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胃肠炎症状及构建综合性防控措施的探讨

known 发布于 2025-08-24 阅读(378)

近年来,我国生猪养殖业不断向着集约化、规模化方向转变,养殖规模逐渐扩大,扩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流行率呈现逐渐增高的态势,疾病的种类不断增多,并且经常出现继发感染或者混合感染的现象,给疾病的诊断防控工作带来了很大难题。传染性胃肠炎作为生猪养殖领域比较常见的一类病毒性疾病,一旦在猪舍当中出现个别患病猪,就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或者污染周边生态环境,实现病毒的快速传播蔓延,发病猪的数量显着增多,并且会造成严重的死亡。再加上该种疾病目前没有针对性的治疗药物,所以要将预防为主的理念融入到生猪养殖的各个环节,构建综合性的防控措施,确保早发现早处理。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传染性肠胃炎的症状和预防措施,希望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一、病原学

猪传染性胃肠炎(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of Swine,TGE)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消化道传染病,TGE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病毒粒子呈球形、椭圆形和多边形,直径约为80~120nm,外有双层脂质囊膜,膜上覆盖有花瓣样突起,病毒的遗传物质为单股RNA,分子量为6.810道尔顿,完整的TGE病毒在蔗糖的浮密度为1.19~1.218g/mL。从结构蛋白来看病毒粒子由3种主要结构蛋白构成,分别是磷蛋白(N,即核蛋白),主要包裹着基因组RNA;膜结合蛋白(M或E1),主要包埋在脂质囊膜中;糖蛋白(S或E2),形成病毒的突起。TGEV对酸、碱、氧化剂和消毒剂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pH值2~10的范围内,病毒在无菌水中可稳定存活至少30d,在4℃下病毒可存活数周至数月,而在-20℃下可长期保存。

二、流行特点

猪传染性胃肠炎能够在任何年龄任何品种的猪群当中传播,同时猫科类动物和犬科类动物也会携带病毒成为重要的病原。在养殖场当中,如果有大量的猫科动物或者犬科动物活动,通过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污染造成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快速传播蔓延。该种病毒的储存宿主主要有4种,一种是亚临床症状的生猪养殖场新生仔猪或者育肥猪。在养殖管理过程中一旦条件适宜,就会在猪群当中爆发流行,另一种是在猫、狗、野鸟以及蚊虫等有害生物当中储存,能够通过机械性的传播媒介向外传播病毒。还有一种就是养殖场的患病猪和带毒猪。他们的分泌物、排出的腹泻物和母乳当中都会携带有大量的病毒,通过与健康猪直接接触,或者污染周边生态环境,能够实现消化道传播。最后一种就是病死猪的尸体,病死猪经过屠宰之后,血液废弃物当中仍然夹杂有大量的病毒,可以传播给健康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在养殖场当中会呈现出三种流行模式,当病毒入侵易感猪群之后会迅速向着整个猪群快速传播蔓延,任何年龄品种的猪群都可以受到感染,尤其是在寒冷的冬春季节大多呈现典型临床症状。对于发生过该种疾病的养殖场大多呈现地方性流行,当有新的仔猪引入养殖场,虽然猪能够获得一定的母原抗体抵御外来野毒株的入侵,但是野毒株的毒性强,当仔猪的身体衰弱之后就会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并造成该种疾病在养殖场中长时间地存在。还有一种是在免疫的猪场当中周期性的传播流行,一般在第一次发病间隔一段时间之后会再次进入到发病高峰期。

三、临床症状

兽医临床上传染性胃肠炎主要会造成哺乳阶段的仔猪发病,发病较为突然。患病猪先是出现不明原因的呕吐现象,呕吐物当中经常夹杂有没有消化的乳块。腹泻症状出现之前,患病猪的体温升高到39℃,最高达到40℃,随后突然出现腹泻,腹泻之后,患病猪的体温下降到正常排出的腹泻物,呈现水样黄色或者灰黄色,在粪便当中能够看到没有消化的乳块。随着病情的加重发生患病猪,会存在明显的脱水现象,口渴难耐,停止采食,饮水量显着增多,大约在发病2~6d之后,猪舍当中会陆续出现病死病例。通常一周年以内的新生仔猪具有很高的致死率,有时能够达到90%以上。随着猪年龄的逐渐增加,即便是能够出现临床症状也不会出现严重的死亡。育成猪、成年猪感染该种疾病之后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几天之后就能够恢复健康,很少引发死亡。

四、病理变化

通过对病死的猪群进行解剖处理,可以发现大多数表现出相似或者相同的病理特征。解剖可以发现病变位置主要集中在胃肠道当中,胃内部充满了很多没有消化的乳块,具有特殊的酸臭气味,胃底黏膜都会存在点状出血条状出血,小肠壁严重扩张,呈现半透明状,内容物呈现液体状的黄绿色或者灰白色。另外仔猪的肠道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扩张现象,内部存在少量的气泡,有的仔猪胃黏膜会出现轻微的充血出血,空肠绒毛严重萎缩,大量上皮细胞脱落甚至坏死。

