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和大众的生活水平显着提升,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日益严格,尤其是对各类畜禽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一背景下急需畜牧养殖行业作出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化畜牧养殖业转变传统养殖模式。牛羊养殖业是新疆建设兵团的支柱性产业和主导产业,在当地的产业结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建设兵团畜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逐渐加大,牛羊养殖规模显着扩张养殖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通过发展规模化牛羊养殖为养殖户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收益,与此同时也受到了很多传染性疾病的威胁。在牛羊养殖管理期间,除了要扩大养殖规模之外,还需要将关注重点放在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通过构建针对性的治疗措施,降低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流行率,确保养殖安全。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首先探讨了牛羊常见疾病的诊断,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希望对更好地降低疾病的发生流行率,保证牛羊养殖安全有一定借鉴。
一、牛羊常见疾病的诊断
1、牛羊大肠杆菌病的诊断
①牛羊大肠杆菌病的病原学
大肠杆菌广泛存在于动物和人类的肠道中,既有有益的菌株,也有致病性的菌株。该种细菌的血清型多样,根据菌体抗原(O抗原)和鞭毛抗原(H抗原)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的血清型,一些致病性的大肠杆菌血清型会引起牛羊大肠杆菌病,如0157、H7、026、085等。病原环境适应性强,可以在多种环境中存活和繁殖。在自然界中,大肠杆菌广泛存在于土壤、水源、植物表面等环境中。牛羊养殖中大肠杆菌可通过饲料、饮水、空气等途径传播,并能在牛羊的肠道中存活和繁殖。大肠杆菌具有一定的理化特征,如菌落形态、染色性、生化反应等。在一般条件下,大肠杆菌在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生长迅速,菌落呈圆形、光滑、半透明或微透明,多数菌株可发酵乳糖、葡萄糖等碳水化合物,产酸产气,在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大肠杆菌的菌落呈黑色。
②牛羊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
牛羊大肠杆菌病可感染各种年龄和品种的牛和羊,但以幼龄动物和抵抗力较弱的动物更容易感染,病原可通过饲料、饮水、空气等途径传播,也可通过直接接触、飞沫传播等途径传播,在养殖场中,病原菌可在肠道内长期存活和繁殖,并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形成污染源。从流行季节来看大肠杆菌病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夏季为高发期,此时期气候温暖潮湿,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在很多养殖场当中大肠杆菌病的感染程度与动物的饲养管理、环境卫生、免疫力等因素密切相关,饲养条件差、卫生条件差、免疫力低的动物感染率较高。同时养殖场中牛羊大肠杆菌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不同地区的流行率和菌株类型可能存在差异。
③牛羊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牛羊大肠杆菌病的潜伏期为数天至数周,在此期间,动物可能无明显症状,但已感染病原菌。发病之后牛羊体温升高,可能达到40~41℃,精神不振、不愿活动、反应迟钝。患病牛羊食欲下降,可能出现食欲废绝。有个别牛羊还会出现腹泻,粪便呈黄色、灰色或绿色,有时带有血丝和气泡,腹痛症状,表现为弓背、呻吟。由于腹泻、食欲减退等原因,可能出现脱水症状。发表一段时间之后因食欲减退、营养不良等原因,可能出现消瘦症状。严重病例的病牛羊可能在短时间内死亡,死亡原因通常为脱水、营养不良、并发感染等。
④牛羊大肠杆菌病的病理变化
牛羊大肠杆菌病的病变主要发生在胃肠道,如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肠黏膜充血、水肿,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肠内容物呈黄色或灰色,有时带有血丝和气泡。肝脏充血、肿大,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部分病例可见肝脓肿、肝硬化等病变。脾脏充血、肿大,白细胞浸润,部分病例可见脾脓肿、脾梗死等病变。另外,大肠杆菌病还可能引起其他器官的病变,如肺炎、肾炎、心肌炎等。
2、牛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
①牛羊肝片吸虫病的生活史
