尿素作为分蘖肥。在抽穗阶段,再次追施尿素(5kg/667m2)、三元复合肥(20kg/667m2)和硫酸钾(3kg/667m2),以确保作物生长并提高产量。
五、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
1、绿色农业病虫害防控技术
水稻品种优劣影响产量、品质及病虫害发生与危害。为减少病虫害,应选用经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审定的品种,结合种植区域环境、水文及病虫害特点精准选择。这些品种在抗倒伏、抗病虫、品质及产量方面表现优异。
同时,广大农民需高度重视播种环节,在播种前进行病虫害筛选,剔除劣质种子,确保播种过程的顺利进行。浸种与拌种工作需精心组织,通常采用药剂拌种方法,其中氰烯菌酯、咪鲜胺等药剂应用广泛。在浸种过程中,需按照一定比例配制浸种液,如使用45%咪鲜胺以2.5g/kg的比例配成300倍液进行浸种,以增强种子的抗病虫害能力。氰烯胺在浸种时的用量为3g加6kg水,可浸种5~6kg。
此外,在拌种过程中,可选用吡虫啉等药剂,以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g/kg的剂量进行拌种,有效保护水稻种子免受病菌和害虫的侵害。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可进一步提高水稻种植的效益和安全性。
2、绿色物理病虫害防控技术
在水稻生产中,物理防治措施是农业防治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可以应用性引诱剂作为控制手段。此技术依赖于特制的诱集器和诱芯,利用性信息素来吸引并消灭三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雄性成虫,以此干扰它们的繁殖,从而减少稻田的虫害源头。在鄱阳县的实践中,建议在水田内配置诱捕器3个/667m2,包括1个三杀螟性引诱剂和2个稻虱性引诱剂。为了保持其效力,种植者应在诱捕剂中添加适量的洗衣粉,并按月进行更换;其次,采用灯光诱杀技术也能有效管理害虫。这种方法基于昆虫对光的趋向性,利用特定频率的杀虫灯来吸引并减少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的种群数量。安装杀虫灯时,应严格控制其数量和密度,通常每2.0~3.3m2设置1个,并保持灯与地面的距离在1.2~1.5m之间。由于这种方法不依赖化学物质,因此对环境无污染,符合绿色防控的要求。
3、绿色生物病虫害防控技术
在水稻病虫害的管理策略中,生物防治方法占据重要地位,主要涉及对害虫自然天敌的保护和利用。通过科学地释放天敌物种,如瓢虫、寄生蝇和赤眼蜂,能有效抑制农田中害虫种群的增长,避免其扩散,同时也有助于维护稻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在实际操作中,农民可选择释放赤眼蜂,但需严格控制其释放量,通常为12万只/hm2,并遵循5d的释放周期。为了符合绿色防控的准则,生物防治技术应与稻田综合养殖相结合,如养鸭、养鱼和养蟹,这样既能有效控制病虫害,又能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例如,农民可将15d左右的雏鸭放入稻田,避免放养大型鸭子以防止对稻谷造成损害。控制鸭的数量是关键,通常在水稻移栽后12d开始投放,鸭子数量控制在10~15只/hm2。稻田中的鸭子能破坏害虫的生存环境,从而减少害虫数量。同时,鸭子的排泄物能为稻秧提供额外的营养,有助于提高产量和增加农民收入。另外,通常在稻穗完全成熟后,无需继续放养鸭子。
4、药剂病虫害防控技术
①稻瘟病的病因及防治策略
稻瘟病,又称为稻瘟或火瘟,属于水稻的常见病害。在中国的水稻种植中,该病害对产量的影响可超过50%。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两种形式在病株上越冬。依据感染部位和发生时期,稻瘟病可被分类为苗瘟、叶瘟、节瘟、谷瘟和稻瘟五大类型。苗瘟主要由种子携带的真菌引起,初期病斑呈现灰白色,随后转为棕色,且病斑上会出现灰白色霉层,进而导致幼苗枯萎死亡。叶瘟在孕穗阶段的3叶至抽穗前最为活跃,尤其在7月上中旬,其特征是叶片边缘出现棕黄色梭状病斑,中部伴有灰白色斑点,叶背则覆盖一层灰白色霉状物,严重时可形成大条斑。
防治策略包括:在抽穗前7~10d,施用66%的多菌铜制剂2.0~2.5kg,连续喷洒1~2次,间隔7d;使用25%的络氨铜粉350~400g/667m2,兑水250~300倍进行喷雾,间隔7d,连续2~3次;或施用50%的DT粉剂50~100g/667m2,兑水50kg/667m2进行叶面喷洒,此方法防治效果最佳,同样间隔7d,连续喷洒2~3次。