五、诊断

1、实验室诊断

①胶体金检测法

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技术(胶体针)是一种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可用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检测在检测之前应该准备好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卡、收集猪粪便或肠道内容物、稀释液、滴定板或移液器。严格按照说明书推荐的稀释比例,将样本稀释20倍数,将稀释后的样本滴入检测卡的加样井中,确保样本充分渗透至硝酸纤维素膜,将检测卡平放,避免弯曲和振动,等待15~20min,直至控制线和测试线均可见,测试线和控制线均出现判定为阳性,只有控制线出现,测试线不出现判定为阴性,控制线不出现或检测卡损坏判定无效,需要重新检测。胶体型检测工作开展过程中一定要确保避免样本的污染和交叉污染,严格按照说明书推荐的稀释比例进行样本处理,检测结果判定应由有经验的兽医或实验室专业人员进行,若检测结果为阳性,应对阳性样本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测,以确认病毒种类和感染情况。

②荧光RT-PCR检测

实验前采集病猪的粪便、肠道组织或肠内容物等样本,按照实验室规范,对样本进行离心去杂,使用商业化的核酸提取试剂盒,根据说明书进行操作,提取样本中的RNA。参照荧光RT-PCR试剂盒的说明书,准备反应混合物,通常包括酶混合物、引物和探针,配置反应体系一般包括20μL的反应混合物和10 μL的核酸提取物。将配置好的反应体系放入荧光定量PCR仪器中,设定好扩增程序,初始的50℃逆转录步骤和95℃变性步骤,以及55℃的延伸步骤,紧接着进行扩增反应,需要30~40个循环。扩增结束后,仪器将自动进行结果分析,并显示Ct值(循环阈值),仪器还会根据荧光信号的变化绘制扩增曲线。Ct值是荧光信号首次达到一个预定阈值时的循环次数,与模板的浓度成反比,通常Ct值越低,表明样本中的病毒核酸含量越高,对于TGEV的荧光RT-PCR检测,通常将Ct值小于30作为阳性判定,然后通过观察扩增曲线是否呈现典型的S形来判定结果,一般阳性样本将显示出明显的扩增曲线,而阴性样本则不会。

2、鉴别诊断

①与猪流行性腹泻的鉴别诊断

仔猪传染性胃肠炎和仔猪流行性腹泻都是猪的常见肠道疾病,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明显的区别。从病原学角度来看仔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分别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两种病毒都属于尼多病毒目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从流行病学来看仔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传播速度较快,潜伏期较短,通常在15~18h,有的可延长到2~3d,易感动物为20日龄以内的仔猪,尤其是2周龄以内的仔猪,死亡率较高,而仔猪流行性腹泻的潜伏期较长,通常为5~8d,传播速度也较快,可在数日内波及全群。易感动物为哺乳仔猪,死亡率相对较低。两者之间的临床症状相似,但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其中仔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为呕吐、腹泻、脱水,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仔猪流行性腹泻的临床表现也为呕吐、腹泻、脱水,但严重程度相对较轻,死亡率也较低,在进行诊断过程中,主要通过实验室诊断来确定病毒类型。

②与仔猪黄白痢的鉴别诊断

仔猪传染性胃肠炎和仔猪黄白痢都是常见的仔猪肠道疾病,但它们是由不同的病原体引起的,发病之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呕吐腹泻现象,所以需要注重做好上述疾病的有效鉴别。仔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消化道传染病,黄白痢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从临床特征和发病年龄来看仔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临床症状包括呕吐、水样腹泻、脱水和1周龄以内仔猪高死亡率,可发生于任何日龄的猪,但以1周龄以内的仔猪发病最为严重,而仔猪黄白痢的临床症状为黄色或白色腹泻,病猪排出黄色、灰白色乃至黄色的具有腥臭味的粪便,主要发生于7~30日龄的仔猪,7日龄以内和30日龄以后的仔猪较少发病。病死猪死亡之后通过解剖能够观察到受到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感染的病死猪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肠道充血、肠系淋巴结肿大,黄白痢的病理变化为肠道充血、出血,肠壁变薄,肠系淋巴结肿胀。

③与仔猪副伤寒的鉴别诊断

仔猪传染性胃肠炎和仔猪副伤寒是两种常见的猪病,都会导致仔猪出现腹泻、脱水等症状,为了更好地进行鉴别诊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区分:首先两者之间的病原体和发病年龄不同仔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毒引起,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感染所致,两种疾病的发病年龄存在较大差异,仔猪传染性胃肠炎主要发生在1周龄以内的仔猪,仔猪副伤寒多发生于断奶后1~4月龄的仔猪。其次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不同,仔猪传染性胃肠炎发病之后主要表现为呕吐、水样腹泻、脱水和消瘦,病理变化主要集中在胃肠道,表现为肠炎、肠壁变薄、肠道内有大量气体等,仔猪副伤寒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腹泻、食欲不振、消瘦等,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病死猪的病理变化主要在肝脏、脾脏等器官,可见坏死灶。最后,两种疾病的治疗药物也存在较大差异,仔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主要采用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仔猪副伤寒可以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药物主要有氟苯尼考、庆大霉素等。