牛羊肝片吸虫病是由片形科、片形属的肝片形吸虫和大片形吸虫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兽肝脏胆管中引起的疾病,又称为肝蛭病。肝片形吸虫成虫为扁平、叶片状的寄生虫,颜色呈淡黄褐色,背面稍隆起,腹面扁平,虫体大小约为20~30mm长,宽10~15mm。虫卵呈椭圆形,大小约为10~15μm×6~8μm,卵壳薄,无色透明。肝片形吸虫的中间宿主为椎实螺类,在我国已证实的有截口土蜗、小土蜗、耳萝卜螺及斯氏萝卜螺。寄生虫的生活史包括胞蚴1~2代和雷蚴1~3代,尾蚴自螺体逸出后在水草等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囊蚴被终宿主食入后,在肠中脱囊的后尾蚴穿过肠壁,经腹腔侵入肝脏而转入胆管。在移行过程中,部分童虫可停留在各种脏器如肺、脑、眼眶、皮下等处异位寄生,造成损害。自感染囊蚴至成虫产卵最短需10~11周,成虫每天可产卵约20000个,在绵羊体内寄生的最长纪录为11年,在人体可达12~13年。
②牛羊肝片吸虫病的流行特点
从牛羊肝片吸虫病的地域分布来看该种疾病在我国各地区均有发生,尤其是在雨季和水灾区域,病情更为严重,疾病呈现范围性流行,且幼畜感染率较高。急性病例多发生在秋季,与幼虫在肝组织内移行有关,慢性病例则在冬季和春季较为常见,与成虫在胆道中的寄生期相关。从易感群体来讲牛羊等反刍动物对肝片吸虫病的抵抗力较弱,尤其是幼畜更容易感染。一旦发病,会对养殖场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肝片吸虫的发育过程需要中间宿主淡水螺,牛羊在摄食含有囊蚴的水生植物或饮用被囊蚴污染的水时,容易感染肝片吸虫。人也可能感染肝片吸虫,尤其是在与牛羊接触密切的养殖人员、屠宰工人等人群中,感染风险较高。
③牛羊肝片吸虫病的临床症状
牛羊肝片吸虫病的潜伏期因感染程度和个体差异而异,一般为1~3个月。在潜伏期内,病原虫在肝脏和胆管内生长繁殖,逐渐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发病初期病畜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体重逐渐减轻,随后出现贫血,皮肤、可视黏膜苍白,血液稀薄。病畜体型逐渐消瘦,毛发粗糙、无光泽、易断,肌肉松弛。由于受到寄生虫的影响,患病牛羊生长发育受阻,生产力下降,容易发生骨折、蹄叶炎等并发症,腹部疼痛,触诊肝脏部位敏感,有时可见黄疸。部分病畜出现腹泻,粪便稀薄,带有黏液和血液。慢性病例病畜可能出现神经症状,如精神异常、步态不稳、共济失调等,严重病例可能导致动物死亡,尤其是幼年动物。
④牛羊肝片吸虫病的病理变化
急性死亡病例可见到急性肝炎和贫血现象,肝脏肿大,包膜有纤维沉积,肝内有2~5mm长的暗红色虫道,虫道内有凝固的血液和少量幼虫。慢性病例主要表现为增生性肝炎,胆管内可见虫体,胆管壁增厚,胆汁瘀滞,胆囊肿大。此外,肝脏表面和实质内可见白色或黄色的小结节,这是虫体寄生的部位。胆管炎是肝片吸虫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之一。由于虫体寄生在胆管内,引起胆管炎症、出血、水肿和纤维化,严重时,胆管狭窄,导致胆汁瘀滞和胆囊肿大。长期感染肝片吸虫可导致肝硬化,肝脏体积缩小,表面高低不平,质地坚硬,镜下观察肝细胞变形,肝小叶结构破坏,纤维组织增生。
3、羊肠毒血症的诊断
①羊肠毒血症的病原学
羊肠毒血症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毒血症。根据毒素与其抗毒素中和试验,产气荚膜梭菌可分为A、B、C、D、E五个类型,其中D型产气荚膜梭菌引发羊肠毒血症。产气荚膜梭菌为厌氧性粗大杆菌,革兰氏染色阳性,在动物体内可形成荚膜,芽孢位于菌体中央,菌体呈杆状,大小约为3~7μm×1~2μm。该种病原为土壤常在菌,也存在于污水中。通常羊采食被芽孢污染的饲草或饮水,芽孢进入消化道,一般情况下并不引起发病。该菌对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在多种环境中生存和繁殖。在厌氧条件下,菌体迅速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毒素为外毒素,具有神经毒性和细胞毒性,神经毒素可引起肌肉颤搐、抽搐等症状,细胞毒素导致组织损伤和死亡。
②羊肠毒血症的流行特点
羊肠毒血症的传染源是感染了产气荚膜梭菌的病羊。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正常情况下,细菌在羊肠道内会不断繁殖,但由于肠道的蠕动,使肠内容物及时排出体外,从而避免机体肠道内蓄积大量的细菌和毒素。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如饲养环境恶化、突然更换饲料等,会导致羊肠道内的菌群失衡,使产气荚膜梭菌得以大量繁殖并分泌高水平毒素,进而引发羊肠毒血症。病源的传播渠道主要是通过消化道,病羊粪便中的细菌和毒素污染了饲料、饮水等,其他羊在采食过程中受到感染。此外接触传播也是可能的途径,如病羊与健康羊直接或间接接触到被污染的物品。从易感群体来讲羊是该种病原的重要侵染群体,尤其是饲养环境不佳、管理不善的羊群。羊肠毒血症的发病与羊的年龄、性别、品种等因素关系不大,但幼羊和免疫力较低的羊更容易感染。从发表原因来看主要是饲养管理不善,如未适时接种相关疫苗、饲养环境卫生条件恶劣、突然更换饲料等,这些因素导致羊肠道内的菌群失衡,进而使产气荚膜梭菌大量繁殖并分泌高水平毒素,引发羊肠毒血症。
③羊肠毒血症的临床症状
羊肠毒血症的潜伏期一般为1~3d,也有报道提到潜伏期为5~6d,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感染剂量和个体差异。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了搐搦型、昏迷型、败血症型。其中搐搦型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出现搐搦现象,四肢强烈抖动,肌肉颤搐,眼球转动,磨牙,口吐白沫,头颈显着抽缩,病程通常在2~4h内,最终死亡。昏迷型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随后卧倒,感觉过敏,流涎,上下颌发出咯咯声。病情逐渐恶化,病羊陷入昏迷,角膜反射消失。部分病羊发生腹泻,病程约3~4h,最后静静地死去。病程中,部分病羊可能出现败血症症状,如高热不退、腹泻、呼吸困难等。