②纹枯病的特点及防治策略
水稻纹枯病是一种关键的农作物疾病,尤其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更为常见。此病害可自水稻生长期的苗期直至穗期发生,对苗期至抽穗期的植株造成最严重的损害,影响叶鞘、茎秆和叶片的健康,若病情恶化,甚至会波及稻穗,导致大面积的植株倒伏。
病症特点表现为:初期,水稻叶鞘上会出现水渍状的椭圆形病斑,随着病情发展,病斑扩大,形状不规则,边缘呈现棕黄色或浅棕色。此外,病斑会向下向上扩展,严重时可扩散至剑叶和穗部。
防治策略:当病株率超过15%时,于分蘖后期和抽穗期各施药一次,使用5%的井冈霉素100g/667m2,配以50kg/667m2的水进行喷雾。另外,抽穗前7~10d(即7月底),施用稻丰灵200g/667m2,加50~60kg/667m2水,连续喷洒1~2次,每次间隔7d。
③稻飞虱的特点及防治策略
稻飞虱是偏好温暖且湿度高的环境的生物,尤其在秋季,其生存条件尤为适宜。这种昆虫是稻田中的主要害虫,以其强烈的取食能力对水稻造成显着危害。当其种群数量激增时,可导致水稻下部叶片黄化,千粒重减少,秕谷增多,严重情况下甚至引致稻秆枯死和植株倒伏。
稻飞虱的繁殖行为加剧了其对农作物的破坏。在产卵期间,它们利用产卵器穿透植物的叶鞘或叶片,导致植株脱水并可能引发真菌感染。这将干扰水稻的光合作用和呼吸过程,进而使植株下部变黑,生长受阻,严重时会造成大面积倒伏,导致严重的产量损失甚至绝收。
防治策略:可采用80%的敌敌畏乳油或40%的乐果乳油,按照1000~2000倍液的比例进行喷洒,使用50~60kg/667m2的水,连续喷洒1~2次,能取得显着的防治效果。
④二化螟的病因及防治措施
二化螟属于鳞翅目蛾科,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其危害程度各异,可导致稻田出现枯鞘或枯心苗现象;在孕穗期和抽穗期,水稻可能会出现枯孕穗、白穗状况;在灌浆期和乳熟期,植株可能半枯或因虫害受损,秋季籽粒增多,大风天气下易折断。二化螟主要侵害水稻茎鞘内部,初期在叶鞘外形成水渍状斑点,随后叶鞘变黄,最终导致植株死亡。幼虫蛀食茎秆后,稻叶顶部会黄化,严重时可使心叶死亡,虫粪主要积聚在茎秆内,外部可见的虫粪较少。
水稻纹枯病是一种全球性的病害,其特征主要表现为群体病害,常造成5%的产量损失,严重时可高达30%。防治二化螟的关键措施是在虫卵孵化高峰期后的5~6d内施用特定药剂。最佳施药时间应选在早晚,避开水稻的花期,施药后确保稻田保持3~4cm的水层3~5d。连续进行1~2次施药,可选用25%杀虫双水剂1000倍液、50%巴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阿维菌素乳油,每次间隔7d。
⑤稻水象甲的防治策略
稻水象甲被公认为全球最具破坏性的农业害虫,其主要攻击对象为水稻的叶片和根部,尤其是水稻的根系和分蘖,导致植株生长受阻,成熟期延迟,甚至可能造成整片稻田的死亡,产量损失通常在20%~30%之间,严重情况下可超过50%。应对策略包括使用28%浓度的高渗透性水稻乐丰乳油,施用680mL/667m2,并以750kg/667m2的水进行喷雾处理。此外,应每隔7d重复喷洒一次,连续进行2~3次,每次间隔确保为7d。
六、适时收获
收获的时间需依据秋季的气候状况来确定,一般在稻穗抽穗后,温度累积达到约800℃,且稻谷的黄熟期需达到90%以上,同时稻秆呈青色,叶片保持绿色,籽粒转为黄色且呈现活杆成熟的状况,此时为最佳的收割时机。收割作业应确保割茬高度不超过2cm,捆扎的直径控制在25cm以内。收获后应立即进行3~4d的干燥处理,待其基本干燥后,将其在塘埂上码放成小行,随后封闭码头,以确保收获的品质。整个过程中,损失率应控制在2%以下。
沿淮淠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广阔,然而其产量和品质尚存不足。鉴于此,需深化对水稻栽培技术的探索与研究,积极推广绿色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创新发展,并全面掌握其核心技术要点。在此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品种筛选、产地优化、播种育苗技术提升、田间管理精细化以及病虫害防治措施的科学化等方面的工作。
(作者单位:232241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堰口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