④与仔猪轮状病毒病的鉴别诊断

仔猪传染性胃肠炎和仔猪轮状病毒病是两种常见的猪病,它们都可以引起猪的腹泻和脱水等症状,为了正确的对疾病做出诊断,需要了解这两种疾病的特征。仔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病,典型的特征是猪出现严重的腹泻和呕吐,通常在感染后的第一天开始出现症状。猪的粪便通常含有血液和黏液,颜色较深,有时呈黑色。发病一段时间后患病猪表现为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生长缓慢,通常在感染后的5~7d内自然恢复,但在此期间猪的体重会明显减轻。仔猪轮状病毒病是由猪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猪病典型临床特征是严重的腹泻和脱水,通常在感染后的第二天开始出现症状,猪的粪便通常呈水样或糊状,颜色较淡,猪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生长缓慢,该病通常在感染后的7~10d内自然恢复,但在此期间猪的体重会明显减轻。

六、治疗措施

传染性胃肠炎感染引发的疾病目前没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在开展临床治疗过程中,主要是根据仔猪的外在症状情况,采用相对症的手段进行辅助治疗。当出现患病病例之后,首先应该将猪群进行针对性的隔离,防范猪群之间相互接触,造成病毒快速传播蔓延,使得发病猪的数量逐渐增加,并严格落实卫生消毒制度,坚持每天对猪舍进行一次全面的消毒,连续消毒一周以上,减少环境当中的病毒数量,切断病毒传播渠道。对于脱水较为严重的患病猪,要及时做好补液工作,让猪群口服补液盐。对于不能够正常饮水的仔猪可以进行静脉注射补液,通常选择使用5%的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每次使用500mL,并搭配10mL安钠咖注射液和维生素c注射液(2mL∶0.1g)混合之后静脉注射,同时肌肉注射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使用剂量为2mg/kg体重每天使用两次,连续使用3d并搭配使用1mL的白细胞干扰素进行肌肉注射,能够取得很好的治疗成效,抑制病毒的繁殖复制。

七、预防措施

传染性胃肠炎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发的一类接触性的病毒性传染性疾病,任何年龄品种的猪群都可以受到该种疾病的威胁,但是对哺乳阶段的仔猪造成的危害较为严重,防控传染性胃肠炎应该从加强养殖管理,环境调控,疫苗免疫接种等几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养殖场需要坚持自繁自养的养殖管理方式,避免随意从外地引进猪群,防范引进带毒猪群,造成新型传染性疾病,引入到养殖场。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该遵循预防为主的理念,禁止从疫区引种,如果需要引种应该进行针对性的考察和流行病学调查,从没有发病的地区引种并经过严格的检疫检验,到场之后应该进行进一步的隔离观察。养殖场临床康复猪不能够和原有的猪群混合养殖,直到养殖出栏。另一方面应该加强环境卫生的有效调控养殖场的各种废弃物尤其是粪便污水要及时清理出去堆积发酵。圈舍每周进行两次消毒活动场所,也需要进行每周一次的消毒处理,杀灭残留在环境当中的病毒,同时每天清理饲料槽,饮水槽,避免饲料饮用水携带病毒,降低猪群感染病毒的几率。轮换交替使用消毒剂,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种消毒剂。最后一方面要注重做好疫苗免疫接种工作,母猪在分娩前45d、15d分别进行一次疫苗免疫接种,提高猪群的身体抵抗能力。确保仔猪出生之后,能够从乳汁当中获得充足的母源抗体,增强身体抵御能力,预防哺乳阶段胃肠炎的发生流行。对于母猪妊娠阶段没有进行疫苗免疫接种的,可以在仔猪出生3d后人工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每头猪使用0.2mL,后海穴肌肉注射,这样能够提高猪群的身体抵抗能力,增强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范效果。

综上所述,现代生猪养殖业发展过程中,不少养殖户盲目地扩大养殖规模,不注重加强传染性疾病的有效防范,害怕增加养殖成本,再加上发展养殖之前并没有接受专业技术培训,养殖经验不足,经常会造成像传染性胃肠炎这类病毒性疾病在养殖场中的快速传播蔓延,最终会造成养殖失败,成本投入显着增加,不利于提高养殖效益。针对传染性胃肠炎等诸多病毒性疾病,应该将预防为主的理念融入其中,明确该种疾病的发病原因,发病特点,要提升整体的养殖管理水平,加强环境有效改善,不断转变传统养殖管理理念,注重增强猪群的身体抵抗能力,从而切断病毒的传播渠道,降低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生流行率。

(作者单位:246100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平山镇人民政府)

标签:  仔猪 

免责声明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联系我们。

iidomino cupp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