④羊肠毒血症的病理变化
羊肠毒血症病理变化病变主要限于消化道,真胃内有未消化的饲料,肠道特别是小肠充血、出血,严重者整个肠段肠壁呈血红色或有溃疡。肺脏出血、水肿,心脏扩张,心内、外膜有出血点,肾脏软化如泥样,一般认为是一种死后的变化,体腔积液,肝肿大、质脆,胆囊充盈肿大2~3倍,全身淋巴结肿大。
二、牛羊常见疾病的科学预防与治疗
1、牛羊常见疾病的治疗
对于牛羊大肠杆菌病应该合理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保证用药的针对性,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危害,推荐采用盐酸土霉素进行肌肉注射治疗,使用剂量为30mg/kg·bw,每天使用两次,连续使用3d。对于脱水较为明显的患病牛羊可以选择使用5%的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进行静脉注射治疗患病牛每次使用500~1000mL,患病羊每次使用250~500mL,并搭配使用维生素C注射液4mL和20%的安钠咖注射液20mL,强心补液预防机体脱水。对于牛羊肝片吸虫病,要选择使用针对性的驱虫药物进行治疗,保证用药的针对规范推荐使用硫酸二氯酚或者硫溴酚,上述两种药物的使用剂量分别为100mg/kg·bw和125mg/kg·bw,一次服用剂量,必要时可以间隔7~14d再强化驱虫一次,在驱虫用药期间要及时收集患病牛羊排出的粪便,堆积发酵。而对于羊肠毒血症要注重做好养殖场的封锁隔离和卫生消毒推荐使用0.1%的百毒杀溶液进行全面消毒,患病羊口服磺胺米和三甲氧氨苄嘧啶,每只羊分别使用12g和0.2g,每天一次,连续使用3d。同时整个羊群投服10%的生石灰水,大羊使用200mL,小羊使用50~80mL,一次用量,这样能够中和肠道毒素,缓解患病羊的临床症状,降低死亡率。按照上述治疗方案,一般连续防控5~8d之后,养殖场的病情能够得到很好地控制。
2、牛羊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
①加强养殖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教育
为了有效防控牛羊疫病,需要着重提高养殖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制定一套完善的培训教育方案。结合牛羊疫病的特点和防控要求,设计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应涵盖疫病基本知识、疫病诊断与监测、疫病预防与控制、养殖场卫生管理、动物福利等方面。
②严格落实卫生消毒制度
牛羊疫病防控期间加强养殖场的卫生消毒,对切断病原传播渠道减少环境中病原数量有着很大帮助。根据养殖场的实际情况,明确消毒频率、消毒范围、消毒方法等,确保消毒工作有序进行。明确消毒责任,制定消毒操作规程,确保各项消毒措施得到有效执行。消毒结束之后应该加强消毒效果进行监测,评估消毒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时调整消毒方案。实际消毒执行器件应该着重加强养殖场内外环境进行定期消毒,包括场地、道路、粪便堆积区等,坚持对病死动物及其排泄物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疫病传播。根据疫病类型和消毒对象,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并按照说明书进行使用。在养殖场中应用较为常见的消毒剂,主要包括了氢氧化钠、过氧乙酸、碘伏等几种,其中氢氧化钠对病毒、细菌、真菌均有较强的杀灭效果,常用于场地、饲料槽等设施的消毒。使用时,浓度为3%~5%,消毒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过氧乙酸能够快速杀灭病毒、细菌、真菌孢子等,适用于空气、水、饲料、设施等的消毒。使用时浓度为0.2%~0.5%,碘伏对病毒、细菌、真菌等有较强的杀灭作用,适用于皮肤、伤口消毒,使用浓度为1%~3%。同时在养殖场内部还可以配置紫外线消毒灯,用于空气和表面的消毒。使用时注意照射时间和距离,避免直接照射动物眼睛和皮肤。
综上所述,在我国畜牧养殖业快速发展背景之下,基层地区的畜牧养殖规模呈现逐渐扩大的态势,养殖场的建设数量也在与日俱增。养殖规模扩大背景下如果不注重做好疫病的针对性防范,养殖场内部一旦出现了传染性疾病,不仅会危害到牛羊的身体健康,还会给养殖户的经济效益造成较大影响,某些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向着人类群体传播蔓延,威胁到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为此,就需要饲养管理人员和基层地区的畜牧兽医人员提高对传染性疾病防控的重视程度,要站在防范的角度注重做好规范化的养殖管理,提前采取措施,进行多样化的疾病预防。当养殖场出现患病病例之后,应该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诊断,确保早发现早处理,保证牛羊健康生长。
(作者单位:833301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八十三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